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仰慕孟浩然,李白寫下一首深情詩作,盡顯世間最美的友誼

2020-12-23 一點文心

盛唐詩壇,群星閃耀,作為山水田園詩的兩位代表,王維和孟浩然備受後人稱道,為世人留下了許多經典詩作,名垂千古。然而,在世人心中,孟浩然卻是一個複雜且看不透的人。他早年隱居山林,吟風弄月,過得十分瀟灑。可40歲之後,他突然想出來做官了。

只可惜造化弄人,他最後官沒有做成,隱士的名聲也被破壞了。與王維相比,孟浩然可以說「仕隱」兩不得,人生著實過得有點失敗。可是,這樣「失敗」的孟浩然卻圈粉無數,連大詩人李白都是他的迷弟。一個能夠讓天才為之著迷的人,其魅力應該著實不小!

那麼,真實的孟浩然究竟是什麼樣呢?對此,李白的一首《贈孟浩然》可以為我們揭曉答案。這首詩中,李白對孟浩然的仰慕之情可以說展露無遺。這一方面是因為李白天性純真,但更多的卻是因為孟浩然個人的獨特魅力。下面,讓我們走進這首詩:

贈孟浩然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我們知道,歷朝歷代的天才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性:才華橫溢、氣質不凡、天賦異稟、極度自信。因此,在世人眼中,他們多數都狂放不羈,目中無人。而李白更是曠古少有的天才之一。可是,這樣一個天才李白,對孟浩然卻十分仰慕,為他寫下了這首深情詩作,盡顯世間最美的友誼。

這首詩大概寫於李白寓居湖北安陸期間。此時,李白與已故宰相許圉芝的孫女許紫煙成親,安家楚地。荊楚大地自然風光優美,且人文薈萃,名勝繁多,對李白產生了強烈的吸引力。於是,他常常往來於襄漢之間,沉浸在優美的自然山水和濃厚的歷史人文中。

也就是在此期間,李白遇到了比他年長十二歲的孟浩然,並彼此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在李白的眼中,孟浩然風流儒雅,是個世間少見的文人雅士。在思想感情上,李白與孟浩然也產生了很多共鳴。所謂「千金易得,知己難求」,二人的相遇成就了世間最美的一段友誼。

李白有多仰慕孟浩然呢?在這首詩中,他一開口就說「吾愛孟夫子」,多麼坦率,多麼真誠啊!你不必用什麼風花雪月的雕章琢句,也不必用什麼草木烏獸的比興寄託,你只是直接說出來,那種感發的作用就在你的口吻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了。

李白說:「我真的是賞愛孟夫子!」因為孟浩然比李白年長,屬於前輩的詩人,所以他稱孟浩然為「孟夫子」,而「夫子」兩個字便帶有了無限賞愛的意味。李白欣賞孟夫子的什麼?「風流天下聞。」中國古人所說的「風流」是「風行水流」的意思。風為什麼吹?水為什麼流?是它不得不如此,自然要如此,它不是故意做給你看的。

同樣,一個「行不偽飾,動以求真」的人,就像風吹過去,水流下去一樣,自然瀟灑,這就是「風流」,也就是中國古人常常說的「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接著,「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紅顏」就是年輕;「軒」是做官的人所乘坐的車子;「冕」是做官的人所戴的烏紗帽。

他說,然孟浩然從年輕的時候就看清了世間的功名利祿,不出來求做官,等到他頭髮白了,仍然在山中隱居。「臥」並不是說他每天都睡在床上,而是極言其閒適的生活——不是我追求不到功名,是我不要它,主動放棄了它,而甘願過隱居的生活,整日與青松白云為伴。

醉月頻中聖」,什麼叫「中聖」呢?我們說「聖人」是指品德很好的人,而這裡的「中聖」不是指品格道德的聖。古人往往把酒分成兩等:一種是濾過的酒,叫清酒;另一種是剛剛釀好還沒有過濾,酒上還有浮沫的,叫濁酒,所以你看古詩裡邊常常說什麼「一壺濁酒」、「濁酒一杯」等等。

在古代,詩人們都喜歡喝酒,就把清酒稱為聖人,濁酒稱為賢人。當你找不到聖人的時候,只好去找賢人了。人喝酒喝醉了就叫「中酒」,那麼「中聖」就是喝清酒喝醉了。李白說,孟浩然很喜歡喝酒,每當他看到美麗的月光,心裡就很感動,於是常常飲酒賞月,以至於頻頻醉酒。李白他自己不是也對影成三人」嗎?

