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氏家祠,它約建於明隆慶至萬曆年間。原佔地5畝,為典型的北方外跨式四合院建築.現後院等附屬建築已傾,主體四合院尚保存相當完整.臨街面的九間闊坊仍保存著原來的風貌。均青磚砌壁,蘭瓦覆頂.其中大門三間,闊10.35米,進深7.15米,七架列式梁柱結構硬山建築,高臺作基,青石築成,屋頂採用大式瓦作,雕脊跑獸,飛簷起翹.廊枋上陽琢文字,左"木本",右"水源",中刻"派衍青齊".門上方高懸"荊樹堂"匾額,赫然醒目.院內正堂三間面闊11.13米,進深6.5米,亦七架列式硬山建築,青砌撕縫.雕梁畫棟,立吻增輝,更顯莊重.兩側設有配房,皆五間,配房與正堂之間又各設月亮門可通跨院和後院.院中拜廈由四列16根木柱承擎,重梁起架,青瓦覆頂,前接卷棚,直至正堂.左右延及兩廡,覆蓋整個天井,夏日不曝,冬雪不侵.整個建築群結構嚴謹,布局巧妙,細微處顯現考究,古樸中透著靈秀,雅靜深致,肅穆莊重。
坡尾田氏宗祠位於廣西陸川縣沙坡鎮北安村坡尾自然村。天柱嶺為龍祖山,石頭崗為少祖山,雙砂纏護,辭樓下殿,龍行六起六落,踴起翔舞,經譚八鏡穿田過脈,直奔大坡山北麓扇面展開,結美地於坡尾。堂前有良案可用,左青龍砂氣勢宏壯,右白虎砂圓峰突起,伏虎於堂前。榕江水從左邊悠揚而來與大埇河交匯於左側,羅城四起,山環水抱,此乃一風水寶地也。田氏宗祠位於郴州市北湖區石蓋塘街道小溪村內,為第三批市保文物。始建於乾隆庚戊年(1790),重建於民國二十五年(1936)。宗祠坐西朝東,院落面積302平方米。內有乾隆年碑、道光年碑各1塊,有古戲臺與「久大堂」, 整個宗祠建築及構件、圖案均有湘南宗祠建築的風格特點。古戲臺與「久大堂」木料表面因年久和受日光侵蝕等原因,油漆剝落嚴重,對風貌影響較大。祠堂屋背瓦片大量老化破裂,椽皮糟朽漏雨嚴重。天井青石板部分變成了水泥板。大門電錶箱鏽蝕爛穿,電線裸露直接釘在木料和牆上,既不規範,也不安全。作為磚木結構的宗祠,除了幾個滅火器外,沒有更多消防設施。土王廟田氏祠堂 原為自合四合院布局,1974年被毀,現存正殿,面闊五間,磚木結構單簷硬山式,明間為抬梁式,四椽袱前後,牽用四柱,次稍間為穿逗式,四穿用五柱,總面積2189平方米,建築面積270平方米,內有記事碑3塊,是研究土家族古代政治、民俗和擺手舞藝術的遺址。燕子巖田氏宗祠該祠坐落於木黃鎮東北側,原建廠鄉所在地燕子巖中壩。該處居民多為田姓,其中民國初年有田仕珍曾任國民革命軍團長、大代表、安龍縣縣長等職。
位於山東省肥城市汶陽鎮田東史村,始建於清乾隆六年(1741年)。祠堂正房共有5間,中間3間硬山單脊,磚石土木結構,東西寬11.44米,進深6米,高7米,垂脊浮雕有纏枝花卉二方連續圖案,大脊用布瓦扣合而成,頂部用黑色布瓦鋪就,仰面朝上;兩邊兩間為耳房,略低於正房,寬3.85米,深6米,高6米,卷棚頂,有垂脊和戧脊,垂脊用黑色布瓦扣合而成。正房東西兩側各有廂房3間。正殿前為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田氏續修譜碑,由3塊寬54釐米,高1.7米的方形石板拼合而成,碑陽為續修譜碑序,碑陰為家譜。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田紀雲名列其中。正殿西側還有清鹹豐五年(1855年)家譜碑。
