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餘張耳是刎頸之交,卻因這件事反目成仇,原來人性不能考驗

2020-12-27 老闆來碗歷史面

從古至今,任何一個段關係的維持都不是易事。稍不注意,兄弟反目,閨蜜成仇的橋段就會在我們身邊上演。

而張耳陳餘可以說是歷史上兄弟反目的典範(主要是廣為知名)了,二人本來一見如故,情同父子。但不知為何,最後怎麼成了互相都要至對方於死地的人呢?

(張耳陳餘影視形象)

張耳,魏國大梁人(今河南開封),與陳餘是老鄉,二人早些年關係很好,但具體什麼時候相識已經不可考。張耳要比陳餘年長十歲,他兩的關係比起兄弟來更像父子一些(餘以父事耳)。

張耳年輕時是魏國信陵君的門客(相當於和現在的省長交朋友)。比起陳餘,張耳的名聲更大一些,當時在信陵君內部,張耳因為經常主動替其他門客背黑鍋,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眾皆稱耳賢)。那時候陳餘還在打醬油。

所以大家記住,沒事多為領導同事背點黑鍋,對於增進同事關係大有益處。

張耳這個人,有點意思,但是大家不要因為他的名字有「耳」這個字就誤會他耳朵大,這個張耳名字其實有點普通。

就像現在的「博軒、浩文,梓睿」一樣的。古代人取名字,也和現代人差不多,平民百姓是沒什麼講究的。一個時代一個詞(老一輩的建國、援朝等),這個「耳」的意思相當於罷了,所以張耳相當于姓張罷了(看我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

「陳餘」的意思也相當於吃飯不要錢,吃了這頓還有下頓,飯飯有餘嘛(當然這也是胡說八道)。

古代,人們對於女子二婚是很難接受的(萬惡的封建社會),女子的丈夫去世了之後,只能守活寡。至於改嫁,那是達官貴人家的女兒才能有的事。

對於再婚女子,男人避之不及,更不要說考慮接手了。但張耳絲毫不介意別人的眼光,娶了他的二婚妻子,後來這位妻子給他生下了趙王張敖。

陳餘也是才華橫溢,愛好儒家學說,遊歷趙國的時候,一位富商公乘氏看他不是一般人(論學習好的重要性),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二人都是英才,又是老鄉,於是走到一起,結為刎頸之交。

(後人繪製的陳餘張耳畫像)

秦滅魏後,秦始皇擔心六國貴族會造反,於是收天下之兵器,就連村頭王屠夫殺豬用的刀都給收走了。同時又怕六國內部有才能的人會幫助貴族造反,於是全國通緝這些人。

張耳陳餘也在其中。他兩從此就隱姓埋名,逃了起來。

張耳經常像長者一樣教育陳餘,這點《漢書--張耳陳餘列傳》也有記載:

「兩人相對。裡吏嘗有過笞陳餘,陳餘欲起,張耳躡之,使受笞。吏去,張耳乃引陳餘之桑下而數之曰:「始吾與公言何如?今見小辱而欲死一吏乎?」陳餘然之。」

意思是自從陳餘和張耳逃到其他地方後,謊稱自己是張三李四,一塊在裡正(村長)那裡當了個裡正衛(村裡的衛兵),有次陳餘在上班時打王者被領導發現了,領導瞪他。陳餘被這眼神盯得很不爽,於是來了句:

「你瞅啥?」

「瞅你咋地!」

於是光榮挨揍(領導親自動手),但過程中陳餘同學就忍不住了,一句「靠恁娘!」幾乎要脫口而出(陳餘是河南人,會河南話很正常)。張耳見狀,踩他腳示意他忍下去。事後張耳說:

「瞧你那損樣,咱倆是幹的大事的人,能忍則忍,這都是小事,不要動不動就賽臉。」

陳餘覺得他說的有道理。於是表示以後要穩一點。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鼓響了秦朝滅亡的喪鐘,張耳陳餘過來投奔。陳勝早就聽過這兩人的名號,於是隆重地接待了他。並把這兩人交給自己老部下武臣帶領。

陳勝要稱王的時候,曾經問過二人的意見,當時張耳明確表示反對,他認為應該立六國後裔為王,這樣起義才會持久,而陳勝名義上只是帶大家反抗暴秦而已,稱王不必急於一時。

但陳勝沒聽進去,失去了一大批追隨者。

起義軍隨後在戰略方向也出現了分歧,是向西攻打函谷關還是北上攻打趙地(今河北大部),大家議論不休,最後陳餘建議:大軍不必前去,選一個熟悉趙地的人出其不意地攻下趙地,而陳餘正熟知趙地的風土人情。