接著,「迷花不事君」。春天,孟浩然迷戀於萬紫千紅的花朵,寧肯去欣賞大自然的良辰美景,也不肯去做官去侍奉國君。最後,他忍不住讚嘆道:「高山安可仰,徒此危清芬。」像孟浩然這樣的人,就如同一座高大的山,「高山仰止」,我怎麼能達到他的高度呢?所以我只好站在下面,徒然地敬仰他的品德了。「清芬」指的就品德的芬芳美好。

從李白的描寫中,我們不難看出,孟浩然早年的隱逸並不是故作高姿態,是他果然有風流浪漫、任性適意的一面,他在本質上確實有喜愛自然放曠的接近於隱居生活的那種性情。所以,孟浩然早年的求隱並不是虛偽的也不是別有企圖的。我們很難說這不是他自己的選擇。

作為一位常人難以企及的天才,李白深深懂得孟浩然的內心。也正因為如此,他才能夠與孟浩然一見如故,產生了世間最美的友誼。古語常說:「文人相輕」,這實在是令人悲哀的事情。可看到李白和孟浩然,文人們的內心多少會得些安慰。其實,一個人如果真是天才,他是斷然不會輕視另外一個天才的,只會尊重欣賞。

(文中圖片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作者刪除,註: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必究)

相關焦點

  • 李白見到仰慕已久的偶像,激動之餘寫下一首詩,開篇5字就很肉麻
    中唐時期詩人張籍,就是寫「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的哥們,從小喜歡杜甫的詩歌,一直以杜甫榜樣,杜甫的每一首詩,幾乎都能倒背如流。只可惜,在張籍五歲那年,杜甫就在一條破船上去世,但並不影響他對杜甫的迷戀,張籍一生只有一位偶像,那就是詩聖杜甫。
  • 示愛慘被拒,李白悻悻寫下一首詩,最後兩句卻成就千古名句
    咱們繼續來說李白。但我們知道,李白為人狂放不羈,又喜歡遊山玩水,一般人很難找的到他。其中有一首唐詩《贈汪倫》就是時任安徽縣令的汪倫因為仰慕李白的才華,他打心裡想要結交李白,所以故意騙李白說他這裡有「十裡桃花」,有「香醇美酒」,而這兩種恰恰是李白的最愛!這才將李白騙到了他府上。
  • 一生任性的孟浩然,見到唐玄宗時嚇得躲床下,因一首詩前途盡毀
    如果讓一個小孩子背三首唐詩,孟浩然所作的《春曉》定在其中,他的詩句清新自然,語味淡而造詣高。按理說,以孟浩然的才華,通過科舉考取個功名應該不是什麼難事,為何他卻一生與仕途無緣呢,有種說法是因為孟浩然作了一首詩致使前途盡毀,具體是怎麼回事呢?咱們接著往下看。
  • 唐代詩人「三角戀」,杜甫欣賞李白,李白衷心孟浩然,孟浩然?
    唐詩的鼎盛是因為在唐朝時出現了許多著名的詩人,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同時,我們知道詩歌總是一定程度上表示浪漫的,而當時的詩人們之間也是極其浪漫的,像以樂會友的伯牙子期一樣,他們以詩贈友,表達自己對故人和好友的珍惜、喜愛之情,而有趣的是在這彼此喜愛中好像有一個傳遞鏈一樣。
  •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全詩翻譯賞析
    李白是一位熱愛自然、喜歡交友的詩人,他「一生好入名山遊」,在漫遊和飄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跡遍布中原內外,留下了許多歌詠自然美、歌頌友情的作品。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年),李白東遊歸來,至湖北安陸,年已二十七歲。他在安陸住了有十年之久,不過很多時候都是以詩酒會友,在外遊歷,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酒隱安陸,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陸期間,李白結識了長他十二歲的孟浩然。
  • 杜甫詩風最像李白的一首詩,誕生了一千古名句,還誕生了一個成語
