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詩壇,群星閃耀,作為山水田園詩的兩位代表,王維和孟浩然備受後人稱道,為世人留下了許多經典詩作,名垂千古。然而,在世人心中,孟浩然卻是一個複雜且看不透的人。他早年隱居山林,吟風弄月,過得十分瀟灑。可40歲之後,他突然想出來做官了。
只可惜造化弄人,他最後官沒有做成,隱士的名聲也被破壞了。與王維相比,孟浩然可以說「仕隱」兩不得,人生著實過得有點失敗。可是,這樣「失敗」的孟浩然卻圈粉無數,連大詩人李白都是他的迷弟。一個能夠讓天才為之著迷的人,其魅力應該著實不小!
那麼,真實的孟浩然究竟是什麼樣呢?對此,李白的一首《贈孟浩然》可以為我們揭曉答案。這首詩中,李白對孟浩然的仰慕之情可以說展露無遺。這一方面是因為李白天性純真,但更多的卻是因為孟浩然個人的獨特魅力。下面,讓我們走進這首詩:
贈孟浩然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我們知道,歷朝歷代的天才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性:才華橫溢、氣質不凡、天賦異稟、極度自信。因此,在世人眼中,他們多數都狂放不羈,目中無人。而李白更是曠古少有的天才之一。可是,這樣一個天才李白,對孟浩然卻十分仰慕,為他寫下了這首深情詩作,盡顯世間最美的友誼。
這首詩大概寫於李白寓居湖北安陸期間。此時,李白與已故宰相許圉芝的孫女許紫煙成親,安家楚地。荊楚大地自然風光優美,且人文薈萃,名勝繁多,對李白產生了強烈的吸引力。於是,他常常往來於襄漢之間,沉浸在優美的自然山水和濃厚的歷史人文中。
也就是在此期間,李白遇到了比他年長十二歲的孟浩然,並彼此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在李白的眼中,孟浩然風流儒雅,是個世間少見的文人雅士。在思想感情上,李白與孟浩然也產生了很多共鳴。所謂「千金易得,知己難求」,二人的相遇成就了世間最美的一段友誼。
李白有多仰慕孟浩然呢?在這首詩中,他一開口就說「吾愛孟夫子」,多麼坦率,多麼真誠啊!你不必用什麼風花雪月的雕章琢句,也不必用什麼草木烏獸的比興寄託,你只是直接說出來,那種感發的作用就在你的口吻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了。
李白說:「我真的是賞愛孟夫子!」因為孟浩然比李白年長,屬於前輩的詩人,所以他稱孟浩然為「孟夫子」,而「夫子」兩個字便帶有了無限賞愛的意味。李白欣賞孟夫子的什麼?「風流天下聞。」中國古人所說的「風流」是「風行水流」的意思。風為什麼吹?水為什麼流?是它不得不如此,自然要如此,它不是故意做給你看的。
同樣,一個「行不偽飾,動以求真」的人,就像風吹過去,水流下去一樣,自然瀟灑,這就是「風流」,也就是中國古人常常說的「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接著,「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紅顏」就是年輕;「軒」是做官的人所乘坐的車子;「冕」是做官的人所戴的烏紗帽。
他說,然孟浩然從年輕的時候就看清了世間的功名利祿,不出來求做官,等到他頭髮白了,仍然在山中隱居。「臥」並不是說他每天都睡在床上,而是極言其閒適的生活——不是我追求不到功名,是我不要它,主動放棄了它,而甘願過隱居的生活,整日與青松白云為伴。
「醉月頻中聖」,什麼叫「中聖」呢?我們說「聖人」是指品德很好的人,而這裡的「中聖」不是指品格道德的聖。古人往往把酒分成兩等:一種是濾過的酒,叫清酒;另一種是剛剛釀好還沒有過濾,酒上還有浮沫的,叫濁酒,所以你看古詩裡邊常常說什麼「一壺濁酒」、「濁酒一杯」等等。
在古代,詩人們都喜歡喝酒,就把清酒稱為聖人,濁酒稱為賢人。當你找不到聖人的時候,只好去找賢人了。人喝酒喝醉了就叫「中酒」,那麼「中聖」就是喝清酒喝醉了。李白說,孟浩然很喜歡喝酒,每當他看到美麗的月光,心裡就很感動,於是常常飲酒賞月,以至於頻頻醉酒。李白他自己不是也對影成三人」嗎?
接著,「迷花不事君」。春天,孟浩然迷戀於萬紫千紅的花朵,寧肯去欣賞大自然的良辰美景,也不肯去做官去侍奉國君。最後,他忍不住讚嘆道:「高山安可仰,徒此危清芬。」像孟浩然這樣的人,就如同一座高大的山,「高山仰止」,我怎麼能達到他的高度呢?所以我只好站在下面,徒然地敬仰他的品德了。「清芬」指的就品德的芬芳美好。
從李白的描寫中,我們不難看出,孟浩然早年的隱逸並不是故作高姿態,是他果然有風流浪漫、任性適意的一面,他在本質上確實有喜愛自然放曠的接近於隱居生活的那種性情。所以,孟浩然早年的求隱並不是虛偽的,也不是別有企圖的。我們很難說這不是他自己的選擇。
作為一位常人難以企及的天才,李白深深懂得孟浩然的內心。也正因為如此,他才能夠與孟浩然一見如故,產生了世間最美的友誼。古語常說:「文人相輕」,這實在是令人悲哀的事情。可看到李白和孟浩然,文人們的內心多少會得些安慰。其實,一個人如果真是天才,他是斷然不會輕視另外一個天才的,只會尊重欣賞。
(文中圖片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作者刪除,註: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