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順的功德不可思議-賢愚經五十二品

2021-03-04 妙吉祥智光

【古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羅閱祇竹園精舍。爾時世尊。而與阿難。著衣持缽。入城乞食。時有老公老母。兩目既冥。貧窮孤苦。無止住處。止宿門下。唯有一子。年始七歲。常行乞食。以供養父母。得好果菜。其美好者。供養父母。餘殘酸澀。臭穢惡者。便自食之。

    【白話】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在羅閱祇竹園精舍。世尊和阿難披上法衣託缽,到城中乞食。這時有一對老夫妻,雙目失明,貧窮孤苦,沒有房子居住,只好住在城門下。他們只有一個兒子,剛剛七歲,一直靠乞討來供養父母。討到的水果飯菜,好的就供養父母,剩下酸澀臭穢、令人噁心的自己食用。

    【古文】

    爾時阿難。見此小兒。雖為年小。恭敬孝順。心懷愛念。佛乞食已。還到精舍。爾時世尊為諸大眾。演說經法。阿難於時長跪叉手。前白佛言。向與世尊。入城分衛[分衛:或翻乞食,或翻團墮。乞食者為比丘行而乞食也,團墮者就乞得之食而釋之,以西竺之法,多摶食作團墮疊缽中故也。]。見一小兒。慈心孝順。共盲父母。住城門下。東西乞食。所得之物。飯食菜果。其美好者。先以供養其老父母。破敗臭穢極不好者。便自食之。日日如是。甚可愛敬。

    【白話】

    當時阿難看到這個小孩年紀雖小,對父母卻恭敬孝順,便對他生起愛念之心。佛乞食後回到精舍,就為大眾宣說經法。於是阿難長跪合掌,上前稟告佛陀:「剛才與世尊進城乞食,見到一個小孩慈心孝順。與雙目失明的父母一起住在城門下。小孩兒到處乞食,乞到水果飯菜,先挑好的供養老父母,剩下的汙穢腐爛不堪的留給自己吃。天天如此,十分令人憐愛和敬佩!」

    【古文】

    佛語阿難。出家在家。慈心孝順。供養父母。計其功德。殊勝難量。所以者何。我自憶念過去世時。慈心孝順。供養父母。乃至身肉。濟救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為天帝。下為聖主。乃至成佛。三界特尊。皆由斯福。阿難白佛。不審世尊。過去世時。慈孝父母。不惜身命。能以身肉。濟救父母危險之命。其事云何。

    【白話】

    佛對阿難說:「不論出家人還是在家人,慈心孝順、供養父母的功德非常殊勝,難以衡量。為什麼這樣呢?我回憶自己的過去世,慈心孝順,供養父母,乃至用身肉救濟父母擺脫危難。以此功德,在天上作帝釋,在人間為聖王,以至成佛,三界中最為尊貴,這些都是由於積累了這樣的福德。」阿難問道:「不知世尊在過去世時,慈心孝順父母,不吝惜自己的身命,能以身肉救濟父母的生命危險,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古文】

    佛告阿難。諦聽善念。我當說之。阿難唯然。當善聽之。佛告阿難。乃往過去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此閻浮提。有一大國。名特叉尸利。爾時有王。名曰提婆。時彼國王。有十太子。各領諸國。最小太子。字修婆提羅致(此言善住)。所領國土人民。觀望最為豐樂。

    【白話】

    佛告訴阿難:「諦聽,善加思惟,我將為你宣說。」阿難答言:「是的,我定善加聽聞!」佛告訴阿難:「過去久遠無量無數阿僧祇劫以前,此閻浮提有一大國叫作特叉尸利,當時的國王名叫提婆。有十位太子,各自統領著自己的小國。最小的太子名叫修婆提羅致(漢語:善住),他所統領國土的百姓們看起來最為富樂。

    【古文】

    時父王邊。有一大臣。名曰羅睺。每懷兇逆。叛殺大王。大王已死。攝正為王。即遣兵眾。往詣諸國。殺諸太子。此最小者。鬼神所敬。時入園中。欲行觀看。有一夜叉。從地而出。長跪白言。羅睺大臣。叛殺父王。遣諸兵眾。殺汝諸兄。今復遣人。欲來殺汝。王可思計。避其禍難。時王聞之。心用惶怖。

