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疫情延遲了上海民族樂團的新樂季發布,卻沒有讓精彩的演出缺席。今晚,《海上生民樂》音樂會在上海大劇院拉開了上海民族樂團2020-2021演出季的帷幕。從新經典出發,接踵而至的重磅演出將有著更博大的胸襟、更廣闊的視野,以當代化的語言向世界傳遞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彩。
圖說:上海民族樂團《海上生民樂》演出現場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開幕琴音依然
觀眾熟悉的演奏家們悉數登臺,一展上海民族樂團中青年精英的舞颱風貌與綜合實力。這也是上海民族樂團因疫情暫停劇場演出以來,首度正式重返劇場舞臺,承載著觀眾滿滿的牽掛與希冀。當《海上生民樂》琴音漸落,屏息間深埋片刻的寧靜,繼而掌聲如潮、歡呼四起。這相似的場景,不僅出現在上海大劇院,還一次次地再現於不同的時空:英國的巴比肯藝術中心、法國的巴黎愛樂音樂廳、德國的柏林愛樂音樂廳、美國的甘迺迪藝術中心……
其實,原定的開幕音樂會是全新創作的《錦繡中華·共飲江河水》音樂會。這部作品原計劃致敬2020年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年,選取了湖北、重慶、新疆、雲南、西藏、青海、貴州等上海對口支援地區的音樂元素開展新作品的創作。受疫情影響,五湖四海的音樂家暫時無法來到上海,這部籌備已有一年的集錦音樂會將推遲至9月23日在大劇院首演。
圖說:《海上生民樂》演出現場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匠心譜寫民樂
另一部重磅新作是由上海民族樂團和上海大劇院共同推出的原創民族音樂史詩《紫禁城》。紫禁城已有600年歷史,民樂更是流傳了數千年,但在上海民族樂團團長羅小慈看來,故宮和民樂都還很年輕。全曲共有五個篇章,從鐘鳴鼓樂的禮儀之邦,到絲竹彈撥的木製建築奇蹟,再到蕭聲嗚咽的600年滄桑,每一種樂器都對應著不同的情感表達,展現的是中華文明的延續和傳承。
羅小慈特別邀請到青年作曲家李博禪進行創作。最初,羅小慈只是聽了他的一首民樂協奏曲,心裡就有了判斷,他對民樂的了解是到位的。李博禪恰好是北京人,早在民族交響史詩《英雄》的排練廳裡,兩人對於合作《紫禁城》的想法就一拍即合。12月30日,這部作品將作為迎新音樂會《樂響四季II》的演奏曲目在大劇亮相。
圖說:《海上生民樂》演出現場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經典共融情感
演出季還將推出一批風格多樣的民族音樂會,傳統經典將與新人新聲互動交響。著名古琴演奏家龔一、二胡演奏家蕭白鏞、琵琶演奏家湯良興、笙演奏家翁鎮發將齊聚《絲竹春秋》四大名家音樂會,展現璀璨奪目的大師光彩。著名指揮家張國勇先生也將受邀執棒上海民族樂團,帶領觀眾領略名家大師的藝術魅力。
圖說:《海上生民樂》演出現場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此外,揚琴與欽巴隆專場音樂會《相遇》、《中流砥柱Ⅲ》首席音樂會等演出將輪番登場。延續多年的樂團品牌項目《火紅中國年》《歡樂祥和團圓年》將再度陪伴觀眾度過春節和元宵。樂團公益品牌「敦煌國樂·海上樂談」,則將升級細化為「海上相約」「海上跨界」海上新秀」等板塊,配合樂團演出季演出主題,推出《琵琶新語》《打動世界》《相遇揚琴》等系列公益民樂活動,帶領更多觀眾走進民樂世界。(新民晚報記者 趙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