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太宗」唐宣宗:用妥協換來「大中之治」,卻給子孫留下禍根

2020-12-14 私房大歷史

在唐朝歷史上,有三位被人們津津樂道的皇帝,第一位是「天可汗」唐太宗,第二位是毀譽參半的唐玄宗,第三位是「小太宗」唐宣宗。唐太宗生活在唐朝前期,唐玄宗生活在唐朝中期,唐宣宗生活在唐朝後期,三位皇帝正好各自代表了唐朝歷史的三個歷史階段。自安史之亂後,唐朝國運衰微,藩鎮割據自立,宦官專權亂政,外患持續不斷,唐朝皇帝能被人知道者寥寥,而唐宣宗的知名度最高,足見唐宣宗的非同一般。

唐宣宗的影視劇形象

悽慘的經歷

唐宣宗名李忱,本命李怡,是唐憲宗李純的第13個兒子,出生在元和五年(809年)6月22日。由於唐宣宗是宮女所生,他在宮中的地位並不高,直到哥哥唐穆宗繼位後,他才在長慶元年(820年)被封為光王。此後,唐宣宗歷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四朝,期間一直默默無聞,甚至遭到猜忌,只有靠裝傻充愣才能活下去,直到會昌六年(846年),唐武宗駕崩,他當上皇帝後,命運才實現逆襲。

在《舊唐書·宣宗本紀》中,史官用「幼時宮中以為不慧……歷太和(唐文宗的年號)、 會昌(唐武宗的年號)朝,愈事韜晦,群巨遊處,未嘗有言。文宗、武宗幸十六宅宴集,強誘其言,以為戲劇,謂之『光叔』。武宗氣豪,尤不為禮"來簡單概括唐宣宗繼位前的生活。至於唐宣宗做王爺時的生活多落魄,我們通過唐人筆記中的一則故事來一窺唐宣宗的處境。某年冬天,唐宣宗跟隨某位皇帝外出,回來的時候誤墜馬下,落在隊伍的後面,竟無人察覺,也沒人尋找。唐宣宗忍飢挨餓,外加身體疼痛,再加身體寒冷,在大雪中強撐到二更天(晚上9點到11點),方才等到巡視的人來,向巡視的人大聲呼救,這才喝上一盆熱水,恢復體力,步行回到府邸。

唐宣宗做王爺時,不僅要面臨著來自親人的威脅,也面臨著來自宦官的威脅。自唐憲宗被宦官殺害後,宦官廢立皇帝,殺害宗室,便逐漸成為常事。元和十五年(820年),宦官殺害唐憲宗時,還殺害了澧王李惲(唐憲宗之子)。寶曆二年(826年),宦官殺害唐敬宗,擁立唐文宗時,殺害了絳王李悟(唐憲宗之子)。開成五年(840年),唐文宗駕崩,宦官擁立唐武宗時,殺害了安王李溶(唐穆宗之子)、陳王李成美(唐文宗之子)。可以說,宦官左右著唐朝皇帝和王爺的生死,無法預料的死亡時刻威脅著唐宣宗。

幸運的是,唐宣宗在會昌六年(846年)被宦官擁立為皇帝, 從此,唐宣宗告別了膽戰心驚、如履薄冰的生活,開始了充滿希望的皇帝生涯。

唐朝晚期的皇帝世系圖

賢君的正面

唐宣宗繼位後,立刻罷免會昌年間權傾一世的宰相李德裕,以及其他李黨成員,任命牛黨成員白敏中為宰相,結束了近四十年的牛李黨爭,使唐朝出現了有利於政局穩定的局面。

而後,唐宣宗以唐太宗為榜樣,勤於政事,加強皇權,努力扭轉著自唐穆宗以來黨爭激烈、宦官幹政、相權坐大等弊病百出的政治風氣。

唐宣宗嚴防宰相和宦官結交。大中四年(850年),宰相馬植把唐宣宗所賜的寶帶送給左軍中尉馬元贄,唐宣宗發現此事後,立刻罷免馬植,先貶馬植為天平軍節度使,再貶馬植為常州刺史。僅此一例,就可見唐宣宗明察秋毫,對宰相越權是多麼忌憚。在大中年間執政時間最長的宰相令狐綯曾對別人感慨道:「吾十年秉政,最承恩遇。然每延英奏事,未嘗不汗沾衣也!」

