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影行蹤:23路電車66周歲慶生之際回顧線路歷史,踏訪沿途地標

2020-12-22 澎湃新聞

原創 張淵源 上海門牌研究所

23路電車微歷史

前世

1946年

9月1日,上海市公共運輸籌備委員會(習稱「公交(籌)」)開行6路公共汽車線路,自老西門起,經小北門、西藏路、威海衛路、中正北一路(石門一路)、江寧路、康定路,至曹家渡,線長7.4公裡。當時配車17輛,後增至25輛。

1947年公共汽車路線說明表

1953年交通日記:6路公共汽車

今生

1954年

23路電車通車慶祝場面

10月5日,23路無軌電車開通,由電車一場管理。線路自曹家渡至老西門,線長7.675公裡,取代原6路公共汽車。

1955年交通日記:23路

1950年代後期,23路4000型電車駛經武勝路威海路交會處(網絡圖片)

1957年指南:23路

23路配用650型單機無軌電車

1958年生產的紅旗5001型鉸接式無軌電車,1959年下半年後用於23路

1959年公交手冊:23路

1960年

4月1日,23路電車劃歸電車三場管理。後終點調整至忻康裡(縮線一站)。

1960年公交手冊:23路

1960年代,23路SKD644型電車經過大世界門前(網絡圖片)

1965年票價表:23路

1975年票價表:23

1976年

10月1日,23路電車自老西門向南延伸至高雄路(終點設新肇周路,該路併入今西藏南路),線長增至10.077公裡。

23路曾使用過的SKD663型電車(同款)

1979年

12月20日,23路電車重新劃歸電車一場管理。

1980年公交手冊:23路

1983年23路SK561GF型電車駛經康定路西康路口

約1988年,23路SK561G型電車經過江寧路江寧大樓前

1990年乘車手冊:23路

1994年

為配合石門一路實行南向北單行道,23路電車往高雄路方向自南京西路起,改經茂名北路回威海路原線;往忻康裡方向不變。

1990年代23路SK561GF型電車

1996年

因西藏南路闢通工程竣工(原路南拓兼併西林路—林蔭路—三門峽路—新肇周路一線),23路電車原走向由肇周路、陸家浜路、三門峽路、新肇周路,改為直行西藏南路至高雄路終點站。

23路SK561GF型電車和空調汽車在忻康裡終點站(網絡圖片)

1997年

23路電車臨時雙向改道南京西路、西藏中路。

23路SK561GF型電車駛經南京西路新世界門前(網絡圖片)

23路SK561GF型電車行駛在西藏中路武勝路「大屏幕」路口(網絡圖片)

9月13日,23路往忻康裡方向改行高雄路、製造局路、陸家浜路,回西藏南路原線。

23路SK5102GP型電車駛經西藏南路(朱達藝 攝)

23路SK5105GP型電車駛經西藏南路南陽橋附近(網絡圖片)

2003年

3月1日,因西藏中路改造,為消除所謂架空線視覺汙染,23路電車雙向改道黃陂北路、黃陂南路、金陵中路,不再經由武勝路全線。自此,西藏中路武勝路電車大角度轉彎成為歷史。

23路SK5102GP型電車,後期巴士電車塗裝(網絡圖片)

2003—2004年綠頁:23路

2007年

3月31日,配合康定路西向東單行道實施,23路電車往忻康裡方向自江寧路後,改經武定路、武定西路、萬航渡路,回康定路忻康裡終點;往高雄路方向不變。

23路SK5105GP型電車駛經西藏南路

4月21日,配合地鐵10號線老西門站施工,23路電車往忻康裡方向調整走向,自肇周路經建國新路後,回西藏南路原線。該走向後定為正式走向。

23路SWB5105KGP-3型空調電車和SK5105GP型電車行駛在西藏南路金陵中路口(網絡圖片)

同年,23路往高雄路方向臨時改道經陝西北路。

2008年

7月26日,因江寧路施工,23路往忻康裡方向改道石門一路、石門二路、北京西路、江寧路;往高雄路方向改道康定路、陝西北路、南京西路。

2009年

7月25日,為配合世博園區建設,23路電車高雄路終點站撤銷,改設中山南一路西藏南路(與96路終點站並用)。

23路SWB5105KGP-3型電車在忻康裡終點站(張淵源 攝)

23路曾使用過的HZGWG100G型電車(張淵源 攝)