    在唐代詩壇上,一向流行後輩對前輩的敬仰和崇拜,李白崇拜比自己大十幾歲的孟浩然,「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孟浩然卻一首詩都沒有回給李白。杜甫崇拜比自己大十幾歲的李白,「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對誰都深情的杜甫一連給李白寫下了十多首詩,每一篇都是經典力作,但李白回給杜甫的詩歌卻是寥寥無幾。
  • 李白在酒席上信手拈來,寫下一首贈別詩,只有短短的幾句但很傷感
    正是由於在長安沒有受到重用,李白於是開始了四處遊歷,所以他為很多地方寫過作品,尤其是他的贈詩,寫得最為深情。四處漂泊的生活,也讓李白增長了見識,創作出來的作品,也更加的深刻,特別是他的這首經典的贈別詩《金陵酒肆留別》,顧名思義,這首詩正是寫於金陵酒館,當時他正要離開金陵去往揚州,於是信手拈來,寫下這麼一首感人肺腑的詩作,以此告訴了朋友,自己將要離開了,可是又依依不捨,所以通篇也是營造出了一種悽美之感。
  • 李白的一首詩,威武而不失霸氣,字字充滿俠義,句句都是江湖
    李白,唐朝人的驕傲,詩人的偶像,從他浪漫的詩中我們能夠讀出他的多情,他的豪邁,他不為世間所束縛的灑脫。這個如謫仙一般充滿詩情的才子,卻並不像其他文人一般墨守成規,他更像是行走的劍客,甚至舉手投足都有一股俠義之氣。
  • 一天一首古詩詞 |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是一位熱愛自然、喜歡交遊的詩人,他「一生好入名山遊」,足跡幾乎遍及整個中國,留下了許多歌詠自然美、歌頌友情的作品。《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歷來傳頌的名篇,這首詩是李白出蜀壯遊期間的作品,寫詩人送別友人時無限依戀的感情,也寫出祖國河山的壯麗美好。詩的起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緊扣題旨,點明送行的地點及自己與被送者的關係。「故人」一詞說明了兩位詩人的深厚情誼。
  • 一天一首古詩詞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唐 李白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達。廣陵:即揚州。⑵故人:老朋友,這裡指孟浩然。其年齡比李白大,在詩壇上享有盛名。李白對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稱之為「故人」。辭:辭別。⑶煙花:形容柳絮如煙、鮮花似錦的春天景物,指豔麗的春景。下:順流向下而行。⑷碧空盡:消失在碧藍的天際。盡:盡頭,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⑸唯見:只看見。
  • 李白在黃鶴樓上「認慫」擱筆?錯了!李白在黃鶴樓上寫下千古名詩
    李白劇照當時的李白53歲,雖然政治上不得志,但也圓了李白當個俠客的夢想,近十年的時間裡,大詩人李白四海為家,遊歷山水,身負長劍,得以仗劍走天涯。在被貶官之初,李白還碰到了一群「高質粉絲」作伴,例如後來成為詩聖的杜甫,還有被稱為邊塞四大詩人之一的高適。三人遊山尋仙,暢遊梁地,好不快活。李白的愁苦,作為小編是理解不了的。因為在我眼裡,李白是幸福的不能再幸福的人了。論顏值,人家一縷長髯,可謂盛唐時期的顏值擔當。論才華:連皇帝李隆基和美人楊貴妃都十分仰慕,特旨招見,不經科舉就能當官。
  • 孟浩然:李白一生難得佩服的人
    吾愛孟夫子李白的眼睛長在天靈蓋上,狂放不羈,很少看得起別人。但是,李白對孟浩然極為崇拜,曾作數詩贈年長自己十二歲的孟浩然,最著名的一首是《贈孟浩然》: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 詩仙李白的朋友圈很熱鬧,他採取不同的方式,維持了完美關係
    01仰慕偶像李白很愛孟浩然,他在一首《贈孟浩然》的五言律詩中直言不諱。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孟浩然的敬慕之情,甚至把他的風流高雅比喻為巍峨挺拔的高山。孟浩然比李白大十多歲,李白就非常渴望跟「偶像」見一面。有一次李白在黃鶴樓上喝酒,聽說孟浩然就在附近,便立馬去拜訪他,兩人一見如故,從此成為了好朋友。