馬元贄的影視劇形象

唐宣宗抑制宦官的權勢。大中九年(855年),浙東軍作亂後,唐宣宗不僅處罰了觀察使李訥,還處罰了監軍王宗景,並規定「自今戎臣失律,並坐監軍」。大中十年(856年),內園使李敬寔不避宰相鄭朗,鄭朗上奏後,唐宣宗當即處罰李敬寔,以維護宰相的尊嚴,提升自己的權威。

唐宣宗求賢若渴。他趁狩獵之機,經常到民間採風,提拔那些被百姓交口稱讚的地方官,若在大中八年(854年)提拔涇陽縣令李行言為海州刺史,又在大中九年(855年)提拔醴泉縣令李君奭為懷州刺史。唐宣宗在朝政繁忙之餘,能如此體察民情,重視吏治,殊為不易。

此外,唐宣宗虛心納諫,說他是「小太宗」可謂是名副其實。當然,唐宣宗最像唐太宗的地方就是開疆拓土,他在大中初年出兵河湟地區,不僅成功收復了被吐蕃佔領近百年的河湟地區,還和在瓜州起兵反抗吐蕃的張議潮取得聯繫,任命張議潮為歸義軍節度使,使唐朝的勢力重新回到河西走廊和西域東部。

唐宣宗在位十三年間,政局長期穩定,百姓安居樂業,國力有所恢復,國內少有戰爭,對外收復失地,衰落的唐朝由此重現昔日美好的時光,其統治於是被人們讚譽為「大中之治」。

大中時期的唐朝疆域圖(出自@史圖館)

賢君的反面

不過,任何歷史人物就有兩面性,唐宣宗自然也不例外。他正面是賢明之君,而第一個反面是復仇之君。唐宣宗對父親唐憲宗的慘死刻骨難忘,因此在繼位後,對那些涉嫌這場陰謀的人員展開了無情地報復,甚至連歷經憲宗、穆宗、敬宗、文宗、物宗五朝的郭太后也不放過。郭太后的祖父是大名鼎鼎的郭子儀,唐宣宗懷疑她參與宮廷陰謀,聯合宦官殺死唐憲宗,扶持唐穆宗繼位。加之唐宣宗的生母鄭太后本是郭太后的侍女,如今鄭太后一朝改變地位,和郭太后的關係便緊張起來。於是,郭太后在鄭太后和唐宣宗母子的逼迫下,於大中二年(848年)死於非命。古人講究以孝治天下,唐宣宗的做法有悖人倫,因此遭到時人的非議。唐宣宗為父親報仇,追查陰謀分子,直到大中八年(854年)才宣告停止。

唐宣宗的第二個反面是縱容之君。他縱容河朔三鎮(幽州、成德、魏博)自立節度使,而不加以幹涉。他縱容其他藩鎮節帥貪汙,以得到這些節帥獻給朝廷的羨餘,以至於富庶的東南地區頻頻爆發兵變,造成觀察使被驅逐的現象,大中十二年(585年),從四月到七月,嶺南、湖南、江西、宣歙、容管接連爆發五起兵變,半個東南地區陷入了動亂中。他也縱容佛寺不斷擴建,造成財富大量浪費的現象,以至於勸諫者不絕,他雖然採納了勸諫者的建議,卻沒有實行具體的政策對佛寺實行有效限制。

