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召忠。人民網記者翁奇羽攝影
退休後的張召忠風聲水起,原本知名度就高的他,現在更紅了。
64歲的老人,用年輕人鬼怪精靈的話語體系和幽默文化,毫無違和感地融入了「90後」、「00後」青春活潑的圈子,享受著「粉絲」們「局座!局座!」的問候。
有人說張召忠是「網紅」。但老張不買帳:「『網紅』都是些在娛樂、搞笑等方面搞些歪門邪道的人,我永遠成不了『網紅』。」
5月中旬的一天下午,人民網記者走進「張召忠工作室」,採訪剛剛從解放軍電視中心錄完節目後趕回來的「局座」。他衣著整齊地坐在沙發上,與記者寒暄起與人民網的交情:「我第一次做網上直播是2000年5月20日在人民網強國論壇,那天陳水扁發表就職演說;我開的第一個、也是唯一的博客是在人民網,還連續多年被評為十大博客。後來,部隊不允許現役軍人開博客,我就把博客停了。」隨後的三個小時,老兵張召忠用標誌式大白話向記者講述他5個月來「戰鬥」在自媒體的苦樂生活,並毫不避諱地直面記者每一個提問。
挖坑
去年10月,張召忠參加江蘇衛視《最強大腦》錄製時,總聽到一幫年輕人說微信的事兒。他一臉蒙圈地虛心請教:「微信是什麼?」
人生第一次在微信APP裡看到自己的節目後。張召忠當即來了興趣:「這東西不錯!我也搞一搞。」
兩個月後,「局座召忠」上線的消息刷爆朋友圈。
新鮮感未過,張召忠發現給自己挖了個「坑」。「我把微信和微信公眾號當成一回事了。」他以為微信公眾號是用來和大家隨便說話聊天的,沒想到這東西比做電視節目、搞科研還要累。
一個擁有45年軍齡的老將軍,在沒有看清敵人長啥樣兒的情況下,挑起了一場沒有準備的仗。
「可把我忙死了!」張召忠意外入行自媒體令人啼笑皆非。但自己下的戰書,咬著牙也得把這仗打下去。
起初,張召忠以為自己一個人就可以搞定微信公眾號,操作後發現裡面門道很多,單槍匹馬寸步難行。他開始招兵買馬,幾個「90後」被他納入麾下。張召忠每天親自撰寫文章,錄製音頻和視頻節目。「小夥伴」們則負責包裝文章、編輯視頻音頻節目、更新公眾號,以及對外聯絡合作等,有些人身兼數職。
「我一輩子做事不喜歡重複別人,看到什麼,就想去嘗試。我在電視領域收視率做到了2.8%,處於行業裡最高的高度,現在感覺這事兒沒什麼新意了,又開始做自媒體。我挺高興,現在全國就我這麼一個老頭做這事兒。」張召忠說。
挺過最累最難的日子,張召忠搞懂了自媒體的「江湖黑話」,也看到了自媒體的「血雨腥風」。
他預言「自媒體很快會迎來大洗牌」。原因是很多自媒體帳號製造不出高質量的內容,缺乏持續發展的實力,大浪淘沙之下,難逃滅亡厄運。他說:「我一輩子在搞研究,寫了幾千萬字的書,這麼厚重的積累,搞自媒體都很吃力。」
對於下一步的規劃,張召忠特別看好漫畫,他想把漫畫和現在的虛擬實境技術結合。他預計虛擬實境技術明年就能大面積普及,到時候就是「局座召忠」發揮內容優勢的時候。
親身試水之後,張召忠對於退休專家學者投身自媒體頗為悲觀:「老專家們買個白菜,這邊一塊二,那邊一塊錢,他都得挑那個便宜的買,怎麼會掏出幾十萬塊錢去搞微信公眾號?」
張召忠在電腦屏幕前與編輯商量稿件細節問題。人民網記者翁奇羽攝影
局座
「局座召忠」微信公眾號開通之初,「局座」二字的選用直達網民心裡,形成沸點,大量吸粉。
網絡世界裡暱稱如繁星,「局座」似乎專屬張召忠。
