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名將—薛嶽將軍

2021-02-13 收藏戰爭

薛嶽為廣東樂昌縣人,又名薛仰嶽,字伯陵,綽號「老虎仔」,1896年(清光緒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生於廣東樂昌縣的家。時為中日甲午戰後,全國瀰漫雪恥氣氛,其父仰慕民族英雄嶽飛,乃命名薛仰嶽。及長,自認僅仰慕嶽飛意猶未足,乃取消「仰」字,單名「嶽」,以近代嶽飛自況。1907年,甫十齡的薛嶽進入黃埔陸軍小學習軍事,1910年畢業。時革命風潮已風起雲湧,少年薛嶽與同學鄧演達、葉挺加入同盟會,追隨朱執信出粵,到各地進行革命活動。

薛嶽(1896—1998),抗日名將,陸軍一級上將,曾任貴州省主席、抗日第一戰區前敵總司令、第九戰區司令長官、湖南省主席、總統府參軍長、廣東省主席、國大代表等職。抗戰時期,指揮過四次長沙大會戰,曾獲美國總統杜魯門頒授自由勳章,為中國近代著名的百戰名將之一。

早年追隨孫中山左右

1914年,二次革命後薛嶽加入中華革命黨,不久,恢復學生生涯,投入武昌陸軍第二預備學校第二期,受訓兩年。畢業後,再入保定軍校第六期,與張發奎、李漢魂、吳逸志、鄧演達為同期同學。

1918年6月,薛嶽尚未畢業,即南下廣東,加入孫中山所組的革命軍援閩粵軍,任總司令部上尉參謀,隨軍入福建,攻佔以漳州為中心的20多個縣。1920年9月,隨軍回粵,討伐岑春煊所率的桂軍。當時粵軍參謀長鄧鏗(仲元)兼第一師師長,任薛嶽為機槍連少校連長,翌年,機槍連擴充為營,薛嶽升任營長。

1921年5月,孫中山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鄧鏗奉令成立大總統府警衛團,由第一師參謀長陳可鈺任團長,薛嶽、葉挺及張發奎分任第一、二、三營營長。是年8月,孫中山溯西江至桂林,設置北伐軍大本營,薛嶽任孫文總統府警衛任務。

1922年3月,粵軍總司令陳炯明破壞革命,將鄧鏗刺死,叛象漸明。4月,薛嶽護送孫中山回粵,設大本營於韶關,6月初,又護送孫中山及夫人宋慶齡由韶關回廣州。6月16日凌晨,陳炯明公然叛變,令所部葉舉、洪兆麟等部隊圍攻粵秀樓和總統府。警衛團葉挺營堅守總統府前門,薛嶽所部固守後門,多次擊退叛軍的進攻。叛軍便斷水斷電,企圖困死革命衛士。戰鬥持續了10多個小時,警衛團保護宋慶齡突圍。葉挺全營在前面開路,薛嶽率領機槍營殿後,冒著槍林彈雨,將孫夫人送到嶺南大學校長鍾榮光所住石屋。孫中山則在事變即將發生前登上了永豐艦。

警衛團被衝散後,薛嶽帶著部分警衛團戰士到珠江永豐軍艦,繼續守衛在孫中山身邊。不久,奉孫中山之命,同林直勉等人秘密潛往廣西梧州請兵。在粵軍第四師的營長莫雄幫助下,與該師師長關國雄取得聯繫,召開了駐梧州陸海軍少校以上軍事會議,商量出兵平叛。正在這時,突得到粵軍許崇智部回師受阻被迫開往福州的情報,只好暫停軍事行動。兩天後,薛嶽秘密地乘搭「大明號」輪船赴香港,轉往上海,向孫中山匯報廣西請兵情況。

閩粵的新情勢,迫使革命軍北伐計劃變更,10月18日,孫中山在上海電令許崇智軍改稱「東路討賊軍」,許崇智任總司令,蔣中正任參謀長,薛嶽與李辛達及葉劍英被孫中山派往福州,任許崇智的「東路討賊軍」總司令中校參謀,不久,任第八旅十六團團長。1923年4月,率部隨東路討賊軍南下,到達廣東潮梅一帶,協同西路討賊軍,夾擊叛軍陳炯明的洪兆麟、尹驥、李雲復、翁式亮等部。5月9日,前往揭陽的東路討賊軍遭到叛軍襲擊,通往豐順要地言嶺關被佔,道路受阻。在這危急關頭,他帶領全團官兵,在旅長張民達指揮下,與其他部隊一起,反覆猛攻,奪回言嶺關,使全軍轉危為安。事後,第八旅全體官兵受到孫中山的接見和表揚。

1924年,蔣介石率部東徵討伐陳炯明,薛嶽任粵軍第一師少將副官兼師參謀長。次年2月,任第一軍第十四師副師長兼第十四團團長,在第二次東徵中,常常以少勝多。3月27日,他在給國民黨中央執委會及汪精衛、蔣介石等電報中說:「三月十一日,逆軍殘部由贛邊來犯興寧。職團由大埔星夜趕到合水,與逆軍激戰半日,被我擊潰,向平遠逃走。十三日,追至東石,被我夜襲。十八日,追至大宗襪,我乘雨襲擊,敵傷亡數百餘人。我傷亡百餘人。職團獲步槍五百餘支,……俘虜四百餘名。現敵一部退往福建,一部退往江西,敵之將官,俱已退往香港、上海。」由於戰果顯著,受到蔣介石的通電錶揚。