搜集唐宣宗時代的相關史料,讓人產生一種十分詭異的感覺。一方面,唐宣宗相對良好的個人形象使「大中之治」給人們留下了唐朝迴光返照的印象。另一方面,唐宣宗時代的社會形勢似乎並沒有人們想像中的那樣美好。實際上,唐宣宗時代的政治形勢如同海洋那樣,在唐宣宗勵精圖治的明流下,湧動著一股令人不安的暗流。大中時期地方上的腐敗絕非一個個孤立事件,而是朝廷腐敗的結果。以令狐綯為例,令狐綯執政十年,在表面處處迎合唐宣宗,而在暗中結黨營私,讓兒子令狐滈收受賄賂,令狐滈遂被世人目為「白衣宰相」。

此外,唐宣宗對宦官勢力雖然有所抑制,甚至想徹底清除宦官勢力,但卻因害怕類似「甘露之變」(唐文宗利用大臣謀除宦官不成,反遭宦官仇士良的血腥報復,致使李訓、鄭注、王涯、賈餗等大臣慘死)的慘劇再次發生,而最終選擇放棄。甘露之變後,仇士良掌握實權,唐文宗淪為傀儡,他感慨自己受制於家奴,連漢獻帝都不如。奇怪的是,唐宣宗對仇士良的後代卻大力提拔,就連唐憲宗最寵愛的宦官吐突承璀的後代也受到提拔。

仇士良的影視劇形象

總之,唐宣宗的所作所為是兩極分化的,大中時期的政治局勢也兩極分化的。

無奈的妥協

任何人都逃脫不了時代的限制,唐宣宗當然也難逃脫他那個時代的約束。種種跡象表明,唐宣宗做藩王時,對皇位絕非無動於衷,他不僅是一個被動的受害者,還是一個主動的參與者。唐宣宗和以仇士良家族為代表的宦官集團聯繫緊密,唯有如此,他才能在充滿危機的政治動亂中躲過一次次災難。

唐武宗時代是李黨得勢的時期,李德裕壓制牛黨、抑制宦官、打擊藩鎮、毀滅佛教、裁減官員,使李黨在政治上全面佔據優勢地位,但也使各種既得利益集團對李黨懷恨在心,尤其是牛黨成員。牛黨成員和宦官集團一向聯繫緊密,他們作為昔日的得勢者,自然不甘心失敗,便暗中尋找扶持對象,等唐武宗駕崩後,把扶持對象推上皇位,以恢復昔日的權勢。而唐宣宗和宦官集團同樣聯繫緊密,牛黨成員和宦官集團一拍即合,決定把唐宣宗作為扶持對象。

故而,唐宣宗的繼位並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唐宣宗繼位後,以白敏中、令狐綯等宰相為代表的牛黨成員全面執政,他們奉行壓制李黨、縱容宦官、姑息藩鎮、恢復佛教、增加官員等政策,和李黨成員的政策處處唱反調。唐宣宗作為既得利益者,不得不一邊倚重牛黨成員,又一邊防範牛黨成員。唐宣宗對牛黨成員的態度是矛盾的,對宦官集團的態度同樣是矛盾的。因此,唐宣宗的作為和「大中之治」呈現出令人疑惑的兩面性。

白居易的畫像:白敏中是白居易的堂弟

唐宣宗用政治妥協換來了皇位,換來了「大中之治」。他儘管勵精圖治,但未能清除造成唐朝晚期政治腐敗、社會動蕩的根源,最終,當他在大中十三年(859年)8月駕崩後,27歲的唐懿宗同樣被宦官擁立為皇帝。唐懿宗無力平衡各方面的政治勢力,導致社會矛盾全面激化,同年12月,裘甫在浙東發動起義,浙東和浙西的官兵腐敗無能,接連潰敗,直到次年7月,唐懿宗調動中原藩鎮的兵馬,才算完全平定裘甫起義。裘甫起義預示著唐朝的軍隊已經不堪一擊,設想唐宣宗如果還活著,他能迅速平定裘甫起義嗎?我想未必吧?

