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擊上面「送你一匹馬」加關注
臥龍區文聯兼職副主席崔子敏(左一)
與難童教養院見證人86歲的李金洲老人(中)
西峽縣大貴寺村,群山環繞,綠水長流,是塊風水寶地。抗戰期間,河南(西峽口)難童教養院就建在這裡。
何謂「難童」?就是戰爭中失去雙親的孩子。對面是哪吒山,山上有哪吒廟,旁邊是木吒河,保護著、庇佑著失去親人的孩子們。
戰爭期間,炮彈不長眼,無論貧富,一顆炮彈過來就有可能什麼都沒有了。失去親人的孩子,流離失所,如果得不到照管,有可能很快就凍餓病死掉了。
民國二十八(1939年)年春,在葉縣焦莊成立了「第二集團軍臨時難童救濟院」,隨即展開收容災區難童工作。事為國民黨中央獲悉,後奉準改為「第二集團軍難童教養院」及「賑濟委員會河南內鄉兒童教養院」。
教養院因戰事影響,從葉縣遷至魯山,繼遷內鄉西峽口(現西峽縣。1948年5月6日西峽解放,從內鄉分出建立西峽縣),再遷陝西郿縣。
抗戰勝利後教養院於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三月遷回河南許昌,先後更名為「社會部河南第二育幼院」、「社會部河南育幼院」。茲因內戰影響,育幼院又於民國三十七(1948年)年十二月底遷至豫南信陽縣。
左三是當年為難童教養院捐地人之一符春軒後代
當年河南(西峽口)難童教養院用地是群眾捐贈,捐地人之一:符春軒,他的後代提起此事,倍感自豪:國難當頭,匹夫有責。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地出地。
烽火中,難童教養院收有一萬多名難童,院長羅毓鳳(第二集團軍總司令孫連仲夫人)曾在這裡工作,包括他們的幾個孩子都在這裡生活學習。
我的爺爺孫芝田,曾在葉縣難童教養院工作,後隨遷至西峽口難童教養院工作。據父輩回憶,他在難童教養院工作了很多年,直到難童教養院資金短缺,幾近斷炊,他仍堅持在難童教養院工作。
如今的河南(西峽口)難童教養院舊址,沒有任何標識,有的只是一片狼籍。當年難童教養院的石碑已被推倒,與建築垃圾為伍。
據當地群眾說,還有一百多塊石碑被埋在這附近的地下了。如果能挖出來,重新修繕,就是一片碑林。想必碑上會刻著許多需要銘記的往事吧,希望它們能早點重見天日。
西峽縣大貴寺村河南(西峽口)難童教養院舊址
END
特別鳴謝:崔子敏、康浩
上期回顧:
鳴飛丨南陽市新夾道,訪池峰城老宅
鳴飛丨社旗縣山陝會館,尋找乜子彬立碑
鳴飛丨社旗縣山陝會館,尋找乜子彬夫婦
作者簡介:
鳴飛,字熙桐。少時學畫,中年從文,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