2012年

12月15日,配合製造局路施工,23路往忻康裡臨時改走中山南一路製造局路口原地調頭,沿西藏南路向北直行,即形成雙向行駛西藏南路局面。

2013年

3月底,23路全線配車為世博純電動客車SWB6121EV(S2I)型。

23路SWB6121EV型純電動車駛經武勝路近黃陂北路(張淵源 攝)

9月,SWB6121EV型純電動公交車其中一輛自編號S2I-041經改造成為雙源無軌電車,投入23路運行。此舉無疑是給這個「暗黑的時代」一絲光明。

23路SWB6121EV型改裝電車在中山南一路西藏南路終點站(張淵源 攝)

2014年

23路更換新車JNP6120BEV1(J2B)型電動車。

同年,配合威海路積水點改造,往中山南一路西藏南路方向臨時改走康定路、陝西北路、威海路。

23路JNP6120BEV1型電動車,忻康裡終點站(張淵源 攝)

2016年

12月16日,配合地鐵14號線施工,23路往西藏南路方向臨時改走金陵中路、龍門路、淮海中路、西藏南路。後改經延安東路,並停靠普安路站。

23路電車經典地標

高昌廟

清末江南製造局大門

舊時,上海城裡如有長輩仙逝,會請道士做法事。在法事期間,只聽見道士念念有詞道:「蘇常道上海縣高昌司二十五保××圖……」其實,這個陰間的「高昌司」就是對應陽間的高昌鄉的,是一種陽間人離世後去陰間「報戶口」的「行政機構」。高昌鄉境內的幾座曾經香火旺盛的鄉廟被叫做高昌廟,祀高昌司土地。早在明萬曆年間的《上海縣誌》上已經記錄有新舊兩座高昌廟,而且,至遲在明萬曆時,建成於宋代的立雪庵已移作高昌鄉鄉廟。清嘉慶時,由於立雪庵並非壇廟,不具官祀性質,時人於嘉慶十五年(1810 年)另建迎春廟,「有司歲於此迎春」。不幸的是,迎春廟步立雪庵之後塵,毀於兵燹,成為滬軍營之所在。士紳們不得不於光緒年間建「迎春高昌司廟」以接替。日軍侵滬期間,高昌司廟盡毀無遺。1946年,廟董王稚眉等歷時六個月募建新廟。1960年代中,高昌司廟被拆除。另據《上海市社會局老高昌廟》(1946年)記載,同治五年(1866年),尼順賢在外浦濱周官鄉前高昌廟原址募建一廟,仍以「高昌」名,為臨濟宗寺廟,居女尼。製造局創立後,被迫遷至局外百步,後因光緒十三年(1888年)廠房擴充,又遷至後來的製造局路749號處。宣統元年(1909年)新廟也歸江南製造局管理。高昌廟曾是當地民眾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年清明廟會的熱鬧程度絲毫不遜色於城內的三巡會。仰賴製造局等大量民族工業的進駐,19世紀末,今製造局路、龍華東路、高雄路交會處的高昌廟一帶已經成為滬南新增的六處市鎮之一。1949年後,廟宇年久失修,廟址改為工廠使用。20世紀五六十年代,途經這裡的2路、5路、73路等公共汽車還都設有「高昌廟」站點。隨高昌廟路於1964年更名為高雄路後,這些站點都改以其他名稱。如今,高昌廟僅見於歷史典籍,鮮有居民提及。(張淵源)

斜橋

地處製造局路、肇周路、徐家匯路、陸家浜路交會處一帶。此處曾有一橋斜跨在肇嘉浜上,呈東南—西北走向,故名斜橋。早在明弘治年間的《上海志》裡已有斜橋的記載,這裡很早就是船舶的停靠地。開埠後,西人開新濠河(即陸家浜西段)穿過斜橋連通肇嘉浜,斜橋的地理位置就顯得更為重要。這裡水路是肇嘉浜、陸家浜的交匯點;陸路有方斜路。車馬往來,行人熙攘,當時已經是西城外通縣城的要道。1908年,法商在徐家匯路、方斜路上修建有軌電車道,在肇嘉浜上另建一座新橋。不久,國人填橋北的肇嘉浜築肇周路,新橋又廢。斜橋本身歷年曾有修建,1908年重修橋欄,直到1926年填陸家浜築陸家浜路時才拆廢。由於此地有橋的歷史十分悠久,且交通繁忙,市面繁榮,群眾始終習稱這一帶地區為斜橋。要說到這個「斜」字的關鍵來由呢,就必須提及這裡過去的面貌。1949年前陸家浜路、徐家匯路以南一帶多會館、殯舍、墓地,比較荒僻冷落。中國傳統習俗有「送葬不走回頭路」,以防煞氣回流,因而將橋作斜,避免邪氣直衝縣城方向。1950年代起,斜橋浜南一帶的會館、殯舍陸續停辦,面貌漸次更新,已經融入現代城區。著名的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俗稱紅房子醫院)就在斜橋以北的方斜路上。多年來,因過境公交線如18路、43路等一直以「斜橋」設置車站,加之郵局等生活設施普遍都使用斜橋區片名稱,使地名的傳唱度較高。(張淵源)

