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 草原的記憶

2021-02-17 中國建設報

內蒙古草原上的白雪尚未完全消融時,河流喚醒了北國高原的春天。又是一次四季輪迴的起始,馬背上的人們看慣了蒼茫遠山與長煙落日,始終在心頭牢記著兩件事:草場和羊群。

草原的春天是最忙碌的,同江南地區傳統農耕區不同,羊群是草原上生長的「活莊稼」,而給羊群「接羔」便如同給田地播種,是一年中的頭等大事。接羔,就是羊的生產期,只有給母羊供應充足的草料,才能保證羔羊能得到足夠的奶水。

在降雨量少且不均的高原地區,羊是糧食,而優良的草場是羊群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牧草的生長需要周期,「一川草色青嫋嫋」的壯美景觀是季節性的,無法支撐牧民們龐大羊群長期「駐牧」。

在不同地區放牧和遷徙,讓牲畜到肥美的草場棲息,不久再換一個新的草場,達到牧草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這就是「遊牧」,也是蒙古族先民們所遵循的自然規則。

千百年來,遊牧生活成了草原民族的象徵,而在蒼茫天宇下,伴隨長途跋涉的,並非只有人們想像中躍馬揚鞭的豪邁,牲畜密實的皮毛可以讓它們隨時露天而居,可對牧民而言,在趕路、躲避風雪、看護羊群的同時保障日常起居,是看似溫柔的草原帶來的嚴酷考驗。

在中國古代,農耕文化區衍生出帶有井田、城郭及裡坊等設施的大型定居性聚落是不曾存在於草原上的。然而,沒有城市並不意味著牧民居無定所,遊牧也並非僅僅似「逐水草而居」那般隨心所欲。事實上,蒙古族牧民會將一片草原劃分成不同的牧區,確保每個牧區中有湖泊和河流,再編制出具體路線,使整個部族沿著相對固定的路徑遷徙。

倘若將牲畜視作五穀,把草場類比城郭,遊牧聚落的理念則與農耕地區相似,只不過人類文明凝固的痕跡少了些,更多的是留給自然的空間——建造輕便耐用並可以隨時拆卸的房子,把它們放在馬背上、車架上。草原的主人總是在路上,他們的家園也時刻在身邊。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一曲《敕勒歌》,形象描寫了中國北方遊牧民族建築的特徵。詩中的「穹廬」即「氈帳」,也就是今天被人們所熟知的「蒙古包」。這種建築由木製構架搭建,上面覆蓋毛氈,屋頂中央隆起,四周下垂。

古代人們認為,宇宙的形狀如同穹頂,而「廬」是小屋,穹廬也因此得名。

比起漢地夯土、青磚砌築的傳統民居院落,蒙古包的結構非常簡單,主要由門框、天窗、網狀支架、毛氈和繫繩組成。在地廣人稀的草原上,一個牧民家庭就是一個最小的生產單元,也往往承擔搭建蒙古包的全部勞力。

搭建蒙古包時,牧民家庭先在牧區選擇臨近水源的地方,再根據家中人口數量估算佔地面積,然後按規劃的大小在地上畫出一個圓圈。蒙古包沒有地基,畫出的圓圈也就確定了圍建牆體的位置、輪廓和室內面積。

下一步是沿著圓圈搭建牆體的支架。支架多由草原地區較為常見的紅柳木製成。牧民將紅柳木切割成規格統一的細長木條,再把它們交叉重疊,用繩子固定,形成網格狀。在蒙古語中,這樣網格狀的木條支架被稱為「哈那」,是蒙古包牆體承重的架木。

交叉相連的方式也讓它們成就了可伸縮的牆體——蒙古包的直徑、高度都可以通過哈那調節,如在高溫的夏季,牧民們會將哈那的網眼縮小,把整體結構調高一些,增加透氣性,讓室內保持乾燥涼爽;到了冬季,網眼會被擴大,從而把高度調低,減小建築受風面積,同時保持室內溫度。

當哈那完全圍成後,就要開始架設「套瑙」。套瑙是天窗的木製圓環窗框,為蒙古包的主要採光與通風設施。

固定套瑙需要使用「烏尼」,也就是木椽。紅柳木製成的烏尼是蒙古包的「肩」,用來連接哈那與套瑙,其長短和數量由套瑙的大小決定。烏尼的上端略微削尖,插進環繞套瑙一圈的圓孔中,又在下端打孔,孔中繫著繩扣,用來與哈那固定。

哈那、套瑙、烏尼相當於建築的內牆、屋頂與橫梁,而在這些承重木構架上鋪設毛氈是建造蒙古包的最後工序——修建外牆。

蒙古包面所覆蓋的毛氈是將羊毛經過篩選、鋪開晾曬再反覆錘搗等工序製成的,由頂氈、圍氈、頂棚、外罩、氈門等不同大小的氈塊組成。最先鋪設的是頂氈:把一塊方形毛氈鋪在蒙古包最頂端,蓋住套瑙,四角用繩索固定在圍成一圈的哈那上。