    【白話】

    當時他父王身邊有一位大臣,名叫羅睺,常懷著兇惡叛逆心,最終謀反殺死國王。國王死後,他就掌管國家成為國王,立即派遣兵將前去其它小國殺害各位太子。這位最小的太子為神鬼所敬重,當他進入花園遊玩的時候,有一個夜叉從地下湧出,長跪著對他說:『羅睺大臣謀害了你的父王,又派遣兵將殺了你的各位兄長,如今又派人來殺你,大王應當想好對策,躲避這場災難。』國王聽後,心裡惶恐不安。

    【古文】

    到於其夜。便思計校。而欲突去。時有一兒。字須闍提。(此言善生。)方年七歲。端正聰黠。甚為可愛。其王愛念。出復來還。而抱此兒。悲泣嘆息。其婦見王入出惶惶。即而問之。何以匆匆。如恐怖狀。其夫答言。非卿所知。

    【白話】

    到了晚上開始思量對策,便想突然離去。當時國王已有一小兒,名叫須闍提(漢語:善生)。剛年滿七歲,相貌端正,聰明可愛。國王因痛愛掛念他,跑出去後又折回王宮,抱住兒子,禁不住悲泣嘆息。夫人看到國王出入之間驚恐不安,就問他:『為什麼這樣匆匆忙忙,好像很恐怖的樣子?』國王答道:『這不是你應該知道的事。』

    【古文】

    婦復牽之。我今與汝。身命共並。危險相隨。莫見捐舍。今有何事。當以告示。其王答言。我近入園。有夜叉鬼。從地而出。長跪白我。羅睺大臣。今興惡逆。已殺父王。遣諸兵眾。殺汝諸兄。今亦遣兵。當來殺王。宜可避之。我聞是語。心懷恐怖。但恐兵眾。如是來到。是故急疾。欲得去耳。

    【白話】

    夫人拉住國王說道:『我如今與你同生死共患難,千萬不要把我拋棄。如今有什麼事,應當告訴我。』國王就告訴夫人:『剛才我到花園裡,有夜叉鬼從地下湧出,長跪著對我說:大臣羅睺已經叛逆謀反,殺害了父王,又派兵將殺害了你的眾位兄長,現在又派兵要來殺國王,您應當避開他們。我聽到這些話,心中恐怖,害怕殺我的兵將就要到來,所以想快些離開。』

    【古文】

    其婦長跪。即白王言。願得隨侍。莫見孤棄。時王即便將婦抱兒。相將而去。欲至他國。時有二道。一道七日。一道十四日。初發惶懅[ 惶懅:huánɡjù 指恐懼慌張。]。唯作七日糧調。規俟一人而已。

    【白話】

    夫人長跪著請求國王:『希望能隨侍左右,不要將我獨自拋棄。』於是國王就帶著夫人,抱著兒子,相攜而去,想逃到他國。到他國有兩條道路,一條路要走七天,一條道十四天。出逃時恐怖慌張,只準備了七天的糧食,打算一個人享用而已。

    【古文】

    既已出城。其心憒錯。乃涉十四日道。已經數日。糧食乏盡。飢餓迷荒。無餘方計。憐愛其子。即欲殺其婦。而欲自濟並用活兒。令婦在前擔兒而行。於後拔刀欲殺其婦。

    【白話】

    出城以後,心神昏亂,竟然走上了要走十四天的道路。過了幾天。糧食吃完了,三人飢餓心慌,也沒其它辦法。國王憐愛他的兒子,就想殺了夫人救活自己和兒子。於是他讓夫人背著兒子在前面走,自己在後面拔刀想殺死夫人。

    【古文】

    時兒還顧。見父拔刀欲殺其母。兒便叉手。曉父王言。唯願大王。寧殺我身。勿害我母。殷勤諫王。救其母命。而語父言。莫絕殺我。稍割食之。可經數日。若斷我命。肉便臭爛。不可經久。於是父母。欲割兒肉。啼哭懊惱。而割食之。

