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剛剛走下領獎臺,身著美麗的苗族服裝,楊寧站上「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首場事跡報告會講臺,她是當天第一個作報告的代表。
從留守兒童到回歸苗寨的苗家女村官,從農家女到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獲得者,今年35歲的楊寧,一路走來,值得稱羨。
留守兒童的日子:為什麼村裡大人愛吃糖?
在楊寧的心裡,家鄉大苗山,是個山清水秀、民風淳樸的地方。
水秀山明的江門村,卻是這深山裡的貧困村。江門村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安陲鄉,小時候,楊寧是村裡的一名留守兒童,由奶奶把她拉扯養大。
在楊寧的童年時代,村裡阿娘們沒錢買鞋穿,大冬天赤腳走在街上;大多數人家用不起電,只能點煤油燈。
「那個時候,一顆五分錢的糖,奶奶都沒辦法買給我吃。」阿娘們心疼她這個留守兒童,打好餈粑、收了糯米,都會拿給她嘗新。
有一次,隔壁阿娘送了楊寧兩顆糖,楊寧問奶奶:「為什麼村裡大人也喜歡吃糖?」奶奶說:「因為生活太苦了,嘴巴裡能吃上一顆糖就覺得生活還是有點甜。」
2010年大學畢業的楊寧,收到南寧市一家農資公司的錄用通知,打電話告訴奶奶這個消息時,奶奶的一句話讓她改變了留在城市的想法:「阿孫,你回我們縣城工作吧,既能進了城,離家又不遠。」
正好在此期間,楊寧得知家鄉正在選聘大學生村官。
一邊是留在城裡過朝九晚五的安穩日子,一邊是回到貧困的小山村去面對不知怎樣的艱辛,怎麼選擇讓楊寧徹夜難眠。然而,村裡阿娘們的關愛、大苗山貧困的景象,這些小時候的一幕幕在腦海裡翻騰,她想:如果不斬斷窮根,阿娘們吃不飽穿不暖的日子什麼時候才能到頭?幾經思量,楊寧下定決心回村當一名「大學生村官」:大苗山養育了我,或許我可以為改變家鄉的貧困面貌出一份力呢?
幾經探索 幾多挫折
既然選擇回到村裡,楊寧便有滋有味地幹了起來,開始思考怎樣幫助村民摘掉窮帽子,走上脫貧致富道路。
江門村位於元寶山腳,竹子資源豐富。她自費到廣東、海南、北海等地尋找商家,回村貸款5萬元建起了竹子收購站。2012年冬天的一個晚上,楊寧幫村民把竹子打捆裝車外運,花了6小時趕到柳州交易市場時已是凌晨四點。然而交貨時,楊寧發現裡面居然夾著一些發黴的竹子,她頓時愣住,眼淚吧嗒吧嗒往下掉。這次交易,楊寧自己虧了600元。
回到村裡,她沒有責備村民,只是說:「錢我幫你們墊了,但是信用是花錢買不到的。」從那以後,村民都願意找她幫他們賣竹子,也再沒出現過以次充好的現象,這個買賣使得村裡戶均收入1萬多元。但種竹子收益期長、輻射面小,楊寧開始琢磨「短平快」的項目。
苗家人喜歡吃辣,房前屋後都零星種著辣椒。楊寧打聽到縣裡一家農業公司銷售種子、化肥和農藥,還可以免費提供技術,辣椒成熟後負責回收。她心想這個項目應該沒什麼風險,就跟那家公司籤了合同。
楊寧回村流轉了50畝土地,並招聘20多位村民種植辣椒。到了辣椒成熟的季節,她卻發現一些辣椒長滿了「傷疤」。指望公司收購沒了希望,楊寧把品質較好的辣椒挑出來,跑遍附近鄉鎮的小飯館,一家家上門推銷辣椒,甚至每天開車10小時,往返柳州農貿市場,才勉強把辣椒賣完。
沒日沒夜的付出並沒有獲得預期回報,好不容易籌集的十多萬本金也打了水漂。
在懷疑自己微薄的力量能否幫村民脫貧時,平日裡不善言辭的父親打來電話支持和鼓勵她:「孩子,不要擔心,想做什麼就大膽去做,沒有人可以一次成功,爸爸還有一片杉木支持你!」
楊寧清楚:那片杉木是父親的養老錢,是他的命根子!