1937年斜橋五岔路口

唐家灣

唐家灣菜市場舊貌

唐家灣原是一條彎曲的小河浜,寬十米,通肇嘉浜和陸家浜,通行柴船,浜名起於何時無考。據傳說因浜兩邊居住菜農,多數姓唐,故稱唐家灣。以後唐姓的居民陸續他遷,浜邊逐漸造起了住房,這時居民中吳姓居多,唐家灣口肇嘉浜上的一座石橋稱為吳家宅橋。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填築肇嘉浜,唐家灣也填築為路,名唐家灣路。填浜後,居民仍稱肇周路、唐家灣路一帶為唐家灣。後來發展成為居民聚居區,多為舊式裡弄。始建於1903年的唐家灣菜場是上海解放前22座市立室內菜場中建造年代最早的菜場,比聞名遐邇的三角地菜場還要早17年,堪稱當年的地標。史料記載,1921年,華界決定在西門外唐家弄興建室內菜場,由淞滬護軍使何豐林委派滬南工巡局局長姚志祖招標承辦,上海王錦記營造廠中標承建,當年12月建成並投入使用。這個室內菜場為木結構,裡面分割成三十餘間。由於施工時偷工減料,所以僅使用了幾年後就出現建築傾斜開裂。1927年8月9日上午8時半,菜場正處繁忙早市,菜場中間的一根主梁斷裂,頃刻之間全部倒坍,造成當場死亡40餘人,受傷百餘人的重大事故。這也是上海特別市政府剛建立不久就發生的重大慘案。隨後,由政府出資重建為鋼筋水泥結構。如今的唐家灣正處於舊區改造的進程中,耳光餛飩等名店早已遷走,唐家灣菜場已關閉拆除,傳承著地區歷史的唐家灣路也已註銷。唯有那日夜奔馳在肇周路上的公交車,向世人闡釋著這裡原有的鬧市基因。(張淵源)

老西門

1990年代末的老西門西藏南路復興中路口

歷史上的上海縣城狹小而擁擠,但卻是孕育上海大都會的母體。在老城廂一帶,除了城隍廟地區始終引領著繁華商市外,民國初期拆城後,老西門、新北門等商業街市也隨之興起。地處中華路、復興東路、方斜路交會處六岔路口一帶,本是舊縣城西門儀鳳門所在地,因位於城垣正西,故民間俗稱老西門。填浜築路門廢后,居民仍習稱這一帶為老西門。1914年至1918年南北兩半城先後通行有軌電車,老西門交通地位日益重要,新建築不斷興建,如1914年建共和大戲院(後為中華大戲院、中華劇場,今不存)。各種商店也先後開辦,有著名的大富貴酒樓、喬家柵點心店、冠生園食品店、老同盛南貨店、全泰服裝店、第八百貨商店等,商品種類齊全,是原南市區內最大的商業中心之一。近年新建的老西門古玩茶城,較具規模。11路環城公交的內外圈終點就設在此。復興東路、西藏南路交會處有18、23、24等多路公交線經過,還設有地鐵老西門站,8號線和10號線在此交會,是一處重要的交通樞紐。(張淵源)

