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亦何歡?死亦何苦? 從此放下離愁,生生世世,酒敬自由

2020-12-16 牛哥談人生

生亦何歡?死亦何苦?

從此放下離愁,生生世世,酒敬自由...

看人生百態,觀眾生之相,可謂是差別甚大。有的人整日裡是遊手好閒無所事事,有的人卻忙忙碌碌辛勤勞苦了一輩子。

造成這兩極分化的,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在內心裡對生活、對人生的真實態度。不能說這兩種活法哪一種比較好,因為走的是兩個極端,其實兩種活法都不好。

中國人一貫講究「勞逸結合、張弛有度」,更提倡人與他人、人與自然、人與自己都要和諧的相處。一個人如果老是貪圖安逸整天無所事事,就會喪失了自我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反之,一個人若把自己活成了一個不停旋轉的陀螺,那也難以體會到生活的精彩和樂趣。

說誰「天生就是勞碌命」,誰又「註定是個享福的人」,這都是瞎JB扯淡。對於那些很閒很閒的人,有可能的話還是自個去找點兒事乾乾吧,人生最需要的就是充實,這人也跟衣物一樣,閒久了可是會發黴的。至於有些勞勞撲撲一刻閒不下來的人,時常給自己的身體與心靈都放個假吧,去親身領略一下生活本有的美麗與美好,那也算是不枉此生。

沒有煩惱與憂慮的人生是絕對不存在的,更是不可能的。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否則先人們也不會哀嘆「人生苦短」,更不會倡導人們應「及時行樂」。