    【白話】

    這時他兒子回過頭來,見父親拔刀要殺母親,兒子便合掌請求父王說:『寧願父王殺我,千萬不要殺害我母親。』懇切地勸說父親,救了他母親的性命。於是又對父親說:『不要一下殺死我,稍稍割下些肉來吃,這樣可以維持幾天。倘若把我殺死,肉會很快腐臭,不能經久存放。』於是父母決定割兒身肉,邊割食邊痛苦地哭泣。

    【古文】

    日日割食。其肉稍盡。唯有骨在。未至他國。饑荒遂甚。父復捉刀。於其節解。次第剝之。而得少肉。於是父母。臨當棄去。兒自思惟。我命少在。唯願父母。向所有肉。可以少許還用見施。

    【白話】

    一天一天地割食,兒子的肉漸漸快吃光了,只剩下骨頭。還沒有走到他國,饑荒更加嚴重。父親又拿刀將兒子的骨節一段一段地剝剔,又得到少許肉。父母就要將兒子丟棄時。兒子心想:『我還沒完全死去。』就對父母說:『懇請父母將剛才得到的那些肉拿出少許布施給我。』

    【古文】

    父母不違。即作三分。二分自食。餘有一分並殘肌肉眼舌之等。悉以施之。於是別去。兒便立願。我今身肉。供養父母。持是功德。用求佛道。普濟十方一切眾生。使離眾苦至涅槃樂。發是願時。三千世界。六反震動。色慾諸天。而皆愕然。不知何故宮殿動搖。

    【白話】

    父母沒有拒絕,就把肉分成三份,兩份自己吃,剩下一份及殘餘的肉、眼睛、舌頭等,都給了他,然後與兒子離別而去。兒子便立下誓願:『我如今以身肉供養父母,以此功德願求取佛道,普濟十方一切眾生,使他們遠離眾苦,得到涅槃大樂。』當他發這個大願的時候,三千大千世界出現六種震動。色界欲界所有天人都感到很驚愕,不知什麼原因宮殿動搖。

    【古文】

    即以天眼觀於世間。而見菩薩以身之肉。供養父母。願成佛道。誓度眾生。以是之故。天地大動。於是諸天。皆悉來下。側塞虛空。悲泣墮淚。猶如盛雨。時天帝釋來欲試之。化作乞兒。來從其乞。持手中肉。復用施之。

    【白話】

    隨即通過天眼觀察世間,看到菩薩用身肉來供養父母,發願成就佛道,發誓普度眾生。因為這個原因,天地大為震動。於是所有天人紛紛從天而降,充滿虛空,悲傷地哭泣,淚水猶如大雨。這時帝釋天想來試探他,就化現成一個乞丐,來向他乞食,王子又將手中的肉施捨給他。

    【古文】

    即化作師子虎狼。來欲啖之。其兒自念。此諸禽獸。欲食我者。我身餘殘。骨肉髓腦。悉以施之。心生歡喜。無有悔恨。爾時天帝。見其執志。心不移動。還復釋身。住其兒前。而語之曰。如汝慈孝。能以身肉供養父母。以是功德用求何等。天帝魔王梵天王耶。

    【白話】

    帝釋又變化成獅、虎、狼,過來要吃掉他。這孩子暗自想道:『這些禽獸想來吃我,我剩下的骨頭、肉、骨髓、腦髓,都施捨給他們吧。』並且心生歡喜,沒有絲毫的悔恨心。這時帝釋天見他意志堅定,心不動搖,就恢復了帝釋身,站在小孩面前,對他說:『像你這樣仁慈孝順,能用身肉供養父母,依此功德,想求什麼呢?是帝釋天、魔王,還是梵天?』

    【古文】

    兒即答言。我不願求三界快樂。持此功德。用求佛道。願度一切無量眾生。天帝復言。汝能以身供養父母。得不悔恨於父母耶。其兒答言。我今至誠。供養父母。無有悔恨大如毛髮。天帝復言。我今視汝。身肉已盡。言不悔恨。是事難信。

    【白話】

    小孩立即答道:『我不想求三界中的快樂,而要以此功德來求取佛道,願普度一切無量眾生!』天帝又對他說:『你能用身肉供養父母,對父母沒有一點悔恨嗎?』小孩答道:『如今我出於至誠而供養父母,沒有絲毫悔恨。』帝釋天又說:『我現在看你身上沒一點肉,說不悔恨,這種事令人難以置信。』

