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年就像是一塊強大的吸鐵石,不管我們身在何方,要跋涉多遠的路程,它總吸引我們回到一個地方,那個地方就是我們的家鄉...
在家鄉令我們魂牽夢繞的不僅有慈愛的親人朋友,撫育我們成長的好山好水,當然還有那些半夜想起來讓我們口水止不住流的一道道家鄉美餚.
年節不出門,美食送到家,2月20日《2021春節有味道·中國年味》暖胃開播,鎖定《味道》欄目,一起品味保山~
美食,是人最深的鄉愁
時光將味道烙在我們的味蕾上
無論是否身為雲南人
你對大保山的美食
可能嚮往已久
萬千食材經巧妙組合
最後形成人們舌尖上的一縷縷醉人芬芳
縱然吃慣了城市裡的快餐,作為天生的食客,對於美食的敏感還是在飯菜上桌的那一刻恰如其分的在舌尖冒了出來。
鄉間清淡的食香,一入口就讓會人感到無比愉悅, 冬日的暖陽裡,更是讓食客的胃裡裝滿田間地頭不加修飾的暖意。
說到過年,大家都想起這些甜味的美食,
比如各種糖、八寶飯、糖醋排骨等等……
寓意著新一年的生活甜甜蜜蜜!
可是雲南保山的傣族同胞,
卻在春節宴席上喜愛吃「苦」味兒。
這是為啥?
在傣族同胞的食譜裡,
有一種傳統美食叫做——撒撇。
在傣語中,
「撒」的意思是生食生拌,
「撇」的意思是苦,
顧名思義,撒撇是一道帶有苦味的涼拌食物。
(長桌宴上的撒撇)
(牛苦腸)
撒撇的苦來自於牛苦腸,
牛苦腸是牛腸中帶有苦味的一段,
主要是因為,
在牛苦腸裡,
有牛還沒有消化完的草料汁,
味道奇苦。
想要製作傣族同胞愛吃的撒撇,
得先把牛苦腸中的草料汁下鍋,
用旺火㸆幹水分,
然後把鍋中帶有苦味兒的粉末收集起來備用。
鍋中只留下帶有苦味的粉末,
這些粉末需要收集起來備用。
(熬幹牛苦腸中的草料汁)
接著把牛裡脊肉、牛肝、牛胰臟,
切成片,在火上烤。
牛裡脊烤熟後,
要用木棒敲送並撕成細絲。
(敲松、撕成絲的牛裡脊肉)
然後將牛雜切成小片,
擺在煮好的細米線上,
最後再放上煮熟的牛肚絲,
一碗撒撇就做好了。
(牛雜切片)
最後是製作撒撇的蘸料,
先把牛肉剁成泥,下鍋炒熟,
韭菜切碎和牛肉泥拌勻。
再加入香柳、芫荽、鹽、小米辣等調味料,
最後放上一小塊辣椒。
(製作撒撇的蘸料)
最關鍵的一步來了,
取適量之前熬製出來的,
帶有苦味兒的幹牛苦腸草料汁粉,
倒入開水浸泡一會兒。
(開水浸泡幹牛苦腸草料汁粉)
然後把拌好的「苦水」,
倒進之前準備好的蘸料裡面,
再加入一點辣椒。
撒撇的蘸水就做好了。
(倒入用牛苦腸草料汁粉做成的「苦水」)
夾起一塊牛肉,
就著「苦」味兒蘸水吃第一口,
清涼之中帶著酸苦。
再吃第二口,細細咂摸,
苦味漸漸淡去,開始有淡淡的回甘。
口中有先苦後辣再回甜的味覺變化,
層次分明,非常開胃和提神。
(先苦後辣再回甜的撒撇)
這是因為古時候,
由於醫療技術不發達,
溼熱的環境往往被稱為「瘴癘之地」。
傣族同胞在與大自然相適應的過程中,
除了不斷增加必不可少的醫藥知識外,
在飲食習慣上也要順應自然。
(溼熱的氣候和茂密的山林)
一些山中生長的茅草、野菜和植物的花、葉,
本身就是帶有苦味的,
長久食用後,人們發現,
許多苦味食材具有清涼、袪溼和解毒的作用。
傣族先民不斷積累經驗,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愛吃「苦」的獨特口味。
傣族同胞過年吃帶有苦味的撒撇,
寓意生活也是先有苦才會有甜,
幸福的日子需要辛勤的勞動來創造。
不止,還有河圖大燒、潞江壩傣族長桌宴,施甸布朗族醃臘、殺豬飯、吹豬肝,騰衝和順家宴、傈僳族土包羊等特色美味.
偷偷安利一波 !!!
不行不行,文旅君透露的太多了,神秘感還是要有的、讓我們一起期待2月20日,鎖定央視《2021春節有味道·中國年味》,一起品味保山~
@保山文旅 現已入駐
| 微博 | 遊雲南 | 今日頭條 | 騰訊新聞
| 抖音 | 快手 (@保山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