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西鄉縣王文清:從銷售主管到「吊瓜大王」

2020-12-27 西部網

「吊瓜子11998元,分紅169元,老肖,你家總共是12167元。」12月8日,陝西省西鄉縣龍塘鎮碾子溝村漢牧園吊瓜專業合作社裡,桌上擺著一大沓現金,點鈔機的聲音響個不停,會計正忙著將今年收購吊瓜子和分紅的錢款一一發到村民手中。

貧困群眾肖興發數著剛領到的鈔票說:「如今的好日子,都是文清帶著我們幹出來的。跟著他,我們心裡踏實!」

不當主管當農民 小吊瓜成大產業

今年37歲的王文清是土生土長的碾子溝村村民,職高畢業後就到外地打工,在外打拼10餘年,他已成為年薪10多萬元的汽車工具廠銷售主管。

在外務工期間,王文清了解到一種叫作吊瓜子的農產品銷售火熱。考察了浙江等地的吊瓜種植產業後,他發現吊瓜是十分理想的經濟作物:對種植環境和技術要求不高,特別適合在漢中農村地區種植。他決定回鄉創業,帶著大家一起種植吊瓜。

2014年,王文清回到碾子溝村,流轉了30畝土地,開始試種吊瓜。經過精心培育和科學管理,他前兩年就賺了30多萬元。

周邊村50餘戶村民受到鼓舞,紛紛開始引種吊瓜。王文清藉機與6戶村民聯合成立了專業合作社,採取統一供應種苗、農戶分散種植、全程技術指導、產品統一回收的發展模式,帶動全鎮種植吊瓜2000畝。

多方合力來助力 電商銷售動力足

2016年,隨著吊瓜種植產業發展壯大,村裡的吊瓜產量不斷提高。但由於沒有自己的品牌,銷售渠道單一,吊瓜嚴重滯銷。

2017年初,中國漢中農村電子商務暨「網際網路+旅遊」主題會議舉行,參會的王文清意識到了電商銷售農產品的巨大潛力,於是主動找到西鄉縣電商協會尋求幫助。他還為合作社註冊了「漢牧園」牌吊瓜子商標,辦理了食品安全生產許可證。

在多方助力下,網上銷售渠道很快被打開,僅1個月,合作社吊瓜子產品銷售4.1萬單,銷售收入達150餘萬元。滯銷的40噸吊瓜子被全部銷售一空。

經營模式創新 帶領群眾致富

「要把產業做大做強,延長產業鏈是最有效的方法。」王文清註冊成立了以吊瓜生產技術服務、吊瓜回收加工為主的漢中宏志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採用現代化訂單農業模式,集中種苗供應、技術指導、統一回收產品,並與18個吊瓜種植專業合作社籤訂購銷合同。合作社種植規模達8000畝,年產吊瓜子800噸,散戶種植6500畝,年產吊瓜子650噸,穩定了產業鏈源頭。

目前,在王文清的帶動下,碾子溝村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發展吊瓜8000餘畝,帶動種植戶2000餘戶,年銷售收入1600餘萬元。吊瓜成為碾子溝村群眾脫貧增收的主導產業,王文清也被村民們親切地稱為「吊瓜大王」。