  • 《舊唐書》載,李白看不上杜甫詩作。真是這樣嗎?
    這是指李白寫給杜甫的一首詩。《戲贈杜甫》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 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這首詩作於天寶五年,李白與杜甫兗州最後一次相遇。《舊唐書》認為李白看不上杜甫詩作,證據便在這一首詩。"而有飯顆山之嘲誚"。眾所周知,李白與杜甫詩風不同。李白的詩豪邁奔放、想像豐富、語言奇妙、清新飄逸、意境奇妙,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詩之如黃河之水天上來,一洩千裡、酣暢淋漓。而杜甫的詩沉鬱頓挫、兼容並蓄、鍊字對仗、內容深遠,多表現出憂時傷世,悲天憫人的現實主義思想。
  • 八首送別詩,見證李白的似水柔情,句句珠璣、深情款款!
    今天總結了八首李白的贈別詩,首首有新意,句句是珠璣,李白不愧為一代詩仙,大家都知道詩仙太白平日以瀟灑不羈而聞名唐代詩壇,當送別友人時,他也變得深情款款、柔情似水。《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 劉長卿送別僧人時寫下一首詩,詩作美如畫卷,畫裡畫外都流動著美
    在一首詩中能呈現出美如畫卷的效果,對於景色描摹的成功自然是其中一個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景色的描摹蘊含了詩人抒情的精湛技藝,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寓情於景。李白在黃鶴樓送別孟浩然,寫下名垂千古的詩篇,人們可以根據詩意,進而描摹渲染出「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畫面,詩人的目光望著遠去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可見目送時間之長。
  • 詩行天下|宣城與李白:念一個人,懷一座城
    人世間的邂逅相逢其實很奇妙,不獨是人與人,人與萬物都是如此,靈犀一點,心心相通。而宣城,這座絕美的徽州古城,有了李白。天寶十二年(753),53歲的李白受從弟李昭正的邀請,第一次來到宣城。此時距離李白長安賜金放還已有十載,光陰荏苒,過往繁華轉瞬便成煙雲。人人都道李白仙風道骨、恣意瀟灑,卻忘了當初寫下「待吾盡節報明主,然後相攜臥白雲」的那個人,也是他。
  • 李白與杜甫,千古傳承的詩壇友誼,人散曲終後的餘音繞梁
    李白與杜甫,一個詩仙,一個詩聖,並稱「李杜」。他們的存在,撐起大半個唐朝文壇;他們的詩作,照亮了整個時代;他們的魅力,傾倒了整個華夏。李白歷經盛唐,杜甫輾轉晚唐,兩人年紀雖相差了十一歲,但這文壇二寶是人們津津樂道的一對忘年交。
  • 蒙曼老師盛讚這首詩表達了偉大的友誼,並貢獻了一個最美成語
    「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文學史上,還有比李白與杜甫之間的友誼更深厚的嗎?天寶三年四月,唐代最偉大的兩位詩人在洛陽相逢了,從此,文學史上留下了一組書寫友誼的偉大作品。《贈李白》《春日憶李白》《冬日有懷李白》《天末懷李白》《夢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一首首噴薄著激情的詩作,表達著相互間的思念之情。誠然,在李杜二人留下諸多名篇佳作中,這些作品可能並非最上乘之作,也有很多讀者並未讀過,但是,這些詩作所表達的友誼和其文學價值卻是很難被超越的。其中最為膾炙人口的當屬杜甫的《春日憶李白》一詩。
  • 李白去世37年,一個著名詩人在他墓前寫下一首感慨深沉的悼亡詩
    公元799年,李白已經逝世37年。李白代表著整個盛唐的氣度,李白的去世也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