頂氈在白天和蒙古包內生火時可以掀開,讓室內透光、通風和排煙。

圍繞哈那的那部分毛氈叫圍氈,呈長方形。把圍氈固定在哈那上,如同給蒙古包穿上了「裙子」。頂棚是蒙古包的「瓦」,用以覆蓋包頂的那一圈烏尼,再給頂棚外覆蓋一層繡有紋飾的外罩,起到裝飾作用,在古代也作為蒙古包主人地位的象徵。

蒙古包的門總是朝向東南開的。在沒有時鐘的年代,蒙古牧民習慣通過太陽照進蒙古包的日影來計算時間,同時北方的冬日多西北風,開門方向與風向相背,可以避免冬季寒風進入蒙古包。

給門框裝上三四層毛氈納成的氈門,最後用馬的鬃毛分成六份細股,左三股、右三股搓成粗繩子,在室內加固哈那,在室外綑紮圍氈,進一步加固結構,同時防止氈面下滑。

「草地之制,以柳木組定成硬圈,徑用氈撻定,不可卷舒,車上載行。」史書用寥寥數語便道出了蒙古包的製造過程和運載形式。不用製作石灰砂漿、開挖地基和砌牆,僅需一天時間,一個牧民家庭的蒙古包就屹立在草原上了,當聚落中一個又一個蒙古包相繼落成時,草原深處便「長」出了城市。

建築如人,組成蒙古包的元素一如敦厚質樸的牧民——紅柳木是骨架,羊毛是皮膚,繩子則是血脈,以粗獷的方式共同串聯起房屋的所有構件,看似簡陋鬆散的組合卻牢牢屹立在朔方風雪中,又在有節制的攝取後,把歸於寧靜的草場留給下一年的春和景明。

當草原漫長的冬季來臨,內蒙古高原阻擋著西伯利亞冷空氣南下。草原上會下多少場雪無法計數,但當客人遠道而來時,蒙古包內始終不乏奶茶、羊肉與酒香交織的溫馨。

古時蒙古族有祭祀火的習俗,而做飯和取暖的火爐被視為祖先傳承下來的家業,總被放置於蒙古包的中央。宴席開始,蒙古包內的所有空間此時此刻都成為了大廳——收起原本簡單的室內陳設,將座位沿著內牆擺放,隨後賓客在主人的引導下依次入席,環繞火爐圍坐。嫋嫋炊煙通過煙道,從掀開頂氈的套瑙中升起,一年來飽食優質牧草的羊被烹調後盛在四方形木盤中,主人舉起銀碗,向客人敬獻鮮奶,再切割少許羊肉放入小杯中,向天潑灑,感恩自然和草原的饋贈,也寄託吉祥的祝福。

萬帳穹廬人醉,哪怕氈牆外已是飛雪漫天。詩中「天似穹廬」,詩外是「穹廬中有天地」——蒙古族牧民們的鄉愁在天高雲淡的草原上,而有草場的地方,就有蒙古包,就是歸處和故鄉。

時過境遷,如今的草原上建起了鋼筋水泥的森林,現代的牧民也已大多搬進了新建的樓房,可在汽車和摩託車運載的行囊裡,依然會時常見到毛氈與木架。擺放著現代電器的蒙古包內,祖輩與父輩或許會捧起厚厚的相冊,坐在溫暖的爐火旁,為子孫講述著草原的故事。

時光的另一頭,草原上古老的風還在吹拂著白雲飄。一個牧民家庭解開蒙古包外的圍繩,拆除層層毛氈、哈那、套瑙和烏尼,經過幾個小時的摺疊和包裹,把它們放在牛車的車板上,和羊群一起,前往下一個家鄉……