張召忠最早被網友稱呼「局座」是在2003年,那年伊拉克戰爭爆發。有著在伊拉克工作經歷的張召忠做客一檔電視節目評說戰爭,他在直播中大膽預言美軍會在伊拉克「陷入人民戰爭的海洋」,「薩達姆將在家鄉提克裡特布下陷阱等待美軍」云云。
不料,薩達姆的部隊基本沒做有效抵抗,幾天時間就四散潰退。薩達姆後來在提克裡特被美軍活捉。聽信了張召忠解讀的中國軍迷看得目瞪口呆。
伊拉克戰爭的預測失準,成為張召忠在網上口碑的分水嶺。網友們對於權威的跌落喜聞樂見,各種調侃和譏諷充斥論壇。中國自此多了個「戰略忽悠局」,「局座」就是張召忠。有人說他是「軍事界的貝利,預言戰況永遠是反的。」
之後,無論他在電視上談論多麼嚴肅的話題,都會換來網友的調侃。有些網友還特別喜歡從中摘取「金句」曝曬,留下「霧霾防雷射」「海帶纏潛艇」等讓張召忠無可奈何的誤解。
但張召忠從未因此在網上與人爭辯抑或吵架。「有人能抽時間寫個評論來罵我,我謝謝你。」他說。
鳳凰網軍事頻道主編金昊在今年3月《鳳凰軍機處》第一期節目時,當面「請教」張召忠:「咱們國家到底有沒有『戰略忽悠局』這個機構呢?」聽到這個「犯忌」的問題,張召忠 「笑容僵了片刻」。金昊認為這個細節頗能體現張召忠過去對「戰略忽悠局」「局座」的微妙心態。
張召忠首次錄製《最強大腦》時,在主持人介紹新評委張召忠後,臺下觀眾山呼「局座,局座」,張召忠無奈地笑笑。
從「局座召忠」微信公號開始,張召忠終於擁抱「局座」,以「自嘲」認可了這個尷尬的身份。
然而,這似乎他正是諳熟媒體傳播規律的一招妙棋。從此之後,「局座」的含義悄然反轉,諷刺味兒淡化,變得「萌萌噠」。
張召忠工作室新建了演播室。圖為「局座」衣著整齊地在製作節目。人民網記者翁奇羽攝影
吸粉
局座召忠』的「粉絲」五個月漲到了47萬。」
張召忠在向記者展示闖蕩自媒體5個月的成績時,頗有些自豪。記者從微信個人公眾號排名也發現,「局座召忠」5月份多次進入前15位,基本沒有跌出過前50位。一票「網紅」排在他的身後。
張召忠從1992年開始接觸電視媒體,在央視做了《三十六計古今談》,軍迷開始認識並喜歡他。20多年來,張召忠的「粉絲」早已超越狹小的軍迷圈。從年齡層次上看,中老年人算是他的「鐵桿粉絲」,「90後」、「00後」「粉絲」團隊伍也迅速擴張中。工作室的編輯說「有人已經用張老師的節目作胎教了」。
張召忠的高人氣,讓與他合作的媒體受益良多。無論傳統的電視節目,還是網站、手機平臺節目,媒體都能收穫驚喜。
退休前,張召忠主要參與電視節目製作,他在央視四套做直播的節目收視率達到2.82%,這是電視節目收視率接近頂峰的數字。退休後,張召忠合作的媒體平臺多起來,新增了江蘇衛視《最強大腦》真人秀、蜻蜓FM合作的《張召忠開講》音頻節目、鳳凰網的《張召忠說》視頻節目等,在「局座召忠」微信公眾號平臺上,張召忠還開了「悄悄話」音頻節目和《局座時評》視頻節目。
去年10月,鳳凰網推出《張召忠說》視頻節目。這檔偏傳統的視頻節目很快就成為鳳凰視頻點播量最大的節目之一,單期節目點擊量最高達到550多萬。
蜻蜓FM軍事頻道編輯蘇曼曼告訴記者,他們和張召忠合作的《張召忠開講》是平臺的明星節目,點播量在平臺上所有節目中穩居前10位。節目從去年9月推出到現在,累計點播已達1.2億次。
今年5月13日,張召忠工作室和鬥魚網絡直播平臺聯合搞了一場直播,在沒有前期宣傳的情況下,在線人數很快高達98萬,彈幕好幾層,屏幕被糊得無法正常觀看,必須關掉彈幕才能在直播間看到張召忠的臉。據說,該平臺請日本聲優做直播時,同時在線人數也不過幾萬人。
