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瑞鐵路是列入我國《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中的一個重大項目,也是實施「一帶一路」建設、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基礎設施建設的一項重要工程,它東起雲南省的大理市、西至我國與緬甸邊境的瑞麗市,總長度約330公裡,設計時速140公裡每小時,主要包括大理至保山、保山至瑞麗兩個組成部分,建成通車以後,從大理到瑞麗的車程,將由現在的7個小時縮短到不到3個小時,這對於推動雲南省經濟社會發展,提高我們西南地區開發開放水平具有重大意義。
雖然大瑞鐵路的全長才100多公裡,但由於所貫通的區域地質構造複雜,地形地貌複雜多樣,給施工帶來了非常大的挑戰,自從2007年啟動建設以來,歷經13年的時間目前仍未完工,因此被稱為「世界最難修的鐵路」。之所以難修,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地形地貌變化劇烈。大瑞鐵路以保山市為「中心點」,共設置有漾濞、永平、保山、龍陵、芒市等多個縣、地級中等站,由於所經過的區域為橫斷山脈,地形地貌複雜多變,地勢起伏劇烈,需要穿越高黎貢山、蒼山、怒山等較大型的支山脈,同時還需要跨越怒江、瀾滄江、西洱河等大江大河,因此在設計階段建設方案就幾易其稿,最終確定的建設方案中,光隧道總長就達到103公裡、橋梁總長10公裡,也就是說77%的工程都在地下施工,基本上修建一條漫長的「地鐵」,施工難度很大。
二是新構造運動比較活躍。在始於上新世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的作用下,橫斷山脈在印度洋板塊和亞歐大陸板塊的劇烈擠壓下,地殼垂直運動的地質活動比較強烈,巖層發生隆起和斷裂一直在持續,而且機率和強度都很高。在這樣的地質條件背景下,大瑞鐵路的穿越路線,一共包括了至少6條大型的斷裂帶、5處巖溶高度發育的地段、3條明顯的褶皺構造地帶,因此諸如高黎貢山隧道、秀嶺隧道、大柱山隧道、瀾滄江特大橋、怒江四線特大橋等重點控制性工程的施工難度極大,每項工程的施工期都差不多要有10年左右。
三是高溫地熱影響極大。受地質運動比較活躍的影響,在鐵路建設線路的區域內,一些斷裂帶、褶皺帶、構造複合部位以及圍巖的蝕變帶等處,地熱泉水容易露出,因此在施工時非常易受高溫地熱泉水的影響,不但產生熱泉湧水、巖層碎裂等問題,而且還會明顯提升施工環境特別是隧道施工環境溫度。比如在大柱山隧道施工時,隧道內的環境溫度長期高達40攝氏度左右,相對溼度高達85%以上,施工環境異常惡劣,而且還對施工人員的身體健康產生很大影響。
四是突發事件的發生率比較高。除了前面提到的問題之外,施工過程中還要時刻面臨著地震、巖層塌方、湧水突泥、軟巖變形等諸多問題,每一項問題產生以後,都要及時採取措施進行補救和維護,從而不同程度地拖延施工進度。
綜合以上原因,大瑞鐵路在建設過程中,面臨著「三高」和「四活躍」的問題,其中「三高」指的是高地熱、高地應力、高地震烈度,「四活躍」指的是活躍新構造運動、活躍地熱水環境、活躍外動力地質條件、活躍岸坡淺表改造過程,所以,大瑞鐵路的建設,在我國甚至全世界是來說,複雜程度沒有出其右者,即使是我國的青藏高原鐵路建設也沒有這麼困難,大瑞鐵路因此被稱為鐵路建造史上的「地質博物館」。
但是,任何困難都阻擋不住我國「基建大國」前進的腳步,在大瑞鐵路建造過程中,施工方相繼克服了上述種種困難的挑戰,其中有很多都是國際性的難題,同時開展的諸多鐵路建造相關課題研究成果,為以後我國重難點隧道、橋梁施工提供了寶貴的經驗。通過艱苦努力,大瑞鐵路眾多控制性工程相繼建成,為2021年底大理至保山段通車、2022年底全線通車運行打下了堅實基礎,屆時,大瑞鐵路必將成為世界鐵路建造史上的一個奇蹟和一顆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