北伐和中原大戰期間

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薛嶽所屬的第一、第二兩師為總預備隊,隨西路軍行動,執行攻佔江西的作戰任務,為北伐軍的主力,隨總司令蔣介石行動。9月初,自長沙趨瀏陽,展開對江西境內孫傳芳部的攻擊。而南昌城的攻守戰,是北伐軍與孫軍搏鬥最慘烈的一役,城垣兩次失而復得,革命軍多有敗退,大受挫折,唯薛嶽兼領的第一師第三團始終勇敢奮戰。10月3日,蔣介石召集全師官兵訓話,慰勉以第三團做模範。蔣介石檢討作戰挫敗原因,地圖不準確是主因。這對於薛嶽是一大教訓。其後20餘年,薛嶽行軍作戰以及公餘,更注意研究實際地理環境和地圖。

江西全境肅清,革命軍做東下滬杭的準備,戰鬥序列重行部署,第一軍第一師劃歸東路軍總指揮何應欽,前敵總指揮是白崇禧。12月中,薛嶽升代第一師師長,率部東進。

由於浙江軍政人員的傾向國民政府,故而革命軍進展順利迅速,2月18日克復杭州,各軍隨即分途合擊,攻取上海、南京。薛嶽率第一師由杭州進至嘉興,為使大軍在這一湖沼河漢錯縱地區運動容易,薛嶽獲得青紅幫頭目的合作,通知徒眾同時分別架設便橋以利行軍,因之,在短時間內即直衝至閔行,與友軍合圍攻擊上海,3月20日克復上海。

1930年4月,中原大戰爆發,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又聯合舉兵倒蔣。6月初,李宗仁、白崇禧率第七軍自廣西入湖南,佔領衡陽,繼續北進。張發奎則率部循北伐軍舊路抄襲醴陵,然後會合李宗仁、白崇禧部佔領長沙,大有直搗武漢聲勢。不料師次平江,其後續部隊在衡陽、祁陽被自粵北上的中央軍蔣光鼐、蔡廷楷兩部阻擊,後路中斷。李宗仁、白崇禧、張發奎等召集各將領會議定進止,薛嶽主張移兵東南,直搗南京,吸引中央軍主力,以達到「圍魏救趙」之目的,但未被張發奎等採納。後張、桂聯軍在衡陽遭到蔣光鼐、蔡廷鍇部的圍攻,傷亡慘重。突圍至廣西時,第四軍僅剩千餘人。薛嶽因自己主張被否定,造成大敗,灰心喪氣,牢騷滿腹,向部下公開宣布他和張發奎決定不再幹下去,同意官兵自行處置所帶武器,致使軍心更加渙散。7月4日,第四軍退至桂林時,只剩下五六百支槍。後來,李宗仁將桂軍一部分部隊充實第四軍的編制,任命薛嶽為該軍第十師師長。10月,薛嶽受白崇禧指揮,率部參與解南寧之圍,在對滇軍作戰中,腳部負傷。戰後,他向總司令部請求調動工作,呈稱:「平馬之役負傷後,復染瘧疾,尚未復原,準暫調工作,俾資調養。」12月,第四軍進行縮編,總司令李宗仁批准薛嶽的請求,第十師併入十二師,他被調任柳州軍校校長。至1931年5月,胡漢民事件圓滿解決,陳濟棠、李宗仁和張發奎又化敵為友。薛嶽對這種離離合合的行動不以為然,乃於5月20日辭去柳州軍校校長一職,回九龍閒住。

主政滇黔請纓抗日

九一八、一·二八事變後,日寇侵華行動日亟,外患臨門,汪精衛出任行政院長,張發奎趁此機會,藉口「抗日」,申請北上,但各方對張發奎的言行都懷有戒懼。直到1932年4月6日,軍政部才核定第四軍旅、團番號,人事則迄未發表。7月9日,張發奎致電汪精衛力懇從速明令調薛嶽為第四軍軍長,吳奇偉為副軍長。得到的夏電是:張發奎不準辭軍長職,但準予給假出洋考察,由吳奇偉暫代軍長。1933年5月,薛嶽任第五軍軍長,參加對中央紅軍的「圍剿」,並在其後對紅軍長徵進行圍追堵截。

7月,抗戰全面展開。淞滬戰役後,薛嶽任第三預備軍副司令長官,駐節貴陽。抗戰開始後,他再三請纓往前線殺敵,9月17日奉準出黔殺敵,到達南京,被任命為第十九路軍總司令,歸第三戰區左翼軍總司令陳誠指揮,加入戰鬥序列,守衛安亭。

1936年薛嶽進駐貴州省會貴陽後,任命其部屬郭思演為貴陽警備司令,中央軍取代黔軍為貴陽城防軍。他出任貴陽綏靖主任後,以「剿共」為名,掌握了黔省經濟、政治、軍事、文教等各種大權。又組織人力調查雲南省政府主席王家烈反抗蔣介石和黔省官員貪汙方面的材料,迫使王家烈辭職而以蔣介石的盟兄弟吳忠信取代。同時,他以第二路軍前敵總司令名義,直接指揮和調動黔軍,把王家烈嫡系部隊的何知重、柏輝章師收歸中央。後來,又借第二路軍集中整編的機會,將王家烈部大量裁減,停發軍餉,迫使王家烈辭去二十五軍軍長職務。