    【古文】

    其兒答言。若無悔恨。我願當成佛者。使我身體平復如故。言誓已竟。身即平復。時天帝釋及餘諸天。異口同音。贊言善哉。其兒父母及國中人。皆到兒所。嘆未曾有。

    【白話】

    小孩答道:『倘若我沒有絲毫悔恨而是發願成佛,則使我的身體恢復如初。』發完誓願,身體恢復如初。這時帝釋天及其它天神異口同聲地稱讚道:『善哉!』小兒的父母及其所在國家的人民,都來到小孩面前,讚嘆前所未有也。

    【古文】

    時彼國王。見其太子所作奇特。倍加恭敬。歡喜無量。將其父母及其太子。入宮供養。極為恭敬。哀此太子。時彼國王。躬將軍馬。共善住王及須闍提太子。還至本國。誅滅羅睺。立作大王。父子相繼。其國豐樂。遂致太平。

    【白話】

    當時那裡的國王,見到這位太子所作所為是這般奇特,對他倍加恭敬,歡喜無限。並將他和他的父母帶入宮中供養,極其恭敬。因為憐愛這位太子,於是那位國王親自率領軍隊和善住王及須闍提太子回到本國,誅滅了羅睺,將他的父立為大王。父子相繼為王,使國家百姓豐裕安樂,成為太平盛世。」

    【古文】

    佛語阿難。爾時善住者。今現我父淨飯王是。爾時母者。今現我母摩訶摩耶是。爾時須闍提太子者。今我身是。佛語阿難。由過去世慈心孝順。供養父母。以持身肉。濟父母厄。緣是功德。天上人中。常生豪尊。受福無量。緣是功德。自致作佛。

    【白話】

    佛告訴阿難:「當時的善住王,就是現今我的父親淨飯王,當時的母親,就是現今我的母親摩訶摩耶;當時的須闍提太子,就是現在的我。」佛又告訴阿難:「由於在過去世中慈心孝順,供養父母,用身肉救濟父母於危難之中,以這樣的功德,天上人間,常轉生在豪貴之家,享受無量的福德;又以這樣的功德最終成就佛道。」

    【古文】

    爾時眾會。聞佛自說宿世本緣。爾時會者。皆各悲嘆。感佛奇特慈孝之行。其中有得須陀洹者。斯陀含者。阿那含者。阿羅漢者。有發無上正真道者。有住不退地者。一切眾會。皆大歡喜。頂戴奉行。

    【白話】

    當時在場的大眾。聽到佛自說宿世因緣。與會大眾。都各個悲嘆,感念佛陀奇特慈孝的行為。其中有的證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有的發起無上正真道,有的住於不退轉地,與會大眾,皆大歡喜,恭敬地奉行。

