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蝦王」名不虛傳!他這樣養殖對蝦,成本節省一大半

2020-12-17 騰訊網

俗話說的好,「高手在民間」,咱們今天就來認識一位民間的水產養殖高手。他有什麼特別之處呢?據說,他養的蝦並不養在池塘裡,而且,養蝦池還是可移動的。聽到這,多數養殖戶不禁覺得驚訝,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記者聞訊趕來這個「養殖高手」的塘口。不看不知道,一看,果然!

這裡是青島城陽的一片大棚,不過這片大棚卻跟一般的大棚不同。這裡的大棚不產蔬菜,只產蝦。說到這,可能很多養過冬棚蝦的朋友表示懷疑了:這有什麼好稀奇的?

還別說,還真挺稀奇的。一般的對蝦養殖,要麼在泥塘裡,要麼就在水泥池裡。但是在魏兆儉這裡,蝦卻被養在了篷布裡。

篷布養蝦,蝦池可移動,便宜又方便!

「用塑料篷布做的皮兜,篷布綁在塘裡,如果什麼時候不想養了,隨時可以拆下來帶著走」,魏兆儉說。

仔細觀察,確實,這個池子裡一點鋼筋混凝土都沒有。魏兆儉的這種蝦池,確實「可移動」!

「這就是我們可移動的養蝦池」魏兆儉指著自己的「可移動」篷布蝦池說。

一年最多養四茬,打破傳統養蝦模式優勢大。

傳統的養蝦模式在北方來說,一年只能養殖一茬,到了南方,有冬棚養蝦才可養3茬。而這種篷布養蝦,一年最多竟可以養殖四茬!

這樣一來,打破了傳統養蝦「靠天吃飯」的局限性,更具有可操控性。「以前養殖土塘,土塘一年只能養一批。而且養一批還不可控,你看,經常會受天氣影響,下雨還要下在塘裡面,颳風等等,都會影響它」魏兆儉說。

確實,水產養殖行業大多都是「靠天吃飯」,天氣變化對養殖動物的影響非常大。近年來,因暴雨、陰天等惡劣天氣導致的魚蝦浮頭、缺氧致死的案例不在少數。養殖戶很難掌控天氣,有經驗的養殖戶還知道預防,很多新手養殖戶甚至養殖好久的養殖戶都沒有預防的理念,才會造成缺氧致死等排塘事件的頻頻發生。因此,養殖戶需要時時注意池塘中的溶氧,利用溶氧監測設備,時時可以檢測到池中溶氧情況。一旦發現有溶氧偏低時需要及時增氧,避免缺氧事件發生。

5G物聯網時代的到來將會顛覆這一行業現狀!目前最新的技術是幫邦水產的一款24小時時時在線水質檢測智能物聯網設備——「幫邦魔盒」,它採用數字傳感器放入塘口當中可以24小時實時監測池塘溶氧、溫度、pH指標,不管身在何方,拿起手機就能一目了然看到塘裡的實時水質情況。即使您身在千裡之外,池塘溶氧變化也盡在掌握之中。當溶氧過低會自動電話報警,並開啟增氧機增氧,有效地避免缺氧事故的發生,同時提升養殖的效益。

與現在工廠化的水泥養蝦池相比,這種蝦池優勢很大。

「這個東西才60多塊錢一平方,用磚混的話就得一二百塊錢一平方,差別太大了」,魏兆儉說。

確實,使用篷布養蝦,單單池塘建造成本來說,就已經節省了一般還要多。

雖然今年出蝦時價格不好,但是魏兆儉的第一茬篷布養殖的蝦依然收穫了不錯的收益。第一茬蝦的兩個棚一共收了三萬一千七百斤,純收入兩個棚不到40萬。

「這批蝦利潤不高」,魏兆儉說到。在利潤不高的情況下,純收入能達到40萬,這是很多養殖戶都想實現的。

曾經「被逼無奈」用篷布建蝦池,不成想竟「因禍成名」!

