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善還是本惡?荀子敲黑板說,這是兩種不同的武功心法

2020-12-15 酒歌說文

人性善惡論背後隱藏的大秘密,儒家內功心法

最近圍繞著FF以及她的粉絲諸多言論,「人性本善還是本惡」的爭議又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說「人性本善」的認為FF之流不惜與社會主流意識對抗,在於後天環境對神經系統的影響,最終形成畸變的人格、甚至出現被害狂想症狀。

而堅持「人性本惡」的則認為這是每個人生下來就有的一種本能,為了求生或獲得更大利益,而不惜犧牲他人利益的一種「天性」。就好比兩個嬰兒為了獲得更多的食物,翻對方碗一樣,都是一種有意識的本能。

那麼人性到底是本善還是本惡呢?這個事情還是得從孔子說起。

春秋時期,天下大亂,禮崩樂壞,孔子創立了儒家學派,提出恢復周禮,崇尚古制,試圖讓已經式微的周室再歸往日榮耀。

然而,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孔子帶著門眾弟子遊歷列國,鼓吹他那一套「仁義禮智信」的說法,都沒有得到任何認可,只能蔫蔫回家,老死家中。

孔子的學說並非一無是處,他的失敗在於他的理論並不適合那個諸侯混戰的時代。對於諸侯國君來說,如果讓國力強盛,快速開疆闢土才是他們最關心的事情。孔子的「仁義」顯然不符合他們心中的「王道樂土」。

儒家的學說既然不適合亂世,自然有適合亂世的理論,如兵家,法家、農家等等,一時間「百家爭鳴」,各家學說空前繁榮,如今推崇的國學之首儒學,卻顯得「不合時宜」,「格格不入」,無人問津。

儒學是如何重登舞臺,掌握話語權,一統天下的呢?

如果說孔子是儒家的精神領袖,真正讓儒家開宗立派,名垂千秋的還是之後的兩大分舵門主,提出「人性本善」的孟子,以及提出「人性本惡」的荀子

為什麼這麼說呢?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若想練成蓋世神功威震江湖,就不能像其他門派那樣捧著祖上流傳下來的秘籍吃老本,得弄出點新意,直抵靈魂深處,自創一門千古絕唱的蓋世神功方才能立於江湖不敗之地。

既然直抵靈魂深處,普通的《金剛鐵布衫》這樣的外功是拿不出手的,最少也是《九陽神功》《北冥神功》這樣玄而又玄的內功才行。

作為一代開山門主,荀子繼承燕趙之風,外修其身其行,內修其心其智,不光自創了功法,還教出一群厲害的徒弟。例如韓非、李斯、浮丘伯等等,一時風頭正勁。

荀子所處的時代,比孔子更加糟糕,正處於天下風雲跌宕的時代,一場大風暴轉即將至,而不管是誰,最終只能有一方活下來。

在這種動蕩之中,荀子在稷下閉關數年,最終領悟了天下第一的心法。提出了「人性本惡」這一驚世駭俗,讓所有人不禁虎軀一震的理論學說。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什麼意思呢?

荀子認為,人天性本能就是惡,所有善良都是刻意人為。人生下來就有喜好利益之心,所謂的謙讓都是後天教育改良的結果,不是出於本性。

人生下來不是善良,而是懷著嫉妒憎恨之心,希望得到更多,而一旦順著本性,就會導致紛爭,發生殘殺陷害的行為,忠誠信實蕩然無存。

人生下來就有五官,喜好聲樂享樂是本能,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如果不能後天克制,就會在放縱中迷失自己,喪失禮儀制度和道德規範。

說到最後,荀子提出人性天生就是醜惡的,只有通過後天不斷磨礪,教化,才能抑制這種生而俱來的缺陷,最終練成天下最為厲害的武功,「仁義」。

簡單說,荀子結合儒家的天地仁義,又融合了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大膽地提出了「明於天人之分」的武學至高思想。

