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前交叉韌帶撕裂?
前交叉韌帶是膝關節對抗向前移位的主要穩定裝置。前交叉韌帶撕裂是由膝關節的扭轉或過伸暴力超過其強度所致。雖然可以出現部分撕裂,但是前叉韌帶完全撕裂更常見。大部分前叉韌帶撕裂為非接觸性損傷。前交叉韌帶損傷常伴嚴重的半月板撕裂、內側副韌帶的撕裂,少數情況下也會出現外側韌帶複合體或後交叉韌帶的損傷。膝關節損傷造成的多發韌帶損傷比較罕見,它們會導致嚴重的膝關節不穩,並且可以伴有膕動脈損傷;這是危及肢體的緊急情況。
圖1 膝關節前交叉韌帶完全撕裂的側面觀
2、臨床表現
前交叉韌帶撕裂患者通常自述在膝關節扭曲或過伸損傷時出現突然疼痛和打軟腿。三分之一的患者自述在ACL撕裂時可以聽到「砰然」的一聲。前交叉韌帶撕裂的患者通常因膝關節不穩或者疼痛而無法繼續參加活動。疼痛加劇迅速,因為撕裂韌帶邊緣部位出血進入關節內而造成局部積液(血腫)。
隨著腫脹在數天至數周后消退,患者活動膝關節時可能並無困難;然而,如果撕裂未得到治療,常可進展為復發性不穩,特別是在試圖進行旋轉、奔跑、跳躍等敏捷的運動。由未治療的前交叉韌帶撕裂發展為的慢性膝關節不穩會進一步導致半月板和關節軟骨損傷,從而造成退行性骨關節炎。
3、檢查
體格檢查
最敏感的前叉韌帶功能不全檢查是Lachman試驗。患者膝關節屈曲30°並保持股骨固定,檢查者輕輕向前牽拉脛骨(圖2)。患者的下肢特別是膕繩肌的放鬆至關重要。否則,膕繩肌的收縮會使檢查不準確,因為膕繩肌是限制脛骨前移的動態穩定裝置。由於脛骨內側位於皮下,所以脛骨更易於從內側觸及(右手對右膝關節,左手對左膝關節),而通過另一隻手從外側固定股骨。
如果患者大腿比較粗,可能一隻手無法固定大腿。在此情況下,檢查者可以將自己的膝蓋置於患者大腿下方,用一隻手維持大腿穩定,另一隻手輕輕的向上提升脛骨。若脛骨移動增加且無穩固的終點,提示前交叉韌帶撕裂。
由於受到其它次級穩定裝置如半月板的影響,有50%的急性前交叉韌帶撕裂患者在膝關節屈曲90°進行的前抽屜試驗中會出現陰性結果,因此它不如Lachman試驗有幫助。評估前交叉韌帶對抗扭轉的軸移試驗較難被實施,特別在膝關節急性損傷後,因為該試驗要求膝關節完全放鬆,而膝關節處於半脫位狀態的患者會感到不適。
圖2 Lachman試驗示意圖 A,所示膝關節屈曲約30°,檢查者用膝內側的手輕輕向前牽拉脛骨,同時以外側的手固定股骨遠端。患者放鬆,脛骨前移程度大於對側膝關節,同時出現軟性終止點,提示Lachman試驗陽性。B圖顯示脛骨相對於股骨的移動。
輔助檢查
對疑有前交叉韌帶撕裂的患者應該拍攝膝關節正位、側位及tunnel位X線片。通常,這些X片僅對膝關節積液提示陽性;有時,它們可顯示脛骨髁間嵴或脛骨外側關節囊邊緣撕脫骨折(外側關節囊徵或Segond骨折)。脛骨髁間嵴骨折更常見於骨骺線未閉的患者。雖然X線和MRI都對排除其他原因導致的急性膝關節腫脹有幫助,但是MRI對於診斷前交叉韌帶撕裂更具有敏感性和特異性,並且可幫助檢查者觀察到其病理改變。
4.治療
急性前交叉韌帶損傷的早期治療包括:休息、冰敷和使用拐杖直到患者行走無跛行。若膝關節大量滲出積液(積血),可進行關節穿刺抽取積液改善症狀。必要時採用膝關節制動器或允許屈伸活動的支具可使患者舒適,直到急性疼痛緩解。
應該及時開始早期屈伸活動鍛鍊。患者坐位,在疼痛允許的情況下進行膝關節的主動屈伸運動。重複進行幾分鐘的上述活動,每天4到5次。在耐受疼痛和腫脹的前提下儘早完全恢復伸膝和屈膝功能。除此之外,應根據患者的年齡、活動水平需求以及是否合併其它損傷來制定ACL損傷的確定性治療方案。
對於年輕、活動量大的患者,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可以最好的幫助他們恢復劇烈運動和減少半月板損傷的可能。老年或者活動需求低的患者可通過物理治療防止膝關節不穩。前交叉韌帶功能支具對年老的和活動需求較低患者可能很有幫助,但對於大部分年輕的、期望恢復體育活動的患者,它不能提供足夠的穩定性。
年輕患者,尤其是希望恢復體育活動的患者通常需要進行手術重建。在大多數手術病例中,採用移植物重建而非修復前交叉韌帶。早期研究顯示修復的手術方式僅有50%的成功率,而採用重建手術具有高達90%的優良率。可以取患者自體組織如一部分髕腱、膕繩肌腱、或股四頭肌肌腱進行重建,也可以採用同種異體屍體組織。
5.康復指導
前交叉韌帶撕裂的的早期治療目標是通過休息、冰敷、加壓和抬高患肢來消炎止痛。此外,維持膝關節活動度和恢復肌力對於康復很重要。與在平衡訓練中相似,股四頭肌和膕繩肌的力量鍛鍊對於前叉韌帶損傷後膝關節穩定性的維持至關重要。
在膝關節從60°到0°的伸直中,特別是從30°到10°時,過度向前的剪切力會對膝關節造成損傷;膝關節完全伸直時的內翻和外翻應力也可造成膝關節損傷。因此,在早期鍛鍊時應採用避免以上活動範圍或姿勢以保護前交叉韌帶的方法,如腿部彎舉運動來鍛鍊膕繩肌群,等長收縮股四頭肌及直腿抬高鍛鍊股四頭肌肌群。
如果2至3周後仍有關節不穩、疼痛和炎症,可能需要制定正式的康復計劃。評估應包括髖關節和軀幹肌肉的力量,尤其是髖關節外旋肌、外展肌、以及膝關節、膕繩肌和股四頭肌。前交叉韌帶功能不全的門診康復患者應該重點鍛鍊這些肌群,同時在適當的恢復階段增加神經肌肉訓練,如增強式訓練和幹擾式訓練。
此外,康復師還應評估明確導致前交叉韌帶損傷的結構性個體差異,如Q角過大、過度足內翻、髖關節前傾、膝反弓和膝外翻,以幫助確定正確的治療方案。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