從十幾年前,魏兆儉就開始養殖南美白對蝦。「以前養殖土塘,土塘一年只能養一批。而且養一批還不可控,你看,經常會受天氣影響,下雨還要下在塘裡面,颳風等等,都會影響它」

魏兆儉這個人愛琢磨,在青島周邊,魏兆儉是第一批給養殖池蓋上大棚的養殖戶。為了學習養蝦技術,魏兆儉還經常去南方考察,最近幾年蝦的行情不錯,魏兆儉的養殖規模也不斷擴大。

「這一片一共是63畝地,是租劉老闆的,最開始計劃是建水泥池,可當時放上線之後,讓政府部門給停掉了」,魏兆儉說。按照當地的規定,這塊地不允許建水泥池。在當地的水產部門建議下,魏兆儉開始嘗試利用框架和隔水結構進行對蝦養殖。

魏兆儉給我們展示了篷布池材料的彈性,「你看它彈性多好,這個是直接放在地上的,土壤沒有改動,直接在地上搭建了這樣一個包」

為了找到適合養蝦的材料,魏兆儉在大棚裡面做起了實驗。

「從去年開始試驗了三次,當時考慮的是皮兜要抗壓,放上水會不會撐破。當然其實也不單獨是這一個事,最重要的是要落實國家方針,環保必須達標。因為蝦苗投放之後如果遇到有毒的東西,放完苗幾天就死掉了。」

成功,往往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兩次實驗,損失了一二十萬」魏兆儉接著說到。

對蝦對水質要求很高,而海水具有腐蝕性,什麼樣的材料既能防水而又不影響水質呢?經過多次實驗,魏兆儉找來了一種國外用來製造帆船的材料。

「很有彈性」,魏兆儉一邊說,一邊為我們展示著。「這種材料是國外進口的EVA材料,厚度是0.9毫米,無毒無味環保的」。

魏兆儉按最低密度四百尾每平方,最高密度六百尾每平方投放蝦苗,最終養殖非常成功」!

篷布養蝦成功,魏兆儉一下子成了養蝦界的名人,「這是目前國內最先進的養殖模式了,規模也比較大全國都來這個地方學習」,相親們說。

湖北、華中還有西南那邊的養殖戶專門開車過來學習。聽他們說,他們是從網上看到魏兆儉養蝦很成功,都紛紛來學習和參觀他的養殖模式。越來越多的養殖戶到這裡參觀學習,魏兆儉還把這種篷布養蝦的模式申請了發明專利。

這種模式如果能推廣開,在國內,不管從哪方面來說,節能減排,建設成本也有很大的降低。

遠銷北京天津,人送外號「青島蝦王」!

方便易操作,自從魏兆儉開始用篷布養蝦,他的生意那算一個紅紅火火啊。很多北京、天津等地的大酒店,都從老魏這裡訂貨,篷布蝦可謂是供不應求。而這個相貌平平的老魏,被多數人送外號「青島蝦王」!後來,老魏成立了青島兆儉淡水蝦養殖專業合作社,並註冊了自己的「兆儉牌」大蝦,近10年來已經有上百名養殖戶前來學習養蝦,而老魏毫不吝嗇,一一傾囊相授。「大家都是搞水產的,人多力量大, 我就不信同行是冤家這句話。」老魏說。