荀子的「人性本惡」尖銳地指出,以往大家不能突破功法瓶頸就在於認識不透徹,沒有看清人性的惰性和各種缺陷,以為天資聰慧就能天下無敵,其實不然。

正因為天生具有人性的缺陷,後天才更要努力,充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勤學苦練,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修正自身的不足,才能笑傲江湖,立於不敗之地。

荀子的這種理論可謂開天闢地,如同黑夜裡划過的一道閃電,照亮了無數人的靈魂。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完美彌補了孔子提出「性相近,習相遠」這一理論的不足,大膽肯定了人性好欲逐利的本能,打著儒家的旗號,卻自成一派。

荀子認為,順從天性本能,表面上是回歸原始淳樸的起點,然而卻是最為錯誤的方法,只能讓物慾橫流,人心渙散,所有人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最終導致階層混亂,群體意識模糊。

人之所以要練功,就是去除本性的不善和孽根,換句話說,所謂的美和善只能產生於後天提升過程之中。通過長期不斷的教化和努力,如同逆水行舟,才能保持不淪喪心智。

和其他鼓吹「眾生生來平等」的學說不同,荀子尖銳指出,一個社會的穩定結構註定是金字塔三角,而不是平面,既肯定階級存在的必要性,也提出上下尊卑的管理模式。

「人性本惡」的前提,決定著人一旦欲望得不到滿足,就會去追逐獲利,最終產生爭奪和混亂。唯一避免這種後果的方式,就是制定禮教去約束規範大家的行為,以主動的方式矯正大家的本性,使其合乎社會整體的要求,從而達到「人人有功練,人人有飯吃」的理想狀態。

