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漢與郭沫若在日本
——寫在《義勇軍進行曲》誕生85周年之際
作者/田偉(田漢侄女、在日華僑)
田漢與郭沫若在一起
今天,再次發表關於《義勇軍進行曲》作詞、著名作家田漢的回憶文章,而且是田漢與郭沫若由日本開始的一生情緣,作者是田漢的侄女、在日華僑田偉。發表了《義勇軍進行曲》的作曲者,現在又發表了《義勇軍進行曲》的作詞者,算是補齊完整了。
以下是田偉女士文章原文,以饗讀者。
田漢贈郭沫若詩
長沙迎沫若
十年城郭曾相識,千古湖南未可臣。
此處尚多雄傑氣,登高振臂待詩人。
1938年2月7日
在田漢的數千首詩詞裡,給郭沫若先生的不下五、六首,而談到田漢與郭沫若的相識,還有一段精彩的故事。
而這段精彩的故事,竟然都與日本有關。
作為田家在日本的後人,筆者有責任把這段精彩的故事重現在紙上,呈現給讀者。
田漢先生照片
田漢,《義勇軍進行曲》(後來的國歌)作詞,又名田壽昌,1916年至1923年在日本東京留學。
而當時,郭沫若也在日本留學,並與日本護士安娜女士結婚,居住在福岡九州大學學生寮,並且已經有兩個孩子了……
田漢與郭沫若,正是在這時相識的。
介紹人是當時上海雜誌編輯出版的文化人(解放後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美學家和哲學家)宗白華先生。
作為雜誌編輯,宗白華先生手上有田漢與郭沫若二位充滿活力的年輕作家,且都在日本。
田漢與郭沫若兩人,文章秀美,頭腦清晰,可以說是上世紀30年代初期,中國文學青年的二支硬筆。
田漢的摯友郭沫若
面對田漢與郭沫若兩人,宗白華先生喜的是,中國文學平臺將會是百花盛開,愁的是如何將他倆介紹互相認識。
聰明的宗先生於是將他倆的文章發表在同一份雜誌上,共同的愛好,奮鬥的路上遇到知音,何樂而不為?!
宗先生相信二位文學青年有望於中國文學發展,必定是二賢勝者!於是,雜誌為媒,三人的郵件發送開始了。
那時如果有微信多好!可惜那個時代只能通過船運郵件,一封信寄託著三個文化人的心思,青春,戀愛,工作,追求……
現實,無不從他們的文學作品中反映出。
特別是田漢先生,對未來充滿著濃厚的期待,正在文學道路中摸索探尋,大量的時間都在書桌前度過。
田漢吸收著來自東方的聲音,觀看著在湖南、在上海……所沒見過的國際文化香風,目睹這個五彩繽紛的戲劇舞臺表演。
他需要朋友,需要時間,需要交流,迫不及待地去見文化詩人,有才氣的,文質彬彬的,正在養家餬口的,自然就包括了年輕的郭沫若。
《三葉集》封面
而《三葉集》的出版,便是他們三人的通信平臺。
《三葉集》,1920年由田漢擔任編輯、寫序,由宗先生在上海監督出版校對,順利完成。
由此,一部30年代青年讀者的熱門書,終於得以問世。
田漢太聰明,從小到大都是用頭腦指揮行動,獲取成功的機會。出這本書時,他也就20多歲出頭。
田漢第一次見到郭沫若夫婦,是在日本福岡縣九州島大學附近的宿舍裡。
兩位神交已久的朋友一見,就滔滔不絕談了三天三夜。
兩人為此創作了新詩,還談論了結婚後的煩惱與快樂,遊玩了日本當地的名勝景區。
現在看來,他們是智者,中國二位有著時代符號的文學家、詩人,非他們莫屬。
他們兩人,你是歌德,我是西勒,仰望藍天碧水,雙手緊握,以歌德,西勒為偶,拍攝了最有創意的作品,今日看,可不是嗎!
1939年,郭沫若(右六)、田漢(右四)等合影
田漢第二次見郭沫若先生,是回國後,在抗日戰爭時期的武漢三廳政治部。
當時,周恩來總理派郭沫若、田漢二員大將,發配軍人制服,統領文化隊伍,編成一支文藝軍。
這支文藝軍,從第一抗戰演劇隊到第十抗戰演劇隊,行進在武漢—長沙—桂林—昆明等地,宣傳抗戰,十分艱辛。
二人這次見面分外高興,重情重義的田漢先生,為歡迎郭先生到戰區,開了隆重的歡迎大會。
田漢這期間有這段歷史的詩文傳世。如下:
註:1941年11月16日,新中國劇社為祝賀郭沫若五十誕辰暨創作生活二十五周年,在桂林演出由杜宣根據郭沫若事跡編寫的話劇《英雄的插曲》開場的大合唱,田漢詞,姚牧作曲。
長詩有五頁,精選幾段。那時的錄音錄像回放視頻可惜沒有留下!
