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事體育,又惹上麻煩啦!
12月26日,多家媒體曝出消息:由於樂視體育拖欠英超賽事中國版權方新英體育三千萬的版權費尚未支付,樂視體育的英超直播信號仍隨時可能被斷。
前有:高層變動,整體裁員,業務線精簡,後有轉播信息囧境……顯然,樂視體育正處於一場風暴之中。
從曾經的不可一世,到今天的困難重重,樂視體育今日的窘境,或多或少與其一味求快,天價爭奪版權有關——用高溢價爭奪大量賽事轉播權,在沒有創造正向收益和價值的時候就燒掉了大量的錢,這顯然不是一個正確的打開方式;
而從樂視體育的案例,也可以折射出體育產業過去兩年中的不理性。正如樂視體育的CEO雷振劍說到的,體育本質是生意,而在當前體育平臺均沒有形成盈利鏈條的現狀下,明知沒有明確的產品模式,卻花掉大量的錢買版權,然後等待這個產品成型or是依靠版權分銷來輸血的做法是不行的,因為不符合生意的客觀規律。
長期以來被體育行業認為貌似堅不可破的版權護城河說沒就沒了,樂視用其自身案例證明:版權雖然重要,但也絕非萬用靈藥,在沒有用戶平臺的基礎上,版權為王,巨資壟斷IP並非走向勝利的康莊大路……
而如果樂視體育不能迅速脫困,下一個扛旗的會是誰?就成為一個新的值得玩味的事情;
如果樂視模式不對?那么正確是什麼?
體育創業的春天起於2015年,體育被更多的資本方認定位為消費升級,前景巨大。同步受受46號文件影響,資本+政策都給出了雙重利好,造就了既有無數創業公司前赴後繼,攻佔山頭,後有巨頭林立,中原逐鹿的熱鬧局面……
但隨後的發生的事眾所周知,股災,創投市場回調,資本迅速調整了對市場的看法。有人說:15年都在搶賽道、關注流量入口,16年則是看現金流。也有人說:15年看社區工具,16年看培訓、經紀和營銷。資本態度的轉變,預示著:對創業公司而言快速成長彎道超車的時間窗口已經關閉,變現成為其當務之急;
而在誰都知道賽事是體育行業裡的最核心,同時也擁有最高的行業開發的價值。但問題是,新興的賽事IP培育周期太長,少則5年8年,多則10年20年,甚至超過一般基金的投資周期,對VC來說,顯然沒有意義,而一旦VC不感興趣,這個領域也就非一般創業者所能涉足的了,因而雖然體育網際網路+產業熱鬧非凡,但能在市場還未成熟的培育期就搶佔核心資源的實力玩家其實並不多;
從獵豹公布的結果看, 前十名大致可以分成幾類。
1.有版權,有內容,綜合性平臺:樂視,騰訊,暴風,聚力pptv
2.資訊類:社區類,懂球帝,虎撲體育,章魚體育,新浪體育等
而如無意外,體育網際網路+模式的未來與王者,就在要在這個榜單之中產生;
而在筆者看來:要成為從中脫穎而出的企業,至少要符合以下幾個條件:
1.必須是移動平臺。在短期之內將有運動需求的人快速聚集,移動網際網路就成了最好的載體。而且移動也是視頻觀看的主流,以愛奇藝,優酷的數據來看,移動平臺佔了觀看量的85%以上,而業內如:萬達/華人文化/新英體育等基本沒有移動平臺的企業目前來看可以活的不錯,卻沒有爭雄的資本;
2.必須有版權。上榜的很多應用都是行業老司機了,很多都踩著版權的擦邊球。要想做成類似過去央5那樣的體育平臺,沒有大的體育IP行不通——賽事是體育行業裡的最核心的資產。
3.也是最重要第一點,就是必須擁有用戶價值;要知道按照前兩個的標準而言,樂視體育都做的不差,但問題在於一旦回歸到商業邏輯,在用戶價值沒有建立的情況下,一旦比賽結束哨聲一響,就什麼都沒有了,連用戶留存的價值都沒有,而這是無法支持原有的商業邏輯自行運轉的;現實告訴我們——對體育IP的開發能力是衡量一個網際網路體育平臺實力的重要指標;
而就目前的榜單而言,作為出色的當屬:騰訊,NBA的超級IP的經營可圈可點,用戶體驗也好,在業內享有不錯的口碑。
如果樂視體育倒下,誰會是下一匹黑馬?
網際網路歷來盛產顛覆,在網際網路體育這件事上,筆者認為:相比一直在用傳統網際網路頻道的方式在做體育產業的騰訊,暴風體育或能成為:在樂視體育倒下後的新黑馬!
而支持筆者作出如下判斷的一個核心邏輯叫做:決心!
筆者一直認為:BAT沒有做不成的事情,但提前是BAT能聚焦到有限到幾件事情之上,而現實是BAT想做的事情太多了,而騰訊在體育這件事上就是如此:在產品模式上,它依然在用一個傳統網際網路頻道的方式在做事情,而且架構上也並非一家獨立的公司……
如果騰訊的真的在體育這件事上有必勝的決心,只消拿出幾百個億把資金困難的樂視體育收入囊中,問題也就不用討論了,但我們都知道這不會發生,因為行業第一容易當,但體育這門生意不容易做;
從目前的趨勢來看,網際網路越來越多的成為新商業的底層部分,純粹依靠網際網路力量進行的改造與顛覆是非常有限的,對於體育等涉及大量傳統商業鏈條整合的商業生態,要改變的它更多需要縱向挖掘的能力,而非騰訊所擅長的廣度,這筆帳騰訊顯然算的過來;
要做好體育這件事,需要長時間鑽營於其中的決心,而在這件事上暴風顯然要優於騰訊——在華人文化以80億拿下5年中超版權,蘇寧50億元拿下3年英超版權,樂視狂攬上百版權的背景下,暴風依然砸下重金將MPS收入囊中,而在暴風ceo馮鑫看來:對MPS的收購讓暴風拿到了布局體育產業的「最後一張入場券」。
而明知強敵在前,依然砸重金入場,馮鑫並以CEO身份放下豪言:2017年暴風體育要做獨立體育平臺的No.1,其決心可見一斑;
而似乎為了回應馮鑫的這種信心,暴風體育也一直不斷向行業交出優異的成績單——暴風體育剛成立2月就成為行業前10,超越了燒了不少錢的聚力;且暴風體育APP,以次日留存率46%的好成績穩居行業第一,並超過第二名近一倍。
在暴風體育成立之初,馮鑫曾對外說了這樣一段話,「最後,能夠在競爭中脫穎而出,一定是依靠用戶平臺,未來的體育之爭,不是版權之爭,不是投資之爭,而是用戶平臺之爭,進入行業早期,大家把注意力聚焦在版權和資金上,其實是一個錯誤。——筆者認為這其中有金石之音,對行業本質深刻理解,也是筆者看好暴風的一大原因。
但在真實的商業邏輯,從來就沒有「應該」這件事……站在2016年角度來看體育行業,還有太多的未知與不確定性存在,影響與決定最終的結果的因素實在太多,任誰也無法預判,我們唯有拭目以待:誰會乘風而起;
此次樂視體育之變,對體育行業的當下而言有深刻的反思價值,當我們在談論「當樂視體育如果不行,下一個扛旗的是誰?「的時候,我們探討的是在:版權為王的邏輯之外,什麼邏輯才是體育產業的正確打開方式;
是豪門出身的騰訊,或者異軍突起的暴風……我們不得而知,唯一可以確認的是:體育產業必將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