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翻譯 OR 人工翻譯?

2020-12-14 騰訊網

當今,人工智慧已在能源、健康、機器人、商業情報、教育和金融等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隨著2018博鰲亞洲論壇,「騰訊同傳」事件引發的熱烈的討論,人工智慧翻譯(或機器翻譯)與人工翻譯未來發展的討論再一次出現在人們面前。其實早在上世紀30年代,就有了機器翻譯語言的想法和實踐。

20世紀30年代初,法國工程師阿爾楚尼(G.B. Artsouni)提出了用機器翻譯語言的想法,並在1933年7月22日獲得了一項「翻譯機」的專利,叫作Mechanical Brain。這種機械腦的存儲裝置可以容納數千個字元,通過鍵盤後面的寬紙帶,進行資料的檢索。但是,由於不久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阿爾楚尼的機械腦無法投入使用。

1933年,蘇聯發明家特洛揚斯基(П.П.ТРОЯНСКИЙ)設計了把一種語言翻譯為另一種語言的機器,並在同年9月5日登記了他的發明。1941年5月,這部實驗性的翻譯機已經可以運作。1948年,他計劃在此基礎上研製一部「電子機械機」(electro-mechanical machine)。但是,由於當時蘇聯的科學家和語言學家對此反應十分冷淡,特洛揚斯基的翻譯機沒有得到支持,最後以失敗告終

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ENIAC」

1946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埃克特(J. P. Eckert)和莫希萊(J. W. Mauchly)設計並製造出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ENIAC」。電子計算機驚人的運算速度,啟示著人們考慮翻譯技術的革新問題

1954年,美國喬治敦大學在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公司)的協助下,用IBM-701計算機,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機器翻譯試驗

在1月7日的公眾演示上,一個女操作員在鍵盤上使用穿孔卡片輸入轉寫成英文字母的俄語句子:

「Mi pyeryedayem mislyi posryedstvom ryechi」

儘管她對於俄語一無所知,可是計算機很快就輸出了英語譯文:

「We transmit thoughts by means of speech.」

接著,她又在鍵盤上使用穿孔卡片輸入她完全不懂的另一個俄語句子:

「Vyelyichyina ugla opryedyelyayatsya

otnoshyenyiyem dlyini dugi k radyiusu.」

計算機幾乎同時輸出了相應的英語譯文

「Magnitude of angle is determined by the relation of length of arc to radius.」

第一次機器翻譯實驗的設計者們

第一次機器翻譯取得了巨大成功。接著蘇聯、英國、日本也進行了機器翻譯試驗,機器翻譯在世界範圍內出現熱潮。然而新生事物很快就受到了保守分子的攻擊。

1964年,美國科學院成立語言自動處理諮詢委員會(Automatic Language Processing Advisory Committee, 簡稱「ALPAC」),調查機器翻譯的研究情況,並於1966年11月公布了一個題為《語言與機器》的報告(簡稱「ALPAC」報告),對機器翻譯採取否定的態度,宣稱:

「在目前給機器翻譯以大力支持還沒有多少理由」

在「ALPAC」報告的影響下,許多國家的機器翻譯研究陷入低潮,許多已經建立起來的機器翻譯研究單位遇到了行政和經費上的困難,出現了空前蕭條的局面。

進入七十年代,由於情報現代化技術和人工智慧的發展,以及現實多語種翻譯的需要,機器翻譯出現新的高漲:

01

七十年代初期加拿大蒙特婁大學利用加拿大聯邦政府翻譯局的機器翻譯,做成了叫做TAUM—METEO的機器翻譯系統,能進行天氣預報文章的自動翻譯,於1971年開始投入使用。

02

法國紡織研究所TITUS—Ⅳ系統,可進行英、德、法、西四種語言的互譯,每種語言有14000個詞的詞典,每秒鐘可翻240個詞,於1973年開始使用,主要翻譯紡織技術方面的文章

