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任何一個段關係的維持都不是易事。稍不注意,兄弟反目,閨蜜成仇的橋段就會在我們身邊上演。
而張耳陳餘可以說是歷史上兄弟反目的典範(主要是廣為知名)了,二人本來一見如故,情同父子。但不知為何,最後怎麼成了互相都要至對方於死地的人呢?
(張耳陳餘影視形象)
張耳,魏國大梁人(今河南開封),與陳餘是老鄉,二人早些年關係很好,但具體什麼時候相識已經不可考。張耳要比陳餘年長十歲,他兩的關係比起兄弟來更像父子一些(餘以父事耳)。
張耳年輕時是魏國信陵君的門客(相當於和現在的省長交朋友)。比起陳餘,張耳的名聲更大一些,當時在信陵君內部,張耳因為經常主動替其他門客背黑鍋,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眾皆稱耳賢)。那時候陳餘還在打醬油。
所以大家記住,沒事多為領導同事背點黑鍋,對於增進同事關係大有益處。
張耳這個人,有點意思,但是大家不要因為他的名字有「耳」這個字就誤會他耳朵大,這個張耳名字其實有點普通。
就像現在的「博軒、浩文,梓睿」一樣的。古代人取名字,也和現代人差不多,平民百姓是沒什麼講究的。一個時代一個詞(老一輩的建國、援朝等),這個「耳」的意思相當於罷了,所以張耳相當于姓張罷了(看我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
「陳餘」的意思也相當於吃飯不要錢,吃了這頓還有下頓,飯飯有餘嘛(當然這也是胡說八道)。
古代,人們對於女子二婚是很難接受的(萬惡的封建社會),女子的丈夫去世了之後,只能守活寡。至於改嫁,那是達官貴人家的女兒才能有的事。
對於再婚女子,男人避之不及,更不要說考慮接手了。但張耳絲毫不介意別人的眼光,娶了他的二婚妻子,後來這位妻子給他生下了趙王張敖。
陳餘也是才華橫溢,愛好儒家學說,遊歷趙國的時候,一位富商公乘氏看他不是一般人(論學習好的重要性),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二人都是英才,又是老鄉,於是走到一起,結為刎頸之交。
(後人繪製的陳餘張耳畫像)
秦滅魏後,秦始皇擔心六國貴族會造反,於是收天下之兵器,就連村頭王屠夫殺豬用的刀都給收走了。同時又怕六國內部有才能的人會幫助貴族造反,於是全國通緝這些人。
張耳陳餘也在其中。他兩從此就隱姓埋名,逃了起來。
張耳經常像長者一樣教育陳餘,這點《漢書--張耳陳餘列傳》也有記載:
「兩人相對。裡吏嘗有過笞陳餘,陳餘欲起,張耳躡之,使受笞。吏去,張耳乃引陳餘之桑下而數之曰:「始吾與公言何如?今見小辱而欲死一吏乎?」陳餘然之。」
意思是自從陳餘和張耳逃到其他地方後,謊稱自己是張三李四,一塊在裡正(村長)那裡當了個裡正衛(村裡的衛兵),有次陳餘在上班時打王者被領導發現了,領導瞪他。陳餘被這眼神盯得很不爽,於是來了句:
「你瞅啥?」
「瞅你咋地!」
於是光榮挨揍(領導親自動手),但過程中陳餘同學就忍不住了,一句「靠恁娘!」幾乎要脫口而出(陳餘是河南人,會河南話很正常)。張耳見狀,踩他腳示意他忍下去。事後張耳說:
「瞧你那損樣,咱倆是幹的大事的人,能忍則忍,這都是小事,不要動不動就賽臉。」
陳餘覺得他說的有道理。於是表示以後要穩一點。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鼓響了秦朝滅亡的喪鐘,張耳陳餘過來投奔。陳勝早就聽過這兩人的名號,於是隆重地接待了他。並把這兩人交給自己老部下武臣帶領。
陳勝要稱王的時候,曾經問過二人的意見,當時張耳明確表示反對,他認為應該立六國後裔為王,這樣起義才會持久,而陳勝名義上只是帶大家反抗暴秦而已,稱王不必急於一時。
