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疫情暫別數月的上海民族樂團,7月10日晚在上海大劇院回歸,演繹《海上生民樂》。2016年,《海上生民樂》正是從這裡出發走向世界,足跡遍布英國巴比肯藝術中心、法國巴黎愛樂音樂廳、德國柏林愛樂音樂廳、美國甘迺迪藝術中心……上海民族樂團上一次大樂隊線下演出,還是春節期間的美國巡演,演奏家們當時並未料到,疫情會造成全球演出行業停擺,再次與觀眾在劇場見面,竟已時隔5個多月。
音樂會由上海民族樂團駐團指揮姚申申、彭菲執棒,胡晨韻、俞冰、金鍇、張佳偉、盧璐、陸莎莎、趙韻夢等演奏家悉數登臺。旋律奏響,一位觀眾感嘆:「久違了。」
《海上生民樂》拉開上海民族樂團2020-2021演出季帷幕。今年,樂團將推出兩部原創新作,疫情中潛心創作的成果將在舞臺接受觀眾檢驗。
有古曲新詮,也有當代新作
從2016年至今,《海上生民樂》一直在變。首演時的形式是多媒體音樂現場,在民族音樂中融入戲曲、書法、舞蹈、西樂,呈現出海派文化的鮮明氣質。如同古人「山澗撫琴」「林中吹笛」,《海上生民樂》用聽覺和視覺的雙重享受徵服了觀眾。
2018年,《海上生民樂》赴歐洲四國八城巡演,上海民族樂團為此打造了全新的音樂會版,邀請原班作曲家團隊,對小編製作品進行調整創編,在保留原有意境的同時,呈現民族管弦樂隊的豐厚質感與豐沛表現力,探尋每一個音符裡深埋的文化密碼。
此次復演,《海上生民樂》調整了曲目,有古曲新詮,也有當代新作。琵琶、京胡、鼓與樂隊作品《楚漢》,將表現楚漢戰爭的京劇曲牌《夜深沉》和琵琶古曲《十面埋伏》連綴並置,千軍萬馬,大氣磅礴。嗩吶與樂隊作品《鳳舞》改編自傳統名曲《百鳥朝鳳》,爵士搖滾等現代音樂元素的加入,使作品更具張力。雙竹笛與樂隊作品《湖光》、彈撥樂重奏《冬蟲夏草》,展現了當代青年民樂創作者豐富的技法與開闊的想像力。譚盾的《臥虎藏龍》、羅小慈的《墨戲》則讓觀眾在音符中感受到高遠的精神世界。
民族音樂史詩《紫禁城》年末首演
隨著《海上生民樂》的復演,上海民族樂團2020-2021演出季也拉開帷幕。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在故宮博物院的特別支持下,作為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重大創作項目,上海民族樂團與上海大劇院共同推出原創民族音樂史詩《紫禁城》,12月30日將在上海大劇院上演。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之年,樂團將創作演出《錦繡中華·共飲江河水》音樂會,選取湖北、重慶、新疆、雲南、西藏、青海、貴州等地音樂元素創作成新作品,9月23日將在上海大劇院與觀眾見面。
2020-2021演出季還將推出一系列不同題材和風格的民族音樂會。古琴演奏家龔一、二胡演奏家蕭白鏞、琵琶演奏家湯良興、笙演奏家翁鎮發將齊聚《絲竹春秋》四大名家音樂會,展現大師光華。指揮家張國勇也將受邀執棒上海民族樂團,帶領觀眾領略名家大師的藝術魅力。
此外,揚琴與欽巴隆專場音樂會《相遇》、《中流砥柱Ⅲ》首席音樂會將接連上演。延續多年的樂團品牌項目《火紅中國年》《歡樂祥和團圓年》將再度陪伴觀眾度過春節和元宵。樂團公益品牌「敦煌國樂·海上樂談」,則將升級細化為「海上相約」「海上跨界」「海上新秀」等板塊,配合樂團演出季演出主題,推出《琵琶新語》《打動世界》《相遇揚琴》等系列公益民樂活動,吸引更多觀眾走進民樂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