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次:科學家創造出人工基因組合成的大腸桿菌

2021-01-08 紅星深度

有史以來第一次,科學家創造出了一個純粹人造基因組的生物體,這標誌著人類實現了自然界遺傳密碼的徹底重新編寫。

根據《自然》雜誌5月16日發布的最新論文顯示,英國劍橋大學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賈森·欽(Jason Chin)教授與其同事重新編碼了一個大腸桿菌菌株的全部基因組。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已經用實驗室合成的完整基因組副本替換了大腸桿菌的所有基因,這是朝著創造細菌邁出的重要一步。研究人員介紹,這些細菌通過基因改造,可以製成特定的聚合物等材料,並為在未來添加病毒抗性等新特性的生物製造鋪平了道路。

《利用重組基因組進行的大腸桿菌的全合成》 圖自《自然》

超過1.8萬次編輯,進行基因組內的「查找替換」

據《衛報》介紹,此次合成的人工基因組包含400萬對鹼基對,這些鹼基對是由字母G、A、T和C組成的遺傳密碼單位構成。這些鹼基對全部列印在A4紙上,長達970頁,是迄今為止科學家們構建的最大基因組。

「之前我們完全不確定,是否有可能讓一個基因組變得如此之大,以及是否有可能對它進行如此大的改變。」領導該項目的合成生物學專家賈森·欽(Jason Chin)表示。

從水母到人類,幾乎所有的生命都使用64個密碼子。但實際上,這些密碼子中有一部分發揮著相同的作用。這64個密碼子中,有61個密碼子產生20種天然胺基酸,這些胺基酸可以像串珠一樣串在一起,形成自然界中的任何蛋白質,另外3個密碼子實際上是停止信號。

因此,劍橋大學的研究小組著手重新設計大腸桿菌基因組的主要工作,就是去除其中一些「多餘」的密碼子。科學家們仔細檢查了這種細菌的DNA,每當他們遇到TCG,即產生一種叫做絲氨酸的胺基酸的密碼子,他們就把它重寫為AGC,他們以類似的方式替換了另外兩個密碼子,等於進行了一種「同義詞替換」的改寫。

在超過18000次的編輯之後,科學家們已經從這種細菌的基因組中刪除了這三個密碼子的每一次出現,這意味著,重新合成的大腸桿菌只有61個密碼子,而不是通常的64個。

在此之後,重新設計的遺傳密碼然後開始化學合成,一塊一塊地添加到大腸桿菌中,取代了有機體的自然基因組,一種微生物的DNA編碼就此完全合成,並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這種名為Syn61的病毒比正常病毒稍長一些,生長速度也慢一些,但仍然存活了下來。

新合成的大腸桿菌Syn61 圖自《衛報》

設計生命形式的重大利好:未來或用於生物製藥

賈森·欽教授相信,這樣的設計生命形式遲早會派上用場。

由於大腸桿菌和普通細菌的DNA不同,入侵病毒將難以在體內傳播,使它們實際上具有了抗病毒能力,而這可能帶來重大利好。因為目前,大腸桿菌已經被生物製藥工業用於製造治療糖尿病的胰島素和其他治療癌症、多發性硬化症、心臟病和眼科疾病的藥物,但當細菌培養物被病毒或其他微生物汙染時,整個生產過程可能會被破壞,而這種經過重組的細菌就能夠避免這些問題。

這還不是全部——在未來的工作中,這些被解放的基因代碼可以被重新利用,使細胞大量生產蛋白質和藥物。

「因此,這一成功在一方面是技術成就,另一方面也向人類展示了生物學的一些本質特性,以及遺傳密碼具有多大的可塑性。」賈森·欽教授表示,解碼大腸桿菌基因組意味著,代碼中未使用的部分現在可以被用於其他作用。

而至於生物學本質特性的問題,賈森·欽表示,自從20世紀60年代起,當科學家們第一次破解這個密碼時,人們就一直不清楚為什麼它會以這樣的方式工作——有這麼多的可能性,為什麼偏偏是這樣的一種方式?