與其說「大中之治」是唐朝的迴光返照,不如說「大中之治」是虛有其名。與其說唐宣宗是一位優秀的皇帝,不如說唐宣宗在唐朝晚期只是相對合格的皇帝而已,不過,長期生活在黑暗中的黎民百姓能遇到這樣一位皇帝,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呢?

相關焦點

  • 大唐帝國的迴光返照,唐宣宗李忱和他的大中之治
    這抹亮光就是唐宣宗李忱在位的十三年「大中之治」,李忱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它一生經歷了五個朝代,他是唐憲宗的兒子,穆宗的弟弟,敬宗,文宗,武宗的叔父(三朝叔父)。李忱在兄弟中自幼就以愚笨出名,成為兄弟們嘲弄的對象,甚至成為侄子們嘲笑的對象。很多人都覺得他是傻子,但當被宦官擁立,當上皇帝的時候,大家才知道這人不是傻,是太聰明了,這樣善於掩藏自己人,會是傻子嗎?
  • 裝瘋賣傻的唐宣宗
    李忱出身低賤,其生母鄭氏本就是罪人之妾,後來也是一位侍女,只不過在偶然的情況下受到了唐憲宗的寵幸,最終就有了李忱。李忱年齡不算大,他雖然是唐敬宗,唐文宗的皇叔,但年齡卻比他們還要小一歲,所以這兩位皇帝對李忱的態度也不怎麼樣,完全沒把李忱當皇叔來看,經常拿他取樂。
  • 唐宣宗李忱——當明君行走在王朝的末路
    以上的事情在宣宗一朝數不勝數,歸根結底,都是因為宣宗一直遵行兩句話,「治亂未嘗不任不肖,為治未嘗不任忠賢」。歸結起來,就是任人唯賢。上嘗以太宗所撰寫《金鏡》授綯,使讀之,「治亂未嘗不任不肖,為治未嘗不任忠賢,」上止之曰:「凡求致太平,當以此言為首。」又書《貞觀政要》於屏風,每正色拱手而讀之.上命宰相作《具員御覽》五卷,上許,常置於案上。
  • 唐宣宗:幹啥啥都行,裝傻第一名
    小太宗:859年9月7日,唐宣宗(小太宗)李忱因吃丹藥中毒而死。唐朝五位皇帝死於亂服丹藥,他們分別是唐太宗、唐憲宗、唐穆宗、唐武宗和唐宣宗。關於他去世的日期,還有《新唐書》記的9月10日。我們根據《舊唐書》編纂時間早,保存原始資料多的特點,採用該史料的說法。唐宣宗是大唐的第16位皇帝,和唐太宗、唐玄宗這些政治明星相比,很不顯眼。
  • 唐宣宗李忱|唐朝第十六位皇帝
    他在位期間,整頓吏治,並限制皇親和宦官,將死於甘露之變中除鄭注、李訓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對外關係上,擊敗吐蕃、收復河湟,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尤其是收復河湟,這是安史之亂後,唐對吐蕃的重大軍事勝利之一。李忱在位時,國家相對安定繁榮,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稱之為「大中之治」。李忱性格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所以直至唐亡,百姓仍思詠他,稱其為「小太宗」。
  • 唐宣宗李忱:「傻子」如何重現貞觀之治
    武宗命令一名仇姓宦官將李忱殺死,可是這名仇姓宦官最終將李忱偷偷藏了起來,他覺得這個傻子活著總會有用得到的一天。李忱被藏在何處,這一點眾說紛紜。有人說他躲到了浙江的寺廟中,也有人說他被仇姓宦官軟禁在一座偏僻的山中。 這一點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當武宗駕崩之後,仇姓宦官將李忱交給了馬元贄,而馬元贄等人將李忱扶上了皇位,史稱「唐宣宗」。
  • 唐宣宗李忱:不受待見的庶出子,裝傻36年,登上帝位後趕盡殺絕