西南戰事結束後,薛嶽受到蔣介石的嘉獎。1937年5月,就任滇黔「綏署」副主任兼貴州省政府主席。不久,又兼任第三預備隊副司令。

薛嶽在日記裡寫道:9月下旬,日軍進攻劉行、羅店,戰鬥十分激烈。薛嶽指揮泰然。亙日夜,守電話機,口授命令,倦時即命侍從官設帆布床假寐。遇苦戰或即陣地擘劃,或復由安亭遍巡各部,雖硝煙四起前,彈雨紛集,從者或色駭,不顧也。

劉行、羅店失守後,日軍分路進犯蘊藻浜、楊涇等地。10月8日,薛嶽任左翼軍中央作戰區總指揮,在蘊藻浜南岸一帶堅守半個多月。10月28日,激烈的戰鬥擴至江橋鎮、小南翔、陳家行、廣福鎮地區。他指揮第十九集團軍在竹園村與日軍展開爭奪戰,猛攻5次,失而復得,給敵重創。其部也損失慘重,生存者,不足十分之二三。11月11日,日軍繞到杭州灣在金山衛登陸。左翼軍側背受到威脅,被迫撤離上海,退保吳福線。

11月13日,薛嶽出任左翼軍總司令奉令進行吳福線軍事部署。他將第十五、十九、二十三、九集團軍,劃分為左翼和右翼防軍。可是布局尚未就緒,日軍便從長江茆口、徐六涇口、滸浦口等處登陸,情勢危急。不久,被迫向錫澄防線撤退。

中央軍原本打算憑藉錫澄線的堅固國防工事,與日寇決一死戰。薛嶽也表示:「只須長興、吳興方面可以穩守,則與其在南京附近與敵作最後決鬥,不如在錫澄線。」可是,幾十萬部隊向錫澄後撤時,受到日空軍的狂轟濫炸,加上道路泥濘,行動緩慢擁擠混亂。到達目的地時,國防工事的鎖匙又不知在誰手裡,無法利用其阻擊日軍。12月12日,南京陷落。

薛嶽由錫澄線撤退後,升任第三戰區前敵總司令,駐防屯溪,收容整頓隊伍,深入杭、嘉、京、蕪一帶敵後,切斷水陸交通,以策應第五戰區對敵作戰。他根據當時「於戰略守勢中取戰術之攻勢」及「以正規軍防禦,以遊擊隊攻之」的作戰方針,首先從第十九集團軍中抽調部分官兵組織遊擊隊,以孔荷寵為遊擊隊總指揮,建立機構,制定方針,授予「兩大任務」和「三大戰法」,即打倒活的敵人,摧毀死的地物和擾襲、埋伏、擾亂。

1938年5月,薛嶽被調任第一戰區第一兵團總司令,駐節河南開封,指揮第七十四、七十一、六十四、八諸軍,以及第三集團軍、新編第三十五、八十八師和二六四旅進行蘭封會戰。他確定首先在蘭封及其附近,消滅從菏澤南犯之日軍第十三師團;然後移兵殲滅魯西、豫東之其兇敵軍,以達到保衛京漢鐵路,阻止日軍西進之目的。

5月14日,土肥原的第13師團,分乘數百輛戰車、汽車和大炮牽引車從菏澤南竄。幾天之內,連陷內黃、儀封、野雞崗、楚莊砦等地,企圖消滅蘭封地區守軍主力,進而佔領京漢鐵路,包圍武漢。薛嶽先後收復了內黃野雞崗等地。但因第二十七軍軍長桂永清擅自棄守要地蘭封,使整個作戰計劃遭到破壞。他向國民黨中央軍委會控告,將桂永清革職後,重新調整布置,奪回蘭封,並將日軍壓至三義砦、興集和羅王砦3個據點,進行圍攻。就在殲敵在望的時刻,負責阻擊從魯西南下增援之敵的第八軍,違令退出歸德,使魯西日軍繼續西犯,支持被圍困之敵,薛嶽功敗垂成。

5月30日,薛嶽調升第一戰區前敵總司令,指揮第一兵團和第二兵團湯恩伯、商震、曹福霖等各軍。6月1日,日軍由歸德分兩路西犯,一路佔領了睢縣,進逼蘭封,一路進犯太康,企圖解救被困在三義砦、曲興集、羅王砦土肥原部的日軍,進而攻擊開封、蘭封等地。蔣介石令薛嶽將部隊撤往京漢鐵路以西山地,前敵總司令部遷往洛陽。

6月9日,薛嶽任武漢衛戍區第一兵團總司令。不久,任第九戰區第一兵團總司令。

7月,日軍侵佔九江後,以第101、106、9師團和近衛師團一部,分別由湖口、九江南犯,企圖佔領南昌,進而佔據湖南長沙和粵漢鐵路,從南面包圍武漢。

8月1日,薛嶽奉命指揮南潯鐵路沿線和鄱陽湖沿岸的防衛,以粉碎日軍從南面包圍武漢的企圖。他令第二十五軍擔任盛家咀至星子一帶的湖防,第七十軍佔領牛頭山、金官橋之線;第八軍佔領十裡山、鑽林山之線,第四軍佔領車輪北端山、雞公嶺、皇天腦預備戰地;第六十四軍控制中巖、大巖、茶子山、胡羅婆尖一帶山地;第七十四軍控制德安附近,第六十六軍控制樂化附近。這樣,在南潯正面構成「反八字形陣地,如袋捕鼠,又如飛剪,敵犯右則中左應,犯左則中右應」。隨即,在金官橋、星子、黃老門、瑞昌一帶相繼阻擊日軍,東、西孤嶺一戰殲滅日軍101師團大部,並將日106師團阻於馬迴嶺。