南山之什……為沫若兄五十壽辰而作
在荒原,忽然拾得 璀璨的寶玉;
在秋夜,忽然讀得故交的文字。
每一行,每一句,
活躍著,沉鬱雄奇的影子。
光明與黑暗決鬥著。
全世界需要你喲,光明的勇士!
………
莫非 折磨與文章有緣,
憔悴是詩人的夙命?當你一
驚心於東方的烽火,
擱起了甲骨文的研鑽,
中夜悄然而起,對睡熟中的妻子別淚偷彈。
在去國十年之後,重見祖國的河山。
為著尋三葉的舊盟,我們踏遍了三塘的草花,
中國有著你,這該是多麼當然的事啊,
中國紀念你半世紀的功績!慶祝壯士的生辰。
寶愛你的身體,讓他耐得起更大的艱辛。
寶愛你的筆,好寫出真正的中華民族的精神。
——1941年9月30日於桂林七星巖下
筆者是含著淚水讀這些詩文的,這是田漢對家人,對文友,對周恩來總理,對祖國一腔熱血啊。
田漢知道郭沫若先生必須回家,必須到抗日戰爭的前線,多麼的重要!.一字一句,一文一劍!
據筆者的父親(田漢的弟弟)回憶說:這首詩寫畢,家裡有人等著作曲的,報社發稿的,演員排練的,哥哥田漢每天都在創作,抗戰時期更多。
但田漢知道郭老回國的重要,人才不能外流……
郭沫若書法作品
1949年新中國解放後,田漢、郭沫若二人,都有艱巨的文化工作,擔當責任為文化事業發展貢獻力量,一發而不可收。
最高的分享就是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田漢的《關漢卿》原稿一定寄郭老看,郭沫若的《蔡文姬》原稿肯定會送到田漢家。
兩部作品後來在北京首都劇場第一場公演,內部招待,周恩來總理都親自出席開幕式,分享藝術作品,開創新的天地。
這些重頭作品出自兩位名作家手,彰顯文化戲劇政治策略,最開心的是周總理。總理心裡真的好開心,中國的文化由這樣的中國作家主宰,他們是祖國的寶物。
本文作者田偉(左)與藤田莉娜(右)
田漢、郭沫若老一輩文化人的友情,又傳給了二位的後人。這一感人的情景,在21世紀的異國日本東京,驚喜再現。
她,是郭沫若女兒的孩子,叫藤田莉娜,在東京某大學任教(教授),是郭沫若的外孫女。
我,是田漢的侄女,叫田偉,是舞臺演員,東方文化藝術團團長、日本湖南同鄉會會長。
從中牽線搭橋的是在日著名華文作家華純女士。
是當年的日本華文作家協會的會長華純女士,熱心引線讓我們田漢、郭沫若的兩個後代在東京見面的。
記得那是2015年11月7日,在東京文化會館舉行紀念活動之後,華純就像1920年的宗白華教授一樣讓我們相識。
華純女士是有心人!第一次看到她就倍感親切,仿佛又回到《三葉集》時代。
田偉牽頭和參與的部分交流活動
此後——
我有幸參加了在東京法政大學舉辦的郭沫若研討會並發言。
後來我的家宴,還邀請了郭沫若外孫女藤田莉娜教授、內山書店老闆的侄兒內山籬社長等。
大家聚集一堂,一起回憶20年代中期,在上海中國留日學生組織的各種活動,相互依存關係。
當時魯迅先生就住在上海內山書店二樓。
筆者曾去大連查訪了郭沫若舊居紀念館,並且了解到當時的情況。
郭沫若的後人,東京在日華人郭京會女士,一直熱心公益活動,為弘揚郭沫若文化而不懈努力著。
郭京會女士常常在郭沫若紀念館所在地的千葉縣市川市,組織舉行有關回憶郭沫若的講座。
有幸參加這些講座活動,看到紀念館內的許多珍貴文物與書籍,筆者更多地了解了郭沫若先生的作品與創作。
把田漢和郭沫若聯繫在一起,筆者也曾組織多次專場講演,並特邀過嘉賓藤田莉娜與郭京會等參加。
筆者曾經感慨萬千地賦詩一首:
詩詞歌賦有真情,直傳華夏與東瀛。
二位大師今何在?勇攀高峰利劍擎!
筆者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
這裡特別提到,郭田是筆者大公子的名字,40年前給孩子起名時就問了許多大師,當時一位著名作家說:郭、田二家太棒了,好名佳姓。
筆者還計劃,將來,在日本出演田漢的《關漢卿》和郭沫若的《屈原》,以此來紀念他們不是正好吧。
我會努力去實現的。
此文構思於參觀千葉縣市川市郭沫若紀念館回家的路上。
那時筆者就暗下決心,有朝一日,一定要在東京創辦田漢紀念館。
筆者的口號是:為田漢紀念館而奮鬥,為田漢紀念館而奔走!
如此,與郭沫若紀念館一起,雙璧輝映,留下田漢、郭沫若二人同在日本的足跡與輝煌的文學珍寶。此生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