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癌症是威脅人們生命健康的「隱形殺手」。但癌症並非「不治之症」,早發現早診療,對於癌症患者意義重大。
61歲的凌安生,是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技術主任、主任醫師,消化道癌早診早治篩查項目辦公室主任。這位享受安慶市政府津貼的「江淮名醫」從事消化病臨床診斷治療研究已有36年。
5月18日,星期一,對於醫生來說,這是一周最忙碌的一天。早上7點多,凌安生在消化內科病房查房看診,隨後又趕往胃鏡中心,給病人做檢查。為了在有限的時間給更多人看病,凌安生動作快、語速快,忙起來幾乎一刻不歇。
凌安生(右一)正在給病人做胃鏡檢查
上消化道癌內鏡下篩查,是早期發現癌症的關鍵。2013年5月,市第一人民醫院成為國家上消化道癌症早診早治社會性篩查項目單位。該項目是衛生部確定的醫改重大項目,是由國家財政撥付專款,由政府組織,並指定具體醫療單位負責實施的社會公益項目。也是從那時候開始,他帶領團隊致力於推行消化道腫瘤篩查,早期發現、早期幹預、早期治療,為安慶及皖西南地區的上消化道早癌的診斷、治療和科研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當天上午,除了在醫院內做診療外,凌安生還趕往宜秀區大龍山鎮總鋪社區開展消化道癌早診早治宣傳。「大部分消化道惡性腫瘤早期症狀不明顯,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推行消化道腫瘤早期篩查的原因。」凌安生告訴記者,「尤其在農村地區,老百姓的健康意識相對薄弱,這就更加需要我們不斷地去宣傳、去引導。」2013年至2018年,凌安生所在團隊共完成上消化道癌人群篩查9750例,發現早期病例145例,晚期癌37例,檢出率1.86%。2018年7月至今完成上消化道癌機會性篩查23000餘例,無一例嚴重併發症,無一例安全責任事故。同時,凌安生帶領團隊赴全市各地開展學術講座和專項培訓,培訓逾千人次。
初夏微熱,宜秀區楊橋鎮居民劉芙蓉正在菜地裡忙碌著,已到古稀之年的她雖然身形消瘦,但幹起活來勁道十足,難以想像她是一名早期食管癌患者。「我2015年參加鎮裡組織的篩查才發現自己得了病,當時聽到這個消息,家裡人都很焦心。後來聽人家說,市第一人民醫院的凌主任做手術很厲害,我就去找他看病。」劉芙蓉說,「幸虧發現得早,凌主任手術也做得很成功,五年過去了,我身體恢復的還不錯。」
凌安生介紹說,如果消化道腫瘤在早期發現並得到及時治療,十年生存率將達到90%以上,有的可以治癒。
對於上消化道早癌,內鏡下的微創手術是最有效的治療手段。早在2008年,凌安生所在的消化內科便成功實施了安徽省第一例消化道早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該項技術可一次性完整切除較大病灶,避免腫瘤殘留與復發。此後,他們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題,在省內率先開展多項新技術。目前凌安生團隊的消化道癌早診、微創治療技術邁入全國先進行列,近年來共完成近千例微創手術,有效率達99%。
「安慶市自2013年開展上消化道癌早診早治項目,從年篩查750人增加到現在的47500人;從一個縣區發展至覆蓋全市。在這個過程中,凌安生團隊付出了很多精力,做了很多工作,值得肯定。」市衛健委副主任張賢惜介紹說。
【來源:安慶發布】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