南陽橋

戰時的南陽橋敏體尼蔭路(西藏南路)一帶

清末吳趼人有一篇《滬上百多談》裡稱「八仙橋一帶多殺牛作」。事實上,老上海通常把位於八仙橋以南西藏南路上的「殺牛公司」稱為「南陽橋殺牛公司」。這個「南陽橋」是何許地?其實就是西藏南路、自忠路口一帶的泛稱。當然,既曰「橋」,歷史上定然有橋。昔時這裡東西向橫跨周涇(今西藏南路)的一座木橋就叫做南陽橋,大致位置就在今西藏南路自忠路口偏北處。1908年,填沒周涇築成敏體尼蔭路(即今西藏南路),橋自然隨之拆除,但南陽橋地名長期以來為當地民眾所習用,演變為區片名。據1926年《上海指南》記載:「南陽橋係指白爾路(今自忠路)之東段,敏體尼蔭路(今西藏南路)之南段,奧利和路(今瀏河口路),安納金路(今東臺路)一帶之總稱」。而後居民日增,範圍也有所擴大。20世紀30年代前後,不少房地產業主在此處建造起大批裡弄房屋。樓宇連片,幾無隙地,南陽橋一帶成為居民聚集區域,有一處新式裡弄即取名「南陽新村」。1937年日寇侵華,淪陷區各地居民湧入租界居住,這裡的街面房屋均開設店鋪,一時商市頗盛。近年來,有著悠久歷史、且遠近聞名的南陽橋殺牛公司已拆除。現除當地老居民外,較少有市民稱呼此名。(張淵源)

八仙橋

1980年代大世界路口遠眺八仙橋青年會

老上海沒有不知道八仙橋的。但是,即便我們現在把它定義為大致以蘭生大廈(原址為大眾劇場)為中心、半徑約200米之內的地域,或者泛指金陵中路、龍門路口周圍一帶,似乎都已經減緩不了八仙橋即將遠去的腳步。在23路電車開通以前,這裡早已是上海核心城區的熱鬧場域。回溯到19世紀後期,這裡地屬法租界,自從建起了一座華洋菜場(後稱八仙橋菜場、金陵菜場)後,周邊相繼開設有米店、煙雜店、香燭店等商鋪,漸漸形成以菜場為中心的鬧市區片。因東側的周涇(今西藏南路)上從與洋涇浜(今延安東路)交匯處向南依次建有老八仙橋、中八仙橋和南八仙橋,習慣上就統稱這一帶為「八仙橋」。19世紀末的八仙橋區片範圍較後來更廣,東自今雲南南路,西至今普安路,南起今淮海東路、淮海中路以南的桃源路,北迄今延安東路。因此,我們熟悉的淮海公園的前身即以「八仙橋」命名為八仙橋公墓。眾多舊跡中當屬八仙橋青年會將舊名傳承至今。1917年,大世界遊樂場落成開幕,因其生意興隆,聲譽日高,致使其周圍形成了新的大世界區片,八仙橋範圍遂向西南部退縮。1930年代此地建起成片舊裡,居民聚集,生活設施齊全。「一·二八」「八一三」兩次抗戰又使南市、閘北、虹口大批居民逃入法租界避難,人口驟增。之後陸續遷入一些滬上名店、大店如寶大祥、協大祥兩家綢布店,童涵春國藥店,汪怡記茶莊等。衣食住行具備,終日熱鬧非凡,並延續到了1949年後。1990年代後期,舊店、名店如金陵菜場在內紛紛被拆被遷,原地則建起廣場公園和一批現代化建築。面貌雖煥然一新,但市井氣氛卻難覓一息。(張淵源)

新城隍廟

新城隍廟的邑廟市場初開時舊貌(李聖愷 收藏)

老話有「不到長城非好漢」把世界各地前往北京的遊客們都綁定在了長城上。同樣地,來上海不去老城隍廟走走看看,誠可謂是「不領市面」(滬語:不懂行情)了。有老似乎就有新,在離開人民廣場不遠處就有一個叫做「新城隍廟」的地方,其大致範圍就在延安東路以南、金陵西路以北的連雲路西側一帶。1937年抗戰前,這裡尚是一片空地。「八一三」事變後,上海縣城與外界隔絕,租界內的善男信女不能前往城裡的城隍廟去燒香還願。當時明星影片公司導演張石川、中央大戲院經理卞毓英等集股籌資,選定這裡租地造房,1941年秋動工興建,至農曆除夕(1942年2月14日)初步建成。新城隍廟格局仿照城裡的老城隍廟,在創建新邑廟的同時設置了邑廟商場,商場中門內建有百花廳,日作茶館,夜作書場。周邊相鄰之地有簡陋木屋約210間,設有店面和攤頭120多個,經營小百貨、花炮、小玩具、化裝品等,還有年畫、飲食、照相、算命、看相等業分布其間。城隍殿就在商場西北,殿前正中置一鐵鼎,鼎前立一旗杆,左右各有一口井。當時由於工期緊迫,連城隍老爺的神像也來不及塑造,便設法從老城隍廟移來小型城隍神像一尊,而其他如判官、鬼役等像都是臨時在牆壁上畫成的。1942年春節城隍「開光」,商場開張,香客、遊人絡繹不絕,新城隍廟之名自此遠揚。數月後,廟裡補塑了神像100多尊。新邑廟最旺盛時期在1942—1945年,1953年後開始逐漸冷落。1956年,商業網點調整,原有房屋多改作住宅,大殿改作玩具工場。至1972年則全部拆除,新建了4排五層樓住宅。當時,在連雲路靠近金陵西路口開設有新城隍廟點心店。1982年起,連雲路沿街設攤,後又闢為小商品市場,市面又熱鬧了起來。新城隍廟這一地名一直叫到廣場公園動工,連雲路、寧海西路等拆遷後沉溺。(張淵源)