相關焦點

  • 不一樣的設計—草原上的蒙古包
    向歷史學習草原上的蒙古包的形制發展至今日,經歷了由簡單到複雜的過程,它是中國古代北方草原遊牧民族在生產與生活實踐中不斷摸索、改進的傑出創造。     按空間分類     為草原設計如今的草原,傳統的蒙古包早已不適應,它在等待另一個春天、又一次綻放。
  • 《草原》教學設計 兩篇 經典教學設計 老舍先生作品
    【設計意圖:「渲染」和「勾勒」兩個詞語比較抽象,通過直觀的圖像學生更易理解。】(3)老舍為什麼會用「渲染」這個詞來描寫草原?(「勾勒」指劃出輪廓,用於描寫草原的話說明草原很局限,而草原是無邊無際的,遼闊的,所以用「渲染」這個詞更恰當。)
  • 姜戎新作《天鵝圖騰》:記憶中天堂般的溼地草原
    2004年,以草原為背景、以狼為主角的小說《狼圖騰》的小說出版後一度風靡,16年之後,《狼圖騰》的作者姜戎推出了他的第二部長篇小說——《天鵝圖騰》,將視線投向了另一種與草原共生千年的動物——天鵝,再現了他記憶中如天堂般的溼地草原。
  • 錫林郭勒大草原、多倫諾爾大草原漂流、天鹿大本營、草原天路、大境門、龍鳳大營、雙動深度純玩5日遊
    想到草原,讓人想到那一望無際的綠色和策馬奔馳的美景。一直想真實的去看一下那遼闊的草原,讓胸懷也變的像它一樣開闊。所以我來到了                   -美麗的錫林郭勒大草原錫林郭勒大草原是世界聞名的大草原之一,也是中國四大草原之一內蒙古草原的主要天然草場。既是蒙古族發祥地之一,又是成吉思汗及其子孫走向中原、走向世界的地方。
  • 厲害了,我的草原鐵路|鐵路|內蒙古|高鐵|呼和浩特|包蘭鐵路|草原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內蒙古自治區展覽近日在內蒙古展覽館開展在這場展覽上草原鐵路的身影從上世紀二十年代走進歷史貫穿新中國70年發展歷程一些歷史瞬間和時間節點格外引人關注讓人記憶深刻京綏鐵路工人運動
  • 喀拉峻大草原是世界一流草原......
    喀拉峻大草原是世界一流草原。意為"黑色莽原"。今年雨水多,草原一片蔥綠,一片黃花,紫花,牛羊成群,氈房座痤。特克斯的美景留在記憶,定格在鏡頭。--《廊橋遺夢》大美伊犁周邊遊:1、那拉提大草原一日遊2、賽裡木湖,霍爾果斯口岸,薰衣草一日遊3、特克斯喀拉峻一日遊,闊克蘇一日遊4、鞏留塔裡木,恰西一日遊5、那拉提大草原,巴音布魯克兩日遊6、那拉提,賽裡木湖兩日遊7、昭蘇,特克斯兩日遊伊犁樂途國際旅行社:
  • 深度遊-草原上的小雄鷹
    這片草原上有著最純淨的景觀系統、原生態的遊戲體驗、最獨特的娛樂空間,致力於渲染一個讓人流連忘返的草原牧歌環境,打造一個快樂無比的嬉戲樂園,營造一種遠離城市的休閒度假氛圍。09:30 左右赴「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鄉—【希拉穆仁大草原】(約 90 公裡,1.5 小時左右)沿途觀賞陰山山脈風光。11:00 抵達後熱情好客的草原人會手捧潔白的哈達,端上醇香的美酒,唱起動人的敬酒歌來招待你。後組織草原活動,漫遊美麗的草原 ,在藍天白雲下面寶貝們盡情的撒歡,也可訪問牧民家庭,品嘗牧民自做的蒙古白食——奶製品。祭拜敖包。
  • 草原之行,在心中泛起波瀾
    時光如梭,距離上次草原之行已經將近三年。記憶雖會隨時間慢慢變淡,卻總能在心中泛起波瀾。透過時間這個迷濛的窗口,你能重新拾起的,往往只是些支離破碎的記憶碎片。時間往往會衝淡我們腦海中的一切,哪怕是曾經記憶猶新的、無限美好的瞬間。這些瞬間凝聚著時光,所謂片段。
  • 希拉穆仁草原一日遊(品質)
    此刻你會感受到母親般的溫情,因為一碗熱氣騰騰香飄千裡的奶茶本身就是草原人民對遠方客人無聲的問候和親切的致意,那潔白無瑕的乳製品就是草原自然環境遊牧生活和燦爛文化的結晶。     這裡包含了多種年代久遠的遊戲項目,如射箭、搭建蒙古包、套奶桶、投壺,賽布魯,玩蒙古象棋、撿牛糞、蒙古袍照相、學蒙古語蒙古文字、蒙古歌、擠牛奶、放羊、放牛、馬、駱駝、撿牛糞、馬頭琴勾起您關於青蔥歲月的共鳴,分享未曾磨滅的童年記憶
  • 統編備課|​六年級上冊《草原》教學設計
    1.課文講述了作者第一次訪問內蒙古大草原的所見、所聞、所思,通過草原美景、遠道迎客、把酒聯歡和依依惜別的場景和情景的描述,展示了濃鬱的草原風情,讚美了草原風光和民族團結。課文脈絡清晰,推進自然;語言優美生動,淳樸簡練。行文情景交融,無論是夾敘夾議還是字裡行間流露,都形神兼備,生動感人。