相關焦點

  • 《三字經》詳解一:人性本善?儒家「叛逆」荀子為何說人性本惡?
    《三字經》開篇就講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但實際上關於人性的性本善和性本惡的爭論數千年以來一直不絕於耳。 」語出《論語·陽貨》,孔子指出了人天性和素質是區別不大的,只是後天的習慣和教育不同罷了。 孔子雖然指出了人性,但是並沒有講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孟子則是人性本善的創始人,可以說性本善是孟子學說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孟子宣揚「仁政」的最佳理論武器。 性善論的由來
  • 《壞種》: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卻說「人性本惡」
    文:白茅如玉「人之初,性本善。」是《三字經》裡的開篇第一句,它告訴我們人生來是善良的,只是因為不同的教育塑造出了不同性格,不同作風的人。也就是那句「性相近,習相遠。」01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卻說「人性本惡」格羅斯曼是一位單親父親,他獨自帶著女兒艾瑪一起生活。雖然妻子去世得早,但女兒艾瑪乖巧懂事,格羅斯曼的日子過得並不算艱難。
  • 通過這次疫情大家來說說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是《三字經》裡面的一句話。相信大家都知道。自從讀過這句話以後,人性本善四個字就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裡。可是通過這次疫情中暴露出來的人性,卻讓我開始疑惑,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 「人性本惡」擊敗「人性本善」
    這場辯論賽在新加坡舉行,當時向全國轉播。每次有辯論賽的節目,總會牽動全國民眾的心。高校學生更不要說,幾乎一場不拉地看完了比賽的整個過程。        這場比賽,新加坡方也非常重視,李顯龍等也都在辯論賽現場出現。        九三年的這次大學生辯論賽,應該是新中國改開以後第一支在國際上展示大學生風採的隊伍。
  • 人的本性究竟是善還是惡
    有一種說法認為西方人主張人性本惡,所以強調要用法律制度規範約束人們的行為;相比之下中國人以及受中華文明影響較大的東方國家則普遍認為人性本善。這種說法由來已久,也不能說是毫無根據的,但這種說法確實是存在一定誤讀的。所謂「人性本善」這種觀念是從宋朝的《三字經》普及之後才開始大面積傳播的,而在此之前「人性本善」這種觀念並不是中國古人的普遍觀念。
  • 西方文化認為人性本惡,東方文化傾向於人性本善,你怎麼看?
    法國思想家盧梭,著有《人性論》法國思想家盧梭,倡導人性本善。盧梭和伏爾泰等人的人文主義思想,吹響了法國大革命的前奏。義大利思想家馬基雅維利,著有《君主論》義大利思想家馬基雅維利,堅信人性本惡。近日,美國國民兵開赴首都華盛頓,其目的是什麼?人性的善與惡,是雜糅在一起的。
  • 梁濤:荀子人性論的歷時性發展,論禮論正名性惡的性-偽說三
    原標題:荀子人性論的歷時性發展 ——論《禮論》《正名》《性惡》的性-偽說 編輯註:文章()是上圖「偽」字 三、《性惡》的性惡-善偽說 與《禮論》《正名》不同,《性惡》專門討論人性論問題
  • 廓清荀子人性論的千年迷霧,論荀子的性惡、心善說之一-梁濤
    就此而言,把荀子的人性論概括為『善偽論』,似乎更加合理一些。起碼也應該稱之為『性惡—善偽論』。」[ 黎紅蕾:《儒家管理哲學》,廣東教育出版社1993 年版,第195 頁。]不過說荀子主張「善偽」,含義依然不明,這不僅因為今人所謂「偽」與荀子之「偽」已有較大差別,更重要的是,荀子使用的「偽」在不同語境下也有不同含義,故善偽究竟何意?其與性惡又是什麼關係?
  • 梁濤:荀子人性論歷時性發展論禮論正名性惡的性偽說三
    原標題:荀子人性論的歷時性發展——論《禮論》《正名》《性惡》的性-偽說三、《性惡》的性惡-善偽說與《禮論》《正名》不同,《性惡》專門討論人性論問題,故文中多次使用「偽」,[ 《性惡》共使用「偽」29次,其中「積偽」5次。
  • 亞坤夜讀丨人之初 性本善?(有聲)
    大家千萬不要以為孟子是儒家大師,就覺得儒家的大師都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儒家另一位大師荀子,就提出一個和孟子性本善截然相反的觀點,直接就說人之初性本惡,他覺得人生下來充滿原罪,是一個需要約束的小惡魔。要不別人怎麼老說咱們中國人聰明呢,給孩子的啟蒙讀物《三字經》,第一句話就是討論人性善惡的問題,要知道,這也是現代哲學的重要話題啊,非常富有思辨的色彩,也非常的抽象。當然,孟子和荀子都是儒家宗師級的人物,他們的觀點針鋒相對,作為儒家經典作品的《三字經》,為什麼要斬釘截鐵地說「人之初性本善」呢?我覺得這其中有古人的深意。什麼深意呢?這讓我想起曾經看過的一個故事。
  • 王陽明:人性本無善惡,為善去惡是格物