馬立斯

1947年地圖中馬立斯一帶的「馬」字裡弄

上海的洋派可以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像「馬立斯」這樣不中不洋的名字都可以「混腔勢」(滬語:找機會混,「腔勢」即chance之音譯)成為地名。就在1980年代末的時候,大沽路菜場改名為馬立斯菜場,上海人被一時搞得摸不著頭腦。事實上,這個馬立斯菜場與其說更名,不如說是恢復舊名。因為馬立斯至少有百餘年的歷史。19世紀後期,來上海「淘金」的冒險家馬立斯(Henry Morriss)醉心於跑馬博彩業,積聚了大量資金,又與洋行買辦等一起以低價購入這一帶的大片土地,從1893年起,這裡歷年建起了馬德裡、新馬德裡、馬樂裡、老馬安裡、馬吉裡、新馬安裡、西馬德裡以及馬立斯新村等。並在威海路以南、重慶北路與成都北路之間建造了5座大型花園住宅,馬立斯自住其中一座,其餘則高價租出。正是因為馬立斯在這一帶佔有眾多地產,人們索性就把武勝路和威海路以南、黃陂北路和重慶北路附近的大沽路兩側一帶叫做馬立斯,指位性很強。

今日重慶北路上的馬立斯菜市場(張淵源 攝)

馬立斯一帶緊靠跑馬廳,且臨近八仙橋、大世界兩大商區,又有成批的住房出租,因此人口與日俱增,店鋪競相開設,促進市面進一步繁榮。其中就有馬立斯小菜場、杜六房熟食店等知名商鋪。1981年起,拆除了馬德裡和新馬德裡全部房屋,在其原址上建造起24層的電信大樓。原馬立斯新村經加層後更名重慶新村。為建造18層的振興大樓和23層的振華大樓,5座花園住宅已拆除2座。如今,若不是重慶北路上的馬立斯菜場,可能很少有人會提起這個來自曾經叱吒風雲的人物之名。傳統生煎名店「東泰祥」的總店就設在這裡。(張淵源)

美琪大戲院

美琪大戲院舊影

經常乘坐23路電車的乘客一定不會對這張老照片中的建築感到陌生,就在照片左側的外牆邊,是如今開往忻康裡方向23路的「江寧路南京西路」站。比起這種雖然精確但略顯囉嗦的坐標式站名,老乘客們則要幹練得多,他們往往直呼這一站為「美琪」。「到『美琪』下來」甚至還成為附近「梅泰恆」的另一種指向性的描述。這座「美琪」便是座落在江寧路奉賢路口的美琪大戲院。1941年,上海亞洲影院公司相中了這塊緊鄰著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的地皮。這裡原是1920年代滬上最奢華的大華飯店的舊址,即使在大華飯店被易主拆除後,這塊土地在整個30年代裡是上海舞廳業繁榮的見證,著名的大都會花園舞廳(Metropole Garden)即開設於此。與大都會舞廳僅僅隔著一條窄窄麥邊路(今奉賢路)的「美琪」自開業起,便成為了上海娛樂業的又一顆閃亮新星。這座電影院建築由知名中國建築師範文照設計,馥記營造廠承建,二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融合了現代與古典風格。開門營業首日,美琪大戲院特將美商二十世紀福克斯影片公司最新攝製的彩色歌舞片「Moon Over Miami」冠以《美月琪花》的中文譯名作首場公演,片名巧妙地將戲院名融入其中,令觀眾印象深刻。(陳寒松)