領取到吊瓜合作社分紅的農戶笑得合不攏嘴。

在王文清的吊瓜合作社裡,紅彤彤的吊瓜綴滿枝頭。

編輯:秦秦

相關焦點

  • 「帶貧典型」王文清:從銷售主管到「吊瓜大王」
    12月8日,西鄉縣龍塘鎮碾子溝村漢牧園吊瓜專業合作社裡,桌上擺著一大沓現金,點鈔機的聲音響個不停,會計正忙著將今年收購吊瓜子和分紅的錢款一一發到村民手中。貧困群眾肖興發數著剛領到的鈔票說:「如今的好日子,都是文清帶著我們幹出來的。跟著他,我們心裡踏實!」
  • 種吊瓜捧回全省脫貧攻堅獎 西鄉這個80後小夥咋做到的?
    11月19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資訊信息傳播局主辦、陝西省委網信辦承辦的「決勝2020·陝西擔當」網絡主題活動採訪團一行來到西鄉縣白龍塘鎮碾子溝村的漢牧園吊瓜專業合作社。漢中宏志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文清今年只有37歲,他不僅是「漢牧園吊瓜專業合作社」的創始人,也被大家稱為「吊瓜大王」。村民們將收穫的吊瓜子賣到了合作社。「在外打工10年,最後我就看準了這個項目。」
  • 【決勝2020】種吊瓜捧回全省脫貧攻堅獎 西鄉這個80後小夥咋做到的?
    11月19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主辦、陝西省委網信辦承辦的「決勝2020·陝西擔當」網絡主題活動採訪團一行來到西鄉縣白龍塘鎮碾子溝村的漢牧園吊瓜專業合作社。記者看到,院子裡擺滿了剛收回的吊瓜籽,旁邊的廠房內傳出機器運轉發出的「嗡嗡」聲,而掛著「漢中宏志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牌匾的辦公室裡,擺滿了各種已經包裝好的吊瓜籽產品。
  • 「決勝2020」陝西西鄉碾子溝村:小小吊瓜子結出金果實
    陝西西鄉縣碾子溝村種植的吊瓜果 西鄉縣委宣傳部供圖中國青年網西鄉11月24日電(見習記者 席聰聰)吊瓜子,是陝西西鄉縣白龍塘鎮碾子溝村的一張「金名片」,也是當地村民擺脫窮根的「利器」。六年前,誰也沒想到,一顆小小的吊瓜子能在碾子溝村結出金果實。
  • 漢中西鄉:「小吊瓜」蝶變 「大產業」 成脫貧致富「金瓜瓜」
    碾子溝村的漢牧園吊瓜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王文清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人,早年外出務工,掌握吊瓜種植技術後,於2013年返鄉創業,並帶領群眾發展吊瓜產業。「開始的時候,大家都不願意跟我種吊瓜,認為種植吊瓜與種植玉米並沒有什麼區別,而且效益還是一個未知數。別人不種,我就自己種。我種植吊瓜的第一年,每畝收益就達到2500元。
  • 「決勝2020」種吊瓜的返鄉人:我敢說,鄉親們跟著我賺到錢了!
    中新網漢中11月20日電 題: 種吊瓜的返鄉人:我敢說,鄉親們跟著我賺到錢了!陝西省西鄉縣獨特的地形地貌和南北氣候過渡帶區位,為許多物種生長提供了有利環境,也造就了適宜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優良環境。近年來,西鄉縣生態保護和生產發展並重,2019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116.7億元,並順利實現脫貧摘帽。王文清 (王文清本人供圖)2014年,在外務工十多年的王文清決定回到西鄉。
  • 【決勝2020】陝西西鄉:吊瓜藤下的脫貧故事
    (中國臺灣網 李寧 攝)  中國臺灣網11月21日陝西訊 (記者 李寧)從合作社工作人員手中接過賣吊瓜子的1439塊錢,68歲的屈扶庭老人高興得合不攏嘴。  西鄉縣位於漢中東部的漢江谷地,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
  • 陝西西鄉:吊瓜藤下的脫貧故事
    (中國臺灣網 李寧 攝)中國臺灣網11月21日陝西訊 (記者 李寧)從合作社工作人員手中接過賣吊瓜子的1439塊錢,68歲的屈扶庭老人高興得合不攏嘴。西鄉縣位於漢中東部的漢江谷地,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屈扶庭是該縣白龍塘鎮碾子溝村村民,家中有二畝七分地,幾年前,他還只能把地全部用來種水稻,除去口糧一分錢都剩不下。