03

美國斯瑪爾特(Smart)通過公司的SMARTRANS系統,可進行英語—波斯語,法語—波斯語的機器翻譯,於1975年投入試用。

04

美國國家航天航空局NASA系統,可進行俄英和英俄機器翻譯,於1975年投入試用。

05

我國在「十年浩劫」結束後也重新振作起來,機器翻譯研究被再次提上日程。「784」工程給予了機器翻譯研究足夠的重視,80 年代中期以後,我國的機器翻譯研究發展進一步加快,首先研製成功了KY-1 和MT/EC863 兩個英漢機譯系統,表明我國在機器翻譯技術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九十年代,隨著網絡的普遍應用,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速以及國際社會交流的日漸頻繁,人們對於機器翻譯的需求空前增長,機器翻譯迎來了一個新的發展機遇。在市場需求的推動下,商用機器翻譯系統邁入了實用化階段,走進了市場,來到了用戶面前。

1993年,IBM的 Brown 和 Della Pietra 等人提出的基於詞對齊的翻譯模型,標誌著現代統計機器翻譯方法的誕生。

在語言服務業中,人工智慧翻譯技術與各大語言服務商積累的語料相結合,目前市場上許多盛行的計算機輔助工具已經整合了人工智慧翻譯的引擎,包括西班牙的Linguaserve, 美國的Lionbridge以及英國的SDL等眾多優秀的語言服務提供商,都已經在商業服務操作中使用人工輔助人工智慧翻譯。

21世紀,機器翻譯的開發呈現多元化和多種模式,包括翻譯軟體、在線翻譯網絡平臺(如谷歌、百度和有道在線翻譯)等。開發規模不斷壯大,開發機構和軟體不再限於著名的大公司和企業,如天津大通通譯計算機軟體研究所的「通譯」、中軟總公司的「譯星智能翻譯平臺」、北京交大銘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CAT計算機輔助翻譯系統等。全國各大城市都有機器翻譯的軟體開發公司,越來越多的電腦公司也已經把目光和精力投向了機器翻譯的開發市場。

2006年谷歌翻譯作為一個免費服務正式發布,並帶來了統計機器翻譯研究的一大波熱潮。

ViaVoice 安裝界面

2009年9月IBM正式推出了ViaVoice Translator機器翻譯軟體,為自動化翻譯奠定了基礎。在此之後, IBM 所從事的這項研究項目無明顯進展,不久後被放棄。

Rick Rashid 在一次會議上發言

2012年微軟研究部門全球負責人裡克·拉希德(Rick Rashid)在中國召開的一次會議上宣布了機器翻譯項目的成功。當時他用英語講話,而一臺微軟計算機同時將他說的話翻譯成普通話,而且是以拉希德自己的聲音說出來的,從這點上來看,微軟的這個翻譯程序已經沾染上了一絲人性。

2016年9月底谷歌在 ArXiv.org 上發表論文介紹谷歌的神經機器翻譯系統GNMT:Google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該系統使用了當前最先進的訓練技術,實現了機器翻譯領域的重大突破。經過在來自維基百科和新聞網站的樣本句子上測定發現:GNMT 在多個主要語言對的翻譯中將翻譯誤差降低了55%-85%以上,某些語段的翻譯質量甚至超過專業筆譯人員,這項翻譯技術的重大突破讓譯界人士大呼「狼來了」。

2016年12月13日微軟發布了最新一代翻譯工具(Microsoft Translator),藉助智慧型手機,能夠實現實時的語音翻譯。目前可以實現包括中文在內的9種語言的實時語音轉為文本翻譯。

曉譯翻譯機

2017年初,由中國科技公司科大訊飛和洛可可&洛客聯手打造的中英互譯機器「曉譯翻譯機」面市。可以使用語音,文本,人工電話等方式實現人與人之間面對面交流,遠程交流,和場景交流。除了能實現中英互譯外,還可以實現漢藏,漢維吾爾語互譯。