金司徒廟·萬春街

靜安區內以街命名的小路本就不多,萬春街可能是其中較為知名的一條,因為23路就有萬春街一站。然而,可能很少有人知道,這裡曾經是上海電影界的中心之一。萬春街原名金司徒廟街,因有金司徒廟(原址在萬春街63弄1號)得名。相傳該廟建於明末清初,原系一庵,後從浦東金司娘殿(欽賜仰殿)請來金山童子菩薩一座,因金山童子官銜為司徒,因名金司徒廟。1932年,由嚴春堂投資成立的藝華影片公司就在金司徒廟成立。第二年,藝華增加投資並在廟旁搭建了面積十分可觀的大攝影棚。當時主持電影創作的是田漢,有名的電影《黃金時代》《火燒紅蓮寺》就是在這裡拍攝的。萬春街與電影的緣分還不止於此,新中國成立10周年之際,海燕電影製片廠攝製的電影《萬紫千紅總是春》上映,影片講述了一群普通家庭婦女紛紛要求走進工廠為國家建設貢獻力量的故事。據資料顯示,電影正式開拍前,劇組演員就是到這裡的金司徒廟居委會的生產組,學習各種生產技術以體驗生活。正是因為這部影片,後來在1964年時,把寓有萬紫千紅總是春之意的「萬春街」替換下了金司徒廟街的舊名。像萬春街這種以影片名定名的道路名稱在上海還真是獨樹一幟的呢。(張淵源)

電影《萬紫千紅總是春》海報

忻康裡

一般不熟悉滬西地區的上海人要想得知忻康裡這個地名,或許就是通過23路的這個終點站。曹家渡五角場是滬西知名的鬧市區,市面一片繁榮景象,各種生活配套設施齊全,各條馬路似乎終日熱鬧非凡。地處曹家渡鬧市東南的忻康裡,好似淹沒在了這片喧囂中。原本為舊式裡弄的忻康裡是由江蘇啟東一鬱姓商人投資建造於1929年前,包括康定路1497弄、萬航渡路803—851單號,有2層磚木結構石庫門住宅184幢,乃是上海較有規模的老式住宅區之一。其名稱來歷有二說。一說因開發商為祝願其妻忻氏安康而取名「忻康裡」;一說「忻」字即欣喜、開心之義,「忻康」搭配成詞自然是吉祥語。從20世紀20年代初開始,曹家渡地區已經成為工廠集中、人口稠密的地區,早年就成為一處公交樞紐。忻康裡建成後,進一步促進了曹家渡地區的發展。因線路較多,部分線路即將站點設在鄰近忻康裡處,並以忻康裡作站名。久而久之,忻康裡也演變成為區片地名,即指忻康裡車站及附近一帶地區。現在,原來的忻康裡裡弄舊宅已經拆除,並在2000年建起了鑫康苑(取「忻康」諧音)新式住宅區。然而,只要來到康定路與餘姚路交會處的23路和824路終點站就會發現,「忻康裡」仍是這裡的站名。由此可見,公交站名對老地名的傳承,絕對是功不可沒的。(張淵源)

公交站名「忻康裡」標誌和康定路餘姚路路口環狀架空線(張淵源 攝)

參考資料

[1]上海公用事業志編纂委員會編:《上海公用事業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1

[2]上海市公共運輸公司編:《上海市街道和公路營業客運(量大的公共運輸)史料匯集》:第4輯,上海:上海市公共運輸公司,1982

[3]上海市公共運輸公司第三分公司原電車一場編史組編:《上海市公共運輸公司電車一場卅三年來的發展簡況1949—1982》,內部印行,1986.10

[4]中共上海市公共運輸總公司委員會編:《上海市公共運輸企業社會主義時期中共黨史大事記》,上海:中共上海市公共運輸總公司委員會,1996.4

[5]上海市南市區人民政府編:《南市區地名志》,上海:南市區人民政府,內部發行,1982.6

[6]上海市黃浦區人民政府編:《上海市黃浦區地名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9.1

[7]上海市黃浦區人民政府財政貿易辦公室、上海市黃浦區商業志編纂委員會編:《上海市黃浦區商業志》,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2

[8]上海市靜安區人民政府編:《上海市靜安區地名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8.9

[9]薛理勇:《上海老城廂史話》,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1997.8

[10]林克主編;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上海研究中心編:《上海研究論叢》第十九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9.5

