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時期的陳餘與張耳,刎頸之交為何到最後反目成仇?

2020-12-14 小白讀資治通鑑

劉邦決定討伐項羽時,特意派人去找陳餘請求支援。陳餘說,要我追隨你也行,不過我有一個條件,就是把張耳殺了。陳餘和張耳原本有過命的交情,為什麼現在非要置他於死地呢?

陳餘差著張耳一個輩分,一直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張耳。秦始皇在世時,聽說兩人在魏國很出名,出於穩固江山的考慮,懸賞捉拿二人。兩人一起逃跑,喬裝打扮,相依為命,過著刀口舔血的生活。所以,兩人實際上是患難之交,刎頸之交。

終於,陳勝吳廣起兵反叛秦始皇,點燃了天下俠義之士的反秦熱情,兩人總算找到重見天日的機會,投奔了陳勝。陳勝取得一點點成績後,就想自立為王,二人覺得這麼快就自立為王,不利於聯合天下諸侯與秦軍對抗,但陳勝不聽。所以,兩人朝陳勝要了3000兵馬渡過黃河,順利拿下30多座城池,共同擁立武臣為趙王,陳餘做了大將軍,張耳做右丞相。

後來,武臣在內亂中被殺死,張耳、陳餘兩人逃過一劫,收拾殘部5萬人,尋訪趙國後人趙歇,立為新的趙王。

公元207年,章邯大軍在鉅鹿圍困張耳和趙歇,而陳餘在鉅鹿城外還有幾萬大軍,張耳多次派人請陳餘出兵援救,陳餘卻說,以現在的形勢,我去救也是飛蛾撲火,白白送死,我積蓄力量,將來還可以為你們報仇。

當時,陳餘的部下也說,眼下最要緊的是救人,管不了那麼多了,就算是死也該去。陳餘說,我不是怕死,只是為什麼要白白送死。思來想去,怕名聲不好聽,還是派了5000人去救,果然全軍覆沒。

張耳眼看就要死了,突然殺出來一個蓋世英雄項羽,他破釜沉舟,盪氣迴腸,擊退了秦軍,張耳死裡逃生。回去之後,見到陳餘,大罵陳餘不出手相救。陳餘也生氣地怒吼,5000人!沒有一個人活著回來!

張耳並不知道有5000人來援救的事兒,覺得陳餘是在欺騙他。兩人大吵大鬧沒完,陳餘很無奈地說,沒想到你這麼恨我,如果你真以為我捨不得這兵權,我交給你便是。於是將印信遞給張耳,張耳說什麼都不肯接。

空氣很安靜,陳餘便出去上個廁所。部下趁機勸說張耳拿了印信,接管了陳餘的幾萬人馬。陳餘上完廁所回來一看,好你個張耳,太無恥,太虛偽。這不就跟過年姥姥給紅包,你很想要又覺得不好意思,一邊說不要不要,一邊又把衣服兜兒拉開,讓姥姥往裡裝嗎?

到這個時候,陳餘真的心寒了。後來項羽分封時,張耳被封為常山王,而陳餘只是被封了個小小的侯。這讓陳餘更來氣,覺得兩人功勞一樣,憑什麼我就低人一等?所以,陳餘投靠了背叛楚國的齊王田榮,率兵襲擊張耳,張耳就投奔了劉邦。而陳餘得到張耳的封地以後,又迎回了趙歇,重新建立趙國。

所以,在劉邦起兵時,向陳餘求救,陳餘才以殺了張耳為條件。劉邦其實很為難,畢竟張耳是在兵敗之後投靠他的,劉邦也對他特別優待。一方面不想失去張耳,一方面又想得到陳餘的援助,思來想去,他乾脆找了個跟張耳長得很像的人殺了,並把他的頭送給陳餘,陳餘信守承諾,出兵援助劉邦。

可劉邦的這個把戲,瞞得了一時,卻瞞不了一世。劉邦兵敗彭城時,陳餘發現張耳並沒有死,於是背叛劉邦,最後被韓信斬殺。

陳餘和張耳相愛相殺的故事有點兒曲折,我打個比方:女朋友張耳掉河裡了,男朋友陳餘考慮到自己不會遊泳,就沒跳下去。可在女朋友看來,男朋友對自己並不是真愛。女朋友被別人救起來後,就質問男朋友。男朋友給她講道理,可女朋友不聽,男朋友置氣,拍下一張1000萬的銀行卡,就去上廁所了。結果回來一看,女朋友把銀行卡給收了……

所以你看,什麼友情愛情,在利益面前,一文不值,都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考慮,比如生命、權力、金錢。這才是人性,人性是經不起考驗的。

現在很多女人,為了考驗男人專不專一,就找閨蜜去勾引,傻不傻?