既然人生不可能都遂如人意,那就讓自己學會隨遇而安吧。怎麼開心,那就允許自己怎樣去活著,就算是自己活不出別人所認為的「精彩人生」,那也最起碼沒有太虧了自己。

人生就是一個持續修煉的過程,何必用這一顆不平的心看待人和事,這樣既作踐了自己,由辜負了歲月。

生亦何歡?死亦何苦?從此放下執念,生生世世,酒敬自由。

相關焦點

  • 生亦何歡,死亦何苦
    生亦何歡,死亦何苦 01死亡之後甚至比活著更自由,更能主宰自己。莊子到楚國去,途中撿到一個骷髏,枯骨突露呈現出原形。莊子用馬鞭從側旁敲了敲。於是問道:「先生是貪求生命、失卻真理,因而成了這樣呢?抑或你遇上了亡國的大事,遭受到刀斧的砍殺,因而成了這樣呢?抑或有了不好的行為,擔心給父母、妻兒留下恥辱、羞愧而死成了這樣呢?
  • 生亦何歡,死亦何苦;萬丈紅塵,不過轉眼成空
    某人死了,一般人也不明白死後的世界,卻說--可惜!可惜!三毛《人》 生亦何歡,死亦何苦;萬丈紅塵,不過轉眼成空。一會對任何一個微笑的人心懷感激,看到他人的眸瞳中充滿了光芒,這是自身所不具有的,水晶般的熠輝。以為這樣就看到了他的善良。
  • 生亦何歡,死亦何苦!看淡生死,活在當下!看古人如何看待生死
    賈平凹說,人活著最大的目的是為了死,而最大的人生意義卻在生到死的過程。生亦何歡,死亦何苦。當我們漸漸地長大,親人隨著歲月的流逝也在慢慢變老、生病。在我們本可以照顧他們的年紀漸漸失去了他們。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痛恨死呢,「人固有一死」,我們要做的便是看淡生死,活在當下!好像知道古代人是怎麼面對生死的,下面的內容就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乎「死」的詩句,感受一下他們的生死情懷。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 生亦何歡,死亦何苦?古代詩詞中的描寫悲傷愁苦的經典句子
    「生亦何歡?死亦何苦?」本意是說莊子豁達看開生死。後便成為有憂愁最喜歡引用的句子。那麼多的詩人詞人,他們在百年千年前寫下很多渲洩悲觀絕望憂鬱等經典的詩詞。當唐寅(伯虎)在《臨終詩》中吟唱著:「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也何妨。陽間地府俱相似,只當漂流在異鄉。」他也許在表達一種無奈,這是來寬慰自己的吧?孤獨無助,窮困的生活境地,他又能如何呢?
  • 光明頂之戰,生亦何歡死亦何苦?就算沒有張少俠,明教也個個英雄
    生亦何歡,死亦何苦
  • 生亦何歡,死亦何懼,不卑不亢,不驕不躁
    好想知道,生從哪裡來,死到哪裡去,終究萬事萬物都是什麼生,又怎麼死。佛家講因果和輪迴,那麼生在輪迴,死在輪迴,三界五行是客觀世界,人的存亡都是由天不有由命,生不是真的生,死不是真的死,空空如也。道家講養生之道,並非長生不老的方術和術術。
  • 《天道》生亦何歡,死亦何懼,不卑不亢,不驕不躁
    好想知道,生從哪裡來,死到哪裡去,究竟萬事萬物都是什麼生,又如何死。佛家講因果和輪迴,那麼生在輪迴,死在輪迴,三界五行是客觀世界,人的生死都是由天不有由命,生不是真的生,死不是真的死,空空如也。道家講養生之道,並非長生不老的方術和術術。
  • 生亦何哀,死亦何苦,高以翔,再見!
    生亦何哀,死亦何苦,高以翔,再見!-2019年11月總結今天是11月的最後一天了,明天就是2019年的12月1日,2019年的最後一月。很快就要向2019揮手告別,這一年,我們有什麼收穫呢?我為什麼要用生亦何哀,死亦何苦這個標題,僅僅是因為高以翔。事情已經發生好幾天了,仿佛還在慢慢發酵,節目停播,負責人全部開除,骨灰回臺灣。各種後續報導連續不斷,霸佔著各種新聞版面的頭條。高以翔,生前只是稍微有點名氣的演員,意外發生之後,迅速成為全國最炙手可熱的明星。人類的劣根性無外乎此。用同情心來證明自己的高尚。
  • 雲朵,《我的樓蘭》:生亦何歡,死亦何懼
    生亦何歡,死亦何懼。去除功利,擁有一份淡然,遍看春花秋月、日出日落。在蓬鬆萬丈光芒的太陽和揮灑萬頃清輝的月亮搭建的時空舞臺上,愛永遠是生生不息,走向未來的主題。
  • 虐渣快穿文‖生亦何歡?死亦何懼?死前來一發,做鬼也風流。
    網絡素材,侵權必刪簡介:蘇錦之病了很久,但一直死不掉,他總以為這次自己總該死了,卻沒想到睜開眼後被綁定了一個熱愛生命系統。系統告訴他,因為他上輩子都病成那樣了還沒有放棄對生命的熱愛,所以他這輩子應該繼續以一個不肯死的病人形象去拯救世界上所有不熱愛生命的人,喚起他們對生活的熱情,對生命的熱愛,共建社會大和諧!蘇錦之:我要先享受生命,有愛的滋潤,才有動力去拯救世界。  系統:宿主你聽我說,你不能愛這個人,你愛上了他就會狗帶。蘇錦之:生亦何歡?死亦何懼?死前來一發,做鬼也風流。