張召忠走紅,「戰略忽悠」無疑功不可沒,這直接讓他成了媒體和普通人飯桌前的調侃談論對象。但與娛樂明星或靠「博出位」一炮走紅的「網紅」相比,張召忠身上沒有「娛樂惡習」,更多的是成功人士的一些標誌性特徵。
北京電視臺《軍情解碼》主持人羅旭說張召忠參加節目從來不看稿子,卻能對答如流,還能接得住主持人即興追問,「完全沒問題,你可以一直往下問。」
這背後的知識底蘊無需贅言。張召忠常說:「你要給別人一滴水,你自己必須有一桶水。」
張召忠敢言,經常看他節目的人應該都有這樣的印象,尤其對於預測性的話題他並不迴避,不喜說「有待進一步觀察」等車軲轆話,為此也留下不少娛樂大眾的「哏」。
記者問及如何看待自己的「預測失準」時,他的回覆直截了當:「戰爭的預測本來就很難,誰要是能準確預測戰爭,戰爭就不會爆發了。」
他進一步解釋說,作為一名專家,他的原則是「在自己的研究領域,我個人的認知水平必須比領導看得超前10-20年,要敢於提出自己的觀點,敢於對未來進行預測,否則我就是廢物!」
來自遼寧的軍迷王利今年已經49歲了,他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關注張召忠的節目。他認為張召忠的點評理性、不保守,語言通俗易懂。「在談論中國和敵對國家的問題上,不盲目自大,不妄自菲薄,總是表現出『戰略上藐視對手,戰術上重視對手』的氣概。」
一起交流中,記者感覺張召忠就像個「隔壁老大爺」,滿口大白話,沒有一點將軍、教授的架子。他在媒體製作的視頻、音頻類節目,也都是大白話風格,泥土芬芳,擅用形象的比喻解說深奧的道理,很接地氣。
「說話沒必要雷鳴閃電,我就是和風細雨,一個驚雷沒打,禾苗卻都被滋潤了,入耳入心。」 張召忠對記者說。
張召忠在手機上翻看自己寫的文章。人民網記者翁奇羽攝影
鳳凰網金昊對張召忠的平易近人印象深刻。一次,為做抗戰節目,金昊和張召忠一起去盧溝橋,「局座」因為身體不舒服,汽車輪胎又壞了,情緒不好。這時迎面走來一群人,他們一下認出了「局座」,興奮地和「局座」打招呼。「局座」臉上馬上多雲轉晴,微笑著與他們一一合影握手。
張召忠對「粉絲」的關心還延伸到節目中,他的「局座悄悄話」音頻節目每天都會回復網友的提問。從個人生活、工作室情況,到網上惡搞圖片、「霧霾防雷射」等話題,他都曾有過回復,甚至還為「粉絲」屢屢抱怨的「音頻不能暫停」的問題找到了應對之策。
不得不說,帥氣的外貌也為張召忠的好人緣加分不少,他一米八的個頭,氣宇軒昂,學識淵博……用流行的詞說,就是個「男神」。
海軍軍人出身的張召忠特別注意個人形象。記者在工作室採訪他時,他衣服合身,頭髮無一絲雜亂,從左整齊梳向右後方,身上散發出淡淡的香味。因為剛從電視臺錄完節目,臉上妝容明顯。聽說要拍照,他馬上意識到腳上還穿著拖鞋,問道:「用換鞋嗎?」拍照過程中,他又想起前一天網友留言說從節目上看他「胖了」,當即與當時負責攝影攝像的小夥伴開始探討是否攝像機位和燈光影響了體型。
助理趙娜給張召忠展示剛給他拍攝的照片。人民網記者翁奇羽攝影
陣營
今年5月6日是張召忠64歲的生日,工作室的小夥伴們與多年合作的媒體人、漫畫作者、出版社編輯等一批90後年輕人,以及「粉絲」們,連續多日以各種形式為張召忠慶賀生日。這讓張召忠感動不已。稱這是自己「64年來過得內容最豐富、形式最活潑,最快樂的一個生日!
