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的好,「高手在民間」,咱們今天就來認識一位民間的水產養殖高手。他有什麼特別之處呢?據說,他養的蝦並不養在池塘裡,而且,養蝦池還是可移動的。聽到這,多數養殖戶不禁覺得驚訝,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記者聞訊趕來這個「養殖高手」的塘口。不看不知道,一看,果然!
這裡是青島城陽的一片大棚,不過這片大棚卻跟一般的大棚不同。這裡的大棚不產蔬菜,只產蝦。說到這,可能很多養過冬棚蝦的朋友表示懷疑了:這有什麼好稀奇的?
還別說,還真挺稀奇的。一般的對蝦養殖,要麼在泥塘裡,要麼就在水泥池裡。但是在魏兆儉這裡,蝦卻被養在了篷布裡。
篷布養蝦,蝦池可移動,便宜又方便!
「用塑料篷布做的皮兜,篷布綁在塘裡,如果什麼時候不想養了,隨時可以拆下來帶著走」,魏兆儉說。
仔細觀察,確實,這個池子裡一點鋼筋混凝土都沒有。魏兆儉的這種蝦池,確實「可移動」!
「這就是我們可移動的養蝦池」魏兆儉指著自己的「可移動」篷布蝦池說。
一年最多養四茬,打破傳統養蝦模式優勢大。
傳統的養蝦模式在北方來說,一年只能養殖一茬,到了南方,有冬棚養蝦才可養3茬。而這種篷布養蝦,一年最多竟可以養殖四茬!
這樣一來,打破了傳統養蝦「靠天吃飯」的局限性,更具有可操控性。「以前養殖土塘,土塘一年只能養一批。而且養一批還不可控,你看,經常會受天氣影響,下雨還要下在塘裡面,颳風等等,都會影響它」魏兆儉說。
確實,水產養殖行業大多都是「靠天吃飯」,天氣變化對養殖動物的影響非常大。近年來,因暴雨、陰天等惡劣天氣導致的魚蝦浮頭、缺氧致死的案例不在少數。養殖戶很難掌控天氣,有經驗的養殖戶還知道預防,很多新手養殖戶甚至養殖好久的養殖戶都沒有預防的理念,才會造成缺氧致死等排塘事件的頻頻發生。因此,養殖戶需要時時注意池塘中的溶氧,利用溶氧監測設備,時時可以檢測到池中溶氧情況。一旦發現有溶氧偏低時需要及時增氧,避免缺氧事件發生。
5G物聯網時代的到來將會顛覆這一行業現狀!目前最新的技術是幫邦水產的一款24小時時時在線水質檢測智能物聯網設備——「幫邦魔盒」,它採用數字傳感器放入塘口當中可以24小時實時監測池塘溶氧、溫度、pH指標,不管身在何方,拿起手機就能一目了然看到塘裡的實時水質情況。即使您身在千裡之外,池塘溶氧變化也盡在掌握之中。當溶氧過低會自動電話報警,並開啟增氧機增氧,有效地避免缺氧事故的發生,同時提升養殖的效益。
與現在工廠化的水泥養蝦池相比,這種蝦池優勢很大。
「這個東西才60多塊錢一平方,用磚混的話就得一二百塊錢一平方,差別太大了」,魏兆儉說。
確實,使用篷布養蝦,單單池塘建造成本來說,就已經節省了一般還要多。
雖然今年出蝦時價格不好,但是魏兆儉的第一茬篷布養殖的蝦依然收穫了不錯的收益。第一茬蝦的兩個棚一共收了三萬一千七百斤,純收入兩個棚不到40萬。
「這批蝦利潤不高」,魏兆儉說到。在利潤不高的情況下,純收入能達到40萬,這是很多養殖戶都想實現的。
曾經「被逼無奈」用篷布建蝦池,不成想竟「因禍成名」!
從十幾年前,魏兆儉就開始養殖南美白對蝦。「以前養殖土塘,土塘一年只能養一批。而且養一批還不可控,你看,經常會受天氣影響,下雨還要下在塘裡面,颳風等等,都會影響它」
魏兆儉這個人愛琢磨,在青島周邊,魏兆儉是第一批給養殖池蓋上大棚的養殖戶。為了學習養蝦技術,魏兆儉還經常去南方考察,最近幾年蝦的行情不錯,魏兆儉的養殖規模也不斷擴大。
「這一片一共是63畝地,是租劉老闆的,最開始計劃是建水泥池,可當時放上線之後,讓政府部門給停掉了」,魏兆儉說。按照當地的規定,這塊地不允許建水泥池。在當地的水產部門建議下,魏兆儉開始嘗試利用框架和隔水結構進行對蝦養殖。
魏兆儉給我們展示了篷布池材料的彈性,「你看它彈性多好,這個是直接放在地上的,土壤沒有改動,直接在地上搭建了這樣一個包」
為了找到適合養蝦的材料,魏兆儉在大棚裡面做起了實驗。
「從去年開始試驗了三次,當時考慮的是皮兜要抗壓,放上水會不會撐破。當然其實也不單獨是這一個事,最重要的是要落實國家方針,環保必須達標。因為蝦苗投放之後如果遇到有毒的東西,放完苗幾天就死掉了。」
成功,往往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兩次實驗,損失了一二十萬」魏兆儉接著說到。
對蝦對水質要求很高,而海水具有腐蝕性,什麼樣的材料既能防水而又不影響水質呢?經過多次實驗,魏兆儉找來了一種國外用來製造帆船的材料。
「很有彈性」,魏兆儉一邊說,一邊為我們展示著。「這種材料是國外進口的EVA材料,厚度是0.9毫米,無毒無味環保的」。
魏兆儉按最低密度四百尾每平方,最高密度六百尾每平方投放蝦苗,最終養殖非常成功」!
篷布養蝦成功,魏兆儉一下子成了養蝦界的名人,「這是目前國內最先進的養殖模式了,規模也比較大全國都來這個地方學習」,相親們說。
湖北、華中還有西南那邊的養殖戶專門開車過來學習。聽他們說,他們是從網上看到魏兆儉養蝦很成功,都紛紛來學習和參觀他的養殖模式。越來越多的養殖戶到這裡參觀學習,魏兆儉還把這種篷布養蝦的模式申請了發明專利。
這種模式如果能推廣開,在國內,不管從哪方面來說,節能減排,建設成本也有很大的降低。
遠銷北京天津,人送外號「青島蝦王」!
方便易操作,自從魏兆儉開始用篷布養蝦,他的生意那算一個紅紅火火啊。很多北京、天津等地的大酒店,都從老魏這裡訂貨,篷布蝦可謂是供不應求。而這個相貌平平的老魏,被多數人送外號「青島蝦王」!後來,老魏成立了青島兆儉淡水蝦養殖專業合作社,並註冊了自己的「兆儉牌」大蝦,近10年來已經有上百名養殖戶前來學習養蝦,而老魏毫不吝嗇,一一傾囊相授。「大家都是搞水產的,人多力量大, 我就不信同行是冤家這句話。」老魏說。
水產經銷商再不提高服務能力,遲早會被市場所淘汰!加盟幫邦,我們將為您帶來壓力重重下的新發展思路,讓您體驗智能物聯網設備帶來的水產養殖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