  • 【秦奮有新貌】拔窮根、開富源 陝西西鄉縣脫貧摘帽努力實現人人有...
    至此,陝西所有貧困縣全部摘掉貧困帽子,區域性整體貧困基本解決,全省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為進一步總結和展示這些縣(區)在脫貧攻堅中所取得的有益經驗和典型做法,西部網、陝西頭條客戶端、「學習強國」陝西學習平臺特別推出「秦奮有新貌——陝西29個縣(區)脫貧摘帽」專題,邀您共同見證陝西脫貧攻堅之路,一起感受三秦兒女不懈奮鬥之美。
  • 碑石所見 西鄉縣的移民宗族
    清光緒七年《周氏宗祠記事碑》有載:先祖父周公輝岐,原任陝西武功縣教諭,後徙居陝西西鄉縣桑園神溪河,落業周家坎。《西鄉縣誌•選舉志•清代歳貢表》有著錄,《西鄉縣誌•選舉志•清代增蔭表》著:周應文,郷飮正賓,以子輝岐官貤贈徵仕郎,妻曹氏、劉氏俱贈孺人。
  • 西鄉縣堰口鎮景色如畫繪小康
    「十三五」期間,通過脫貧攻堅的苦戰打造、基礎設施的改造提升和堅持不懈整治鄉村環境,西鄉縣堰口鎮呈現出景點星羅棋布、產業興旺壯大、生活小康幸福的美景。地處陝南的西鄉縣堰口鎮是全國、省市重點鎮,更是一座千年古鎮。隨著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的如期完成,從而使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升和完善,堰口古鎮容光煥發,小康水平煥然一新。
  • 王文清,何許人也?
    因此也有人說是這個人一手捧紅了王傑,而這個人就是王文清。王文清是誰?王文清長相是什麼樣子?沒有人能夠完全說清楚,講詳細,他也很少有影像和照片流傳出來。除了在1991年齊秦的演唱會上以一頭長髮的形象出現在公眾面前外,很難再在其他地方見到他的樣子。
  • 臘爾山鎮6000多畝吊瓜進入豐收季
    近日,鳳凰縣臘爾山鎮種植的6000多畝吊瓜陸續進入採摘時節,瓜農們抓緊時間在基地裡採摘,喜迎豐收。  走進賀村的吊瓜基地,一片片綠油油的吊瓜棚內,逐漸成熟的吊瓜像一個個橘紅色的小燈籠,十分惹人喜愛,農戶們正忙著採摘成熟的吊瓜。據他們介紹,今年是第二年採摘,大家已經熟練的掌握了吊瓜採摘的技術要領,速度快又不會損壞果實,而且收入也很可觀。
  • 西鄉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周工作簡訊(12月7日-12月11日)
    二、陝西網來我縣採訪退役軍人創業典型陝西天漢農業有限公司程興剛12月9日上午陝西網記者及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一行來我縣採訪退役軍人創業典型程興剛。程興剛,男,生於1971年1月,中共黨員,漢中市西鄉縣人。
  • 塗市鎮:吊瓜豐收 農民增收
    酉州城事訊(全媒體記者冉川文/圖)10月11日,在塗市鎮桃魚村,村民們正利用晴好天氣採摘吊瓜,地裡田間一派豐收的景象。據了解,自2019年以來,塗市鎮通過引進吊瓜產業,陸續建成吊瓜基地400多畝。眼下,隨著吊瓜進入成熟期,為當地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務工就業機會。
  • 吊瓜成村民增收新路徑
    近日,福祿鎮青橋村吊瓜種植基地,負責人林江在為吊瓜拉網。(文/圖記者熊偉)近日,在福祿鎮青橋村吊瓜種植基地內,一棵棵嫩綠的吊瓜苗已悄然露頭,種植大戶林江和工人們一起忙著拉網、固定吊瓜架,準備著吊瓜藤蔓纏繞上架。「鋼絲要拉緊,邊角要斜拉成八字形,這樣吹風的時候才會穩固。」林江認真地指揮著工人們正確的進行瓜架固定。當前正是吊瓜開始發芽的季節,再過半個月吊瓜苗便開始纏繞上架,5月下旬便開始掛果,中秋節後將進入採收期。
  • 播州區團溪鎮:吊瓜豐收 促農增收
    初冬時節,走進播州區團溪鎮兩路口村的千畝吊瓜示範基地,只見成片的吊瓜長勢喜人,一個個金黃色的吊瓜掛滿了架子,村民正在忙著採摘吊瓜。這片千畝吊瓜的「主人」叫馮發剛,今年3月,馮發剛和另外11名股東合夥成立了發剛種養專業合作社,以「黨支部+合作社+成員大戶+農戶」的發展經營模式,流轉1100畝土地種植吊瓜。據馮發剛介紹,今年吊瓜已經賣了100多噸了,全部採收完有160噸左右,預計有300萬元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