生日合影還引來不少眼尖的網友豔羨:「哇,張老師身邊都是美女呀!」
這是張召忠退休後生活圈子的縮影,他戰鬥在年輕人的「陣營」。
接觸自媒體後,64歲的張召忠似乎越來越年輕。他時不時會打開他那部大屏幕手機,翻看工作群,查看自己文章後的留言,雙手打字,快速發出工作指示,還會對文章的配圖、一些導讀說明文字的遣詞用語細心地提出修改意見。
包括張召忠在內,他的工作室現在已經有9個人了,都是清一色的「90後」,大部分人是兼職。「我計劃明年開始招『00後』了」張召忠說。
「局座」把愛國主義和國防教育當事業,以媒體為講臺。但近年他發現「年輕人不看書,也不看電視,每天抱著手機扒拉。」年輕人說的話他聽不懂了。他覺得自己必須換個講臺了,否則口水耗幹卻抓不住年輕人的心。
「我要讓這些年輕的網友覺得我和他們是一夥的。我不能站在岸上教他們遊泳,必須和他們一起站在水裡。」所以,他跳入了自媒體這個「大水坑」。
張召忠從事著極為嚴肅的軍事研究,卻附著極富娛樂價值的現象級文化,網絡上對他的討論充滿喜感,甚至在奇特的二次元圈子裡人氣高漲。
網絡世界裡沒有權威,他成了一幫年輕人惡搞的對象。
在以90後年輕人為主要用戶的嗶哩嗶哩網站,張召忠被網友封為「站寵」,照片被移花接木成奧特曼、武俠高手、寵物兔、薩達姆等等。
有人創作了《進擊的局座艦娘之玉碎》漫畫,「局座」被打造成二次元風格動漫形象,化身「航公」與代表軍國主義的「艦娘」戰鬥。還有網友還創作了歌曲《戰略忽悠局》《局座之歌》並做成MV視頻。
這些惡搞行為已存在多年,張召忠起初不知情,後來看過這些圖片後哈哈一笑「年輕人玩嘛,這就是幽默。」 他不慍不怒,反倒很欣賞這些年輕人的搞怪創作。
今年4月份,「局座召忠」微信公號發出招聘啟事後,發現《進擊的局座艦娘之玉碎》漫畫的創作者齊樂竟然主動留言,張召忠當即讓助理招呼這傢伙前來面見「局座」。
「當知道張教授要見我的時候,我整個人誠惶誠恐,甚至做好了負荊請罪的準備,畢竟沒經過張教授的同意就畫了。」齊樂告訴記者,見面後,張召忠居然狠狠地把他誇讚一番,還希望他授權讓「局座召忠」發布這一系列漫畫。齊樂被張召忠「軍事科普」的動機所感動,不但把這幾十副漫畫全盤送出,還附送自己創作的幾百幅其他漫畫作品的版權。
張召忠玩起了「自黑」。《進擊的局座艦娘之玉碎》漫畫4月15日被「局座召忠」一次性全部刊登,且上了頭條位置。他後來在「悄悄話」中介紹,這組漫畫當日即收穫6萬多閱讀、3200個點讚和600多條留言。有網友留言:「局座會玩!局座心胸真不是蓋的,竟然官方推送艦娘玉碎。局座,我服了!」
在張召忠過生日那天,齊樂給張召忠送了一份兒大禮:一幅張召忠肖像漫畫。與以往不同,這次「局座」變得「帥帥噠」。
張召忠說:「幽默是人最崇高的境界,這是一種文化,不能因為別人的幽默,就和別人罵架。」
圖為工作室的編輯正在給網友訂購的圖書貼好張召忠親筆籤名貼,並蓋上紅印章。人民網記者翁奇羽攝影
搭錢
「我最近在寫一系列南海問題的文章,要連續發十多篇,我花很多精力寫的文章,全都免費發到自媒體上,一分錢不賺。」
誤打誤撞玩兒了自媒體後,除了生活更加繁忙,張召忠還把自己的退休金搭進去了。
「局座召忠」創辦至今,未吸納任何投資,所有的開銷全靠張召忠自己的退休金和積蓄。
「我不知道怎麼去賺錢,一輩子就領點工資、稿費,都是別人給我的。」張召忠坦言。
以前上電視節目每次有幾百塊錢的收入,在雜誌上發篇文章也能賺一兩千塊錢。唯獨在自媒體上,他不但要免費發布文章,還得給一幫「小夥伴」發工資,這給張召忠帶來了壓力。
張召忠把拉投資看做「當務之急」。對於他來說,自媒體這一仗,勝敗決定於能否盈利。
張召忠的工作室儼然像一家小型媒體,170平方米的辦公空間裡,不但配備有電腦等常用辦公設備,還專門設有一間演播室,演播室內配有燈光和背景設施,兩臺佳能D5 Ⅲ型相機配備不同鏡頭,其中一臺被用作攝像機。嘉賓席旁邊的小桌上放著張召忠近年的圖書著作和一架殲-10戰機模型。在另一間辦公室內,有專門用於視頻後期處理的電腦,配有兩臺大屏幕顯示器。張召忠的助理趙娜說這套設備「一臺顯示器比一臺電腦還要貴」,張召忠的要求是 「要買就買好的。」