於是陳勝派武臣為主將,張耳陳餘為校尉,領了三千兵馬就北上了。平定趙地後,武臣因為部下叛亂而被殺,於是陳餘又平定了叛亂, 然後找了個趙國的後裔趙歇為趙王。

趙地被破,秦軍肯定會反撲。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章邯帶四十萬大軍包圍邯鄲,趙軍不敵,城破。張耳帶趙王歇逃到巨鹿城(今河北平鄉),被秦將王離圍住。陳餘收拾殘兵敗將駐紮巨鹿城的北邊。

王離並不急,他的兵有很多,糧食也不夠吃,但張耳很急,他兵弱且少,城中糧食越吃越少,他派人出去給陳餘送信,信中說:

「兄弟,大哥我快撐不住了,你趕緊帶人過來救我!」

陳餘收到信後,覺得自己兵力太少,去了也是白白送死。回答道:

「我並非不救大哥,秦軍虎狼之師,不是我這點弱兵殘將打得過的,我不救你,是想活著留一口氣在,伺機為你報仇啊。」

這時張敖(張耳兒子)和其他諸侯也帶一萬多人來救趙,見秦軍軍威正盛,徘徊不前,不敢進攻。

眼看張大哥就要把命交代在巨鹿,項羽帶了五萬楚軍破釜沉舟,硬抗王離二十萬秦軍,把對方打的落花流水,解除了巨鹿之圍。

事後二人見面,張耳一見面就怪陳餘見死不救,陳餘解釋道:

你的使者以死相逼,我不得已派了五千健兒去救你,結果全都被秦軍殺死了(張、陳澤以必死責臣,臣使將五千人先嘗秦軍,皆沒不出)。

但張耳依然不停追問使者下落,陳餘有氣,一怒之下把將軍大印放在桌子上,說:你要是這樣不信任我的話,那麼這個大將軍我看我也沒有做下去的必要了(不意君之望臣深也!豈以臣為重去將哉?)。說完,就出去上廁所了。

到這時,二人只是朋友鬥氣,但事情就壞在張耳身邊的幕僚上。他的幕僚勸他:「天予不取,反受其咎」。看著大軍的印綬在這,張耳動心了,於是把它握在手心裡,收了回去,陳餘上完廁所回來後,見到張耳一點面子也不給,心中憤憤不平,投奔齊王田榮去了。

及至項羽攻破潼關,秦王子嬰投降。於是項羽大封諸侯,張耳封為常山王,陳餘只得了一個侯爵,這讓他更為不滿,於是說服齊王田榮攻打張耳,張耳敵不過他,便投奔了劉邦。

後來楚漢爭霸,劉邦需要趙國(此時陳餘在趙國做大將軍)的力量幫助他,想和他結盟,但陳餘給的條件是:

「殺掉張耳。」

但劉邦無法接受這個汙名。找個和張耳相像的人,殺了他,拿他的的人頭糊弄陳餘,後來陳餘發現後,又背板了劉邦。

(描寫此戰的小人書)

公元204年,韓信和張耳伐趙,陳餘不聽李左車建議,帶大軍出戰,在河邊輕視韓信的背水列陣,被打的大敗,他本人也死在亂軍之中。

陳餘的結局就是這樣,因為攻滅趙國有功,殺掉趙王歇後,張耳受封為趙王,兩年後去世,諡號為景,史稱為趙景王。

他的兒子張敖還娶了劉邦的女兒魯元公主,後來有罪,被削爵,改封宣平侯。

(張敖像)

知乎上有個經典的問題叫:「為什麼不要輕易考驗人性?」

看過張耳陳餘的故事後,我們可以得出答案:

「人性經不起考驗。」

尤其是生死、誘惑這種關頭。沒有幾個人頂得住的。我經常試想,如果那天張耳沒收掉陳餘的印綬,結局會不會好一點?後來我覺得我想多了,那是個亂世,人人都求自保,不去傷害人就是最大的善。更何況人人都想成就一番事業呢?