  • K274停運,再見草原列!赤峰一代人的記憶遠去; 內蒙古下發通知! 離退休人員養老金發放時間變更通知---
    K274停運,再見草原列!
  • 草原天籟
    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王磊 攝畢業於內蒙古大學的山東姑娘陳安梅,已經回到家鄉工作5年,但她的歌單裡依然有幾百首草原歌曲。「我聽不懂蒙古語,也不懂樂器,但我非常喜歡草原流行金曲。無論是老藝術家德德瑪的《我從草原來》《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等大氣抒情的歌曲,還是青年歌手烏蘭圖雅的《我的蒙古馬》《站在草原望北京》等活力四射的曲目,我都喜歡聽。
  • 天蒼茫,雁歸來 蒙古族作家千夫長攜《草原記》《紅馬》回到草原
    草原的七月,是最美的季節;七月的草原,迎來了書香四溢的盛會。著名蒙古族作家千夫長帶著花城出版社出版的《草原記》和海天出版社出版的《紅馬》回到了內蒙古,回到了草原。「草原記憶,緣於花城璀璨;紅馬來了,因為海天遼闊。」第26屆全國書博會期間,千夫長將攜這兩部作品在包頭和呼和浩特舉行兩場精心策劃的賞讀會。
  • 素描草原--楊慶鳴
    以前,草原上的人們,盼著郵遞員送來遠方親友的消息,而現在的牧民盼著快遞員送來網購的東西。瀏覽理財產品,觀看搞笑視頻,炫耀草原美景,關注娛樂八卦……以前總是盯著羊群發呆的牧民,如今很少有抬頭的時間。草原深處的4G、 5G網絡給遊牧遷徙生活帶來巨大樂趣,定居在蒙古包裡,也有Wi-Fi。現在,家裡來了客人,最先問的就是Wi-Fi密碼是多少?
  • 小學音樂《草原小姐妹》教學實錄
    【設計意圖】:通過樂句、樂段由簡到難、由慢到快的訓練,層層遞進,增強學生對主旋律的初步感知,為後面的學習打下伏筆,同時揭示課題。)2.揭示課題,了解「協奏」師:剛才老師彈奏的這一段旋律是選自琵琶協奏曲《草原小姐妹》的第一部分《草原放牧》。師:什麼是琵琶協奏曲?師:主要演奏的樂器是琵琶,其它樂器進行協奏。
  • 呼倫貝爾草原冬天的美景,美的讓人震撼!
    呼倫貝爾作為旅遊的城市,我認為一年可以去三次,夏季去呼倫貝爾旅遊欣賞一望無際翠綠的大草原,秋季去呼倫貝爾旅遊欣賞金色的林海,而冬季去呼倫貝爾旅遊就很有意思了,呼倫貝爾草原冬天的美景,美的讓人震撼!冬季的呼倫貝爾草原不僅景色優美,而且冬季的娛樂項目也是非常多的,相信這些都是南方朋友體驗不到的,讓我們一起來感受呼倫貝爾冬季那震撼視覺的畫面。呼倫貝爾草原冬天的美景,美的讓人震撼!
  • 2018張北草原音樂季第二季·抖音電音專場震裂星空草原舞動
    2018·張北草原音樂季十年經典·華麗轉型告別城市的喧囂,來草原追逐藍天白雲在這躁動的季節,七夕相約草原狂歡之夜        張北有最會跳舞的草原,有最懂音樂的你們,一起用熱情點亮大草原的黑夜。如果不想搖擺,也一定要跟上這跳動的節拍,跟上草原最原始的的聲音,到達張北,奮力狂歡吧!
  • 草原往事
    而雌性犏牛產仔後,具有長期產奶和產奶量高的天性, 所以它是草原上的優質乳牛。為此當地牧民常說:「青稞滿架代表著年景昌盛,犏牛遍野反映出草原興旺。」這以後這頭亞圖種牛便威風凜凜地徜徉在草原上,儼然草原成了它的悠閒領地,它精神抖擻地護守著牛群,其它公牛和牧人都不敢隨意靠近它。
  • 詩意阿克塞 | 記憶深處【第135期】
    阿克塞印象 與您同行【第135期】2021年02月14日 星期日別克包斯    草原牧人無法抹去對草原的記憶,那一口香甜可口的泉水滋潤了一代又一代人。我想看見炊煙是幸福的,那是一家人美好的團聚,因為炊煙裡有母親的呼喚,還有阿爸的諾言,看的見炊煙遲歸的人是幸福的,炊煙是心底永痕的眷戀,是我人生最溫暖的記憶。
  • 唐山旅遊 遷西大草原
    「去遷西大草原啦……」 「遷西大草原?」「對呀,遷西大草原。」 遷西是「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的純山區縣,哪裡來的草原?炎炎夏日,人們都去壩上、張北或者內蒙古大草原,今年怎麼蜂擁去遷西大草原啦? 好奇心驅使我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