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吳波,是貴陽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支隊法規處副處長。
2018年4月,我背上行囊踏上前往紅楓湖鎮白泥村的道路,正式開啟了我的駐村之旅。出發前我就知曉白泥村地理位置優越,離清鎮市區僅3公裡,交通十分便利,村民生活條件較好,並非貧困村,我不禁思考,這樣一個村我能做什麼呢?經過深入走訪調研,我發現白泥村的村民雖然物質生活相對富裕,但是精神上相對貧瘠,精神脫貧還任重道遠。找準問題之後,我充分發揮自身工作優勢,和駐村隊員以及村兩委幹部立即著手謀劃,大力推進白泥田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吳書記,我們農村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你準備的這些精神文明的東西大家可能看不懂哦。」在建立掃黃打非聯絡站之初,白泥村黨支部書記梁志偉擔憂地說。存在疑惑的不光只有村支書,白泥村的「兩委」班子、村民組長、部分黨員都存在同樣的疑惑。「困難是存在的,但是不能因為有困難我們就不去做。」「我們一步一步來,我相信廣大村民是能夠理解的。」當時的我,一次次給大家解釋,一次次爭取大家的支持。 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我成功打造了「掃黃打非」聯絡站,聯繫師資上門開展培訓,組建「掃黃打非網格志願者隊」與「五老義務監督隊」,與清鎮市文化和旅遊綜合執法大隊聯動,開展多次宣傳治理行動與查繳行動,有力震懾了潛在的違法行為。
另外,我協調了省、市公共文化資源,向村民開展舞蹈和軟筆書法培訓,向村裡的少年兒童開展硬筆書法、繪畫、朗誦、主持等方面的文化公益培訓;我舉辦了非遺手工培訓班,讓村民學會了在家掙錢的手工技藝;我實施了基層黨建陣地提升改造、修建群工中心、河道治理,鄉村旅遊廁所、解決兩村5個組的自來水飲水設施等民生項目;我成立了新時代文明實踐愛心營養加油站,持續給貧困戶送營養、送關懷……隨著一個個項目、一期期培訓的落地,村民們從最開始「這些項目不就是做做樣子」到後來「問題都得到解決,真的得到實惠」,不良風氣慢慢轉變,鄰裡關係越發和睦。
2019年11月,白泥村正式獲選第三批全國「掃黃打非」進基層示範點,村裡打麻將的人少了,學習書法的人多了;看盜版光碟的人少了,參加手工非遺培訓的人多了。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改變。
「吳書記,真是感謝你呀,你看你給我們組織非遺手工培訓班,教會我們手工製作,讓我們多了一門手藝,閒暇時還能用這個掙錢,你以後就留在我們白泥村,不許走了哈。」這是白泥村老百姓對我的肯定,每每聽到這些話語,我都感到無比自豪,心想自己的工作終於得到了認可。
正當我奮力開展駐村工作時,因為高強度的工作節奏,我不幸患上帶狀皰疹、腮腺炎、後循環缺血,先後住了三次院,但是村裡一有事情我就偷偷跑回來,不知被村兩委、駐村隊友強制勸回過多少次,也正是他們的關心與支持讓我能快速養好身體繼續投入戰鬥。今年3月,我調整到駱家橋村繼續開展駐村工作。同眾多駐村幹部一樣,在駐村幫扶的900多個日日夜夜裡,我真正腳沾泥土,付出真心與真情。這期間,有辛苦、有遺憾,但更多的是欣慰和感動,看到村裡的變化,聽見一聲聲親切的「吳書記」,我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當然,我會始終保持好助推脫貧攻堅的初心,繼續書寫好我與駱家橋村的駐村故事。王虹銳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羅文福
編輯 何濤
見習編輯 周睿
編審 王璐瑤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