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朱丹丹 單美琪 北京報導
當微信「分付」還在灰色測試期,花唄「當面花」又迎來了新一次的升級迭代。
支付寶花唄日前推出了一項新的服務,推出了當面花「暢花包」,在原來150元以下「當面花」的基礎上,增加了付費提額的服務。
業內分析人士認為,從同一帳戶每月定額限制,到單筆消費限額制,使得「當面花」變得更加靈活。另外,考慮到未開通花唄收款的小商戶單筆成交價普遍偏低,單筆150元「當面花」額度,基本能滿足需求。
不難看出,支付寶核心目標一直是讓未開通花唄收款的商戶也更夠使用花唄,不僅彌補「當面花」面對單筆交易的空缺,也讓花唄更近一步滲透市場。
提高分期消費可能性
如今,支付寶花唄幾乎成為網際網路消費信貸領域的現象級產品,其每一次律動,都牽動著消費信貸行業的脈搏。
從2015年上線以來,花唄的資產、用戶規模均不斷擴大,產品種類也越來越豐富,其中包括花唄分期、類似預授權、花唄月月付以及支持付費提額的「當面花」等。
其中,花唄「當面花」推出時間並不算長,但經歷了多次升級,其核心目標一直是讓未開通花唄收款的商戶也更夠使用花唄。
2018年,針對沒有開通花唄收款的線下小商戶,花唄推出了「當面花」功能。當時用戶的「當面花」每月只有500元額度,且也被包含在其原有的花唄額度裡;2019年下半年,「當面花」的規則又調整為單筆訂單金額在150元以下的交易均可使用花唄付款。原來每月500元「當面花」總限額被取消,積分兌換「當面花」額度的功能亦同步下線。
而此次推出的「暢花包」,在當面花原有的基礎上,不僅增加了付費提額的服務,額度也有所調整,可以不受單筆訂單的限制,單筆超過150元也可以用當面花,每月可獲得1000元的額度無障礙使用花唄。與此同時,「暢花包」的用戶費用,會在下個月計入花唄帳單,無需用戶提前支付。
簡單來說,用戶每月最高支付4元就可以使用該服務,而在不支持花唄的商戶,當月累計在200元以內,收0.8元,當月累計在200元以上,每200元收1元。
值得一提的是,前不久微信推出的「分付」也是採用向用戶收費的,而選擇向用戶收費基本離不開基於監管、成本這幾點。根據產品介紹,用戶在微信支付時,可以用分付先付款,再進行分期付款。每期最低還款 10%。但「分付」不能用於發紅包,轉帳等操作。
但對標於花唄分期,微信「分付」用戶每個月有最長41天的免息期,而「分付」用戶借款消費後每天都要計算利息,「分付」的日利率為0.04%,年化利率約為14%。由於目前「分付」還在測試階段,用戶接受程度尚不可知。
「很多實體小店是不支持花唄的原因無非是花唄收款有0.8%手續費,」一位資深業內分析人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但是這些小店恰恰是人們日常消費最高頻的場所,高頻就意味著流量。所以培養用戶習慣使用花唄,設置為默認為首選支付方式極其重要。這也是為什麼在支付寶中已經很難找到開通信用卡收款的功能,而是直接讓商戶開通花唄收錢。」
目前,大部分支付寶用戶僅僅是把花唄當成是一個類信用卡的賒帳支付工具,分期消費並不高頻。所以,當面花「暢花包」額度不受限之後,也就促進用戶提高在花唄上的消費額度,提升用戶分期的概率。當帳單金額變高之後,用戶面臨的還款壓力也會增大,將進一步增加分期的可能性。
培養用戶使用付款習慣
事實上,花唄不僅僅是單純的消費貸款產品,還有著擴大支付寶市場、培養用戶習慣的作用,同時也肩負協同阿里系其他產品的重任。
此前相關媒體報導,螞蟻小貸2019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達41.4億元,淨利潤達10.23億元。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前三季度,花唄日均營業收入約1500萬元左右。而花唄2019年上半年淨利潤達4.5億元,其第三季度淨利潤超越2019年上半年總和,實屬可觀。
另據天眼查顯示,重慶市螞蟻小微小額貸款有限公司(下稱「螞蟻小貸」)作為花唄的運營主體,註冊資本為120億元。記者注意到,根據重慶市的監管辦法,網絡小貸放貸槓桿倍數僅為2.3倍,可撬動的槓桿規模上限為276億元。所以,螞蟻金服也通過助貸和聯合貸款等方式來降低槓桿水平。
「去年下半年以來,隨著去槓桿政策的密集出臺,對於依賴銀行貸款、ABS的花唄來說,在市場上繼續下沉,主打小額分散是不錯的選擇。」上述分析人士指出,「所以,當前支付寶圍繞花唄推出了各種新產品,重在提高用戶體驗滿意度,同時也著重培養用戶選擇花唄付款成為習慣。」
值得注意的是,花唄商戶收款的費率也在逐漸下調。早前,花唄收款手續費是高於信用卡的,如今已從最初的1%降為0.6%。
提到信用卡,作為是螞蟻金服基於消費支付場景推出的一款信用支付產品,行業認為花唄定位於「虛擬信用卡」更為貼切。
在麻袋研究員高級研究員蘇筱芮看來,自2011年招商銀行提出「消滅信用卡」戰略後,行動支付持續爆發,手機錢包、二維碼支付、各類支付錢包、虛擬信用卡等等層出不窮。
其中,以「錢包方」代表為例,該類產品通過自身的用戶優勢,獲取線上、線下各類消費場景。但是,作為虛擬信用卡業務參與的新興力量,消金機構、金融科技公司進軍虛擬信用卡的動機在於拓展場景,因此又被某些觀點認為是異化的消費貸。
蘇筱芮認為,這裡不得不提到虛擬信用卡發展第一階段的重要主體——諸如阿里、京東等頭部電商。儘管當時虛擬信用卡的初步試水被緊急按下了暫停鍵,但信用支付產品的探索並沒有停下腳步,相反得到了進一步深化。
2015年2月,京東率先推出「京東白條」產品,同年4月,支付寶推出「花唄」,儘管二者與虛擬信用卡的作用高度相似,但其都沒有信用卡卡號,本質上是具有信貸功能的小額消費金融產品。
「這些平臺已通過旗下龐大的金融網絡形成閉環,花唄、京東白條等信用支付工具漸成氣候,無需再與雲閃付聯合吃虛擬信用卡這樣的『回頭草』。」蘇筱芮如是表示。
責任編輯:孟俊蓮 主編:冉學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