水產經銷商再不提高服務能力,遲早會被市場所淘汰!加盟幫邦,我們將為您帶來壓力重重下的新發展思路,讓您體驗智能物聯網設備帶來的水產養殖新模式。

相關焦點

  • 昌邑下營鎮引來單體最大對蝦養殖園區
    依託邦普種業國家級水產遺傳育種中心和包振民院士科研團隊成功培育出的南美白對蝦種蝦,進行擴繁選育蝦苗,開展南美白對蝦種苗標準化生產,苗種輻射整個環渤海灣地區以及浙江、江蘇等主要養殖區。二是現代生態養殖示範產業園。佔地1300畝,主要建設研發中心和168個工廠化養殖車間,總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
  • 對蝦工業化養殖科技創新聯盟在青島成立
    ,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發起、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為理事長單位的「對蝦工業化養殖科技創新聯盟」(下稱「聯盟」)舉行了成立儀式。他希望聯盟理事單位在達成統一共識基礎上,在工作中注重找準產業發展卡脖子問題並提供系統解決方案,努力把聯盟能打造成為我國對蝦工業化信息與經驗交流的國家級平臺,引領我國水產養殖工業化的進程。
  • 蝦蝦蝦,全是蝦:對蝦、河蝦、草蝦、基圍蝦有什麼區別?
    因為炸烹蝦段必須趁熱食用,這樣才能享受到外焦裡嫩,鮮香清爽的口感。如果一鍋炒的太多,蝦段就烹軟了,上桌吃不完,涼掉之後味道也大減。其實,新鮮的對蝦只用簡單的烹飪味道也是非常鮮美的,無論鹽水煮蝦、烤大蝦,還是做成軟炸蝦仁都是很好的選擇。
  • 對蝦養殖,弧菌的危害與解決辦法
    近幾年來,華南地區常出現對蝦早期死亡症候群,中後期白便、慢料、偷死、甚至暴死等問題頻發,導致養殖戶損失重大,個個哀嘆如今的蝦難養。國內外研究機構院、養殖一線從業者大量長時間的研究,國內外專家普遍認為,新興的對蝦早期死亡症候群的爆發與弧菌有關。
  • (對蝦養殖技術篇)提高苗期長速,讓對蝦養殖贏在起跑線
    提到養蝦,很多養殖戶朋友都已經是老師傅了,技術經驗非常豐富,但每年的養殖環境、氣候、病害等都在變化,因此我們需要與時俱進,適應外界變化,不斷創新養殖模式和理念,養蝦才能取得成功。對蝦養殖涉及的因素太多,有些區域成功率可以達到7~8成,有些地區甚至連3成都不到,是什麼因素導致了養殖成功率不穩定呢?
  • 來試試養殖對蝦吧,技術成熟收益高!
    今天我就來給大家分享一種養殖業——對蝦養殖。這種對蝦不是淡水小龍蝦,是我們常吃的那種油燜大蝦也叫做基圍蝦。這種蝦在我國已有幾十年的養殖歷史了。不過以前的養殖技術不行,所以以前只能在沿海城市養殖,最近一二十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在我國內陸地區也能用淡水進行對蝦養殖了。也許有人會覺得很奇怪,對蝦不是生活在海裡的嗎?海水不是鹹的嗎?那內陸的淡水又怎麼能養海裡生活的蝦呢?
  • 對蝦養殖巧控料,這有一份控料方法大全給你
    對蝦養殖是高風險產業,養殖的每一個環節一環扣一環,只要有一個環節失誤,都可以導致對蝦養殖失敗。近年來,對蝦發病案例越來越多,損失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強」。在水產養殖業界, 流傳一句話「養蝦先養水」, 普遍的都將調水看做養蝦最重要的工作。誠然, 水質的好壞, 關係到養殖是否成功,調水是養殖的關鍵。
  • 外塘純淡水養對蝦畝賺4萬多塊?曾經的混子蝦農,是如何完美蛻變的?
    外塘純淡水養對蝦畝賺4萬多塊?曾經的混子蝦農,是如何完美蛻變的?2021-01-08 09:33: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水產養殖網        瀏覽量: 374 次 我要評論 12年前,遼寧盤錦的劉霞老闆開始進入對蝦養殖行業,從剛開始一兩畝塘試著養,到現在幾個塘加起來36畝全部用來養蝦。
  • 青島海鮮養成記之對蝦:已在青培育出5個新品種 一生約50次蛻皮
    除了活蹦亂跳的海鮮端上市民的餐桌外,水產品是如何培育養殖的,也成為很多人感興趣的話題。在青島,中國水產科學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率先培育出我國第一個海水養殖新品種中國對蝦「黃海1號」,相繼培育出中國對蝦「黃海2號」、大菱鮃「丹法鮃」、牙鮃「鮃優1號」、海帶「黃官1號」、三疣梭子蟹「黃選1號」、刺參「參優1號」等13個新品種。
  • 47秒丨濱州霑化區「招才引智」研發對蝦養殖技術 變「南苗北運」為...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22日訊 生態育苗及應用技術是對蝦養殖產業化的關鍵環節,也是制約濱州市對蝦養殖業發展的短板。濱州市霑化區濱海鎮通過「招才引智」研發技術,破解這一瓶頸制約,著力實現從「南苗北運」到「北苗南飛」的轉變。