相關焦點

  • 鋸陀奇獸是誰-賢愚經十四品
    是釋迦牟尼佛通過種種神變來降服了外道六師,這樣一個隨念佛陀功德的吉祥日。我們多看、多聽、多念、多誦一下這樣的佛的故事、佛的公案,或者是這樣成就者們的傳記的話,對自己的心相續當中生起慈悲菩提心,或者是對佛陀與成就者們的認識有很大的幫助。
  • 「供佛齋天祈福」:齋天功德是不可思議的,福佑也是不可思議!
    【齋天功德】齋天的主要對象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金光明經》等大乘經典及大梵尊天、帝釋尊天、護世四王、金剛密跡、散脂大將、大辯才天、大功德天等二十四天眾。其中,主要供養具有「第一威德成就眾事大功德天」之稱的吉祥天女(文頭的圖也為吉祥天女)。
  • 蓮池大師:念佛功德不可思議,念佛者會得到鬼神的敬畏!
    蓮池大師:念佛功德不可思議,念佛者會得到鬼神的敬畏!是故念佛功德不可思議。【譯文】 海昌有某村民,一老婦人死了,她的魂魄附在她家人身上說她生前的事, 以及陰府善惡報應的事很詳細,老婦家人環繞而聽著。某村民在圍觀人群中忽然專心念佛,老婦對村民說:「你常常這樣念佛,還怕不成佛道?」問為什麼?回答說: 「因為你心裡在念阿彌陀佛。」問你怎麼知道的?
  • 用一次轉經輪的功德不可思議!(功德歸納)
    1.按照了義經典的觀點,一切有漏的身語功德中,轉經輪的功德最大。鄔金蓮花生大士說:「凡是印度譯成藏文的佛法中,身語所做的善事裡,沒有比轉六字真言經輪利益功德更大的了。」你們想一想,從印度譯成藏文的經續成千上萬、堆積如山,蓮花生大士已經完全精通,他最後得出的結論是什麼?身體和語言所造的善根中,轉經輪的功德無與倫比。
  • 不可思議!大悲咒的功德和妙用!
    自唐代翻譯《大悲心陀羅尼經》之後,《大悲咒》即廣為弘傳,並被納入漢地叢林功課。據《大悲心陀羅尼經》載:《大悲咒》是觀世音菩薩為利樂一切眾生而宣說,其利益功德廣如大海而嘆莫能盡;無論是消障除難、得善遂願,還是究竟的覺證解脫,《大悲咒》都能因其不可思議的大方便威神之力廣為利樂。因而有不在少數的佛門四眾,寄於虔心持誦《大悲咒》以自利利他、護持佛法。
  • 大悲咒的功德和妙用!不可思議!
    利益功德(作用)聽聞持誦《大悲咒》,可以滅除累劫重罪障難,獲得一切安樂圓滿,乃至成就無量功德善法。  依《大悲心陀羅尼經》所說,《大悲咒》所具有的大方便威神力,是不可思議且嘆莫能盡的。1.離三惡道苦  聽聞大悲咒的三惡道眾生,能離三塗苦;誦持大悲咒的眾生,不會墮落三惡道中。
  • 地藏王菩薩心咒的功德利益
    地藏王菩薩跟娑婆世界眾生緣份很深,故念誦地藏王菩薩咒語,功德廣大不可思議 。念誦地藏王菩薩咒語,貴在堅持專一, 心誠則靈。
  • 楞嚴經解釋:楞嚴經功德不可思議
    楞嚴經這部經文也是作為佛學著作中重要的經文,且也是使很多的人去以楞嚴經修行的,所以這部經文也是能使更多的人可以去開悟的經文,讓自己能夠找到內心的答案,從而也是能夠使自己有好的功德。1、楞嚴經也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經文,所以其中的修行也是非常的難,只要我們肯去以此堅持內心的話,就能夠讓我們有著更好的理解,這樣也是能夠使我們有著更多的功德,讓我們可以更好的以楞嚴經思考自身,也是能夠使我們對此有著好的體悟,能夠讓自己有著好的悟性,使自己的內心可以更加的明淨,可以確保自己的心不會被妖魔給侵佔。
  • 出家功德很大,能讓一切眾生生起佛菩薩的意念,功德不可思議
    所以,這一尊形像供養在那邊是無量功德。這是對學佛人來說的。對不學佛的人來說,利益也很大。聽到佛菩薩名號,一歷耳根,永為道種。無論有心無心、有意無意,聽到佛菩薩名號,金剛種子就種在阿賴耶識裡。其聞有利益,眼見也同樣的利益。
  • 賢愚因緣經 | 以作為日本國寶珍藏的聖武天皇書法為緣起
    但是現在的重點不是「開經偈」,是以此為緣起,結合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的日本國寶書法,介紹一下《賢愚因緣經》。日本東京博物館藏敦煌寫經《賢愚經》殘卷是由《波斯匿王金剛品第八》至《金財因緣品第九》、《華天品第十》、《寶天品第十一》以及《摩訶令奴緣品第四十八》的末尾等部分所構成,總行數為二百六十二行。
  • 持誦〈金剛經〉的功德為何最不可思議?(附感應事跡)