2018年4月8日博鰲亞洲論壇開啟。這是國際級會議第一次正式使用AI作為翻譯,也是AI同傳類產品首次公開支持討論型會議。論壇上「騰訊同傳」的效果引起翻譯界人士大討論。面對網友群嘲的「一條公路和一條腰帶」以及大面積單詞無意義重複、大小寫及字符混亂的現象,騰訊回應承認,面對博鰲亞洲論壇複雜的語言環境和高大上的專業內容,「騰訊同傳」確實出現了錯誤,答錯了幾道題。同時,作為創新孵化和落地的 AI 產品,「騰訊同傳」還在不斷學習和成長當中

不只是翻譯行業,隨著人工智慧在眾多領域的深入發展, 每個人都在關心自己職業的未來發展前景。

相關焦點

  • 第一本由AI翻譯的書來了 人工智慧時代機器將要替代人工翻譯
    經濟觀察網記者陳伊凡8月22日,由網易有道公司和電子工業出版社合作出版的《極簡區塊鏈》中文版圖書亮相2018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此為全球首本由AI機器完成翻譯、人工審校的圖書。此次翻譯的譯者為網易有道AI翻譯,採用有道神經網絡翻譯技術,該書的中英文圖書得以同步發售。
  • 人工智慧在翻譯領域並非萬能 實際交流仍需人工
    ■本報記者 賀 駿  在Alpha GO的「AI(人工智慧)+圍棋」一戰成名之後,AI向人類另一個智慧高地——翻譯發起進攻,除了IBM、谷歌翻譯、百度翻譯、網易有道、騰訊、搜狗之外,近期又湧現出大批聚焦AI翻譯的公司,如真譯等,大有一鼓作氣的架勢。  不過,關注度太高也未必是好事。
  • 人工智慧會取代人工翻譯嗎
    自1956年DARTMOUTH學會上首次提出人工智慧的概念,到如今物聯網、大數據、阿爾法狗戰勝柯潔、雲計算……人工智慧發展得如火如荼,成為21世紀新的風口,影響著千千萬萬的行業。在語言領域,科大訊飛、谷歌翻譯逐漸成熟,據TechWeb消息,近期Google翻譯悄然升級了其翻譯內核,系統使用了當前最先進的訓練技術,因而提升了機器翻譯水平,將翻譯誤差再度降低了55%-85%。
  • 翻譯的過去與未來:機器翻譯會取代人工翻譯嗎?|周末談
    對機器翻譯的前景存在著兩種不同觀點,其中「機器不可能替代人工翻譯」的觀點目前佔主流,尤其在翻譯界。北京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教授李長栓在《機器可以取代人工翻譯嗎?》一文中明確表示,「要想通過機器翻譯,實現自然語言的處理,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也許永遠沒有實現的一天」。這一派觀點的主要論據是機器人無法識別或無法斷定某個詞或某個句子的確切含義,尤其是在特定語境下的意義。
  • 充分發揮人工翻譯創造性優勢
    在人工智慧飛速發展、翻譯機器不斷普及的時代背景下,外語學習者以及翻譯從業人員應積極求變,主動適應時代變化,推進人機協同、人機耦合技術的應用,提高翻譯效率和專業水平。  人工翻譯更具創造性  語言交流不是單純的科學問題。上海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副院長吳剛表示,從宏觀來看,人工智慧的語言翻譯系統有可能取代人工翻譯。但從微觀上講,不同語言之間的溝通不是簡單的信息交流,還涉及許多其他方面的複雜問題。
  • 百度騰訊入局搶3000億翻譯市場,AI翻譯會幹掉人工翻譯嗎?
    儘管機器翻譯早在半個多世紀以前就已經出現,但隨著AlphaGo掀起的人工智慧熱潮,短短兩年間湧現出的AI軟硬體翻譯產品數量正在成倍數增長,遠超出過去幾年出現的翻譯產品。AI產品的大量出現,又牽扯出那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未來人工智慧是否會取代人類?巨頭雲集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各大網際網路巨頭紛紛布局自己的AI翻譯領域。