  • 南美白對蝦養殖:聊一聊對蝦苗種的一些事!
    養好魚,更要賣好魚認準傲興漁 家家都富裕1、苗種名稱的由來記得幾年前,剛進對蝦養殖行業的時候,聽到別人說一代苗、二代苗、普通苗的時候,我是聽得一頭霧水,心想,這些稱呼是僅是概念性的呢,還是有什麼名堂在裡面呢。後來,問了懂經的朋友,才搞明白,原來,什麼苗什麼出身,那是由它媽來決定的。
  • 如何鑑別對蝦、羅氏蝦、北極甜蝦……一文解決「蝦」認識
    其中,無節幼體沒有口器,趨光性強,不攝食,依靠自身的卵黃維持生命活動,在2天左右完成6次蛻殼變成蚤狀幼體;蚤狀幼體形成胸甲,生出7對附肢,出現完整的口器和消化器官,開始攝食,經過3期(3天)發育為糠蝦;糠蝦幼體再經過3期(3天)發育成仔蝦,終於能夠捕食小的浮遊生物。糠蝦幼體被大量捕撈,便是青島俗稱「末貨」的海鮮。
  • 如何鑑別對蝦、羅氏沼蝦、北極甜蝦……一文解決「蝦」認識
    這樣通俗易懂,卻因為漢字簡化而令人望文生義,也是始願不及此。另外,不管是《康熙字典》還是「維基百科」,都沒有「蝦」字來源的紀錄,更別說互動、百度這些百科了——本文也許是第一篇探討蝦字淵源的文章。其中,無節幼體沒有口器,趨光性強,不攝食,依靠自身的卵黃維持生命活動,在2天左右完成6次蛻殼變成蚤狀幼體;蚤狀幼體形成胸甲,生出7對附肢,出現完整的口器和消化器官,開始攝食,經過3期(3天)發育為糠蝦;糠蝦幼體再經過3期(3天)發育成仔蝦,終於能夠捕食小的浮遊生物。糠蝦幼體被大量捕撈,便是青島俗稱「末貨」的海鮮。
  • 繼新疆後又一片養蝦「處女地」!草原養蝦畝產2000斤,一年可養殖三季!
    自從開始做草原蝦養殖項目,內蒙古草原蝦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國君,已經習慣了從養殖基地到呼和浩特,再到北京的來回奔波。原本從事創業投資的他,因為美籍華人物理學家虞文豪博士「在你們內蒙古養蝦是最好的,如果你能讓老百姓吃海鮮不用那麼貴,而且能吃上安全放心的海鮮,那你一定是做了很大的貢獻了」的一番話,一頭扎進了草原蝦養殖的事業中。
  • 物理殺菌技術,畝產蝦2000斤,一年可養殖三季!
    原本從事創業投資的他,因為美籍華人物理學家虞文豪博士「在你們內蒙古養蝦是最好的,如果你能讓老百姓吃海鮮不用那麼貴,而且能吃上安全放心的海鮮,那你一定是做了很大的貢獻了」的一番話,一頭扎進了草原蝦養殖的事業中。
  • 全球七大對蝦強國產量增長最快的是它!海大通威新希望都去搶市場
    而如今對蝦養殖已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據《越南經濟時報》、《西貢解放日報》報導,越南總理阮春福在全國蝦業工作會議上指出,全行業要以政治決心和配套措施,強勢發展養蝦業,到2025年實現商品蝦出口額100億美元,蝦業力爭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10%左右。
  • 「養蝦先養水」大有學問,你到底會調水嗎?
    「養蝦先養水」是廣大蝦農和對蝦養殖者的共識。那麼,什麼樣的水才能養蝦呢?並不是有水就能養好蝦。有些蝦農對「養蝦就是養水」的認識不足,例如有的蝦農認為,養殖對蝦透明度越大,底質就越乾淨,水質就越好;有的蝦農缺乏調節水色和透明度的基本知識,投入了很大成本還是沒有培養出良好的水質。其實,調節好水色和透明度,這其中有許多學問。
  • 對蝦大量上市!餘姚人竟這樣吃蝦!被驚到了!
    蝦幹,餘姚人一定不會陌生,對蝦做成的蝦幹色澤鮮紅明亮、味道鹹鮮可口。對蝦也叫明蝦,是餘姚人餐桌上最常見的海鮮之一,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季節正是對蝦最肥美且大量捕撈的時候,喜歡吃蝦的餘姚人,怎麼能錯過,快去菜場買蝦吃吧!
  •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 | 南美白對蝦產業發展報告
    2016~2019年每畝可變成本佔總成本的78%,飼料費用為最大支出項,每畝投入超過總成本的45%,其次為蝦苗費用、土地租金、蝦藥費用。總體來看土池養殖成本構成及佔比變化差異較小。2016~2019年每畝淨利潤平均為930元,2019年為730元,淨利潤呈現下降趨勢,主要是養殖戶對蝦產量下降所致。
  • 是什麼導致對蝦肌肉白灼?
    一年到頭,回首這一年來的小棚養殖,很多養殖戶在前中期都曾發現自己蝦塘裡的蝦有好多弓著身子,顏色發白的蝦,這種蝦稍受刺激就很容易死亡,這個病我們把它叫做對蝦肌肉白灼病,那麼這個病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呢,下面簡單概括為以下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