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普遍認為,現代漫畫起源於美國報章雜誌上的短片連環畫,在其影響下誕生了美漫、日漫等各種風格。如今日漫、美漫都已自成一派、極具辨識度,那麼,國漫有沒有所謂的「中國風格」呢?今天的文章就針對這個問題來聊一聊。
一、國漫發展史一覽
要探討國漫的中國風格,首先我們要從中國現代漫畫的發展史講起。公認的中國第一幅現代漫畫,大家都很熟悉,沒錯,就是初高中歷史書上出現過的「時局全圖」!這幅畫誕生於1898年,以政治漫畫的面貌解開了「國漫」的序幕,表明我國漫畫的起步形式和歐美漫畫類似。
日本現代漫畫之父手塚治虫生於1928年,而在此之前,我國漫畫就因為1926年出版的《子愷漫畫》迎來了第一次大發展。1930年代開始我國的傳統連環畫順應時代的發展、貼合歷史的步伐不斷發展。解放後連環畫的政治意義變強,風格也極大地受到了前蘇聯的影響。
雖然1950年就有了名叫《漫畫》的漫畫月刊,但直到1984年漫畫作為一個獨立的畫種參加第六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才意味著其作為一種新體裁的成熟。這個時間比美漫第一部彩色連載漫畫《黃孩子》的問世早兩年,但代表的漫畫表現力卻不盡相同。
隨著電視的普及,和外國漫畫的風靡,我國傳統連環畫由於題材、表現方式等的局限性逐漸由盛轉衰。難以想像,我國直到1993年才出現第一份採用分鏡頭表現手法的新型漫畫雜誌——《畫書大王》。我國新型漫畫起步如此之晚,無怪乎缺乏優質經典漫畫支撐動畫改編了。
1995-2009年政府出臺了5155工程,中國原創漫畫藉助這第一輪動漫產業扶持熱潮得到了井噴式的發展;1997年,漫友文化創刊《漫友》《知音漫客》《漫畫世界》,極大推動了大陸漫畫的發展,成為大陸最有影響力的漫畫品牌之一。
1998-2001年,《動漫時代》出現動漫一詞、「文傳杯」漫畫獎的出現和中國新聞漫畫網的開通,從社會文化等方面正視漫畫、動漫的存在價值。2004年中國國際動漫節、2008年中國國際漫畫節舉辦,期間知音漫客迎來它的發展巔峰期,單期發行量、月發行量全國第一。
2007年6月Acfun成立;2008年內地興起第二輪動漫產業扶持熱潮;2009年文化部主辦原創動漫扶持計劃,同年有妖氣漫畫成為大陸最大的原創漫畫交流平臺之一,6月嗶哩嗶哩上線;2012年騰訊動漫成立。之後就是國產動畫電影的逐年增多、穩步發展。
細數我國漫畫發展史,你會發現現代科技對紙媒的衝擊嚴重影響了國漫的持續發展:改革開放後的漫畫崛起被電視阻礙;00年、10年以後的漫畫發展被網際網路、智慧型手機的興盛阻礙。在拾溜看來,相比近年才稍見頹勢的日漫、實體漫畫銷量維穩的美漫,國漫的發展並不樂觀。
二、國漫中比較有個人風格的作品
儘管如此,國漫中還是出現了一些比較有個人風格的作品。以下主要列舉拾溜個人有所了解的優質國漫作品和成熟的國漫平臺,如有不足歡迎補充。
首先就是兩大漫畫雜誌,《龍漫少年星期天》和《知音漫客》。龍漫少年星期天創刊於2006年7月,期間帶來《玄皓戰記》《神契幻奇譚》等令粉絲(拾溜本人)時隔多年仍記憶猶新的優質作品,可惜於2014年12月停刊。
知音漫客,創刊於2006年1月,因2014年的一系列風波轉型,目前仍有網絡平臺連載漫畫。知音漫客的代表作品如《暗夜協奏曲》《偷星九月天》《九九八十一》等,都是優質國漫「爺的青春」!此外網絡漫畫連載平臺則包括有妖氣、騰訊漫畫等。
除了這兩大雜誌上的作品以外,《鎮魂街》《一人之下》等目前頗受歡迎的國漫屬於漫畫、動畫雙優質;而藍雯軒的《世說新語》、臺灣漫畫家月藏的《山河社稷圖》、戍陽的《白門五甲》等在設定、畫風等方面揉合了程度不一的中國元素。
三、客觀講國漫還沒有所謂的「中國風格」
上一段拾溜列舉了有個人風格的作品和穩定的國漫創作平臺,但個人風格並不等於一個國家的風格,強烈的個人風格只有和其他漫畫家的風格產生化學反應才能推動某類風格的形成,如手塚治虫之於日漫。同樣,成熟的創作平臺也不代表能保證所有作品都有風格、受歡迎。
所謂某類風格的漫畫,需要一個國家的漫畫行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整個行業的內容產出機制、商業運作模式、內部規則體系都成熟,並且經歷過高峰期、低谷期之後才會出現。很遺憾,目前國內的新型漫畫並沒有完整地經歷這些,即便是發展比較完整的連環畫也早早衰落。
一般漫迷理想中的「中國風格」,首先需要有一部讓廣大讀者一眼就能認出的個人風格強烈的作品,它的畫風、劇情、人物、主旨等都比較獨特,但又具備模式化的可能。當這部作品的讀者群、銷量、知名度不斷擴大,跟風模仿的作品也吃得開時,就是一種風格的誕生。
但是這種模式過於理想,現實卻是,美漫、日漫風格形成日久,對於世界漫畫的影響是極其巨大的。比如我國許多漫迷深受日漫影響,無論中國漫畫家選定了哪個畫風,一旦窺見一點苗子,漫迷就會認為對方是「模仿外國畫風」。這並不利於我國漫畫家的成長成熟。
當然,我們曾經也有過與中國傳統藝術結合的國漫,形式包括剪紙、皮影、木偶、水墨。當年上海美術製片廠的《小蝌蚪找媽媽》《山水情》等都是非常經典的水墨動畫。現代漫畫中揉合國畫風格的作品都廣為流傳,有的畫風飄逸柔美,有的不失灑脫快意,如《霧山五行》、夏達的《子不語》《長歌行》,此外還有《武道狂之詩》以及鄭問、李志清等人作品(上文提及的藍雯軒《世說新語》也在此類中)。
上文提及的這些精品證明水墨動畫值得發展,但是它的學習成本、手繪成本和動畫製作成本的居高不下,製作過程的繁瑣、時間消耗大都令如今的國產動畫界無人肯做、無人能做。沒有作品,水墨動畫成為中國風格自然無從談起。
此外,還有漫迷認為國產的搞笑風格漫畫也很有特色。試問誰小學、初中時沒有看過《阿衰》(全名《阿衰on line》,目前有三季改編動畫)《爆笑校園》(主角呆頭)《烏龍院》(臺灣漫畫家敖幼祥作品)呢?
由於本文從國產漫畫談起,故而沒有談論原創3D動畫。在拾溜看來,國產3D動畫很有發展前景,也是國內遊戲人才較多的當下,比較適合形成中國風格的動畫類型。總而言之,如今的國漫還在求索的道路上,仍有廣大的發展空間。只要有令其自由生長的土壤,讀者願意接受和消費的市場,國漫終會迎來「中國風格」,成為響噹噹的「china manhua」(不是日語演變成的「manga」,而是中文拼音的「manhua」)!
文|拾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