[11]網絡資料

策劃·排版·音頻

張淵源

撰文

張淵源

陳寒松

攝影

朱達藝

張淵源

資料

李聖愷

陳寒松

特別指導

燈塔

zrg

小魔王 パパ

審校

徐曾禎

門牌地名上海掌故文化

公交電汽車滬上交通史

天主教會聖堂機構研究

原標題:《【車影行蹤38】23路電車66周歲慶生之際回顧線路歷史,踏訪沿途地標》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車影行蹤43:從27路到37路,究竟幾易其名其車?
    如今,她已被鎖定在37路汽車多年……線路微歷史27路→37路1974年12月24日,27路無軌電車正式通車(23日試通車),自靜安寺至齊齊哈爾路,線長10公裡,由電車一場運營。1992年交通手冊:37路汽車1994年330路夜宵線開通(初名ZX330路),線路涵蓋20路和37路兩線的絕大部分線路和站點。
  • 車影行蹤:圖說上海末代有軌電車「進化」史
    10月24日,拆除新閘路、芝罘路電車軌道,增建由江灣五角場通往江灣體育場的支線和停車道,於12月15日完成。1960年底,1路有軌電車線路自靜安寺通達江灣五角場場面(紀錄片資料畫面)12月31日,1路有軌電車北端終點從虹口公園延伸至江灣五角場,全線長達14.96公裡,為全市最長有軌電車線路。
  • 車影行蹤|上海越江公交大橋線大回顧
    原創 張淵源 上海門牌研究所引言今年國慶長假,本號發布了一篇《上海越江隧道公交線大回顧》反響不俗,當時即有慧眼讀者期待起了「大橋姐妹篇」。大橋三線1993年10月23日,楊浦大橋正式通車,為之配套的公交大橋三線、大橋四線2條公共汽車線路同步通車。大橋三線自浦西國定路經江灣五角場,沿黃興路跨越楊浦大橋,至浦東羅山新村(德平路博山東路)。1999年11月,浦西終點站調整至國和新村(世界路國和路)。
  • 【記憶】坐上23路電車,體驗一次文化之旅
    上海的不少公交線路已經陪伴在市民身邊走過了半個多世紀,其本身就是一張文化名片。今天的主角——23路電車,就是這樣一條線路,TA已歷經66個春秋。從滬南到滬西,從大世界到美琪……坐在車廂裡發現精彩上海,帶上此篇就能實現。
  • 【車影行蹤】滬太長途汽車與滬太路公交簡史(五)
    被譽為「寶山模式」「寶山水平」的月羅公路改建工程於1990年3月15日奠基破土動工,工程竣工投用後緩解了寶山區西北地區的交通矛盾,還標誌著寶山郊區公路建設由碎石煤屑向瀝青砼路面過渡後,已進入水泥砼路面的歷史發展新時期。1995年改建後的滬太公路1995年,被列為上海市重大工程項目之一的滬太路拓寬改建工程竣工投用。
  • 車影行蹤|重光時刻即將到來:51路公共汽車發展脈絡
    一起回顧一下51路的發展歷程。51路公共汽車微歷史前傳1947年10月8日,淞滬聯合交通服務社小客車客運線開辦,由北站(寶山路虯江路口)至吳淞外馬路(今淞浦路),全程14.8公裡。2010年1月16日,配合101路停運,51路改駛同濟路、水產路、永清路,並在全程車運營前後增設早晚班次鴻興路永興路(4:30-5:10,21:15-24:00)至同濟路水產路(4:30-5:00,22:30-23:30)區間車。
  • 車影行蹤30:莘莊「小三線」:莘吳、莘車、莘龍線簡史
    今日簡述莘莊「小三線」及其沿線地標。1983年郊縣公交線路示意圖局部:莘莊「小三線」莘吳線1971年7月1日,北吳線公共汽車線路開闢,自北橋至吳涇。沿途設北橋、新江、西塘灣、塘灣、大河頭、龍吳路、矽酸鹽廠、吳涇輪渡口等站。
  • 上海中運量71路將推這項服務,講述沿途景點地標的前世今生
    4月8日,這一幕即將出現在上海中運量71路方進車組公交車上,乘務員楊靜化身講解員,將線路沿途人文景點的前世今生娓娓道來。 早在去年第二屆進博會時,公交上講解景點這個想法就在駕駛員方進的腦子裡冒頭。「當時很多外地乘客來上海參會,趁著空閒時間打算遊玩一下,乘車過程中不時向我們詢問上海景點情況。」
  • 大同66路公交車線路有調整!
    由於大同市退役軍人服務大廳將正式啟用,為方便退役軍人辦理相關事務,大同市公交公司決定從12月28日起對66路走向做出調整。調整如下大同站——大同南站行駛方向,由大同站始發線路按原線路行駛至「大同市光榮院」後左轉,再由北環路行駛至太和路口後右轉,至「太和路文盛街口」後恢復原線路行駛。
