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書畫題款研究
一,前言
鑒定張大千書畫作品真偽的主要依據是他的繪畫、書法風格,以及印章配置,所用筆、用墨、用色、印泥、紙張(包括絹、布)等。除此之外,還要對他在書畫中所題款的內容、他押字的形式等都必須有所瞭解。題款內容包括其上下款的稱謂、謙(敬)詞的習慣用法,甚至所題的時間和地點等;押字形式,是在各個時期的作品中花書其本人名字都有所不同變化,因而逐漸形成自己簽字的獨特風格。這對鑒賞者來說都值得研究的,不但不可忽視,而且至關重要。到如今酷愛張大千書畫的人越來越多,研究者也不少,然而對其書畫題款方面全面的討論卻是一個空白,因此筆者僅對此談談自己心得。
二,題署上下款的區分 興起
書畫家即在書畫作品中題名署字等通稱題款。題款分,題上款、下款和年款。作者將其作品贈與他人,題上他人的名字或尊號(一般不題其姓,單名例外)稱上款(有的作品不題上款者另當別論);作者本人在其作品中題署自己的姓名字型大小以及題署齋館樓堂等稱下款。題上款不外乎有二:一是索畫人向作者索取作品請求作者題上自己的名字;二是作者本人將其作品自願饋贈他人,然後署上他人名字。題下款是表明其作品是出自作者本人之手。題署上款時多在名字(號)後加稱謂和敬詞,如:「某某仁兄正之」 、「某某賢弟雅屬」 、「某某先生教正」 、「某某大人惠鑒」等,然後下款押署作者名字,作者有時在自己名字前或後加上謙詞如「愚兄」、「愚叔」、「後學」、「弟」等。這種題上、下款的方式大概興於明、清之際,盛行於清代、民國,至今書畫家仍然保持這種習尚。
三.張大千書畫題款格式
大千先生在書畫作品中題款,雖然保持這種傳統方式,但是他在題寫的稱謂和謙(敬)詞上用得特別考究,尤其是贈與一般關係的作品和非同一般關係的作品之間的題署稱謂和謙(敬)詞有很大差別。從他的題款中能大體看出大千本人與其受畫者的一些關係。除給研究張大千及其與社會關係提供了詳實的實物資料外,同時也是鑒別張大千書畫作品真偽的佐證之一。筆者認為很有必要將其題署格式、慣用的一些稱謂和謙(敬)詞、包括所題的年款、地址、以及他花押形式等列出,以便專家學者研究參考。
四,帶稱謂的題署:
D 贈與親兄嫂題款稱: 「哥」、「嫂」,並在其後署名款如:「麗哥(三哥張麗眨┚攀畨壅Q 八弟季爰敬祝」、「正三嫂 八弟爰」、「修哥(四哥張文修)九旬晉七降誕 八弟頓首百拜」。
E 贈與妻氏及子、侄、婿、孫題署稱: 「題付雯波(妻)守之
F 贈與僧人、道士題署稱:「某某上人印正」 「某某上人印鑒」、「 某某煉師法教」、「某某真人賜正」等。下款多署「大千居士」、「張爰」、「大千張爰」、「近事男」、「清信士張大千」、「清信弟子張大千」等。如1945年乙酉歲七月,為成都昭覺寺住持定慧和尚畫《墨荷》題署:「定慧上人印正 大千居士」。1982 年壬戌歲四月,從海外寄成都都江堰青城山住持傅元天道士畫《玉井蓮》題署:「元天煉師法教 張爰寄呈」、同年,為都江堰青城山住持彭鶴年道士畫《老松》題署:「寫呈鶴年真人賜正 大千張爰」等。
G 贈與其弟子題署稱: 稱其弟子為「弟」、「賢弟」、或者「仁弟」自謂 「兄」。如題《近影》寄上海弟子糜耕雲題:「耕雲仁弟 兄張爰」;又如為成都弟子隆國屏慶賀婚禮畫《荷花》題:「國屏賢弟吉席 兄張爰」等。
