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小王子》的故事嗎?
小王子居住在一個小小的星球上,他種了一朵玫瑰花,小王子每天給玫瑰澆水、捉蟲子、遮太陽、陪她說話。在他眼裡,玫瑰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用心對待,付出情感,不管是動物還是植物,就不再是普通的東西了,它會成為我們生命之中異常珍貴和溫暖的源泉。
找到一種尊重生命的方式,讓孩子知道什麼是生命教育,孩子將受益一生。
——凱叔
作者 | 夏晴風
近日,看到一則新聞。
江蘇南京,一名11歲的男孩用小刀戳小貓身體,並且用門夾小貓,這個畫面讓人氣憤不已。
面面顯示,男孩來到一家寵物店門口,看到緊鎖的大門內有一隻小貓,便拿著小刀在門外戳小貓。
小貓嚇得到處亂竄,他卻覺得不過癮,將門推開一個小縫隙,開始引誘另一隻小貓出來。殘忍的是,小貓剛伸出頭,男孩便將兩扇門併攏,用力夾小貓的頭部。
隨後又放出小貓,開始追打長達半小時之久。
貓主人發現後帶小貓去了醫院,發現兩隻小貓中,一隻有炎症,另一隻出現了自閉。
網友紛紛留言:
「一個人不尊重生命,還能尊重什麼呢?」
「從小就這樣,缺乏對生命的敬畏,長大了什麼表現可想而知。」
是啊,當一個人不懂生命的珍貴,不懂得愛惜生命,就可能會做出令人恐怖的事。
一個孩子「殘忍」的背後,是生命教育的缺失。
美國人道主義協會調查發現:每年有近100萬隻動物在家庭暴力事件中,被虐待或殺死。
他們殘忍地對待動物,甚至拿這些動物來發洩自己的情緒,在他們的眼中,這樣很好玩,動物的命就是草芥,對生命沒有絲毫的敬畏之心。
但其實如此藐視生命的背後,缺少的是生命教育。
因為他們不懂得每一條生命的可貴,不懂得愛惜動物,才會做出如此殘忍的事。
記得有次帶孩子上學的路上,看到一位爸爸帶著兒子走在前邊。
旁邊走過來一隻流浪狗,男孩看見後,對著流浪狗就是一腳,嚇得流浪狗邊叫邊跑開,而爸爸對兒子的行為完全視若無睹。
其實很多孩子就是這樣被養成了「虐待者」,小時候孩子踩死一隻蟲子不管,踢一下貓狗父母不管,慢慢長大後就會逐漸失去惻隱之心。
康德曾說:人對動物的殘忍,會鈍化對動物的苦痛應有的惻隱之情,進而在與他人來往時弱化以致泯滅人的基本感情。
也就是說,虐待動物失去基本的同理心,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心中也不會有愛和善良。
1968年,美國學者傑·唐納·華特就提出了生命教育的理念。生命教育不僅是告訴孩子關注自身生命,也要讓他們愛護、尊重自己以及他人的生命。
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從小給孩子做生命教育。
●提升孩子對生命的認知,始終擁有敬畏心
首先我們要讓孩子對生命有基本的認識,讓孩子對生命擁有敬畏之心,這樣孩子才不會藐視任何一條生命。
在平時,我們要多告訴孩子生命的可貴,讓孩子在大自然中感受每一種生命的美好,教孩子學著去珍惜生命、熱愛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真正認識到生命的意義。
只有孩子感受到生命的價值,他才能對身邊的一切擁有善意,也才能擁有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教育孩子對動物擁有同理心
其次,我們要在平時就教孩子對動物擁有同理心,讓孩子明白生命沒有貴賤之分,每一種生命,都有權利得到尊重和保護。
小時候,媽媽對我做過一次生命教育,到現在依然記憶猶新。
有次我和表哥抓了一隻小鳥,將它關在一個小籠子裡玩,媽媽得知後,在晚上睡覺前給我上了一課。
媽媽對我說:「你們今天抓了一隻小鳥,玩得開心嗎?」
我說:「很好玩,可小鳥好像很害怕,很著急想要出去。」
媽媽聽完後對我說:「是啊!小鳥也有爸爸媽媽,它被你們抓了,它的爸爸媽媽會很傷心的。就像,如果你丟了,爸爸媽媽也會急瘋的。」
那一刻我突然感同身受地開始心疼小鳥,最後和媽媽一起放飛了小鳥。
也是因為這樣的教育讓我明白,動物也有父母為它們而心疼。
想要讓孩子從小擁有同理心,就要讓他們學著去感同身受,從小學會愛護生命。
●父母要學會以身作則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不懂得愛惜生命,和父母的耳濡目染有關。
比如父母肆意踐踏草坪、對待動物不夠友善等,慢慢孩子就會受到影響,覺得這種行為很正常。
之前網上看到一位媽媽的分享,她從來不踐踏任何一塊草坪。
有次孩子為了走近路,想要從草坪過,而她卻堅決地拒絕了孩子,帶著孩子走遠路,並告訴孩子,草坪上的每一棵小草都是有生命的,我們不該輕易踐踏。
在自己的影響下,孩子之後再也沒想過要走近路,也從不踐踏任何一顆小草。
唯有這樣,孩子才會從父母身上學會愛惜生命、敬畏生命。
北京師範大學肖川教授說:
生命教育要從娃娃抓起,要把尊重生命的種子播撒在每一個人的心中,使每個人都有美好的期待、美好的渴望。
生命教育是我們能給孩子最重要的一課,這一課決定了孩子未來的品行、孩子性格的發展和內心深處基本的愛。
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會讓孩子從小成為一個擁有愛心、善良、積極且樂觀的人。
願每一對父母從小就將善良、美好這些東西植入孩子的心田,讓孩子成為一個善良且珍惜生命的人。
作者:夏晴風,多平臺籤約作者,一個寵娃狂魔的媽媽,深入研究兒童心理,致力與孩子一起成長。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