9月中旬,為解除101、106師團之困境,日軍第27師團向瑞、武進犯,攻陷茶陵園、白石崖等地。這時,薛嶽迅速地從南潯線正面調集主力部隊,以優勢兵力向敵進攻,在麒麟峰全殲鈴木聯隊;同時,所部第一六○師也在三角尖、金輪峰、南康尖殲敵七八百名。

代長九戰區兼湘政

1938年10月2日,日軍第106師團趁薛嶽調正面兵力增援瑞武之際,迂迴進擊萬家嶺、老虎尖石一帶,圖解日軍第27師之圍。薛嶽立即調集德安、星子、瑞昌、武寧和南潯三方兵力,以絕對優勢圍殲竄犯之日軍。他以第四軍之九十師由大小金山向萬家嶺及其東北之敵攻擊;第七十四軍之五十八師由獅子崖墩上郭向萬家嶺、王家山之敵攻擊;第一四二師(附新十五師之一團)進出口鳥童嶺、梨山一線,向石堡山之敵攻擊;預第六師(附第九十一師之一旅)進出於鬥姆嶺、馬鞍山、鳳凰山以東地區,向石堡山北端王家嶺之敵攻擊;第九十一師(一旅)迅速肅清頭口附近之敵,爾後進出鄧家山,協助預六師之攻擊,並切斷敵北潰道路;新第十三師以一個團,由叢樹寶向何家山、鳳凰山、石堡山西北之敵攻擊。

10月7日,薛嶽指揮各路部隊發起總攻,至10日,第六十六軍擊潰萬家嶺、茅坪聶、老虎尖、石堡山之敵後,又擊敵于田步蘇;第四軍攻佔扁擔山;第七十四軍攻佔張古山。這時,日軍106師團除逃脫千餘人外,其第123(木島)聯隊、145(池田)聯隊和101師團的149(津田)聯隊以及配屬部隊,計1萬餘人,全部被消滅,並有300餘人被俘。當時有人稱:萬家嶺大捷,挽南昌於垂危,作江漢之保障,並與平型關、臺兒莊鼎足而三,盛名當垂不朽。

武漢失守後,薛嶽代理第九戰區司令長官,1939年2月奉令兼任湖南省主席,3月,經過整補的日軍第101師團及103、106師團一部,分路向南昌進犯。他決定誘敵於安義、奉新之間地帶進行決戰,以第四十九、七十九和七十軍布防於修水河南岸阻敵南犯,以部分兵力布防於鄱陽湖西岸,一部兵力防守南昌,特別將主力布防於安義、奉新東西兩側山地。

5月7日,薛嶽電告蔣介石「安寶南潯苦戰,迭挫區鋒。今安寶忠烈殉國,傷悼已深,敬請重恤」。在電文中,他還承擔了南昌失守的責任,說:「指揮無方,南昌未克,而喪我忠良,敬請重罰,以慰英靈。」

當日軍開始渡修水河時,薛嶽急令第一集團軍代總司令高蔭槐率領兩個軍馳援安、奉,俞濟時率兩師向高安急進。電令前敵各將領:南昌方面取守勢,宋肯堂擔任指揮安、奉方面取攻勢,羅卓英總司令任指揮,以俞軍擊其首,劉、夏諸部擊其腹,武寧方面亦取攻勢,以所部夏、李、彭諸軍擊其尾。

3月27日,南昌失守。4月24日,薛嶽奉中央按時收復南昌之令,指揮羅卓英部兵分三路開始反攻。左路由第一集團軍代總司令高蔭槐指揮第五十八、六十軍向靖安、安義、奉新地區之敵進攻,並截斷日軍的後方交通;中路以宋肯堂等軍沿贛江西岸北上,直接進攻南昌,並以一部在西山牽制虯嶺、米街、牛行之敵,切斷西山周圍日軍的交通和通訊;右路由俞濟時的第七十四軍東渡贛江,從東面進攻南昌。5月4日,陳安寶的第二十九軍投入反攻南昌的戰鬥序列。6日,陳安寶中彈殉難。這時,由於缺乏攻城武器,反攻被迫停止。日軍雖然保住了南昌,但死亡1.5萬多人。

指揮長沙會戰苦戰衡陽

1939年9月,薛嶽任第九戰區司令長官,指揮第一次長沙大捷。中央方面原本決定不守長沙,湖南省主席張治中倉促火焚長沙,弄得人心惶惶。對中央棄守長沙,薛嶽不以為然,他說:「長沙不守,軍人的職責何在?」白崇禧以「長期抗戰,須保持實力」相勸也不聽。他說:「湘省所處地位關係國家民族危難甚巨,吾人應發抒良心血性,與湘省共存亡。」