  • 機器翻譯什麼時候會取代人工翻譯?知行翻譯公司:絕不可能
    機器會取代人工嗎?知行翻譯公司覺得這應該是這幾年在翻譯行業談論最多的一個話題。誠然,自第三次工業革命以來,網際網路行業的變化可以用日新月異來形容,並且還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發展著。對於翻譯這個相對傳統的行業來說,網際網路也沒有放過,隨著人工智慧的不斷進步,機器翻譯的能力不斷被鍛鍊成長,人工翻譯被取代的呼聲越來越大,今天知行翻譯公司想探討一下機器翻譯是否真的會取代人工翻譯?
  • 機器翻譯什麼時候能取代人工翻譯?知行翻譯公司認為不可能
    所謂機器翻譯,就是利用計算機將一種自然語言(源語言)轉換為另一種自然語言(目標語言)的過程。它是計算語言學的一個分支,是人工智慧的終極目標之一,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而且機器翻譯又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
  • 機器翻譯真的能取代人工翻譯嗎?知行君給出了這個答案
    語言對全球豐富的文化多樣性有著重要的貢獻,翻譯使得日益頻繁的對外交流成為可能,但譯者的貢獻未能得到足夠重視,同時全球各地的語言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消亡。翻譯有著悠久的歷史,也將在可見的未來變得越來越重要。翻譯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蘇美爾人寫在陶土板上的《吉爾伽美什史詩》。至於我國的翻譯歷史應該與華夏文明同樣久遠,不過翻譯高潮是產生於漢朝,盛於唐朝,延續至宋朝。
  • AI翻譯能否取代人工翻譯?谷歌翻譯作為領頭羊,已經給出了答案
    AI翻譯一直是人工智慧領域關注較多和技術討論較多的方向,而在全球範圍內,谷歌的智能翻譯一直佔據的重要的地位,這有賴於谷歌對於翻譯的另類理解和技術提升,今天我們就來看看谷歌為了翻譯都做了什麼。
  • 機器翻譯能替代人工翻譯?翻譯公司會消失嗎?專家們這麼說
    以前做翻譯可能幾年內買一套房,而現在只能買幾平米,這讓翻譯從業者壓力倍增。」昨日在武漢舉行的2018首屆傳神者大會上,傳神語聯網董事長兼CEO何恩培說:在1分鐘時間內,目前機器的翻譯速度是50萬字每分鐘,而人工翻譯最快速度僅為300字每分鐘,頂級編輯閱讀速度為每分鐘1500字,機器翻譯速度已遠遠超過了人工速度。
  • 人工智慧翻譯大比拼 有道翻譯戰勝谷歌奪得冠軍
    在其中的人工智慧翻譯大賽中,谷歌翻譯、有道翻譯官、搜狗翻譯三款翻譯軟體同臺競技,實測翻譯效果。最終,有道翻譯官憑藉著突出的對話翻譯和拍照翻譯功能,以及幾乎無短板的優勢,在比賽中拔得頭籌。除了翻譯產品,現場還邀請了 3 位挑戰者一起來「折磨」翻譯軟體,挑戰人工智慧對人類的理解和忍耐極限。
  • 人工智慧翻譯已達人工水平,再不努力,以後連工作都沒了
    阿爾法狗戰勝李世石,是人工智慧史上的裡程碑。而這場人工智慧的旅程,始於整整二十年前。在1996年,電腦深藍挑戰當時世界排名第一的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在雙方的第一次交手中,深藍以2比4的總比分落敗。這樣的結果可以說是皆大歡喜,有人覺得電腦是人類智慧的產物。它們運行的程序都是人類設計的,怎麼可能戰勝人類?
