內向的人一向受到誤解,比較容易產生強烈的自我否定,或者遠離人群。別人不理解就算了,自已也不理解自己,那可謂是最大的悲哀。內向的你無需改變你的性格,因為內向性格也有屬於自己的優勢。想發揮內向性格優勢,我們先要了解自己的性格。接下來,我將揭開內向的真實面紗,可以參觀一下我的見解。
一、性格內向的人可能會遇到的某些事情
「你學習認真,但是性格有點內向,希望可以更加積極開朗」
「你別總一個人待著,多和其他宿友一起去玩」
「你多說點話呀,別總是靜靜的」
「你要積極點活潑點,別總是這麼安靜」
「小王,你太內向了,不利於以後開展工作」
……
性格內向的人或許有聽過這樣的話吧,我也不例外。身邊人都在對我們這群內向的人說:你應該變得外向點。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內向已經成為別人眼中的缺點,比起那些活潑開朗、性格外向的人,內向安靜的人總是黯然失色。
二、內向的人不應該被貼上標籤
我們總有一種感覺:內向的人好像只是極少數,是人群中最不顯眼的一部分,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
我曾看過一組數據,外向者與內向者的比例約為3:1。按這個概率來說,內向者在我們的生活中並不少見,只是外向者的基數大,且內向的人往往不喜歡發聲,他們的存在感更加小。因此,內向的人極少數,這種感覺是不太對的。
內向的人總會被貼上各種標籤,孤僻,沒有幽默感,不合群,老實,被動,固執……這些貶義詞使我們產生自我否定,沒有自信心,迷失自我。
三、性格內向的人有哪些優勢呢?
艾森克個性問卷對典型的內向性格描述為:安靜,離群,內省,喜歡獨處而不喜歡接觸人。
通過這個問卷可得,內向的人的性格行為表現這幾個方面。那麼我們要接受這個信息,並從中分析哪些優勢可以為我們所用,讓我們充分發揮這些作用。
我們不合群,並不是害怕人多,而是不喜歡人多,不喜歡麻煩別人。遇到麻煩時,首先不是打電話給別人,而是自己想辦法,看看如何操作,才能把麻煩給解決。因為不合群,在別人眼裡,有些另類,但是自己並不覺得另類。遇到吃吃喝喝的場景,各種各樣的聚會,第一時間就想有哪些藉口可以既委婉推脫又不失禮節。
內向不可怕,可怕的是把內向定義為缺陷。誠然,內向不是缺陷,它是一種性格特質。缺陷是指能力的客觀不足,而特質是一個人不同於其他人的偏好和特點。打個比方,很多人都覺得內向=不擅長社交,其實混淆了性格偏好和能力欠缺的區別。「不擅長社交」是指維護人際關係的能力較弱,不能跟別人建立起良好的關係。而內向則是一種行為上的偏好,不是不擅長,而是本來就不喜歡。
性格內向的人,能夠享受獨處的時光。大多數人害怕沒人陪,會感到孤單,一個人就會胡思亂想,然而你卻在自己的海洋世界裡盡情地遨遊。
內向的人很安靜,不愛閒聊,但最懂傾聽,最有同理心。在你難過的時候,能傾聽你的難過,還能夠陪你一起難過。
內向的人,大多喜歡像讀書寫作這種可以獨立完成的愛好,不用通過口頭表達,更喜歡用文字表達。比較擅長集中注意力和習慣深度思考。
內向的人並不是不快樂,只是喜歡享受另一種類型的快樂,比如沉浸在無人打擾的平靜中,讀一本書,看一部電影,聽一首歌,發一會呆,這樣的快樂很簡單,簡單很快樂。
內向的人具有敏銳的洞察力,能捕捉被他人忽略的細節,善於觀察,心思細密,看待事物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能夠注意他人的成敗,觀察並尋找合適的時機,規避別人犯下的錯誤,從而順利完成工作。
內向的人情感很豐富,我們比較敏感,同時重感情,以至於在選擇給予時顯得有點猶豫不決,躊躇不前,優柔寡斷,給自己增加心理負擔,但是在某些時候,多一份猶豫是一件好事,可以有更多的時間考慮事情,把事情辦得妥妥的。敏感是一種生存天賦,它可以富賦予我們更加敏銳的觀察力,讓我們更能感知和體驗到世界的豐富。我們具有這些優勢:對細節的感知能力強,對情緒的覺察能力強,有更深刻的情緒體驗。
內向的人喜歡自省、沉思這樣的事情獲得能量,獨坐觀心,自我反省,會擅長自我調節,而且能夠積極地開導他人。
內向的人正因為能忍受獨處,在做事過程中,不容易被外物幹擾,能持之以恆地完成一件令人難以置信的事。
終上所述,性格內向的人的優勢是善於傾聽,有同理心,擅長寫作,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善於分析,獨立,持之以恆。
對於性格內向,不是你能決定和能夠改變的。因為性格類型是在一定的氣質類型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而氣質類型又是與生俱來、不可改變的,因此,性格類型也不可能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那我們就要學會發揮自己的優勢,而不是聽信那些外向者的「宣傳」,把自己變得強行外向。我們需要做的是,不斷充實自己,讓自己內心變得更強大,讓自己變得更有實力,才能在人生這條充滿荊棘的道路走得更加順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