1968年,DNA化學結構的共同發現者弗朗西斯·克裡克認為,一旦基本生命形式進化出來,三重密碼就會被鎖定,因為任何偏離通用程序的行為都將是一個巨大的劣勢。

「但是,通過移除密碼子,我們正在打破這種共同的語言,我們正在解凍代碼。」賈森·欽說。

科學家正在嘗試用更多編碼變化製造細菌基因組

實際上,前兩次合成細菌基因組是2008年和2010年在J.克雷格文特爾研究所(J. Craig Venter Institute)創建的。

第一次進行合成的細菌名為支原體,其基因組比大腸桿菌要小,大約只有100萬對鹼基對,而且,在這次試驗中,並沒有進行徹底的重新設計。因此,此次劍橋大學科學家合成的大腸桿菌基因組的大小是它們的四倍,創造了新的紀錄。

美國研究集團克萊德·哈奇森(Clyde Hutchison)在評論這次最新成果時表示:「這種基因組置換規模,比迄今報導的任何完整基因組置換規模都要大。」

基因數量對比 圖自《自然》)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合成生物學研究員湯姆·埃利斯(Tom Ellis)表示:「他們將合成基因組學領域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水平,不僅成功構建了迄今為止最大的合成基因組,而且對基因組的編碼變化也達到了迄今為止的最高水平。」

但這些紀錄可能不會持續太久——目前,埃利斯和其他人正在為麵包酵母構建一個合成基因組,除此之外,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們也正在用更多的編碼變化來製造細菌基因組。

