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孩子想改變自己一生的方式,最公平的就是高考。要想改變命運,學習是最好的途徑。
隨著現代化生活的普及,「寒門出學子」的例子似乎越來越少了,更多條件優越的家庭,也很注重孩子的教育,優秀的人孩子也越來越優秀。
有幾種家長,他們自己沒有富裕起來,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光宗耀祖,就在教育孩子上下很大功夫,其實有一些方向是錯的,這樣的孩子註定不能成為「富一代」。
總是強調自己的付出,要求孩子以後報答的家庭
家庭條件不好,養育一個孩子確實是很辛苦的一件事,有些父母總是把自己的辛苦掛在嘴邊,用自己的勞累給孩子施壓,這種方式是不倡導的。
豪豪的爸爸是個農民工,平時自然是很辛苦,他就總是跟豪豪說「爸爸這麼辛苦都是為了供你上學啊,你將來能不能忘了爸爸啊?」
爸爸平時總是說自己有多辛苦,身體因為工作患了什麼疾病,很痛之類的話,豪豪聽時間久了,並沒有像爸爸想像的一樣發奮讀書,而是覺得壓力更大了。
學習和生活的壓力一旦變大,而且都是來自家庭的話,孩子只會想逃離,而不是一心為這個家努力。
總是跟孩子計算金錢,想通過這種哭窮方式讓孩子感恩的家庭
「家裡哪有那麼多閒錢給你買玩具,家裡什麼條件你也不是不知道,供你上學錢已經花完了,別再要東要西了。」
不管家裡的真實情況如果,哭窮似乎是父母們最常使用的和孩子說話的方式,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讓他知道沒有錢的痛苦,這會給孩子一種錢很重要的想法。
當孩子認為金錢的意義超過了學習,他就無心學習只想怎麼賺錢了,但是這種金錢觀,沒有知識和文化的支撐,最終孩子可能會為了錢走向歧途。
扭曲的金錢觀也會讓孩子產生一種報復性消費心理,當長大後自己有錢了,會沒有節制的消費,彌補小時候心裡的缺憾。
堅信讀書改變命運,只讓孩子讀書,別的什麼都不許做的家庭
很多父母把生活的重擔默默扛下,什麼都不和孩子說,讓孩子成長在他們的羽翼之下。
在紀錄片《父親》中,老韓住在工地,一個月掙5百左右,給兒子200,給自己留150,這樣的生活,父子倆都很艱苦。
小韓不被允許出去兼職,因為爸爸只讓他好好學習,小韓為了吃飯生活,在學校撿瓶子攢生活費。
在這種教育下,小韓畢業了也因為唯唯諾諾找不到工作,父親和家庭的壓力更是讓他喘不過氣。
結果小韓一個大學生,只能去找1500元的保潔、服務員等工作,他好像也就這樣「任命」了。
什麼樣的教育,才是真正讓孩子更優秀的教育
其實父母都是想讓孩子將來生活能更輕鬆,出發點都是好的,但是教養方式卻出現了問題,導致孩子沒有朝預想中發展。
父母給孩子的正確教育是,給孩子提供平臺,讓孩子增長見識。
讓孩子去好的學校學習,給孩子進行教育投資,讓孩子能學到更多的知識,認識更多的人。
適當放手讓孩子出去「闖蕩」,讓孩子漲漲見識,免得像小韓一樣,去面試都不敢張嘴說話,最後只能去做服務員。
大學的時候兼職,不僅可以增加孩子的社會閱歷,也能讓孩子增加工作經驗,為以後面試做準備。
所以家長把孩子「圈養」在自己懷裡並不是什麼好事,老鷹會把孩子丟下山崖練習飛行,家長也應該放手讓孩子去闖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