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嶽(1896—1998),抗日名將,陸軍一級上將,曾任貴州省主席、抗日第一戰區前敵總司令、第九戰區司令長官、湖南省主席、總統府參軍長、廣東省主席、國大代表等職。抗戰時期,指揮過四次長沙大會戰,曾獲美國總統杜魯門頒授自由勳章,為中國近代著名的百戰名將之一。
薛嶽為廣東樂昌縣人,又名薛仰嶽,字伯陵,綽號「老虎仔」,1896年(清光緒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生於廣東樂昌縣的家。時為中日甲午戰後,全國瀰漫雪恥氣氛,其父仰慕民族英雄嶽飛,乃命名薛仰嶽。及長,自認僅仰慕嶽飛意猶未足,乃取消「仰」字,單名「嶽」,以近代嶽飛自況。1907年,甫十齡的薛嶽進入黃埔陸軍小學習軍事,1910年畢業。時革命風潮已風起雲湧,少年薛嶽與同學鄧演達、葉挺加入同盟會,追隨朱執信出粵,到各地進行革命活動。
早年追隨孫中山左右
1914年,二次革命後薛嶽加入中華革命黨,不久,恢復學生生涯,投入武昌陸軍第二預備學校第二期,受訓兩年。畢業後,再入保定軍校第六期,與張發奎、李漢魂、吳逸志、鄧演達為同期同學。
1918年6月,薛嶽尚未畢業,即南下廣東,加入孫中山所組的革命軍援閩粵軍,任總司令部上尉參謀,隨軍入福建,攻佔以漳州為中心的20多個縣。1920年9月,隨軍回粵,討伐岑春煊所率的桂軍。當時粵軍參謀長鄧鏗(仲元)兼第一師師長,任薛嶽為機槍連少校連長,翌年,機槍連擴充為營,薛嶽升任營長。
1921年5月,孫中山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鄧鏗奉令成立大總統府警衛團,由第一師參謀長陳可鈺任團長,薛嶽、葉挺及張發奎分任第一、二、三營營長。是年8月,孫中山溯西江至桂林,設置北伐軍大本營,薛嶽任孫文總統府警衛任務。
1922年3月,粵軍總司令陳炯明破壞革命,將鄧鏗刺死,叛象漸明。4月,薛嶽護送孫中山回粵,設大本營於韶關,6月初,又護送孫中山及夫人宋慶齡由韶關回廣州。6月16日凌晨,陳炯明公然叛變,令所部葉舉、洪兆麟等部隊圍攻粵秀樓和總統府。警衛團葉挺營堅守總統府前門,薛嶽所部固守後門,多次擊退叛軍的進攻。叛軍便斷水斷電,企圖困死革命衛士。戰鬥持續了10多個小時,警衛團保護宋慶齡突圍。葉挺全營在前面開路,薛嶽率領機槍營殿後,冒著槍林彈雨,將孫夫人送到嶺南大學校長鍾榮光所住石屋。孫中山則在事變即將發生前登上了永豐艦。
警衛團被衝散後,薛嶽帶著部分警衛團戰士到珠江永豐軍艦,繼續守衛在孫中山身邊。不久,奉孫中山之命,同林直勉等人秘密潛往廣西梧州請兵。在粵軍第四師的營長莫雄幫助下,與該師師長關國雄取得聯繫,召開了駐梧州陸海軍少校以上軍事會議,商量出兵平叛。正在這時,突得到粵軍許崇智部回師受阻被迫開往福州的情報,只好暫停軍事行動。兩天後,薛嶽秘密地乘搭「大明號」輪船赴香港,轉往上海,向孫中山匯報廣西請兵情況。
閩粵的新情勢,迫使革命軍北伐計劃變更,10月18日,孫中山在上海電令許崇智軍改稱「東路討賊軍」,許崇智任總司令,蔣中正任參謀長,薛嶽與李辛達及葉劍英被孫中山派往福州,任許崇智的「東路討賊軍」總司令中校參謀,不久,任第八旅十六團團長。1923年4月,率部隨東路討賊軍南下,到達廣東潮梅一帶,協同西路討賊軍,夾擊叛軍陳炯明的洪兆麟、尹驥、李雲復、翁式亮等部。5月9日,前往揭陽的東路討賊軍遭到叛軍襲擊,通往豐順要地言嶺關被佔,道路受阻。在這危急關頭,他帶領全團官兵,在旅長張民達指揮下,與其他部隊一起,反覆猛攻,奪回言嶺關,使全軍轉危為安。事後,第八旅全體官兵受到孫中山的接見和表揚。
點擊原文,繼續閱讀。
閱讀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