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大學畢業的劉瑩來到了蘇堡中心校原上學校,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
從走上工作崗位的第一天起,劉瑩就把原上學校作為教學生涯的起點,作為夢想啟航的地方,她把做一名好老師作為工作目標,無私奉獻,教書育人。
三年來,劉瑩見證了原上學校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增強的發展過程,感受了學校的校容校貌與師生的精神面貌的變化,也進一步堅定了自己為農村教育發展作出貢獻的決心。
銳意進取
作為一名青年老師,劉瑩時刻以一個優秀教師的標準要求自己。她把備好每節課,上好每堂課,批好每份作業,教育好每個學生作為自己的工作信條,勤勤懇懇、兢兢業業,認認真真做好每一項工作。
但劉瑩也深知,作為一名新老師,光憑一腔熱情和自己的努力是做不好教育工作的,要把大學裡學到的理論知識付諸實踐必須提高自己的能力。劉瑩抓住各種機會,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與水平。教育教學中遇到有疑惑的地方,她虛心向老教師請教;學校組織的聽、評課,她積極參與;教研室組織的「送教下鄉」,她一次也不錯過;縣裡組織的各種提升教學能力的培訓、講座,她不放過任何一次機會。
平時備課,在按照自己的思路備課的同時,劉瑩儘可能多參考一些名師教學設計,向有經驗的老教師請教,選擇一些相關的教學視頻,但她最終把這些融合到班級學生的實際中,把更多的思考留給了班級的實際。選擇最適合我們學生的教法,才是好的教法,這是劉瑩在教學中堅信的一點。
關愛學生
學生年齡小,自理能力弱,特別是在原上學校這樣的農村學校,學生家長外出打工現象普遍,留守兒童較多。
劉瑩剛來學校時,班裡一個女孩子經常完不成作業,無論老師怎麼教育、開導、鼓勵都不管用。跟孩子父母交流,父母在廣東打工,跟孩子爺爺奶奶溝通,爺爺奶奶年事已高,對孩子的教育有心無力。教過她的老師沒辦法,初為人師的劉瑩也是無計可施。
偶然一次,仍然是因為作業沒完成,劉瑩找孩子來談心。從表情看,孩子可能是餓了,劉瑩讓孩子吃了蛋糕,然後繼續談心。第二天,女孩竟然把作業寫完了,而且在後來的日子裡,只要老師布置作業,她都按時完成。從這件事中,劉瑩深深感覺到「關愛」兩字的重要性。的確,留守的孩子們太需要關愛了。
劉瑩把更多的關愛給班上的孩子們。與家長進行定期聯繫,對學生近期的思想情況進行交流,鼓勵家長多關注孩子,多與孩子溝通交流。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及時發現每一個孩子的優點,抓住每個機會,表揚、鼓勵學生。針對學生不同情況因材施教,充分調動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回顧三年的生活,劉瑩感慨頗多,三尺講臺上有汗水,有淚水,有歡樂,有心酸,有收穫,這一切都是一位青年教師的成長。
劉瑩堅信,教育工作,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她將會更嚴格要求自己,爭取更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