姓名字型大小的題署: 「爰」、「阿爰」、「季」、「季爰」、「季蝯」、「阿爰」、「張季爰」、「張季蝯」、「大千」、「大千爰」、「大千散人」、「大千父」、「張大千」、「張大千爰」、「大千張爰」、「大千張季蝯」、「大千居士」、「大千居士爰」、「大千先生」、「張先生」、「弘丘」、「弘丘子」、「大千弘丘」、「大夢」、「夢盦」、「夢闇」等。
爰
1921年題「大千居士爰「
老齡後的題署: 「爰老人」、「爰翁」、「爰叟」、「爰皤(▲)」、「爰杜多(▲)」、「大千杜多」、「大千爰杜多」、「大千真逸(▲)」、「大千逸者」、「大千學人(▲)」、「大千老子(▲)」、「大千老人」、「」
爰老人
帶裡籍的題署:「漢安張大千」、「內江張大千」、 「蜀人張爰」、「蜀人張大千」、「蜀中張爰」、「蜀人大千張爰」、「蜀人張爰大千父」、「蜀郡張爰」、「蜀郡近士男張大千」、「西川近士男張大千」等。
漢安張爰
大風堂
帶地名的題署∶「漢安(內江古地名)」、「內江」、「渝州(重慶古地名)」、「成都」、「塔爾寺」、「沙州」、「上清(青城山上清宮)借居」、「上清宮」(在青城山)、「青城山中」(青城山)、「青城(青城山)客」、「沱水村居」(郫縣鐘家大院)、「昭覺寺」(成都北郊昭覺寺)、「網師園客」(蘇州網師園)、「五福村」(成都東郊五福村)、「金牛壩」(成都西郊金牛壩)、賁園(成都桂王橋嚴谷聲藏書樓)、「峨眉道中」(四川峨眉山)、「不忍池」(在日本東京)、「飲光簃」(在日本東京)、「聽鸝館」(北京頤和園內)、「鷗香館」(上海李秋君畫室)、「香江」(香港)、「青柯坪」(華山青柯坪)、「法京巴黎」(法國巴黎)、摩詰城((巴西牟吉鎮)、 「外雙溪」、「臺北外雙溪」等。
佛 道像題署:「弘丘」、「弘丘子」、「大千弘丘」、「近士男張大千」、「清信士張大千」、「清信弟子張大千敬造」等。
近事男
清信弟子張大千敬造
帶年月的題署:張大千先生所作書畫署年款多用幹支紀年,月份日期多是依照傳統黃暦,如九月初九日寫為「重九」、十二月寫為「嘉平月」、十五日寫為「望日」、十五日、十六日至二十二日、二十三日寫為「既望」、每年正、四、七、十月寫為「孟春」「孟夏」「孟秋」「孟冬」「」「」「」「」「」「」」,從他青年至老年都是如此,從不用西元(1965年用過一方以民國和西元合一的紀年印例外),1920年黃暦十月他在內江聖水寺摩崖補書明人趙貞吉詩署:「大中華民國十一年」的年號款,除此之外,1950年後偶爾用「中華民國」年號紀年。
下面列出(1918年-1983年之間)西元、幹支、民國(簡為「民」)紀年及大千先生當年歲數(虛歲)對照表以便讀者查閱∶
1918年 戊午
民7年 20歲
1919年 己未
民8年 21歲
1920年 庚申
民9年 22歲
1921年 辛酉
民10年 23歲
1922年 壬戍
民11年 24歲
1923年 癸亥
民12年 25歲
1924年 甲子
民13年
26歲
1925年 乙丑
民14年
27歲
1926年 丙寅
民15年 28歲
1927年 丁卯
民16年 29歲
1928年 戊辰
民17年 30歲
1929年 己巳
民18年 31歲
1930年 庚午
民19年 32歲
1931年 辛未
民20年 33歲
1932年 壬申
民21年 34歲
1933年 癸酉
民22年 35歲
1934年 甲戍
民23年 36歲