  • 深度揭秘Google翻譯:人工智慧的覺醒
    自從「人工智慧「這個詞誕生以來,大部分科學家就認為創造A.I.最好的方式就是寫一段龐大且全面的程序,包含了各種邏輯推理和海量的知識。如果你想讓人工智慧把英語翻譯成日語,你就要在程序裡寫入英語的一切語法、整本牛津字典,還有日語的所有語法和詞彙。這種觀點叫「符號A.I.」或者「老式A.I.」。這種老式方法有兩個主要問題。
  • 機器翻譯和人工翻譯,該如何選擇?
    需要發表SCI論文的朋友一定會遇到論文翻譯的問題,如今智能翻譯領域發展迅速,但比起一些優秀的人工翻譯機構,似乎還是略顯不足。那麼究竟該選機器翻譯,還是人工呢?對比於人工翻譯,機器翻譯的主要優勢有兩方面:一是速度快,人工翻譯幾天才能完成的任務,翻譯軟體只需要幾分鐘就能完成,大大提高了文檔翻譯的效率;二是成本低,人工翻譯的收費不便宜,如果需要翻譯的文檔數量較多,價格就更不是個小數目,而目前機器翻譯的收費普遍會低很多。當然,人工翻譯的優點也很明顯——翻譯準確度,但這也要視譯員的水平而定,不同譯員、不同行業之間翻譯效果也會有差距。
  • 譯想論壇⑤ 丨 人工智慧如何改變翻譯
    由新京報·文化客廳聯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甲骨文工作室、新譯科技、單向空間共同舉辦的「第二屆譯想論壇(2019)」,以「翻譯和我們的時代」為主題,就非虛構寫作、文學寫作、出版與翻譯、字幕翻譯、AI翻譯五個分議題進行五場對話,共同探討翻譯事業的發展方向。本次推送的是第五場活動「譯論五丨人工智慧如何改變翻譯?」的現場內容報導。「譯論五丨人工智慧如何改變翻譯?」
  • 人工智慧翻譯曙光在前 小語種尤為任重道遠
    機器翻譯技術雖有改進,但仍然會出錯手機翻譯軟體技術越來越強,但遠遠稱不上完美,人工智慧和深度學習能解決翻譯誤區嗎?今年早些時候,微軟公司宣布他們的人工智慧翻譯質量已經到達人類水平,他們將一組中文新聞用機器翻譯成英文,一個獨立的專家小組評估後發現AI翻譯結果和兩名專業的人類翻譯者翻譯的結果不相上下。微軟表示,他們能做到這個突破,最重要的是他們使用了人工智慧深度神經網絡的幫助,以及參考大規模的機器翻譯數據。
  • 譯員如何做好中英文人工翻譯,道壹人工翻譯公司對譯員要求解析
    今天為大家帶來一篇譯員如何做好中英文人工翻譯,道壹人工翻譯公司解析譯員要求文章,道壹翻譯文靜老師個人感悟,歡迎大家一起交流。譯員如何做好中英文人工翻譯:翻譯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技能,需要專門的訓練和學習,還需要大量的實踐練習。
  • 人工智慧翻譯逐步取代人工 那還用學英語?(雙語)
    使用人工智慧的機器翻譯已經取得很大進展,現在,它能提供一名大學生的一般英語水平。   How much might machines be able to achieve in the future?
  • 計算機翻譯會取代人工翻譯嗎?
    如今,各種計算機輔助翻譯工具、翻譯耳機、翻譯應用程式大行其道,讓不懂外語的旅行者和商務工作者感受到了方便快捷的翻譯服務。然而,計算機翻譯會完全取代人工翻譯嗎?看看英國廣播公司的報導怎麼說。正是由於有這樣的誤譯,谷歌承認這個大約有5億人使用的免費工具並不打算取代人工翻譯。Tourists might accept a few misunderstandings because the technology is cheap and conveni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