張召忠以前曾透露自己的月工資約1.6萬元,另外還有稿費收入。5個月來,包括裝修房屋和購買設備,張召忠在自媒體上已經投入了數十萬元。可以想像,今後每個月數萬元的固定開支不是他的退休金所能長期支撐的。
要說工作室一點收入沒有,也不準確。「局座召忠」開通了「軍品匯」商城,出售張召忠的籤名圖書。另外的收入就是網友「打賞」,趙娜稱每天的賞錢「夠我們吃頓午飯。」
工作室的小夥伴們也曾嘗試在公眾號裡發廣告軟文,結果「被網友罵的夠嗆」。
其實「局座召忠」也不乏投資者青睞。張召忠告訴記者,有幾家投資方上門要給他的自媒體上千萬元的投資資金,但被他拒絕了。原因是「不知道他們的背景」。作為一名老軍人,張召忠警惕性很高,很重視投資方的背景和安全。
「我鼓勵小夥伴們讓這個公眾號向商業的方向發展。」 張召忠相信自己厚重的學識和知名度,以及「局座召忠」近50萬的「粉絲」,終究會換來回報。前段時間,某地方電視臺臺長對他說,「局座召忠」的市值目前已達5000萬。
致力於新媒體研究的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嶽廣鵬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認為,自媒體公眾號的價值決定於其受眾群體和創作者的號召力。張召忠本人的社會形象比較正氣和權威,影響力大,其自媒體的近50萬「粉絲」成年男性比例較高,「粉絲」購買力高,抵得上普通自媒體幾百萬「粉絲」。
在「局座召忠」每篇文章末尾都寫著一句:「如果你感覺這篇文章不錯,歡迎你轉發個人微信分享,大家免費傳閱,老張高興著呢~」其實,張召忠原本無意靠自媒體賺錢,更希望這是一項社會公益,用於國防教育、宣揚愛國主義。但公益要可持續發展,又必須考慮賺錢,「否則把我退休金花完了,連養老的錢都沒了。」
張召忠希望國家政策能對傳播正能量的自媒體給予支持。他說:「與其看著不明力量支持的自媒體動輒獲取數千萬的投資,我們政府是否可考慮投資支持一批優秀的自媒體?」
64歲的張召忠現在也有點「手機控」,時不時會翻看手機。人民網記者翁奇羽攝影
「個色」
「我是一個『個色』的人。」當聽到張召忠如此評價自己時,記者楞了一下,不太相信這話出自他的口。
「個色」是北京、河北一帶的方言,意思是「與眾不同,怪癖」的意思,偏貶義。
記者這時突然想起與張召忠溝通採訪事宜時,他特意給記者回了一封長郵件,鄭重要求記者要將其定位為 「弄了個微信公號的退休老頭兒」,並稱「任何上綱上線刻意抬高,都是我特別煩特別煩特別煩的事情。」
言辭間確實不乏「個色」的影子。生活中的張召忠確實有不少與眾不同之處,但記者更願意把這些理解為個性和習慣。
別看張召忠現在每天和一幫90後打拼在一起,但他的個人生活依然「老派」,外人看來了無生趣。
現實中的張召忠生活簡樸,從來不在外邊飯店吃飯,更不參加聚會。「主要是沒那時間陪別人,喝點酒晚上啥也幹不了。」
「我沒什麼奢侈的東西,也很少買衣服,這輩子賺的錢都用在工作了。我也不出去旅遊。單位每年安排老幹部休假,我都沒去過。」張召忠說。
張召忠曾說過他「登上過幾十個國家的軍艦」,但以記者多年從事軍事報導的判斷,這些都是工作需要,與旅遊無關,軍艦從不接納遊客。
他沒有什麼愛好,業餘時間基本都用來讀書,每天要有3個小時讀書看報,凌晨一兩點鐘才睡覺,天天如此。
別看退休後的張召忠和一堆年輕人混在一起,但「苦行僧」式的生活卻無改變。
張召忠每天的工作安排的滿滿當當,非常守時。蜻蜓FM的蘇曼曼驚訝於張召忠能「雷打不動地在每個星期三錄好節目。」她告訴記者,考慮到張召忠年齡大、工作忙,曾告訴他如果太忙太累時少錄幾期節目也沒關係,但張召忠從未破例。
「局座召忠」公眾號每天下午5:00準時更新,從未拖延到其他時間,更無「斷片」,就連春節期間都照常更新。有網友好奇地問:「小編是不是每天在掐著秒表發文章呢?」