  • 7月1日,長春曾經的雙層66路公交車與我們告別!
    據長春公交集團南通汽車公司的副總經理龐志學介紹,66路停運,主要是為合理利用公共運輸資源,緩解交通擁堵現象,66路原來配車是16臺,人民大街沿線有306路、312路、6路以及地鐵一號線,66與306基本就是重複線路,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會影響居民出行嗎?
  • 搭乘1路電車,穿越武漢62年
    出生在公交世家,已經65歲的袁厚翔師傅介紹道,武漢在無軌電車的建設上起點很高,它是唯一一條燃油車為電車讓道的線路,1958年9月20日1路電車通車,位於銅人像廣場的公汽公司讓路於電車,將站房、站點交給電車使用。自此,1路電車以此為家。
  • 上海故事:從15路電車的變遷看上海之最
    今天就和「圖溯」一起回顧一下15路電車的變遷史和相關傲人成績。15路電車微歷史15路前世1926年1月15日,英商上海電車公司開闢15路無軌電車,自三洋涇橋(延安東路江西路)至乍浦路海寧路。1958年為保證鋼鐵、紡織等行業職工的需要,9月19日深夜23:30起,65路公共汽車開始實行通宵行駛,成為上海第一條通宵行駛的公交線路。同年又陸續開闢了多條通宵線路,方便夜間乘客出行。
  • 120輛"電車"公交亮相申城 23路939路下月率先運營
    120輛"電車"公交亮相申城 23路939路下月率先運營 2013年3月10日   東方網3月10日消息:從巴士公交獲悉,曾為世博會立下汗馬功勞的120輛純電動公交車將投運市區公交,其中4月上旬將有80輛車投入到23路和939路線路上運營,這兩條線路將率先成為滬上實現全部純電動車運營的公交線路。
  • 再見,404路公交車!昔日最繁忙線路27日停運
    明天(27日),1972年開通,陪伴重慶市民整整47年的404路公交線路將「到達終點」,取而代之的是新開行的28路骨幹公交線路。在此之前,101路、405路、402路等我們熟悉且陪伴著50後、60後、70後成長的公交線路已經退出歷史舞臺。你還記得那些穿梭在大坪、上清寺、兩路口、觀音橋、江北嘴的承載著一代代市民成長的老公交線路嗎?
  • 【城事】兩條路線,天水有軌電車示範線工程(二期)高清線路圖來了→
    【城事】兩條路線,天水有軌電車示範線工程(二期)高清線路圖來了→ 2020-12-23 17: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記憶】上海的13路電車,與13座橋的那些往事
    上海的13路電車,路線自提籃橋至曹家渡,線長9.938公裡。13路線路總體較為平直,且絕大部分路段都是主幹道,路面條件較好,道路上設置了多處人行天橋。此外,13路沿線還有車行橋(跨河橋和立交橋)。略作統計,各種橋梁總數正好是13座。13路電車與13座橋的故事,就此展開……13路電車微歷史
  • 北京每年20餘條三環內公交線路將改無軌電車
    下周四,104路快車將作為本市首條實施「油改電」的公交線路,啟動車輛置換。這是最近12年電車家族首次擴容。昨日,北京市公交集團透露,未來4年,平均每年將有大約20條三環內的公交線路改為電車。  到2017年,本市數十條線路將實現由柴油車向電驅動車轉換。其中包括純電動、雙源無軌電車和增程式電車等。
  • 永別了,長春66路公交車!
    但時代的車輪永遠都是向前滾動的,隨著地鐵一號線的開通,66路公交車與之完全重合,加之與6路、306路、160路、240路等多條公交車均有交織,如今只能選擇「高風亮節」地退出。66路雙層公交司機有些不舍66路自去年取消雙層大巴車後,如今單層也將徹底告別歷史舞臺。雖然到了說再見的時候,但相信66路仍然承載著太多長春人心中的不舍。
  • 「記憶」你還記得當年被BB機冠名的3條公交線路嗎?
    1994年,我國首批以企業名稱命名的公交線路在上海誕生,這是一場「跨界合作」,「國脈三線」奔馳在申城大街小巷,時光荏苒,線路幾經調整。今天就一起回顧一下曾經的國脈126路、127路和128路的變遷史和部分著名地標,是否喚起了你的回憶?
  • 成都又一條有軌電車要來啦,串聯這些地標
    成都又一條有軌電車要來啦,串聯這些地標 2020-12-15 15: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