換我,我也許會收,畢竟,幾萬大軍的控制權,就是爭天下的資本,就是亂世的安全感。一不小心,也許會千古留名。

千古留名,這個誘惑,實在是太大了。

相關焦點

  • 劉邦的親家張耳,曾和陳餘是刎頸之交,為何最後卻反目成仇了?
    在張耳做外黃令的時候,祖籍豐沛的劉邦來到外黃,成為張耳的一名門客,這段君臣關係在多年之後異位,劉邦成了帝,張耳只是王。張耳的門徒之中,有個叫陳餘的人,因才華出眾,很受張耳的賞識。陳餘也跟張耳一樣,憑藉自己的才華娶到了富家女。
  • 張耳和陳餘本是刎頸之交,為何最終反目成仇?男人絕情起來真狠
    題/從刎頸之交到反目成仇,塑料兄弟情的代表人物:張耳和陳餘文/南箕北鬥配圖聲明/本號所使用配圖均來源於網際網路,且難以查證著作權人,若有來源我們定會標記,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本號,我們會認真解決!有意思的是,張耳獲救出城後,一味譴責陳餘不救自己。卻忽視了,就連自己兒子也只能觀望。面對生死恐怖,人性有脆弱的一面。任何交情,都經不起過分地要求。在張耳的連番責問下,陳餘大怒,說道:沒想到你對我如此怨念,以為我稀罕這個將軍之位嗎?於是解掉印綬,甩給張耳,徑直去如廁了。
  • 楚漢時期的陳餘與張耳,刎頸之交為何到最後反目成仇?
    所以,兩人實際上是患難之交,刎頸之交。終於,陳勝吳廣起兵反叛秦始皇,點燃了天下俠義之士的反秦熱情,兩人總算找到重見天日的機會,投奔了陳勝。陳勝取得一點點成績後,就想自立為王,二人覺得這麼快就自立為王,不利於聯合天下諸侯與秦軍對抗,但陳勝不聽。所以,兩人朝陳勝要了3000兵馬渡過黃河,順利拿下30多座城池,共同擁立武臣為趙王,陳餘做了大將軍,張耳做右丞相。
  • 《資治通鑑》「刎頸之交」的深層意義!
    陳餘度兵少,不敵秦,不敢前。數月,張耳大怒,怨陳餘,使張、陳澤往讓陳餘曰:「始吾與公為刎頸交,今王與耳旦暮且死,而公擁兵數萬,不肯相救,安在其相為死!苟必信,胡不赴秦軍俱死;且有十一二相全。」陳餘曰:「吾度前終不能救趙,徒盡亡軍。且餘所以不俱死,欲為趙王、張君報秦。今必俱死,如以肉委餓虎,何益!」張、陳澤要以俱死。餘乃使、澤將五千人先嘗秦軍,至,皆沒。
  • 由江歌劉鑫想到了歷史上的一對「刎頸之交」
    江歌和劉鑫的事我就不多說了,只要上網的,大家都知道。 我不是搞法律的,也不是道德專家,最多只能算是個業餘歷史愛好者。 在商言商,在歷史言歷史,我就給大家說一個秦漢之際的一對好友是如何反目成仇的故事吧。 這兩人的名字分別叫張耳和陳餘,魏國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人,關係非常鐵,按照《史記》的說法是刎頸之交——為了對方,就算用劍抹脖子而死也在所不惜!
  • 刎頸之交終成大笑話
    鬧得聲勢很大,章邯和王離這兩支兇悍無比、見誰滅誰的部隊,主動來找他們切磋武功。關鍵時刻,兩個人能說不能打、能想不能做的缺陷暴露無遺。張耳和趙王很快被圍在巨鹿城,陳餘帶著幾萬人馬在外圍乾瞪眼,就是沒膽子過去拼命。 張耳非常著急且對陳餘很信任,派出兩個心腹跑過去,督促陳餘快來救人。陳餘覺得自己這點人馬殺過去救人,也就是找死。
  • 張耳陳餘從刎頸之交到反目成仇,友誼禁不起權勢生死的磨練嗎
    以趙國的兵力怎麼可能敵得過章邯的百戰強軍,趙軍大敗,張耳帶著趙王逃進巨鹿,陳餘則分頭行動,募集常山一帶的士卒幾萬人,駐紮在巨鹿城外。此時秦軍王離軍團大舉進攻巨鹿,而巨鹿城中缺兵少糧,張耳日夜盼著陳餘發兵來救,可陳餘自覺兵少,不敢發兵。二人嫌隙由此而生,過了幾個月,張耳怒了,派人責備陳餘。陳餘無奈,出兵五千,果然全軍覆沒!
  • 與朋友相處,這4件事千萬不要做!
    要想朋友相處的時間長,有4件事是堅決不能做的。一旦做了,你們的友情必然不會長久。與朋友相處,不要太重利益中國有句古話:「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戰國時期的張耳和陳餘,是魏國大梁(現河南開封)人。張耳年輕時給信陵君魏無忌做過門客,後因事外逃。逃到了外黃,與一位富婆結為夫妻。張耳靠老婆家裡資助,幫他謀了一個縣令的差事,小日子也還過得去。