9月下旬,日軍6個師團在百多架飛機和300多隻艦船配合下,從贛北、鄂南、湘北分兵6路向長沙進犯。薛嶽調集21個軍、52個師的兵力,分別部署在贛北、鄂南和洞庭湖畔,阻止日軍從側面進攻。他採取「後退決戰」、「爭取外翼」的作戰方針,將主力置於新牆河、汨羅河、撈刀河和瀏陽河等正面戰場,重點放在兩側山地。會戰打響後,他首先令部隊阻止了贛北日軍西進的道路。接著,將鄂南之敵擊退,斷其側翼,然後,集中兵力殲滅正面之敵。

14日,湘北日軍3個師團從新牆河繼續南犯。薛嶽指揮第十九、二十二、十五、六、七十七、九十五、一○七、一九五諸師於新牆河、汨羅河等戰線逐次抵抗,將敵誘至撈刀河決戰地帶。10月初,他見日軍氣竭力衰,即令第四、七十三軍和新編第三軍。以及第十五軍團,分別由南向北、由東向西對敵反攻。同時,長沙守軍由西向東,尾迫部隊從北向南攻擊。致南犯之敵,四面受擊,傷亡慘重,向北突圍。隨即,他令各路部隊追擊、阻擊和側擊。經過20多天的戰鬥,日軍遭到慘敗,傷亡4萬多人,其中包括少佐以上軍官40餘人。蔣介石在嘉勉電中說:「此次湘北戰役,殲敵過半……舉國振奮,俱見指揮有方,將士用命,無任嘉慰。」特犒賞參戰將士15萬元。

1941年9月下旬,日軍以11軍為主,派遣4個師團及兩個獨立旅團,共約15萬人,在100多架飛機、200多隻艦船支持下,分兵兩路,第二次進犯長沙。薛嶽調集了17個軍共20萬兵力,在正面進行「後退決戰」的同時,將7個軍部署於東側山地,實施側擊,牽制敵人。經過逐次抵抗後,誘敵深入汨羅河、撈刀河伏擊地帶予以重創。最後,日軍被迫逃回新牆河以北原據點。

12月,日軍又以12萬兵力對長沙發動第三次侵犯。早在11月中旬,薛嶽在長沙召開了第九戰區官兵代表大會,總結第一、二次長沙會戰的經驗教訓。會上,他提出「天爐戰法」,即「在預定之各作戰地帶,構成網形陣地,配備必要之守備部隊,以伏擊、誘擊、側擊、尾擊諸手段,逐次消滅敵人兵力,挫其銳氣。然後於決戰地帶,使用優勢兵力,熾盛之火力,施行反包圍及反擊,用絕對優勢,予敵以殲滅性的打擊」。

根據這一戰法,薛嶽擇定新牆、汨羅兩河為伏擊、誘敵地帶,撈刀、瀏陽兩河為決戰地區,下令第十軍死守長沙。由第十九集團軍羅卓英進攻瀏陽,指揮蕭之楚、夏楚中兩軍及郭禮柏師,待敵進至瀏陽河繼而進攻長沙時,分別自南向北擊敵。第三十集團軍總司令王陵基率領夏首勳軍等進駐平江,待敵向瀏陽河進犯時,自東北向西南對敵側擊。第二十七集團軍總司令楊森在平江指揮兩個軍,先依託既設陣地逐次抵抗,消耗敵軍戰力;其後待命轉移陣地,側擊、尾擊南犯之敵。陳沛軍在汨羅河南岸既設陣地頑強抗敵,在逐次消耗敵力後,移至社港市、金井間山地,俟敵向嶽陽、長沙進攻時,協同夏軍從東北向西南擊敵。各路兵萬共30餘萬人。

12月下旬,日軍向新牆河陣地發起猛攻。薛嶽命守軍逐次抵抗後,將敵誘致撈刀河、瀏陽河決戰地區。翌年元旦,日軍從東南方向進攻長沙,薛嶽立即命令各部按預定部署,對敵進行球心攻擊,並表示說:「本會戰嶽抱必死決心,必勝信念。」要求各集團軍總司令,以及軍、師長務必確實掌握部隊,親往指揮,「倘有作戰無力貽誤戰機者,即按革命軍連坐法議處,決不姑寬」,「如敵由某部隊作戰地境內安全逃竄,即嚴懲該部各級主官及幕僚」。

1942年1月4日,各部先後攻至第二次攻擊線,完成了對日軍的反包圍。隨即,從東、西、南、北方向中心攻擊,將敵擊潰。薛嶽見殘敵突圍北逃立即命令各部追擊、側擊和截擊。這次會戰,歷經半個多月,使南犯之敵傷亡5萬多人。戰後,他獲青天白日勳章。

這年5月至11月間,薛嶽先後率部支援贛東戰役和解除常德之圍。

1944年5月,日軍任命板垣徵四郎為華中派遣軍總司令,移關東軍南下,加上贛北、鄂南和湘北日軍,共20餘萬之眾,在600餘架飛機、30輛汽車配合下,分兵3路第四次進犯長沙。

為了粉碎日軍的大規模進犯,薛嶽再次採用「後退決戰」、「爭取外翼」的作戰方針,令各部於湘江東岸的新牆、汨羅、撈刀、瀏陽及滌水間和湘江西岸的資水、漣水間,進行節節阻敵,消耗敵力,同時,將主力置於左翼,準備在滌水、漣水北岸地區與敵決戰。但因援軍受阻,防線被日軍強大正面的鉗形攻勢突破。6月19日,長沙失守。