1935年 乙亥
民24年 37歲
1936年 丙子
民25年 38歲
1937年 丁醜
民26年 39歲
1938年 戊寅
民27年 40歲
1939年 己卯
民28年 41歲
1940年 庚辰
民29年 42歲
1941年 辛巳
民30年 43歲
1942年 壬午
民31年 44歲
1943年 癸未
民32年 45歲
1944年 甲申
民33年 46歲
1945年 乙酉
民34年 47歲
1946年 丙戍
民35年 48歲
1947年 丁亥
民36年 49歲
1948年 戊子
民37年 50歲
1949年 己醜
民38年 51歲
1950年 庚寅
民39年 52歲
1951年 辛卯
民40年 53歲
1952年 壬辰
民41年 54歲
1953年 癸巳
民42年 55歲
1954年 甲午
民43年 56歲
1955年 乙未
民44年 57歲
1956年 丙申
民45年 58歲
1957年 丁酉
民46年 59歲
1958年 戊戍
民47年 60歲
1959年 己亥
民48年 61歲
1960年 庚子
民49年 62歲
1961年 辛醜
民50年 63歲
1962年 壬寅
民51年 64歲
1963年 癸卯
民52年 65歲
1964年甲辰
民53年 66歲
1965年 乙巳
民54年 67歲
1966年 丙午
民55年 68歲
1967年 丁未
民56年 69歲
1968年 戊申
民57年 70歲
1969年 己酉
民58年 71歲
1970年 庚戍
民59年 72歲
1971年 辛亥
民60年 73歲
1972年 壬子
民61年 74歲
1973年 癸醜
民62年 75歲
1974年 甲寅
民63年 76歲
1975年 乙卯
民64年 77歲
1976年丙辰
民65年 78歲
1977年 丁巳
民66年 79歲
1978年 戊午
民67年 80歲
1979年 己未
民68年 81歲
1980年 庚申
民69年 82歲
1981年 辛酉
民70年 83歲
1982年 壬戍
民71年 84歲
1983年 癸亥
民72年 85歲
五,花押題署
「花押」最早是在契約、文書的末尾簽署名字,以草書簽寫形體稍花的名字,叫「花押」。又稱 「花字」 、「花書」 、「畫押」 、「押署」 、「押字」、「草字」等 。猶如今稱 「簽名」、「簽字」,是作為信物憑據。唐張彥遠《法書要錄·韋述敘書錄》、李肇《國史補》、宋黃伯思《東觀餘論·記與劉無言論書》、元周密《癸辛雜識·押字不書名》、清趙翼《陔餘叢考·花押》等皆有相關記述。有些書畫家在其作品中以花押形式署款非同一般,除藝術外,同時還增添了以及更深的含義,如宋徽宗趙佶,以「天下一人」花押(見圖),當時作為一代「天子」押署「天下一人」是說得過去的。他除了當皇帝之外,還擅長書畫,影響世人的「瘦金書」(亦名徽宗體)是他的創舉,筆者認為他以「天下一人」自詡,這是他向天下藝術家的暗示除了自己是「天子」在書畫藝術造詣上天下之人是無人敢比的。清初朱耷書畫家他是明宗室後裔,國破家亡使他恨世厭俗,一氣之下盾入空門,出沒於市井,佯裝瘋傻時哭時笑,以書畫為寄託,因常捧《八大圓覺經》,其作品中常以「八大山人」花押。押署的「八大山人」似哭之笑之暗含深義(見圖)。張大千花押有兩種,一
是「大千」二字連筆花書;另一種是「爰」字花書。「大千」二字作連筆花