    持誦金剛經的功德為什麼是最不可思議的?佛言,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就因為金剛經是徹底的「無為法」,「無為無不為」,故持誦金剛經的功德不能用語言來表述,即使是如來,也是用了很多的比喻之後,說「都不能及」,最後只能用「不可思議」了。古往今來漢地有許多的成就者,皆是在持誦金剛經時開悟的。同樣,古往今來有無數的關於持誦金剛經的神奇感應記載。以下摘錄一些感應事跡,出自《金剛經持驗錄》,連結見《金剛經專集》。
  • 供水的功德不可思議
    水利益萬物而不爭,既經濟又隨處可得,所以以水供佛是積聚功德、消滅貪嗔痴的一種很好的方法。水代表清淨、平等,以清涼之水遍布虛空法界,供養諸佛菩薩及六道眾生,同時也提醒自己要像水一樣清淨、無染,以平等的心態對待他人。
  • 投生乞丐的因果-賢愚經三十四品
    散檀寧緣品第三十四【古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與諸弟子千二百五十人俱。
  • 神聖的佛塔--供寶篋印塔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神聖的佛塔--供寶篋印塔有不可思議的功德除了表佛身及法身外, 佛塔下層的基臺則代表十善業、四階代表四大行(風,水,火,土)與四聖寶(上師, 佛,法,僧)、也代表資糧道下四念住,中四正斷和上四神足,共資糧十二道法;獅座代表法住於世、也代表了加行道的具足五根和五力之法;蓮座代表六度、也代表了見道七覺支法;基座四角代表四無量心,也代表了修道八證道,整個佛塔則代表了包括三十七道品在內的六十名數。
  • 且看拜《梁皇寶懺》的七大功德不可思議之處
    下面就為大家簡單說一下農曆七月十五來寺院拜 《梁皇寶懺》的七大功德不可思議之處。一、《梁皇寶懺》經文本身超度力度不可思議首先,《梁皇寶懺》是所有懺儀之中最大的一部,內容非常豐富,它是結合所有大乘經典的佛號,以及大乘經典的佛法、法義,彙編而成。
  • 索達吉堪布:供燈之十種功德 具大福報速證涅槃
    上師如意寶在世時,對供燈也極為重視,別人供養他老人家的財產,全部作為普賢雲供的基金,請僧眾們每天供3000盞燈,多年來一直如此,至今法王圓寂接近四年了,從來也沒有間斷過。法王在講《賢愚經》時說,他的根本上師託嘎如意寶,一輩子對兩種善根最重視,一是印觀音經旗,二是供燈。託嘎如意寶每天要供500盞燈,別人對他的供養,基本上不作其他功德,都是用來供燈。
  • 佛教經典 | 賢愚經 · 貧女難陀品第二十
    修學佛法的人,當以布施為第一,而布施功德不在物品多少,全在布施者發心為何,就如今天所分享的經典中,難陀女以一盞油燈供佛,即獲得如此功德,布施功德,真不可思議了!(後附白話文)以此功德。令我來世得智慧照。滅除一切眾生垢闇。作是誓已。禮佛而去。 乃至夜竟。諸燈盡滅。唯此獨燃。是時目連。次當日直。察天已曉。收燈摒擋。見此一燈。獨燃明好。膏炷未損。如新燃燈。心便生念。白日燃燈。無益時用。欲取滅之暮規還燃。即時舉手。扇滅此燈燈焰如故。無有虧滅。復以衣扇。燈明不損。佛見目連欲滅此燈。語目連曰。今此燈者。非汝聲聞所能傾動。正使汝注四大海水。以用灌之。
  • 供燈功德與注意事項:如法供千燈將成彌勒佛首批弟子之因
    上師如意寶在世時,對供燈也極為重視,別人供養他老人家的財產,全部作為普賢雲供的基金,請僧眾們每天供3000盞燈,多年來一直如此,至今法王圓寂接近四年了,從來也沒有間斷過。法王在講《賢愚經》時說,他的根本上師託嘎如意寶,一輩子對兩種善根最重視,一是印觀音經旗,二是供燈。託嘎如意寶每天要供500盞燈,別人對他的供養,基本上不作其他功德,都是用來供燈。
  • 《法華經》殊勝功德!
    《法華經》殊勝功德!01、《法華經·如來神力品》雲∶"諸佛神力,如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若我以是神力,於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祗劫,為囑累故,說此經功德,猶不能盡。以要言之,如來一切所有之法,如來一切自在神力,如來一切秘要之藏,如來一切甚深之事,皆於此經宣示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