    唐朝有個皇帝,因為庶出不受重視而整日裝瘋賣傻,最後竟然靠著裝瘋賣傻當上了皇帝,而且還成為一代明君,他就是被稱為「小太宗」的唐宣宗李忱(chén)。安史之亂之後,大唐王朝早已不復當年繁華,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甚至連皇帝的任免大權都掌握在宦官手中,唐憲宗死後,穆宗、敬宗、文宗、武宗都短命,而且都是由宦官擁立的。
  • 唐宣宗寫白居易的詩,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有何玄妙
    寫夫妻的生活的悼亡詩,一般是以細節取勝,選取夫妻生活中最為難忘的最為深情的細節,來表達對亡故的妻子的思念。而寫給不是親人的特別是名人的悼亡詩,就完全不同了,一般都是用最為精煉的語言,概括出詩人一生的功績、貢獻以及思想立場和詩歌的特點,這個就更加難了。
  • 中興大唐,被譽為小太宗的雄主,為什麼人生前36年被人當作傻子?
    沒想到,這個是心機男,隱藏了整整36年,登上皇位後,露出了一代雄主的氣象,唐朝國勢迎來中興,被人稱為小太宗。 唐宣宗李忱是眾多皇子中排行十六,皇位原本跟他一點關係也沒有。他的母親其實是戰利品,原本是節度使李琦的小妾。後來李琦謀反被殺,李忱母親因年輕貌美,而被獻給皇帝,這才有了李忱。
  • 「山雨欲來風滿樓」的上句是什麼?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許渾,字用晦,擅長律詩,技法嫻熟,其詩多寫個人閒適生活,因詩中「水」「雨」字居多,後人以「許渾千首溼」稱之,名篇多為懷古詩,在晚唐影響力很大。這首詩寫於唐宣宗時期,名句「山雨欲來風滿樓」是對當時晚唐國情的真實寫照。晚唐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
  • 唐宣宗李忱:隱忍36年,終由傻子皇叔變身開明帝王!
    在唐朝的22個皇帝中,除了強娶兒媳的唐玄宗以外,最富傳奇色彩的無疑是唐宣宗李忱。李忱因為性格孤僻木訥,再加上母親身份低微,一直被宮人當作「傻子」嘲弄排擠,誰也不曾想到李忱竟能以皇太叔身份登基帝位,並讓搖搖欲墜的李唐王朝獲得了一段相對繁榮穩定的時期。
  • 「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唐宣宗悼詩背後的中興之志
    作為一個營造出「大中之治」,延緩了唐朝衰敗的明君,一直到唐朝滅亡,都被臣民記在心裡並稱頌的「小太宗」,唐宣宗李忱的文治武功是有目共睹的。那麼為什麼會在格律精熟的中晚唐時期,一個頗有文名的皇帝,在悼念白居易這樣重臣的七言律詩中會有出律的現象呢?
  • 裝瘋賣傻躲過兄弟殘殺,伺機登上皇位,與李世民並稱「小太宗」
    這裡就說到唐宣宗李忱,他忍耐了36年,騙過皇室所有人,最後得到皇位,贏得所有人讚美。 李恆去世後,唐朝陷入了大亂,30年換了一代又一代的皇帝,李忱沒有受到唐文宗的照顧,他這個皇叔還經常在朝廷上戲弄他,唐武宗還讓他一直在外,不讓他回京。
  • 永福公主究竟犯了什麼錯,惹得生父唐宣宗大怒:難怪沒人敢娶公主
    有一個稱號能夠非常形象地,說明李忱的才能以及他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在他去世很多年以後,百姓們依然極其懷念他,將他稱為「小太宗」,也就是說,李忱是公認的能夠與李世民那種千古一帝相提並論的人物。唐宣宗給自己女兒找駙馬的消息放出去很久了,但在很長時間裡,都沒有什麼士族的年輕子弟來應召,沒有什麼人願意娶公主,就在唐宣宗非常尷尬的時候,於琮主動報名了,於是唐宣宗喜出望外,立馬就答應了這門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