辣椒種植雖然失敗了,但卻給村裡帶來了意外收穫:當地政府為了鼓勵大學生村官創業,給村裡辣椒地新修了一條1.6公裡的砂石路,這給村民出行帶來了便利。
從綠色生態農業中要富裕生活
「年輕就是本錢,摔倒了還可以站起來」。楊寧憋著這股勁,繼續摸索。
2017年的一天,楊寧下村入戶精準識別貧困戶,看見貧困戶阿嫂家裡有一種紫色的糯米。阿嫂告訴她,這是苗家人千百年傳承下來的獨特品種,叫紫黑香糯,聽說賣得很好。
楊寧算了一筆帳,種紫黑香糯收益是普通糯米的兩倍。於是挨屯召開動員會,發動村民用苗族傳統的「稻+鴨+魚」共作模式種植紫黑香糯,計劃每畝稻放養13隻香鴨、150條禾花魚。面對不知收成如何的未來,有幾位村民起鬨:「小楊,你村官期滿了,還不如找個好人家嫁了靠譜,快別瞎折騰了。」
平日裡被楊寧稱為「老福」的貧困戶劉枝福站了出來:「不就是種糯米嘛,小楊我相信你,跟著你幹!」老福的家裡三口人,妻子是聾啞人,孩子常年外出務工。他的支持在關鍵時刻給了楊寧信心。
楊寧對村民說:「你們不要有顧慮,我免費提供稻穀、鴨苗、魚苗,你們種養,我來收,國家還有針對貧困戶的產業獎補資金,你們放心跟著我幹。」
為了籌集啟動資金,楊寧偷偷把家人給她準備的婚房賣掉,總共籌集了30多萬元。她帶領全村63戶貧困戶種植120多畝紫黑香糯,也帶動了安陲鄉2017年生態黑香糯種植近1000畝,覆蓋貧苦戶450多戶。
那年秋天,江門村迎來了大豐收,全村每畝收入增加兩倍!
江門村高山生態農業種植基地。
而老福卻在這個時候離世,他妻子楊梅秧眼含淚水,打著手語告訴楊寧:「小楊,老福走的時候說謝謝你,正因為跟著你幹,我們家才順利脫了貧!」
今年,楊寧帶動全鄉463戶貧困戶種植1000畝高山生態禾花米,採取「稻、鴨、魚、菌」的生態模式種植,預計畝收入3500元。
創建品牌 電商助力打好脫貧戰
從2010年大學畢業回到家鄉,一幹就是6年的楊寧,憑藉真誠的付出以及可見的收益,贏得了村民對她的信任。
2017年8月17日,村兩委換屆選舉,楊寧被村民們一致推選為大苗山第一個女大學生村委會主任。這年底,她帶領江門村整村脫貧,這更加激發了村民致富的內生動力。
而楊寧,在歷練中也具備了長期的戰略眼光。當了村委會主任,她帶領村裡種泉水西瓜、香菇、木耳、竹筍等農副產品,帶領328戶貧困戶發展特色農業,又幫村民創建了「苗阿嫂」「苗阿公」品牌,通過品牌銷售農產品,使戶均收入增加3200多元。她帶領農村創業青年成立「苗村倌」農產品電商服務中心,三年銷售貧困戶特色農產品900多萬元,村裡還建起了農產品加工廠。
江門村的「泉水西瓜」大又甜。右為楊寧。
三年來,楊寧帶領村民努力幹、加油幹,使村集體經濟扭虧為盈,增加31.2萬元。
通過這幾年的脫貧攻堅,她帶領江門村94戶326人成功脫貧,江門村的貧困發生率從20%降到0.05%,年人均純收入從2000多元提高到7000多元。
楊寧說,江門村的脫貧巨變是黨和國家脫貧攻堅偉大成就的縮影,也是自己這個土生土長的苗家女回鄉十年最大的收穫。
作為大苗山的年輕一代,楊寧表示,將背靠苗山,紮根苗寨,帶領村民開創幸福美好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