  • 刎頸之交
    【成語】         刎頸之交
  • 他因吃軟飯被朋友鄙視,最後卻被劉邦封王,多年後才明白他真高明
    武臣在張耳和陳餘二人的指導下,一路勢如破竹無人可擋,很快就將原來的三千人馬擴充到了數萬人。但就在此時,武臣和陳勝之間開始反目,並且最終發展到了不可挽回的局面。原來張耳與陳餘二人見武臣的力量強大了,便紛紛勸說他自立為王,否則便會引起陳勝的忌憚而喪命。於是武臣便自立為趙王,而張耳則做了他的右丞相,陳餘被封為了大將軍。
  • 古人交友:肺腑之交 君子之交 刎頸之交
    古代交友習語有許多,包括肺腑之交、君子之交、刎頸之交等。每一個交友習語背後,都能找到出處或者典故,蘊藏了豐富的歷史內涵。透過這些交友習語,我們可以看到古人在對待交友問題上的獨特眼光,對於今人交友有著重要的啟迪。
  • 《婚前21天》觀後感:不必說什麼愛不愛的,你我之間,刎頸之交!
    看過《如懿傳》,如懿說: 原來年少情深,也可以做到相看兩厭。大部分人一致認為,婚姻就是愛情的墳墓。兩個人步入了婚姻,那麼也就意味著要丟掉愛情,剩下的就是漫長日子裡的柴米油鹽醬醋茶。枯燥乏味沒有新鮮感的婚後生活,漸漸地會面臨吵架、冷漠、互不關心、情感危機……我覺得最正常的夫妻關係應該是刎頸之交。《婚前21天》綜藝節目裡的傅首爾髮長文感慨婚姻:你我之間,刎頸之交。一直被傅首爾和老劉的愛情感動,卻不知這份愛情的重量到底代表了什麼。
  • 袁紹手下的一位大將,和劉備有刎頸之交,卻為曹魏鎮守邊疆!
    刎頸之交,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也即在戰國時期,經過負荊請罪之後,廉頗和藺相如成為了刎頸之交。所以,刎頸之交這一成語,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到了漢末三國時期,也有一對刎頸之交,他們就是劉備和牽招。
  • 此人鎮守曹魏邊疆,與劉備有刎頸之交,兒子卻參加滅蜀之戰!
    刎頸之交,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也即在戰國時期,經過負荊請罪之後,廉頗和藺相如成為了刎頸之交。所以,刎頸之交這一成語,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到了漢末三國時期,也有一對刎頸之交,他們就是劉備和牽招。 《孫楚牽招碑》中記載:「君與劉備少長河朔,英雄同契,為刎頸之交。
  • 【定州典故】負荊請罪、刎頸之交
    【定州典故】負荊請罪、刎頸之交 2020-06-06 04: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他與劉備是刎頸之交,卻成了曹操手下大將,坐鎮北疆識破孔明計謀
    少年時候的牽招與劉備英雄同契,他們兩個一同在樂隱手下學習,正因為這樣使得兩個人之間的關係極好,最後他們成為了刎頸之交。原本這麼好關係的兩個人互為君臣相互攜手打天下會成為一段佳話。但是,造化弄人。在樂隱死後劉備和牽招兩個人各奔東西。這次的分別也使得兩個人從此成為兩個不同的陣營的人。
  • 傅首爾髮長文談與老劉的愛情:不說愛不愛,你我一生,刎頸之交!
    傅首爾髮長文談與老劉的愛情:不說愛不愛,你我一生,刎頸之交!初識傅首爾和她的老公老劉,還是在朱丹主持的《做家務的男人》這一檔綜藝節目上,對老劉第一印象就是這個男人外表沉穩,話不多但應該很深情,很會做菜,會在背後偷偷的吐槽傅首爾,和傅首爾的日常應該屬於互懟的那種歡喜冤家,4月21日,傅首爾在微博上髮長文談及了自己與老劉的愛情,她截取了部分節目片段感嘆說:「不說什麼愛不愛的,你我一生,刎頸之交。」
  • 傅首爾的愛情,患難與共,刎頸之交就能永遠在一起嗎?
    導語:傅首爾的愛情,患難與共,刎頸之交就能永遠在一起嗎?朋友們,你們相信愛情能夠永恆嗎?小柴是不相信的,因為我們生活在這個浩瀚的宇宙中,太陽、月亮、星星,甚至是地球,都會有消失的那一天。那要是按照這個思路,便不存在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