  • 生亦何哀,死亦何苦 人生如此痛苦,那麼它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
    力拔山兮的項羽,最近還是沒有踏上江東故土,可能在他心裡,再也無法承受更多江東豪傑的血魂……生亦何哀,死亦何苦。無論情不情願,甘不甘心,他們都化作了一撮黃土,塵封在了歷史的長河中。」宜將剩勇追窮寇 不可沽名學霸王「。歷史是何其的相似,它又是何其的荒唐!你要知道,通往地獄的階梯往往是由善良砌成的。
  • 生亦何歡,死亦何苦,西西弗斯的石頭告訴我們,什麼比死亡更可怕
    中國傳統的老莊文化中,生與死,就如同四季交替一樣,死亡不過是軀體回歸自然的一個過程,不用害怕,更不用悲傷,所以在中國最原始時期的神話故事裡,並沒有死神。這種時候,我們才會明白,西西弗斯的石頭,是神對西西弗斯最嚴厲的懲罰,而這個懲罰不僅僅是勞而無功,也不僅僅是永無止境的失敗,而是生不如死。
  • 王者榮耀:峽谷英雄死亡時的傷感臺詞 生亦何哀死亦何苦
    在遊戲中有受到很多玩家的追捧,其至尊寶這款皮膚也是非常火爆的,遊戲裡至尊寶死後會說「生亦何哀,死亦何苦」,可見至尊寶是很傷感的。Top3、王昭君王昭君是王者榮耀中的一位法師英雄,靠法術打出高額傷害。是一位非常暴力的法師型英雄,生存能力相當差,但是輸出和控制能力卻異常強大。遊戲中該英雄死後會說「我看到了,故鄉的春天。」難道在王昭君心裡,故鄉比李白還重要麼?
  • 朱淑貞:生亦何哀,死亦何苦
    她每每都都會在閨中寫詩,以慰藉她孤寂的心靈,因她並不是真正的愛她的丈夫,卻不得不和他有這一段婚姻,所以在她的詩中大多都是閨怨之情,以及為追求自由的愛情之感。她以為這便會是她的一生了,可是命運又再一次對她下了手。戰亂使得他的丈夫丟失了性命,她只得回到家去。她的父母以她為恥,對她不曾待見,本就不幸,回到家中以為自己的父母可以給她一絲慰藉,那曾想不過是自己自作多情。
  • 「生亦何苦,死亦何哀」,從輓歌詩看古人關於生死的深刻思考
    《莊子·德充符》云:「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雖天地覆墜,亦將不與之遺。審乎無假而不與物遷,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死亡是人類普遍需要面對的一個永恆問題,自漢魏以來,隨著儒學的衰微,士人自我意識的覺醒,人們對死亡這一問題愈發重視,而「輓歌」作為一種內容上與死亡直接相聯繫的文體,自然也會體現著詩人們對於死亡的複雜心態。
  • 生亦何歡死亦何懼?田橫之死為什麼能影響中國兩千年?
    李清照用「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詩句讚頌大英雄項羽,而在那紛亂的世道中,田橫又何嘗不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大英雄呢? 《史記·田儋列傳》記載:「田橫因謝曰:『臣亨陛下之使酈生,今聞其弟酈商為漢將而賢,臣恐懼,不敢奉詔,請為庶人,守海島中。』」 接到使者還報的劉邦並沒有放棄對田橫的爭取,為了打消田橫的疑慮,劉邦親自找來酈食其的弟弟酈商,並告誡他「齊王田橫即至,人馬從者敢動搖者致族夷!」在做完了這一切後,劉邦再次派使者去請田橫。
  • 生不合歡,死亦同棺
    『生不合歡 死亦同棺』「哎!別哭了嘛,我幫你把風箏找回來了,你看看,可是你的?」一個身量不算太高的小男孩手裡拿著風箏,一臉無措的看著抱著膝蓋哭到沒聲的小女孩「我……咳咳」女孩剛開口答話一不小心被嗆到了男孩急忙放下手裡的風箏,輕輕地拍著女孩的背,給她順氣「好啦,都拿回來了,吶,給你」停下給女孩順氣的手,撿起放在一旁的風箏遞給女孩女孩輕輕撇過頭,眼睛紅腫但卻無不真誠的說
  • 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集詩情與豪情於一身的才女李清照
    《夏日絕句》 宋代: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的項羽
    可嘆一世英雄就這麼中了劉邦的計謀,在秦朝末年的亂世之中,他本可以如秦始皇一樣一統天下,終是因為鴻門宴手下留情沒有殺掉劉邦,又過於遵守條約,導致自己最終兵敗垓下自刎而死的結局。因為過於驕傲,他不肯聽從隨從的建議回到自己的根據地,江東地區,若是回到楚國故地,捲土重來也未可知,他不懂「不以成敗論英雄」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