但陳勝沒聽進去,失去了一大批追隨者。
起義軍隨後在戰略方向也出現了分歧,是向西攻打函谷關還是北上攻打趙地(今河北大部),大家議論不休,最後陳餘建議:大軍不必前去,選一個熟悉趙地的人出其不意地攻下趙地,而陳餘正熟知趙地的風土人情。
於是陳勝派武臣為主將,張耳陳餘為校尉,領了三千兵馬就北上了。平定趙地後,武臣因為部下叛亂而被殺,於是陳餘又平定了叛亂, 然後找了個趙國的後裔趙歇為趙王。
趙地被破,秦軍肯定會反撲。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章邯帶四十萬大軍包圍邯鄲,趙軍不敵,城破。張耳帶趙王歇逃到巨鹿城(今河北平鄉),被秦將王離圍住。陳餘收拾殘兵敗將駐紮巨鹿城的北邊。
王離並不急,他的兵有很多,糧食也不夠吃,但張耳很急,他兵弱且少,城中糧食越吃越少,他派人出去給陳餘送信,信中說:
「兄弟,大哥我快撐不住了,你趕緊帶人過來救我!」
陳餘收到信後,覺得自己兵力太少,去了也是白白送死。回答道:
「我並非不救大哥,秦軍虎狼之師,不是我這點弱兵殘將打得過的,我不救你,是想活著留一口氣在,伺機為你報仇啊。」
這時張敖(張耳兒子)和其他諸侯也帶一萬多人來救趙,見秦軍軍威正盛,徘徊不前,不敢進攻。
眼看張大哥就要把命交代在巨鹿,項羽帶了五萬楚軍破釜沉舟,硬抗王離二十萬秦軍,把對方打的落花流水,解除了巨鹿之圍。
事後二人見面,張耳一見面就怪陳餘見死不救,陳餘解釋道:
你的使者以死相逼,我不得已派了五千健兒去救你,結果全都被秦軍殺死了(張、陳澤以必死責臣,臣使將五千人先嘗秦軍,皆沒不出)。
但張耳依然不停追問使者下落,陳餘有氣,一怒之下把將軍大印放在桌子上,說:你要是這樣不信任我的話,那麼這個大將軍我看我也沒有做下去的必要了(不意君之望臣深也!豈以臣為重去將哉?)。說完,就出去上廁所了。
到這時,二人只是朋友鬥氣,但事情就壞在張耳身邊的幕僚上。他的幕僚勸他:「天予不取,反受其咎」。看著大軍的印綬在這,張耳動心了,於是把它握在手心裡,收了回去,陳餘上完廁所回來後,見到張耳一點面子也不給,心中憤憤不平,投奔齊王田榮去了。
及至項羽攻破潼關,秦王子嬰投降。於是項羽大封諸侯,張耳封為常山王,陳餘只得了一個侯爵,這讓他更為不滿,於是說服齊王田榮攻打張耳,張耳敵不過他,便投奔了劉邦。
後來楚漢爭霸,劉邦需要趙國(此時陳餘在趙國做大將軍)的力量幫助他,想和他結盟,但陳餘給的條件是:
「殺掉張耳。」
但劉邦無法接受這個汙名。找個和張耳相像的人,殺了他,拿他的的人頭糊弄陳餘,後來陳餘發現後,又背板了劉邦。
(描寫此戰的小人書)
公元204年,韓信和張耳伐趙,陳餘不聽李左車建議,帶大軍出戰,在河邊輕視韓信的背水列陣,被打的大敗,他本人也死在亂軍之中。
陳餘的結局就是這樣,因為攻滅趙國有功,殺掉趙王歇後,張耳受封為趙王,兩年後去世,諡號為景,史稱為趙景王。
他的兒子張敖還娶了劉邦的女兒魯元公主,後來有罪,被削爵,改封宣平侯。
(張敖像)
知乎上有個經典的問題叫:「為什麼不要輕易考驗人性?」
看過張耳陳餘的故事後,我們可以得出答案:
「人性經不起考驗。」
尤其是生死、誘惑這種關頭。沒有幾個人頂得住的。我經常試想,如果那天張耳沒收掉陳餘的印綬,結局會不會好一點?後來我覺得我想多了,那是個亂世,人人都求自保,不去傷害人就是最大的善。更何況人人都想成就一番事業呢?
換我,我也許會收,畢竟,幾萬大軍的控制權,就是爭天下的資本,就是亂世的安全感。一不小心,也許會千古留名。
千古留名,這個誘惑,實在是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