日軍侵據長沙後,立即揮軍南下,進窺衡陽。早在日軍入侵長沙之前,薛嶽已令戰力較強的第十軍戍守衡陽。不久,又令商震兵團南下設於淥水兩岸。同時,調集大量部隊于衡陽外圍,準備與日軍決戰。6月18—29日,先後將從衡陽西南、西北和東北方向進攻的日軍擊退。這時,日軍又調來了援軍和重型攻城武器,於7月11日,以城西南角為重點,經過空軍狂轟濫炸後,發動第二次攻勢。但在守軍頑強反擊下,攻勢又被迫停止。

7月30日,日軍在岡村寧次親自指揮下,對衡陽發動第三次攻勢。薛嶽命令各部進行反包圍,並發出求援電13件。這時,駐守衡陽城的第十軍和暫編第五十四師,兵員已減半,戰鬥力大損,增援部隊又受阻擋。8月8日,第十軍軍長方先覺於苦守88天後,退出衡陽,衡陽陷入敵手。薛嶽把部隊部署贛粵邊界,阻止日軍進窺粵漢鐵路。

主湘推動行政改革

薛嶽在第九戰區司令長官任內,除作戰外,還在湖南作了許多行政改革。他在兼任湖南省主席後,提出了「安、便、足」的施政方針。所謂「安」,就是力圖使湖南人民安居、安業、安心;「便」,即便民、便國、便戰;「足」,即足食、足兵、足智,並依此實施所謂「六政」建設。

薛嶽把提高國民的健康水平作為湘政建設的第一要政,稱之為「生民之政」。他指出:「唯有每個國民身體健康,乃能救國,唯有整個民族的健康,乃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平等。」除了增加經費改善原有醫院醫療設備外,還各撥款4百萬元,新建了省立第三、六、七、八醫院。後來,又籌建了省立第九、十醫院。抗戰勝利前還電令省建、教兩處撥款建設南嶽體育館和開闢中山公園。與此同時,嚴令禁止鴉片和限制娼妓活動。

在施政中,薛嶽重視發展農業、林業、興建水利,以及交通運輸和工礦企業,稱之為「養民之政」。他鼓勵湖濱農民開墾湖田,擴大耕作面積,準許基層幹部和文職人員,租種田地,以改善自己的生活。要求各地做到一縣一農林場,一個鄉鎮一農林場,一保一農林場。

國民教育,即所謂「教民之政」,是薛嶽湘政建設中的一個重點。他一方面發展中小學的文化教育,提高民智;一方面發展中等師範和職業教育,以適應工農業生產和中小學教育的需要。同時,反對學校商品化,責令各區專員對本區內之省立師範學校、職業中學及私立國立中等以上黨校進行督導,「嚴整學風,改善教法,如有違背現代教育方法,以學校為商品化者,均應報府嚴辦」。

薛嶽還重視強化警察組織,肅清漢奸土匪,安定後方,稱之為「衛民之政」。他要求對那些被敵偽收買,操縱市場,高抬物價,破壞社會經濟……進而怨惡戰爭發生反戰行動者,進行「切實防範」,凡「參加偽組織,替敵人帶路、做偵探、做便衣隊、修築公路、運輸糧彈傷兵者,一經捕獲,訊明確實,準予就地槍決,以正國法」。

為了喚起民眾力行抗戰,薛嶽推行所謂「管民之政」,整頓和健全政治組織和社會組織。他規定:「凡屬於社會組織之人民團體、經濟團體合作事業團體,均有絕對服從命令、力行抗戰建國之責,否則依法解散,重新改組。凡屬社會組織之文化團體,均有宣傳法令、喚起民眾力行抗戰建國工作之責,否則依法解散,重新改組。」同時,他說:「兵貴精不貴多。無糧無餉,無好幹部,必致害民,假人名義易,取消名義難,害民之事易,救民之事難。」「治民在公正以樹威信,治兵在明紀以精兵,民吾命也,兵吾命也,焉用私?……精兵保民,救鄉保民,功業可立也。」

薛嶽的第六政稱之為「用民之政」,即重視糧政建設,指定糧食主管機構合理地規定米價、谷價,防止奸商高價圖利。同時,還要求各縣市,各有關部門,要把評定、核正、檢查物價,作為當前最重大之任務。他指出:高抬物價固不準,壓抑物價也不行,力求「中正」二字,使商民賣得出,買得入,則物暢其流,價安於市。如「奸商操縱,官商居奇,而縣府縱任不理,對民生漠不關心」,物價反而高漲。他的這些措施,在戰時的湖南地區,深得民心。

圖片及資料均來自網際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意見、建議、投稿請發郵箱:cnwjx@163.com

主編:老兵

微信號:cn37989196

商務合作,請註明「商務合作"