紅星新聞記者 翟佳琦 編譯報導

編輯 汪垠濤

相關焦點

  • Nature:科學家成功繪製出大腸桿菌的功能性蛋白質組藍圖 有望揭示...
    2020年12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理解基因的工作機理以及其如何與另一個基因之間發生相互作用是從事生物學研究的科學家們想要實現的一個主要目標,當然了,這在方法和所需要的的實驗數量上都能帶來巨大的挑戰,而最近的研究進展已經改變了科學家們繪製基因功能和相互作用圖譜的能力,近日,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創新性的技術能同時測定成千上萬個基因的活性
  • 大腸桿菌帶來的可不止腹瀉
    大腸桿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可導致出血性腹瀉和腎臟損傷,可謂最嚴重的食物中毒類型之一。但美國研究者指出,這些可怕的後果可能只是感染後的外在表現。他們發現了特定大腸桿菌入侵免疫系統的新機制,而其中的關鍵是志賀毒素,相關研究發表於《科學—免疫學》。
  • Nature|繪製大腸桿菌的功能性蛋白質組景觀
    Savitski課題組在Nature雜誌上合作發表一篇題為 The functional proteome landscape of Escherichia coli 的文章,在這項研究中,作者結合反向遺傳學和熱蛋白質組分析描述大腸桿菌中的遺傳擾動對蛋白質豐度和熱穩定性的影響
  • Science:在大腸桿菌中顯著提高反式-4-羥基-1-脯氨酸的產量
    編譯:蔡惠敏,黃雪盈,魏韜(華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在今年,一篇發表在《Science》上的文章報導了如何通過整合系統工程技術,在大腸桿菌中顯著提高反式-4-羥基-1-脯氨酸的產量。據報導,有一類專門的反式-脯氨酸-4-羥化酶(P4Hs)可以將L-Pro轉化為4-Hyp,其中來自Dactylosporangium sp.RH1的P4H表現出特別高的活性。Shibasaki等構建了一株攜帶Datp4h基因編碼P4H的重組大腸桿菌W1485菌株,當用L-Pro餵養時,100小時內可產生濃度為41g/升的4-Hyp。
  • 創造從未有過的生命
    一套密碼統領萬物為了破解遺傳密碼,科學家開始了對腸道細菌大腸桿菌的研究。他們之所以選擇研究這一特定的微生物,是因為前幾代的科學家已經研究過大腸桿菌,積累了大量剖析其生化機制的工具。在科學家解開大腸桿菌的遺傳密碼後,他們又立即開始研究其他的物種。一例接一例,科學家總是能夠找到完全相同的古怪系統。
  • 臺南市黃金海岸大腸桿菌標準過高
    臺南市民假日常前往休閒遊樂的黃金海岸,其水質經有關方面檢測,發現大腸桿菌群超過甲類水體水質標準。
  • 最新研究發現:野生動物攜帶耐藥基因的奇異變形桿菌
    近日,廣東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野生動物疫病與免疫研究中心王承民研究團隊首次發現野生動物來源的動物攜帶重要的耐藥基因blaOXA1和blaNDM1奇異變形桿菌。該研究成果於2020年12月2日發表在生物學1區(中科院JCR)期刊Integrative Zoology上。
  • 基因時代的末日神話:人造病毒的預言
    這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全球範圍內關於病毒來源的種種爭議。前不久,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醫學》上,來自美國等科學家分析表明,SARS-CoV-2不是一種實驗室結構,也不是一種故意操縱的病毒。
  • 檢測出大腸桿菌 斯裡蘭卡出口檳榔葉被通報
    檳榔葉 2020.2426 大腸桿菌
  • CRISPR基因編輯系統為生物技術領域提供無限可能
    事實上,這並不是人類首次發現CRISPR序列。早在1987年,一支日本團隊(石野良純教授為第一作者)就已發表論文,表明大腸桿菌裡也有類似的序列。不少科學家認為,這是人類首次知道CRISPR序列的存在。然而,這支日本團隊當時並沒有對CRISPR序列進行詳細的研究,因此它的功能還不為人所知曉。
  • 《基因工程》複習資料
    插入失活:一個基因位點中插入外源DNA片段,從而使該基因活性喪失的現象。7.α互補:質粒還有一個來自大腸桿菌的經過加工LacZ'的基因,它編碼β半乳糖苷酶胺基酸146個胺基酸,可以和β半乳糖苷酶的缺陷型的大腸桿菌實現基因內互補,恢復分解乳糖的能力。
  • 美國全食超市召回疑染大腸桿菌的有機奶酪
    食品夥伴網訊    據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消息,8月3日美國FDA發布召回公告稱,鑑於Grassfields Cheese LLC公司宣布召回奶酪,美國全食超市宣布從美國中東部以及南部門店召回部分奶酪,因為產品可能受到志賀大腸桿菌汙染。
  • 卡西諾----敗血型大腸桿菌、厭氧菌混感特效藥
    好消息,青島中仁動物藥品有限公司結合現在臨床上面臨大腸桿菌變異性、耐藥性不斷增強問題,以大量的實驗室實驗和臨床試驗為基礎,重磅推出新一款治療大腸桿菌
  • 腸桿菌噬菌體之「T」系列
    大自然具有鬼斧神工的力量,創造了許多令人驚嘆的奇觀。
  • 波蘭冷藏韃靼牛肉檢測出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
    食品夥伴網訊  據歐盟食品飼料類快速預警系統(RASFF)消息,2020年1月9日,原產于波蘭的凍牛肉檢出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Shiga toxin-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STEC)。
  • 基因編輯可以用於其他生物,而不能用於人類,人類會落後嗎?
    然後將含有目的基因的溶液和含有質粒的溶液混合,以期望目標基因和質粒組合在一起。下一步就是把粘合在一起的兩段或以上的DNA(或許是我們期望的目標基因和)用DNA連接酶(針線)將它們縫合在一起(催化磷酸二酯鍵形成)。這樣重組質粒就做好了。很顯然,這個過程,是很看運氣的。
  • 基因剪刀都能「剪」什麼
    在2012年6月發表的論文中,兩位女性科學家介紹,她們的團隊純化了Cas9蛋白,發現它是雙RNA引導的DNA內切酶,並首次在體外(試管中)證明使用Cas9的CRISPR系統可以切割任意DNA鏈,說明CRISPR-Cas在活細胞中有修改基因的能力。同時,她們簡化了基因剪刀的分子成分,創建了CRISPR-Cas9基因剪刀,因此更易於使用。
  • 基因療法:你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而科恩與博耶的突破在於,他們首次在一種生物的體內,讓來自另外一種生物的基因得到了表達——這些DNA的修補匠成功把來自葡萄球菌的基因送到了大腸桿菌的身體裡,並讓它們順利工作。再後來,他們陸陸續續把非洲爪蟾,乃至哺乳動物的基因送到了大腸桿菌體內。
  • 《阿凡達》神樹成真,科學家創造出可終生發光的植物
    在本周 Nature Biotechnology(《自然·生物技術》)發表的一項最新成果中,由合成生物學家 Karen Sarkisyan 和 Ilia Yampolsky 博士主導,共 27 位科學家參與,通過基因技術創造出可以持續發出可見光的植物。
  • DNA數據存儲技術再升級,科學家們對活細菌編程,用其作為介質
    現在,科學家們想出了一種將數據寫入活細菌DNA的方法,這個方法的好處是不易過時,又更具有持久性。 傳統DNA數據存儲的缺陷 DNA存儲數據的技術很早就出現了,科研人員通常是將數據文件中的數字1和0字符串轉換為分子四個鹼基的組合:腺嘌呤,鳥嘌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