相關焦點

  • 張耳和陳餘本是刎頸之交,為何最終反目成仇?男人絕情起來真狠
    張耳和陳餘都是魏國人,他們意氣相投,為刎頸之交。張耳曾經做過信陵君的門客,頗有賢名。戰國末期秦國滅魏的時候,兩人被秦國通緝,改換姓名逃到了陳郡。兩人在陳郡混上守門吏。有一次陳餘被上司尋到錯處,狠狠鞭笞了一頓。陳餘年輕氣盛,欲起而反抗,被張耳阻止。
  • 劉邦的親家張耳,曾和陳餘是刎頸之交,為何最後卻反目成仇了?
    在張耳做外黃令的時候,祖籍豐沛的劉邦來到外黃,成為張耳的一名門客,這段君臣關係在多年之後異位,劉邦成了帝,張耳只是王。張耳的門徒之中,有個叫陳餘的人,因才華出眾,很受張耳的賞識。陳餘也跟張耳一樣,憑藉自己的才華娶到了富家女。
  • 陳餘張耳是刎頸之交,卻因這件事反目成仇,原來人性不能考驗
    而張耳陳餘可以說是歷史上兄弟反目的典範(主要是廣為知名)了,二人本來一見如故,情同父子。但不知為何,最後怎麼成了互相都要至對方於死地的人呢?陳餘也是才華橫溢,愛好儒家學說,遊歷趙國的時候,一位富商公乘氏看他不是一般人(論學習好的重要性),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二人都是英才,又是老鄉,於是走到一起,結為刎頸之交。
  • 張耳陳餘從刎頸之交到反目成仇,友誼禁不起權勢生死的磨練嗎
    以趙國的兵力怎麼可能敵得過章邯的百戰強軍,趙軍大敗,張耳帶著趙王逃進巨鹿,陳餘則分頭行動,募集常山一帶的士卒幾萬人,駐紮在巨鹿城外。此時秦軍王離軍團大舉進攻巨鹿,而巨鹿城中缺兵少糧,張耳日夜盼著陳餘發兵來救,可陳餘自覺兵少,不敢發兵。二人嫌隙由此而生,過了幾個月,張耳怒了,派人責備陳餘。陳餘無奈,出兵五千,果然全軍覆沒!
  • 楚漢相爭,是項羽吊打劉邦,還是劉邦吊打項羽?
    楚漢相爭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彭城之戰,項羽吊打劉邦。第二階段,滎陽成皋爭奪戰,劉邦項羽相持。第三階段,鴻溝議和後,劉邦吊打項羽。
  • 張耳陳餘列傳(四)
    齊王田榮背叛楚國後,陳餘派使者夏說去勸說田榮:「項羽主持天下宰割不公平,把手下眾將都封到肥沃的土地,把原來的諸侯遷徙到偏遠貧瘠的土地,現在趙王竟然遷徙到了代地!希望大王借我點軍兵,我會把南皮作為齊國的屏障。」田榮想要聯合趙國反抗楚國,就馬上派兵支持陳餘。陳餘率領全部軍兵襲擊常山王張耳,張耳戰敗逃走,考慮到各諸侯中沒有可以歸附的,他說道:「漢王當年我和有過舊交,我應該去歸附漢王。
  • 他因吃軟飯被朋友鄙視,最後卻被劉邦封王,多年後才明白他真高明
    公元前209年,陳勝的部隊已經由當年大澤鄉一支小小的雜牌部隊,擴張到了擁有數萬人的正規軍,這時有兩個人來到了陳勝的住所要求見他。這兩個人一個叫做張耳,一個叫做陳餘,他們在這個時候還是相當要好的朋友。張耳曾經是魏國公子信陵君的門客,而陳餘也是魏國相當有名的名士,陳勝對於這兩個人是早有耳聞,可惜從未謀面過。
  • 一代戰神也有懼怕的對手 楚漢之爭中的隱藏名將(漢書拾遺36)
    韓信和張耳在攻擊趙國的時候,對上了趙歇和陳餘。當時的戰場形勢對韓信很不利。兵力上,韓信只有萬把人,而趙軍的兵力遠超漢軍,號稱二十萬;地勢上,趙軍堅守的井陘易守難攻,攻擊部隊根本就無法展開。趙軍中的廣武君李左車獻計說,只要堅守不出,同時讓自己率軍切斷漢軍的補給糧道,要不了十天,韓信和張耳的腦袋就要搬家。但剛愎的陳餘沒有採納李左車的意見。
  • 楚漢版的「隆中對」,若能順利實施,三國時代將提前四百年到來?
    傷心楚漢之韓信篇:胯下犬(28)要說中國人最了解最熟悉的一段歷史,大概就是三國時代了,三國時雖然英雄輩出,但曹操、劉備、孫權三人還是憑藉著自己出色的才華脫穎而出,成為了最後成功的三個。而楚漢時代不一樣,楚漢時只有劉邦項羽雙雄,其他田榮張耳陳餘魏豹之輩跟他們差的太遠,根本形成不了三國鼎立的平衡。
  • 項羽分封天下公平公正,為何天下諸侯還要群起反對?
    一位如此慷慨的領導,為何在他分封完諸侯以後,會引起諸侯群起反抗呢? 第一梯隊義帝熊心,熊心是戰國時期楚國國君的後裔,秦末農民起義爆發以後,項羽叔侄立的傀儡君主,他是楚國名義上的國君,沒有實權。項羽分封18路諸侯王時,遙尊楚王熊心為「義帝」,名義上讓楚王熊心升了一級,其實是明升暗降,項羽後來找了一個藉口把義帝遷往偏僻的郴縣,義帝最後死在郴縣。
  • 試論漢高祖劉邦少年時期的文化底蘊
    本文擬用一些容易被人忽視的情節,來論述漢高祖劉邦,在少年時期打下的文化底蘊(文化密碼),並試圖用這些文化底蘊證明是幫助其成長及成就大業的基礎,說說一些個人見解。 首先,引用一個歷史趣聞「張良拾履」的故事,來說明張良的學識來源。
  • 秦末霸王項羽分封了十八路諸侯,看看劉邦等人都被封到了哪裡,誰最不滿意
    劉邦攻取關中卻被封到了窮困閉塞的漢中,關中則被一分為三,封給了三個秦朝降將:章邯、董翳、司馬欣。趙歇原為趙王,卻被項羽改封到了靠近匈奴的代地。原趙國大臣張耳、申陽、司馬卬只因隨項羽入關就被封王,封的還都是中原好地方。韓廣原為燕王、田市原為齊王。被項羽擠兌的原因與趙歇一樣。如此一來,十八個諸侯王之間矛盾叢生,劉邦對陣項羽、臧荼對陣韓廣、陳餘對陣張耳、田榮對陣田都和田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