    如果談到人性善惡的哲學問題,不得不提到明朝王陽明著名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但所謂「無善無噁心之體」,應該溯源到宋明理學的「心」與「性」的關係上。南宋的陸象山說:「在天為性,在人為心。」
  • 人性終究是善是惡?中國傳統文化四大類解釋探究人性善惡
    人性究竟是善還是惡?自古至今,這都是哲學上一大問題,古今中外都在討論這個問題,至今世界上也沒有公認的定論,但是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我們可以找到四大類的解釋,來一探人性善惡的究竟。【性本善論】根據孔孟思想,認為人性的本質,本來是善良的,不善都是後天學壞了的惡習氣。最有名的《三字經》,第一句話就引用孔子「人之初,性本善。」所謂:「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看到悲慘可憐的人,心裡為他難過。
  • 《惡魔人》,人性本惡還是本善?我想這部動畫會給你答案
    惡魔究竟為何而生,人性本惡還是本善,我想這部動畫會給你答案。結局看似是壞的,但是地球上最後的純真善良都消失了,連墮落的天使都會哭泣呢,最後也只能在極度悲傷中死去。惡魔人是拯救人類的天使,撒旦是毀滅人類的惡魔。善良中總能衍生出黑暗,黑暗使人變得瘋狂。湯淺政明這部另類風格的作品,把人類最醜惡的一面擺出來,擇黑暗還是擇光明,看來我們該反省反省了。
  • 荀子: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從韓國「N號房事件」中窺探人性
    事件中黑客利用高端技術,以招聘、警察查訪等理由對經濟條件不好的女性進行威脅、猥褻等行為,這是強者對弱者赤裸的剝削。2.擁有把控人性弱點資源者對沒有道德底線的人的剝削。拍攝視頻的人將資源傳播網絡收費,是資源佔有者對自控力低的人進行剝削。
  • 東野圭吾《惡意》:你最想保護的人毀了你,探究人性本惡還是本善
    初中時裡最令我耿耿於懷的事只有一件:那個與我互稱了2年閨蜜的女孩,在一次落選學校演講後,她果斷選擇和我絕交,還散布我的各種謠言,讓我在初中時抑鬱了一年,心裡卻一直有陰影,這是我第一次深深的感受到了「惡意」。所以看到《惡意》這本書的時候,我本能的對曾經的這位女生生出了惡意的揣測。
  • 從素媛案罪犯出獄,想到荀子的「性惡論」
    關於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歷來爭論不休。作為中國人,提到性善論,往往想到孟子。而提到性惡論,便很自然地想起荀子。誠然,關於荀子的人性思想,傳統的主流觀點一直都是性惡論。在《荀子》中有《性惡》篇,開篇即言:人之性惡,其善偽也。翻譯過來便是,人的本性是惡的,善良的行為,是通過後天努力達到的。但在學術界,也有一部分人表達了不同的看法。
  • 荀子人性論的歷時性發展論富國榮辱的情性知性說-梁濤
    根據內容及成書時間的不同,荀子討論人性論的文字可分為四組,其中《富國》《榮辱》可能為荀子居趙時作品,反映了其前期的人性論思想,其特點是提出了情性-知性說,將情感欲望與材性知能都稱為性。一方面認為順從情性或情感欲望會導致爭奪、混亂,因而蘊含有情惡的觀點,另一方面又認為人的知性可以做出抉擇判斷,製作禮義,「知者為之分」,實際是將知性看作善的來源。
  • 《京劇貓》中的那些人:人性本善?本惡?關於童年陰影——墨邪
    而墨邪這一個角色還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地方。人性本善?人性本惡?墨邪的本性,在他還天真時無意流露出來。能夠贏得眾人喜愛,但也巧舌如簧、推脫責任。如果說最開始非善非惡,那在老宗主的失望中,墨邪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沒有擔當的錯誤,也就逐漸練就了兩副面孔,享受矇騙他人的樂趣,將人心玩弄於股掌。可除了深謀遠慮的老宗主,沒有人意識到說謊的嚴重性,形成了貴族內放縱的默許。而當面具被直接撕開時,沒有羞愧,有的只有恨,恨屋及烏。於是一個人徹底長偏,以消滅所有沒血統的野貓為己任,在」影帝「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 儒家復興的方向:或為荀子之儒
    這就是宋儒的方向,也是明清之儒家的方向,也是大家所熟知的儒家,如四書,如三字經,不過都是有很大偏頗的簡單化教材而已。就性善性惡而言,孔子是沒有明確的性善論或性惡論觀點。到了戰國時代,孟子提出了性善論,而荀子提出了性惡論,按說,性善和性惡是如此的不同,差異極大,但是宣傳這兩種思想的人,恰恰都是儒家,也就是孟子之儒家與荀子之儒家。
  • 豆瓣8.4《一級恐懼》:愛德華·諾頓成名作,人性究竟本善本惡?
    一個本著「人性本善」的人,堅持作為,到頭來,人心的惡卻讓他跌落谷底。他也許會懷疑人性善惡的天平究竟偏向哪一邊,也許會懷疑自己在這場故事裡究竟是真相的編造者,還是依舊只是他人的棋子?兩千年多前,諸子百家就有過爭論,孟子相信「人性本善」,荀子認為「人性本惡」,莊子的自然主義說等等,各家看法不一,西方也從來沒有停止過爭論,希臘哲學家認為人性中有善有惡,中世紀寺院派教育認為人行為惡,哲學家和教育家多認為人性為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