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天管理和指導30多個繡娘做工藝品,自己更要多學新技術,才能教會大家更多繡法。」彭陽縣建茹巾幗扶貧車間主任張韓芳說。
一刺一提,銀色繡花針在絲綢上下翩然穿梭,不一會兒一朵嬌豔的花就繡好了,仿佛微風拂過枝葉輕搖一縷花香。
曾經,張韓芳和丈夫是彭陽縣的一對菜農夫妻,每每下地幹活回來都出一身汗,衣服、鞋沾著泥土,她想像過能在乾淨整潔的辦公室工作。但是看看周圍村裡的媳婦們,大家都是這樣下地幹活操持家務。
4年前,張韓芳聽說彭陽縣白岔村走出去的劉茹在縣裡創辦了文創公司正在招工,不僅免費教刺繡技藝,每月還能領到1000元補助,便立即報名。
縫縫補補都會做,但繡花是門真功夫。剛到公司裡,熟悉的針線在張韓芳手裡變得不聽使喚。公司從甘肅慶陽請來當地有名的繡娘從最基本的技藝教起,漸漸地,她繡出了一朵花、一個傳統紋樣、一條金魚……因為學得快、繡得好,張韓芳成為公司正式員工,從此,她拿起繡花針,遠離泥土地。
看著明亮的工作室、精巧的縫紉機、絢爛多彩的繡線和型號不同的繡花針,坐在建茹文化產品創意有限公司的扶貧生產車間裡正式上班的那天,讓張韓芳覺得夢想實現了。在建茹,3000多名像張韓芳一樣的婦女學習刺繡、縫紉、編織等專業技術,走上了創業、就業道路,用自己的巧手,編制山桃核掛件、製作刺繡枕頭、鉤編拖鞋等帶有「幸福溫度」的家居產品。在這支「繡娘團」的努力下,公司先後被自治區、市、縣各級婦聯評為「巾幗扶貧車間」和自治區「扶貧就業示範基地」。
「我們結合婦女善於刺繡的天賦和就業實際,發展千家萬戶炕頭經濟,這些工藝品生產工序、工作強度小,簡單易學,可在家獨立完成,能讓婦女宅家不停產,手工保增收。」寧夏建茹文化產品創意有限公司總經理劉茹說。
作為「彭陽女兒」,無論走到哪裡,劉茹都眷戀著家鄉的山水人情。創業至今,她緊跟政策導向,抓住美麗鄉村建設和全域旅遊發展的機遇,立足彭陽生態資源優勢和特色產業,在村民家門口搭建起扶貧車間,創辦了「茹河桃藝」和「茹家之繡」兩個品牌,推出了百餘種文化旅遊產品。通過線上線下營銷,每年有17萬件產品銷往福建、上海、四川、海南、北京、陝西等地,年收入300萬元左右,帶領鄉親們探索出了一條以家具銷售和家紡加工為產業支撐,以農業產業化發展為導向,以農民工技能培訓為橋梁,以帶動老百姓脫貧致富為目的的致富之路。
今年,繡功好負責任的張韓芳被任命為彭陽縣建茹巾幗扶貧車間主任。
「我沒有想到有一天我也能成為管理層,每月工資漲到3500元,公司每天安排小轎車接送我和另外兩個姐妹上下班,這樣的待遇讓我們覺得日子充滿希望,大家挺知足了。」張韓芳說。
疫情期間,劉茹聯繫彭陽縣中醫醫院,將藿香、艾葉、冰片、肉桂、蒼朮、蘇合香 6 味中藥材作為香囊配方,張韓芳領著車間的繡娘按照配方做成一個個精美的中藥材香囊,為抗疫一線的「戰士」們送去一片暖心呵護。
「我不僅是婦女創業帶頭人,也是彭陽縣科技特派員。下一步,我要繼續帶領婦女同胞學技術,把彭繡品牌打造出來,一起用我們手中的針線,繡出山綠、民富、文化興的好光景。」劉茹說。
劉茹(左)指導張韓芳練習「彭繡」新繡法。
(責編:趙茉鈺、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