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位於巴黎最核心的西岱島上,被認為是這座城市的地理中心和精神寄託,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遺產,每年吸引世界各地大批遊客前來參觀。這裡不僅珍藏著大量13至17世紀的古老藝術品,其本身更是一件世界建築藝術的極品,以哥德式的建築風格,祭壇、迴廊、門窗等處的雕刻和繪畫藝術而聞名於世。
被火焰吞噬的巴黎聖母院裡面收藏的文物讓法國民眾揪心。好在,巴黎聖母院主教派屈克·肖維表示,聖母院內最重要的文物——耶穌荊棘冠和路易九世的一件長袍(即聖路易祭服)已經被成功搶救,「這兩者對天主教徒來說非常重要,是在這場瘋狂的悲劇中一個令人安慰的消息。」同時,被搶救出來的還有耶穌受難當天十字架的碎片和被釘入身體裡的一枚釘子。
而在大火發生之前的4月11日,有16尊雕塑已經被從聖母院的尖頂裡轉移出來,以便進行修復。這16尊雕塑包括豎立於19世紀的「十二門徒雕像」,它們也因此逃過一劫。
另外,教堂內的三個大玫瑰窗、祭壇和十字架在火災中都倖免於難。
在社交媒體上有傳言稱,雨果在《巴黎聖母院》中描寫的加西莫多的居所——同樣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南北兩側鐘樓已經被毀,但事實上雙塔的主體結構依然完好,「加西莫多的鐘樓」並沒塌。
接下來,讓我們進一步了解一下巴黎聖母院裡的那些文物與古老藝術,因為它們不僅是法國的財富,也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
哥德式的塔尖
巴黎聖母院的大火,讓哥德式的塔尖在火中倒塌,八百多年歷史的中軸塔在火中化為一座巨坑。
哥德式建築,或譯作歌德式建築,是一種興盛於中世紀高峰與末期的建築風格。它由羅曼式建築發展而來,為文藝復興建築所繼承。發源於12世紀的法國,持續至16世紀,哥德式建築在當代普遍被稱作「法國式」,以卓越的建築技藝表現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強烈情感,對後世其他藝術均有重大影響。
哥德式建築的特點是尖塔高聳、尖形拱門、大窗戶及繪有聖經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設計中利用尖肋拱頂、飛扶壁、修長的束柱,營造出輕盈修長的飛天感。新穎的框架結構以增加支撐頂部的力量,予以整個建築直升線條、雄偉的外觀和教堂內空闊空間,常結合鑲著彩色玻璃的長窗,使教堂內產生一種濃厚的宗教氣氛。
巴黎聖母院是法國早期哥德式教堂的代表作,從外觀看,它是個巨大的磚石建築,但為什麼會突發大火呢?
實際上,很多哥德式教堂都是「石頭皮,木頭心」,最常見的就是用木結構做的穹頂。這次被燒毀的木質屋頂,是巴黎聖母院第一次建成時就有的部分。這個屋頂名叫「森林」,因為要修建這個屋頂,幾乎用光了一整片森林:當時還是1220年左右,預計砍掉了13000棵、樹齡300-400年的橡樹。也就是說,這些被燒掉的樹木,從公元800-900年就已經開始生長了,那時的中國還正在唐朝的晚期……
巴黎聖母院經歷過多次大修,這一片「森林」一直保留至今,見證了巴黎800年的變遷,沒想到卻毀於一場大火。燃燒的巴黎聖母院,就像個巨型的烤箱,上面鋪了一層炭。可以說,這是這次大火燒掉的最古老的東西。
在這次大火中,最震撼的場景,莫過於聖母院塔樓尖頂的轟然倒塌。這座塔是哥德式的巴黎聖母院標誌性的組成部分,高達90米。
相比於「森林」,這座塔尖就要年輕得多。原來的木質塔尖,在1786年就被取了下來,後來在1864年,主持修復的建築師把橡木鍍了鉛,重新豎立起了這座塔尖。它不僅是最著名的哥德式建築,同時也以建築藝術上高超的水平而享譽歐洲。所以,這就可以理解在大火中倒下的巴黎聖母院的哥德式塔尖的藝術價值和地位。