田齊王陵分布於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的臨淄齊故城南7.5公裡處的鼎足山和牛山之東。臨淄,周朝為齊國都城,漢為齊王首府,長達千餘年,期間齊國的王侯、大臣、貴族死後大都葬於此地,形成龐大墓群。但因歷經滄桑,大多墓形已失原貌,現存有150餘座,其主要代表有二王冢、四王冢,稱為田齊王陵。田齊王陵位於臨淄城南(齊陵鎮南部)山嶺之中,南有稷山,北臨淄水、西靠牛山、東枕鼎足山。陵墓山水相映,鐵路、公路穿過陵區,鐵橋雙架,路橋雙飛,更增加了田齊王陵的雄姿。1988年1月13日,國務院公布田齊王陵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孟嘗君墓位於薛國故城(今山東省滕州市官橋鎮駐地)內東北隅,狄莊村北約百米處。二墓東西排列,相距30米,原有封土,高6米,直徑20米,石室結構,兩墓東西排列。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泗水》曰:「冢結石為槨,製作嚴固,堅不可動,瑩麗可尋。今墓已開發,如宮室,以銅鐵鑄壁,扣之有聲,行人往還,莫不逕觀,以為異見矣。」東晉《太康地紀》也有類似的記載。由此看來,墓當在東晉時就被盜掘。據1962年調查記錄,田文墓前有清碑一塊,上書「孟嘗君之墓」,為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山陽周端立。1968年兩墓被毀,碑碣無存。1991年官橋鎮政府在原址重修兩墓並立碑以示垂念。
田橫五百義士墓,位於山東省膠東半島,是關于田橫兵敗、自刎及五百義士慨然殉節的故事而建造的墓。
西漢墓葬。坐落於山東省膠東半島南部黃海裡的田橫島內最高峰田橫頂上,隸屬於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市。為紀念田橫五百義士而建。墓由石塊與砂土築成,周長30米,高2.5米。石牌「齊王田橫暨五百義士之位」呈長方形,長44釐米,寬19.5釐米,厚7.5釐米。原供在祠內,祠已毀,牌位尚存。1992年6月12授予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田文鏡1732年病逝後,雍正皇帝派專人在易州城南柳林莊西為他修了一座規模宏大的田公墓。田公墓被毀後,墓門外的一對漢白玉石獅,被人轉移到北白澗泰山宮廟門前。到了清朝末期,田墓被盜。後來人們拆了墓穴,棺槨屍體、全部被毀,隨葬品全部被盜光。只剩下了兩座石龜馱著的雍正皇帝題寫的誄文碑。
公元2006年6月6日,田完祠于田家灣原址(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陶莊鎮田家灣村)開始重建,2007年4月1日,華夏田氏始祖田完祠落成並隆重舉行了祭祖大典。田完祠佔地近10畝,建有神堂3間、大殿5間、珍藏廳3間、議事廳3間、東西碑亭10間、門廳3間,共27間;石碑28統;石獅2尊;漢白玉欄杆、漢白玉龍鳳臥坡石等若干。
田和墓(程家溝古墓)位於山東省青州市邵莊鎮程家溝村南約1公裡處的高嶺上墓。東為北辛店村,東南為上莊村,西北為沈家營村,南距堯王山約1公裡,西側有一條大路通往程家溝村。墓葬現存封土呈方臺形,三級梯田狀,高約30米,邊長約50米。黃土夯築,夯層厚0,10米左右。1965年曾在封土中發現石門靡。其西南約300米處有一座小型封土墓,當地人稱之為「皇冢」,可能為該墓的陪葬墓。
位於鳳凰古城沱江北岸老營哨內,建於清道光十七年,為鳳凰縣田氏族人捐資所建,佔地面積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由大門、大殿、中殿、戲臺及房舍等組成。田氏宗祠建築格局獨特,做工精細,歷史文化沉澱深厚,是我縣不可多得的宗祠類建築,2006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