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捂不緊,內心的風聲》風聲四起,一個人的模樣出現蹩腳房子幾十年不變一下,柴禾背風向陽向陽的還有,斑駁而落的泥灰向早年的夢要一點華麗的虛構人生得意,或不得意盡歡成為道德的審美這個地帶積累著長年累月的風聲憂傷因為廉價而扔得到處都是我們不靠詞語言說日子,生活是一種修飾一直低於風聲多年後,一個埋我的人被指定這些年,我偶爾想一想死亡的事情把活著當成了一種習慣
成名前的餘秀華以沉靜之心態寫生活之艱苦,以向上之進取寫生活之翹盼,這和成名後的餘秀華以譁眾之姿寫情詩,以向下之意曲解唐詩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我以為,成名前的餘秀華詩歌更有讀的價值。
這首《捂不緊,內心的風聲》以詩意的語言描述詩人貧困的鄉村生活,以及詩人苦中作樂,「向早年的夢要一點華麗的虛構」。在艱難深處,詩人也有灰心消極的時候,「偶爾想一想死亡的事情」,不過,那些「不得意」都被自己化為「道德的審美」,並最終「把活著當成了一種習慣」,透著詩人的堅毅。
「風聲四起,一個人的模樣出現蹩腳」,這是詩人對自己形象的刻畫。「房子幾十年不變一下,柴禾背風向陽/向陽的還有,斑駁而落的泥灰」,詩人的生活條件是艱苦的,幾十年的老舊房子,牆壁的泥灰斑駁而落,木柴和稻草堆垛在向陽的地方。這完全是鄉村落後的生活。
「向早年的夢要一點華麗的虛構」,這是詩人的苦中作樂。在殘酷的現實裡,詩人用夢為生活點一盞溫暖之燈。
「人生得意,或不得意/盡歡成為道德的審美」,這是什麼意思呢?在這樣艱苦的生活下,其實並無人生得意可言,有的只是「不得意」。那「不得意」怎麼辦呢?古人說「生於憂患」「窮且益堅」,這都是將「不得意」化為道德審美的例子,因此這裡的意思就比較明確了,詩人是說雖然生活困苦,但是不會就此屈服,體現了詩人堅韌的品格。
「這個地帶積累著長年累月的風聲/憂傷因為廉價而扔得到處都是」,依然是說生活的艱難,充滿憂傷。
「我們不靠詞語言說日子,生活是一種修飾/一直低於風聲」,「不靠詞語言說日子」,通常,憂傷的日子容易讓人抱怨,活在言說中,詩人說「不靠詞語言說日子」是指不抱怨,以實幹對待生活。
「這些年,我偶爾想一想死亡的事情/把活著/當成了一種習慣」,指詩人偶爾也有消極之時,不過轉瞬即逝,「把活著當成了一種習慣」透著詩人的堅毅。
餘秀華曾說詩歌是她的「拐杖」,在搖搖晃晃的人間,有了這根拐杖,行走才不至於跌倒了爬不起來。餘秀華的作品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