書看起來似「季」字、或以「李」字張大千排行八,家人呼他為老八或八弟。據《張氏家乘》記載其兄姊弟共十個,大哥及五、六、七哥先後早
夭亡,僅存二哥善子、三哥麗鍘⑺母縹男蕖㈡
枝、大千及九弟。按照舊制伯、仲、叔、季排列(其姊不計行中)張大千居季,後更名「季」。
因此他的作品中常鈐有「張季」、「季蝯」、「季爰」等印章,常將「大千」連筆花書似一「季」字。大千先生與其二哥善子從日本學藝歸來,在上海拜前清遺老著名書法家李瑞清(字梅庵,號清道人)先生足下學藝。大千先生在禮節上是個很有傳統習俗的人,孝敬父母,尊重長輩,出門歸家都必須給父母和長輩行大禮請安,他身居海外已是白髮蒼蒼的老人,雖不能審親兄長,再三叮囑其大陸女兒代他問候,並向從小帶他到大的三嫂叩頭(注)。我們僅從這點就能看出他對長輩的敬重。他拜師亦是按照舊的習俗,擺設香案三叩九跪舉行參拜儀式。張大千在跟隨梅庵那段時間中,不但觀賞了李府珍藏的不少名人字畫,並能評其品位;同時亦學得了李老師那一手非篆非隸多題「大千」款,「大千」二字連筆草寫,看去似「季」字又似「李」字(見圖)。他在李公羽化前後的一些作品中以此法署款屢見不鮮,以此筆法押字不但暗示自己是李家的弟子,並且還特別制了一方「槑闇弟子」印(見圖),以表示對其恩師的懷念。值得一提的是張大千先生另一常用的「爰」字是與他出生相關。據說他的母親曾夫人生他之前夢見一仙人手把盤中的一頭機靈小猿轍獻給她,待母親醒來時大
張大千花押似「季「 似」李「字
念,給 大千取名「蝯」。「猨」即「猿」的本字,俗作 「蝯」,與「爰」相通。《爾雅·釋獸》∶「猱猨善援。」。大千先生的作品多署為「蝯」,後來將其 「蟲」部省去花書為「爰」(見圖)。「爰」字花押是他一生中用得最多,其早期多作真書、或有隸筆
意趣,隨後逐漸演變為花字,將其下半部捺畫作撇寫,形同反爪「犭」,加上一豎斜的撇形成四撇,其中間兩撇向上作鉤形(見圖),後來又將其中間向上鉤的兩撇逐漸演變作向下斜的兩撇,這個字今人僅知是「爰」字的草書,仔細分析這個字的結構就不難看出,其實也是「猨」字花押,只不過是將其左邊的反爪「犭」省寫,以「爰」的下半部「叐」寫似為「犭」。這種花書的「爰」字其一生用的最多,但每個時期都有微妙的變化(見圖)。筆者認為大千先生的這個「爰」字的花書亦是象形字。這跟四川人的傳統習俗分不開。每年五月初五日端陽節,除了吃粽子、喝、撒雄黃酒;掛菖蒲陳艾、觀看龍舟競渡等活動外,還有一個特別的手工藝活,那就是大人要給小孩縫紮一二個用紅布或花布製作非常精美的布猴(這一天大街小巷都可買到。四川人把「猴」俗稱為「猿猴」 ),將布猴(猿猴)的手腳紮在一起,再在猴頭中央穿一根彩色絲帶,把它視為可愛的吉祥物(見圖),或掛在小孩胸前,或小孩提著玩耍,非常開心(這一天大街小巷都可買到這樣的工藝品)。大千先生生在四川內江,喝沱江的水長大的,每年端午節大概他要在江邊觀看龍舟爭標,並且還要得到家人送他的布猴(猿猴),這一舊俗他是最清楚的,因此筆者認為他押署的「爰」字形象布猴,一定是受到紮制布猴習俗的啟發演變而成分不開的吧。
三十歲前用「槑闇弟子」 印
中年題「爰」字款的變化
晚年題「爰」字款的變化
=================================
編輯/蕭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