張召忠唯一有點「小資」情調的習慣,是每晚睡覺前必喝一杯紅酒,但這只是為了更好的睡眠。
張召忠對物質的淡漠或許與他年少時的經歷有些關係。
他1952年出身於河北滄州鹽山縣的一個農民家庭,小時候家境貧困。張召忠在回憶往事時曾說:「我小的時候饞肉吃,饞到這樣的地步——死了一個牲畜,人家就把它吃掉,骨頭扔了,我拿斧子把骨頭砸碎,吃骨頭的碎末,就覺得很好了。」
「我對奢華的東西看得很淡,年輕的時候受過苦,經常受欺負,家裡沒有後門,每一件事都要靠自己做。我當了這麼多年領導,我都不懂得指揮別人,寫文章打字都是自己動手。」
交流中,記者總隱隱感覺到他內心深處有一種壓抑的情緒。
「沒出名的時候,別人把你當螞蟻踩;出了名之後,別人又嫉妒你,處處給你加碼。」
「別人看我好像風光無限,其實我一輩子都在逆境當中,挑戰各種高度。不過,我每次都能轉危為安,走出泥潭,靠的就是良好的心態。我出了事不罵別人,就反思自己。」他說。
張召忠對國防知識科普情有獨鍾,將之當事業對待。他對電視上娛樂節目泛濫的現象深惡痛絕,對網絡輿論戰也保持著高度關注。
《最強大腦》這檔節目能打動張召忠出席評委,很大程度是因為節目方遊說張召忠這是一檔「科普節目」,戳中了張召忠的興奮點。
「中國缺乏科學普及的教育,直接刺激我的事情就是『霧霾防雷射』『海帶纏潛艇』,這麼簡單的道理,居然被人們當做笑話去看。中國人的科學素質在世界上排名在倒數位置。中國的媒體很發達,但科學類節目很少,像美國有discovery頻道,德國也有專門的科學類節目。再看我們國家,電視臺的節目都是些娛樂節目。」張召忠如此解釋他鍾情科普的原因。
投身自媒體後,張召忠很拼。他每天盯著微信,卻沒時間在微信中閒聊。他的微信朋友圈很小,只加了工作室的幾個小夥伴。「到現在連我老伴的微信都沒加。」他唯一加入的微信群名為「局座軍部」,這是他和小夥伴的工作溝通群。
採訪結束時,已經是夜裡9點多,張召忠略顯勞累,但這一天的「戰鬥」還沒有結束。他要回家準備錄製新一期的「局座悄悄話」,還要雷打不動地讀書讀報,最後在睡前給自己倒上一杯紅酒。(曾偉、楊芳、黃子娟對本文亦有貢獻)
記者手記
採訪張召忠,既有對一位老專家以夕陽之光散發蓬勃朝氣的驚訝,也有對於媒體發展的點滴思考。
張召忠是個很有故事的人,筆者原本想挖掘張召忠人生各階段的故事。張召忠卻堅決要求作別既往,希望記者集中於新媒體這個主題。
起初筆者對他的要求有些不太理解。面對面採訪過後,筆者才明白。張召忠開設「局座召忠」公號之初,雖有些「莽撞」,但他認定了一點:這裡才能和年輕人打成一片。
自從認識到電視觀眾已中老年化之後,他就在研究如何打動「90後」、「00後」的心。在「局座召忠」裡,他相信自己找到了鑰匙。從此他開始認真研究自媒體傳播規律和後臺操作,學習各種手機軟體的用法,揣摩年輕人的喜好。
傳統媒體如今面臨著同樣的問題,需要有張召忠那種勇氣,果斷改革,主動適應新媒體、新技術發展,創新傳播平臺,網聚年輕人的心。
專家、學者是社會的精英,在各領域的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他們中很多人也是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的常客,傳遞著理性、權威的聲音。但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當下,專家學者如何做到不缺席,有作為,不為「廉頗老矣」所困,不被年青一代所拋棄,64歲的退休老將軍張召忠做了可貴的示範。一個傳播國防知識和愛國主義的正能量微信公眾號能一直躋身排行榜前列,這位「局座」讓人敬佩,引人思考。
全國各省月最低工資出爐,哪些省份拖了後腿?
6月起最詳盡的新規都在這,不看你會後悔的!
公務員真的太多了嗎?人社部首次公布公務員人數
(人民網軍事頻道 作者:閆嘉琪 王壹)
主 編丨鄧志慧 編 輯丨張婭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