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為鼓舞抗疫鬥志,堅定抗疫信心,人民網聯合《中國作家》雜誌社聯合發起「人民戰『疫』」徵文,向全國作家和網友發出邀約,鼓勵大家用手中的筆,記錄這場防疫阻擊戰中值得銘記的時刻。優秀作品將在人民網文化頻道「人民戰『疫』」專欄、「學習大國」微信公眾號、人民網文娛部微信公號「文藝星青年」以及《中國作家》雜誌社官方微信公號、紀實版正刊陸續發布。
寧靜致遠,靜能生慧,是中華文化的智慧,也是世界上有識之士爭相學習的智慧。
喬舒亞·庫珀·雷默(Joshua Cooper Ramo)是美國知名的中國問題專家,基辛格基金會副主席兼聯合CEO。2004年,他在英國外交政策研究中心任職時,提出描述中國獨特發展模式的「北京共識」,在西方引起強烈反響,因為這個概念挑戰在西方流行15年的「華盛頓共識」(Washington Consensus)。多年來,強調市場自由與民主政治的「華盛頓共識」,被西方一些人當作「靈丹妙藥」,一直試圖向全球推廣,「北京共識」的出現,打破了這種迷思。
2017年,雷默出版了他的新書《第七感——權利、財富與這個世界的生存法則》,講述作者尋找一種全新的生命感覺,即透過事物看清楚連結如何改變事物能力的第七感。他在書的扉頁引用了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的一句話:「今天,人們不斷與電腦和機器產生連接,這樣的連接正在一步步改變他們的思維模式。可是人們並不明白正在發生的一切,而且完全沒有停下來嘆口氣的意思。」
雷默是在2006年認識南懷瑾先生,並開始跟隨南懷瑾先生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第七感》第一章所寫的「大師,從中國禪宗到第七感」,用一萬多字描述了南懷瑾先生對他的開示。雷默說,正是南懷瑾先生對我們這個時代和未來的認知,啟發他寫作《第七感》一書。
彼得·聖吉是國際學習型組織(SoL)創始人,曾被美國《商業周刊》評為「有史以來世界十大管理大師」之一。1995年,彼得·聖吉在人生事業發展到巔峰不知所向時,經人介紹來跟隨南懷瑾先生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受益匪淺。南懷瑾先生離世後,他曾表示要把南懷瑾先生重要論述和中華優秀文化推薦給歐美國家政要和社會名流。
2006年10月,彼得·聖吉帶領來自12個國家的25名ELIAS跨領域領導人,專程前往江蘇吳江太湖大學堂聽南懷瑾先生講授中華傳統文化。在這25個人裡面,有的是聯合國環境、資源、衛生等組織的負責人,有的是BP、聯合利華、巴斯夫、日產等跨國公司的高級主管,他們都有「對推動本地和國際社會的真正可持續健康發展有深刻的個人願望」。這次為期4天的講座內容,後來結集成《與國際跨領域領導人談話》一書正式出版。這也可以說是一次「大師與國際精英的深度對話」。在講座中,南懷瑾先生用相當一部分時間講授「致靜之道」。
南懷瑾先生說,生命的根本是在寧靜中恢復的。老子曰:「萬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根是萬物生命的來源,回歸根才是靜,能靜才回歸生命。世界上每個宗教、哲學家甚至科學發明家,在靜態裡不知不覺發明了許多東西。大家習慣了動態,忘記了生命的靜態,更忘記了必須要把腦筋清靜下來,思想情緒完全靜下來。
南懷瑾先生還講到,他以前帶兵、帶學生的時候,有很好的處罰辦法。
第一個處罰的辦法,不是罵人也不打人,只要叫他兩手各拿一張報紙,手平伸起來立正,站一個小時。
第二個方法,三天不準說一句話。
還一個辦法更嚴重,把他丟到一個非常空曠的山野,什麼東西都沒有。
可是呢,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這三個痛苦變成一種享受了。因為靜能生慧,一切的智慧,如果不是在靜態中,是發揮不出來的。靜涵蓋了很多無窮的力量。
這讓我聯想到歲末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帶來千千萬萬的民眾被居家隔離,閉戶不出。有人意識到,疫情是人類不敬畏自然所遭受的懲罰,但很少有人意識到,這也是很難得的讓人處靜生慧的機會,是我們處在這個浮躁的時代裡難得的可以靜下心來好好反思並尋找社會文明突飛猛進的機會,是弘揚光大中華文化智慧,書寫新時代、新文明、新輝煌的機會。
歷史雖然不會簡單的重複,但總能找到相同的韻腳,無論好事壞事,總能在歷史長河中找到它的影子。災難給世界帶來的進步和飛躍,也是有歷史記錄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對人類文明的極大破壞,但客觀上又促進了人類文明的加速進步。大戰後,歐洲的殖民體系在全世界崩潰;新一輪科技革命蓬勃開展,世界經濟得到加速發展;戰爭的恐怖及戰後核武器的不斷升級,使今天的人們竭力避免用戰爭的手段解決糾紛,和平成為當今政治發展的主旋律。
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歷史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燦爛輝煌,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最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是當代中國發展的突出優勢,對延續和發展中華文明、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發揮著重要作用。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強調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不斷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創造中華文化新輝煌。在當前這場史無前例的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我們如果能抓住機會,把寧靜致遠、靜能生慧等中華文化智慧運用到戰「疫」中去,並加以弘揚光大,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國民的血脈裡,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無疑就是富有創新、富有成效地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而且是一個固本工程、鑄魂工程和打底色工程,對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千年前的人感受過,今天,優秀的中華文化又以其燦爛輝煌姿態,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巔峰。
寫於庚子年二月初六南師懷瑾先生誕辰紀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