作為超過800年歷史的古建築,巴黎聖母院標誌性的哥德式塔尖坍塌的那一刻,全球都為這一世界文化遺產的損壞感到痛惜。
耶穌荊棘冠和聖路易祭服
巴黎聖母院那麼多文物,為何媒體報導多提到「耶穌荊棘冠」和「聖路易祭服」這兩件?因為不管從哪個方面來講,這兩件文物對法國人民都有非凡的意義。
首先是人們最關注的「耶穌荊棘冠」。
這件文物牽動的不僅僅是法國人的心,更是牽動著世界上所有基督徒的心,作為全世界傳播最為廣泛的「基督教」,能被稱為「聖物」的東西確實寥寥無幾,能夠和「耶穌」扯上直接關係的,更是只有那麼幾件,「荊棘冠」絕對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數百年來一直小心地保存在巴黎聖母院裡。
據說耶穌被羅馬人殺害之前,有一名羅馬士兵在他的頭上戴了一個用荊棘編成的花冠,並且嘲笑道:「恭喜你當了猶太人的王!」本意嘲笑耶穌的荊棘花冠,在基督教逐漸壯大之後,反而成了耶穌受難的證據,一直被視為宗教的「聖物」,能有這樣的待遇,不得不提一個人:路易九世。
「聖路易祭服」正是這位路易九世的遺物。1239年,路易九世向拜佔庭帝國重金收購了耶穌受難時所戴的荊棘冠和十字架的殘片,還在宮殿旁邊專門修建了一座禮拜堂珍藏這些物品,這也是荊棘冠被保存下來的最主要原因。
比起耶穌,路易九世明顯更加真實,相信沒有哪位法國人不知道路易九世這個名字,他的名字和拿破崙一樣的閃耀,被尊稱為「聖路易」,甚至被奉為中世紀的法國乃至是整個歐洲的君主楷模。
在他統治期間,發起過第七和第八次十字軍東徵,雖然結果沒有帶來多大的成效,卻為法國帶來了一個繁榮穩定的時期,加強了王室的權威和地位,以至於法國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百年戰爭中,王室政權依然屹立不倒。
鐘樓
巴黎聖母院的主體建築並沒有被燒毀,大眾最為熟悉的建於13世紀的雙塔造型的正面得以保存。雙塔由南北兩側的鐘樓構成,它們是著名的旅遊景點,也是維克多·雨果筆下的「鐘樓怪人」加西莫多每日鳴鐘之地。
聖母院第三層樓也就是最頂層,有著雨果筆下的鐘樓。教堂正廳頂部的南鐘樓有一口重達13噸的大鐘,敲擊時鐘聲洪亮,全城可聞。據說在鑄造這座鐘的材料中加入的金銀均來自巴黎虔誠的女信徒的奉獻。北側鐘樓則有一個387級的階梯,從鐘樓可以俯瞰巴黎如詩畫般的美景,並欣賞塞納河上風光。
玫瑰花窗
玫瑰窗也稱玫瑰花窗,為哥德式建築的特色之一,指中世紀教堂正門上方的大圓形窗,內呈放射狀,鑲嵌著美麗的彩繪玻璃,因為玫瑰花形而得名。
哥德式教堂幾乎沒有牆面,而窗子很大,佔滿整個開間,是最適宜裝飾的地方。流行建哥德式教堂的時候,還不能生產純淨的透明玻璃,卻能生產含有各種雜質的彩色玻璃。受到拜佔庭教堂的玻璃馬賽克的啟發,心靈手巧的工匠們用彩色玻璃在整個窗子上鑲嵌一幅幅的圖畫。
玫瑰窗就是教堂中彩色玻璃窗的一種,由於它的位置而成為裝飾的重點,在陽光照耀時,把教堂內部渲染得五彩繽紛、眩神奪目。玫瑰窗忽明忽暗,斑駁陸離光影中,讓人有一種恍若隔世的感覺。
巴黎聖母院東面的玫瑰花窗在18世紀的維修中,由於採光原因,全部換成了透明玻璃,但西、南、北三面還各有一面玫瑰花窗,華麗無比,極其震撼,均是12、13世紀安裝上去的。其中南面的玫瑰窗則命運多舛,經歷過幾次破壞,但保留下了最古老的一面,這面玫瑰窗講述著12世紀末期教堂初建時馬太福音中的聖經故事。
直徑21米的北面玫瑰窗幾乎完全保存了13世紀的玻璃,其色彩之絢爛、玻璃鑲嵌之細密,給人一種似乎一顆燦爛星星在閃爍的印象,它把五彩斑斕的光線射向室內的每一個角落。
法國有極多的中世紀玫瑰窗,大部分是用古代玻璃完成的。在法國北部,玫瑰窗通常是教堂外觀的主要特徵。並且,教堂頂部的十字形翼部通常也鑲嵌有玫瑰窗。這樣的例子可以在巴黎聖母院、聖丹尼斯大教堂、沙特爾大教堂、蘭斯大教堂、亞眠大教堂和斯特拉斯堡大教堂見到。
山西晚報記者 白潔整理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