請點擊圖片進入

相關焦點

  • 一代抗日名將薛嶽的晚年生活如何?
    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中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將領,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下抗日名將薛嶽的故事,以及他的晚年生活。薛嶽將軍,出生於廣東韶關,在保定軍校畢業後,就加入了國民黨,在戰場上,有勇有謀,屢立奇功,得到了蔣介石的重用。
  • 抗日名將薛嶽,103歲去世,他的3位妻子,都有怎樣的結局?
    在抗日戰爭的時候,我黨的革命戰士自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其實在國軍的隊伍中,也有很多抗日名將。他們在抗日的戰場上,也立下了汗馬功勞。薛嶽將軍就是其中一位,只是薛嶽將軍的晚年生活很是悽涼。抗日名將薛嶽將軍,其實他的本名不叫薛嶽,而叫薛仰嶽。
  • 抗日名將薛嶽將軍自出考
    薛向彥有三個兒子,其中第三子薛前儒的後代薛邦賢、邦明兄弟於明宣德年間(1426-1435年)從湖南裡田移民到了樂昌九峰,邦賢居上灣、邦明居下灣,為薛嶽的直系祖先」。這次整修族譜請編委務必弄清薛嶽將軍的自出。編委接受了這一重大建議。於2013年12月起,編委展開了工作,對此進行深入全面詳實的考證。
  • 我國抗戰時期,曾經的戰神薛嶽將軍,是否可以算是民族英雄?
    薛嶽將軍,從小就給自己起了個名字叫薛仰嶽。意思就是自己非常崇拜嶽飛,希望自己能夠像嶽飛一樣抵抗外地的入侵。就像有人質疑嶽飛是民族英雄一樣,現在突然有人質疑薛嶽將軍是不是民族英雄。我也不想說那些懷疑薛嶽將軍是民族英雄的人就是秦檜一樣的人,但在實際意義上,應該也差不了太多了。薛嶽的抗日成就到底有多大?我們先來看一看當時的國內外政要是怎麼樣評價他的。
  • 被譽為殺敵最多的抗日猛將薛嶽有多傳奇?殲敵11萬,活到102歲
    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歷史上的名將基本上都有一個綽號,比如西楚霸王項羽,飛將軍李廣,小霸王孫策,混世魔王程咬金,常十萬常遇春等。但歸總起來,綽號中帶猛獸字樣的居多,而且這樣的名將都十分勇猛,比如虎痴許褚,飛虎子李克用,玉面虎狄青,豹子頭林衝,青面獸楊志,抗日名將虎痴陳安寶,甚至雪地之狐林彪等。
  • 薛嶽:曾經的抗日名將,晚年住平房任人欺凌,103歲與世長辭
    但在抗戰時期,有這樣一位英雄,他被譽為「抗日第一名將」。傳說,他是殲滅日軍最多的將軍,按理說這樣一位英雄人物應該會有一個平穩安定的晚年生活,可實際上,晚年的他只能租住在一個小小的平房裡,他就是一代名將薛嶽。
  • 抗日名將薛嶽103歲去世,他的3位漂亮妻子,都過得如何?
    抗日戰爭期間我國湧現出不少名將,薛嶽就是其中之一。在眾多將領中,他的功績相當卓越。在作戰過程中,憑藉過人的作戰指揮技巧打贏了不少戰役。在抗戰期間,他堪稱殲敵最多的一位將領。現如今不少抗日神劇都將我軍的形象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誇張,但其實在真正的歷史上,這些將領也是普通人,他們比常人多的就是那份熱血和忠誠。
  • 抗戰中的薛嶽將軍
    薛嶽(1896—1998),抗日名將,陸軍一級上將,曾任貴州省主席、抗日第一戰區前敵總司令、第九戰區司令長官、湖南省主席、總統府參軍長、廣東省主席
  • 被九戰區司令薛嶽將軍授予「無敵軍」金牌和錦旗的抗日虎將
    曾榮獲「無敵軍」殊譽的國民革命軍第37軍第60師師長、身經百戰的抗日虎將黃保德,就是其中一員。黃保德,1906年出生於海南瓊山,黃埔軍校五期步科畢業,陸軍大學將官班一期畢業。抗戰爆發後,任一七八旅三五五團上校團長,第六十師一七八旅少將旅長,第三十七軍第六十師師長,暫五軍中將軍長,海南防衛軍第二路軍中將副總司令。1950年5月去臺灣,任「國防部安全局」設計委員。
  • 日本人最頭痛的抗日名將,傅作義劉伯承上榜,第一名名字聽著耳熟
    近代以來的抗日英雄在我國人民眼中都是可歌可泣的,那麼在日本人眼中,又有哪些厲害的抗日名將呢?第6位是劉伯承,劉伯承出生於1892年12月4日,是四川開縣人,關於劉伯承的故事,還要從1911年開始,辛亥革命時期,劉伯承選擇了投身軍營,此後參加了多場抗日戰役,由於表現出色,劉伯承很快就成為了戰場上的指揮者,可以說,他是抗日戰爭期間當之無愧的佼佼者。
  • 享年103歲的抗日名將薛嶽,3位妻子和9個兒女,後來都怎樣了?
    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湧現出了一大批著名的愛國抗日將領,在長沙保衛戰中,歷經3次長沙會戰,薛嶽指揮的部隊,和日本軍隊進行了頑強的抵抗,3次會戰共殲滅日軍10餘萬人,沉重的打擊了日本軍隊的囂張氣焰,有力地消除了西南大後方的威脅,穩住了湖南的局勢,極大的鼓舞了中國軍隊的士氣。
