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點上方↑「荒煙茶生」即可免費訂閱本刊
一一一懶疙瘩,雀舌面
作者∣張貴華
編輯∣荒煙茶生(ID:miaoxu0316)
作者簡介
網名山野濤泉。定西安定人,喜誦唐詩宋詞,偶爾玩玩文字。
通渭縣:位於甘肅省黃河以東的定西市東部、屬於隴中黃土丘陵溝壑區,這裡的土壤屬古老熟化的黃綿土、地帶性黑壚土和零星紅土,適宜種排除小麥之外的扁豆、莞豆等豆類以及苦蕎、甜蕎、糜、谷、洋芋、莜麥等諸多雜糧農作物。早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期,當地人的食物以肉類和穀類並重,明、清以來,主食趨向以小麥、莜麥、扁豆、糜、谷為主,副食以洋芋、酸菜為主,酸菜用來製作酸飯,酸飯就是調上酸菜或漿水的飯。酸飯首推漿水面,常以碎菜(蔥花)、油潑辣椒、鹹菜、地艽為佐料。漿水面不僅為縣人喜吃,也以獨具的風味聞名遐邇。勤勞樸實的通渭人民,在長期的勞動和生活實踐中巧妙的使用通渭盛產的雜糧,創造性製作出諸多色、香、味俱全、烹(飪)調方法簡單、經濟實惠、老少喜吃且百吃不厭的通渭雜糧飯。
我的家鄉,甘肅定西居民的飲食主要以各種麵食為主。由於以前比較封閉加上貧窮的緣故,南方的大米在我們這座西北小城,簡直是稀罕物,非大富大貴人家,一年到頭只有節令時,才能吃上一半頓。(當然現在定西人也不屑吃大米了)。
是故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家鄉女子們的賢惠、吃苦耐勞精神,也是遠近聞名的。她們的血液裡,既有千年融合的西北風情,也有黃土坡人的敦厚、樸實。家裡的灶臺成了她們顯伸手的舞臺,靠著家鄉出產的各種糧食,憑著她們的聰明才智,創造出一個琳琅滿目的麵食王國。
懶疙瘩、雀舌面、攪團、饊飯、洋芋糊糊、洋芋餷餷、洋芋逡逡(qun方言)、一鍋子面、漿水面、熱涼麵、扁豆面等等……品種繁多,勝不勝數。甜酸相濟,可謂應有盡有。
一種麵食就是一種技藝,一段歷史,一種傳承。
隨著歷史的進步,社會的發展,人民的富裕,以前上不了臺面的農家小飯,成為了當今人們追逐的美味佳餚!
家鄉的麵食分為甜、酸兩種。今天我主要給大家介紹的是家鄉的「酸飯」。說起酸飯,就有必要說說漿水的製作方法:
漿水用乾鮮白菜、蘿蔔、芹菜、蓮花白、野生苦苣等作為原料,洗淨後,切(擦)成條狀,下鍋煮熟後潷(bi)去菜水,在盛菜缸中先加少量的開水,撒上少許麵粉攪勻,將菜投入缸中,加滿沸水,待溫度適當(漿水香否,此為關健)時,加入少量漿水酸菜為介質,俗稱酸菜「節子」,即酸菜菌種。然後蓋好缸蓋,保溫、發酵,2-3天即成,置涼後食用。清汁叫漿水,菜質稱為酸菜。
漿水,味酸清冽,芳香爽口,即是上好調味品,又具清暑解渴,消食助餐的作用。中醫所稱「漿水散」就是以漿水來煎藥。
懶疙瘩:除過定西周圍,外地是沒有的。它是家鄉傳統的一種農家雜麵食品,形如小棒,長3-4釐米,製作方便,俗名「疙瘩」。原料以扁豆面(也有和豌豆面的)和莜麥麵為主,再加上少量的白面,在面盆中加水拌攪成糊狀,待水面融合後方可下鍋。事先在鍋內切上一些洋芋條,將水燒開,將糊狀面剜取於鍋鏟上,拿筷子一點一點的豁成小疙瘩入鍋,邊豁邊煮,待煮熟後,調入漿水酸菜,便可食用。佐以油潑辣子、鹹菜及韭花(將韭菜切小段,灑上鹽,用擀麵杖碾成沫,用熱油潑熗而成,定西人稱之韭花)。那味道真是棒棒滴,厚道而敦實,讓人難以忘懷!家鄉俗語云:「懶疙瘩,咥(die)上兩碗緩著恰!」(緩著恰:家鄉土語休息的意思)。這足以證明家鄉懶疙瘩吃完真真的舒服。
雀舌面:當地家常飯食漿水面的一種,也是農家主要雜糧食品。安定人家尤以雀舌面見長。料以扁豆面為主,適當加入一些莜麥麵。將麵粉以水拌合,揉搓成麵包形,再擀成薄餅狀,置於陰涼處晾至半乾,切成米菱形小塊,大小、形狀宛如雀舌,故名「雀舌面」。然後下鍋煮熟調入漿水後便可食用。還可調上油潑辣子、韭菜、韭花、鹹菜,若要精緻,不妨炒盤洋芋絲,在佐以三、四個虎皮辣椒,吃起來味酸清冽,想想不由人垂涎欲滴。
崔舌面即使放置多日也不易發黴。想吃時煮熟後,其味依然如新。
家鄉的漿水雜糧面:皆與地方物產相關聯,加之祖輩代代挖抓(挖抓:家鄉土語經常做的意思),都較有特色。卻因地方偏僻落後,流動人口稀少,如此農家美食不為世人所知,而其具有的特色在別的地方很難見到和嘗到,感念於此,難免不為外地食客覺得惋惜!
想想用蔥花及食用清油煎熗過的漿水,調(tiao)入各種佐料的懶疙瘩、雀舌面,味道酸辣爽口,真的獨具風味。可謂:「土籬茅舍酬親友,漿水麵食味最長」……
©原創授權發布(公眾號轉載須聯繫授權)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主編微信:ying741657890
薦稿郵箱:74165789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