  • 抗日名將其人其書
    馮玉祥將軍是中國近代傑出的抗日愛國將領,和平民主人士。他的一生,生活艱苦樸素,愛國愛民。一個出生於貧苦農家、未讀過多少書、11歲即投身兵營的舊式將軍,卻心懷天下蒼生,關注國家危亡,體恤下民,善待黎庶,深得民眾敬仰。馮玉祥少時家貧,只讀過一年零三個月書即入伍參軍,但他清醒地意識到「知識武裝頭腦」的道理,對讀書和習字非常用功,書法水平不斷提高,逐漸成為書法創作的行家裡手。
  • 黃埔第一期悍將,抗日戰場上的民族英雄,抗日戰績遠超薛嶽
    也許當時校長都不知道他的一句無意間的評價卻讓我們看到了一位抗日名將的誕生。 中學畢業之際全校師生都在填寫志願,老師問到他時,他脫口而出「我想當連長」,原來當時他因見鄠縣城裡駐了一連兵,那位連長很是威風,所以讓他便有了當兵的願望,當他從學校畢業後便在朋友的介紹下秘密的考入了黃埔軍校第一期,就這樣在黃埔軍校的學習下奠定了關麟徵這位冷麵將軍的一生
  • 不是薛嶽也不是孫立人,而是他
    抗日時期湧現出了不少抗日名將,有著名的長城抗戰將領佟麟閣、臺兒莊大捷李宗仁、三次長沙會戰的薛嶽,還有遠徵軍將領孫立人等等,他們都是有骨氣的抗日名將。 在三次會戰中,薛嶽藉助湖南的地形,使用「天爐戰術」實現退後決戰,圍殲日軍10萬餘人,被擊斃的都是純種日軍,薛嶽也一戰成名,贏得了抗日「戰神」的稱號。
  • 他是日本最後一個武士,曾打敗抗日名將薛嶽,日本投降當天切腹自殺
    日本雖然是一個島國,國土資源有限,人口眾多,還經常發生海嘯,地震,颱風,火山爆發等自然災害,但這個國家一直有侵略他國的野心,在歷史上曾經多次和中國有過交集,唐朝時期,日本齊明天皇率領4萬大軍進攻大唐,但在唐朝名將劉仁軌的打擊下全軍覆沒
  • 不是薛嶽,也不是孫立人
    從1931年開始,在抗戰的14年當中,有無數抗日英雄湧現在抗日的戰場上。不僅僅是在共產黨的隊伍中,在國軍的隊伍中也有很多抗日名將,就像薛嶽、孫立人等等。但是我們今天要說的是一位打遍全場的將軍,在抗日名將的排名上,他還在薛嶽、孫立人之前,他就是王耀武將軍。
  • 抗日名將在美國窮困潦倒,堅決不入美國籍,遺願:骨灰要葬在廣東
    說起近代廣東的抗日名將,我黨有著名的開國元帥葉劍英以及革命烈士葉挺,若談起國軍廣東籍抗日名將,想必大家的第一反應是「老虎仔」薛嶽。抗戰時期的薛嶽坐鎮湖南,在長沙會戰中屢次重創日軍,其所創的「天爐戰法」聞名海外,殲滅十餘萬日軍,讓日寇聞風喪膽。
  • 日本人眼中的8位抗日名將,劉伯承排最末尾,第一我們想不到
    抗日戰爭時期,我國湧現出了很多的抗日名將,其中這8位名將,給對手日本留下了深刻影響。一、李宗仁李宗仁是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中國國民黨「桂系」首領。抗日戰爭時期,他擔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抗日戰爭期間,他任第五戰區右翼集團軍兼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將軍也參加了徐州會戰,其中在臨沂戰役,他率五十九軍與敵人鏖戰七晝夜,粉碎了日軍增援臺兒莊的企圖,為打贏臺兒莊戰役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此戰中,他還重創日軍「鐵軍」板垣師團。張自忠將軍還參加了隨棗會戰,在田家集以西的大家畈殲滅日軍輜重部隊,迫使日軍放棄了渡河攻擊襄陽的打算。
  • 「戰神」薛嶽名震抗日戰場,為何守不住海南?真相令人感慨萬千
    誰能想到,哪位中國將軍在抗日戰爭中殲滅了最多的日軍?被稱為國軍「戰神」的薛嶽,相信大家一定對薛嶽這個名字非常熟悉,一提起他就會想到他在抗日戰場上所做出的巨大貢獻,真的,當年日軍真的是被薛嶽嚇到了。《天爐戰法》的確是薛嶽自創的極佳戰法,曾在三次長沙保衛戰中大發雷霆,使日軍連薛嶽的名字都聽不見,可為什麼這樣一個人卻在解放戰爭中默默無聞?而這一年他卻駐守海南,但沒想到卻被解放軍勢如破竹地攻破,難道薛嶽只適合於對付日軍嗎?或者薛嶽是個毫無價值的虛名?每個人都應該知道「伯陵防線」?
  • 抗戰中的薛嶽:正面戰場常勝將軍,但長沙會戰表現一般
    抗日戰爭時期,在正面戰場上一直有一位將軍在和日軍的主力王牌進行周璇,抗日戰爭中大大小小的大仗和惡仗他幾乎全部參與,此人正是國軍中搞得「戰神」薛嶽將軍,粵軍出身的薛嶽很早就在軍中大展手腳,到了抗戰爆發之後他率領的第九戰區也是國軍正面的主力之一,在上高、武漢、長沙和湘西等戰役中都對日軍取得大勝,在武漢戰役中的萬家嶺大捷,運用「天爐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