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個年輕人去鶴崗買了3萬元房子,幾個月後2.2萬元賣了)
許康買的房子。受訪人供圖
許康一度以為,他就將擁有自己的「家」了。
這個27歲的年輕人,沒攢下一線城市「一個衛生間」價格的積蓄,從新聞裡看到黑龍江省鶴崗市的房子最低1萬多元一套,第一次覺得,自己距離買房如此之近。
他要抓住這個機會。攢了半年錢,他在網上聯繫好二手房中介,要求只有兩個:總價3萬元左右,房本上寫著自己的名字。
動身前一天,他徹夜未眠,乘火車轉飛機再轉火車,5000多公裡,折騰了兩天半,終於抵達鶴崗。
這套房子47平方米,一室一廳,7樓,沒電梯,二手房,房齡10年,陽臺的白色牆皮有些地方已經發黑,還出現了裂縫,這是他在當地看過的唯一一套房子。在屋子裡轉了幾圈,許康直接拍板,買!
這是2019年11月,賣家在外地,他為此等了幾天,等對方回來辦理過戶。
許康和他的房產證。受訪人供圖
「房子小點沒事,有房本就有家了。」辦完手續那天,他舉著鮮紅的房產證自拍。能在地級市有套房,哪怕跑5000多公裡,他都覺得值了。
他太想擁有自己的房了。從小到大,他一直借住在別人的房子裡。他14歲離家去北京學手藝,後來在不同城市工作,最新的落腳點是在拉薩,待了6年。他在流水線上當過工人,更多的時間是在做餐飲切配,每份工作的周期都不長。每回辭職都得搬一回家。他租過房,體驗過被房東加租的痛苦;住過集體宿舍,4張床擠在一起,上下鋪,別人的腳對著他的頭,拴在床頭的插線板搖搖晃晃,好幾個人共享。
這些年來,他很少回老家,即使是春節也多數在外地度過,「一直挺孤獨」。他起的微信名叫「流浪的老哥」。
他自嘲,全部的行李只有一個包,拎著它,隨時告別,隨時出發。
「看到鶴崗房價便宜的那一刻,我就知道,自己將在這片土地上有房了。」他說。
訂下前往鶴崗的票後,許康在百度貼吧「鶴崗吧」開了帖子,興致勃勃地一路更新在鶴崗的見聞。付了訂金後,他寫了首打油詩:「3萬買套房,有本心不慌。出門千裡外,逍遙作仙人。」
有人問他為什麼跑那麼遠買房,他回答得直白——「因為窮,錢不夠」。他買不起拉薩的房,也買不起老家洪湖的房。
在他看來,鶴崗是個不錯的城市:有藍天白雲,街道挺安靜,除了太冷沒什麼不好。
他對鶴崗的物價也滿意。一碗豆腐腦、幾個煎蛋、一份肉餅,早餐點下他只花了7元,午餐也只用15元就解決了。
他想過在鶴崗找份工作。不過,在網上看到鶴崗的月薪只有3000元左右,他還是決定回拉薩打工,「偶爾來這裡歇歇腳」。
小區邊上是鶴崗最大的廣場人民廣場,緊挨著麓林山、三寶寺,距離鶴崗市博物館走路也就10分鐘。出門轉悠時,他在附近廣場上碰到一群人排著隊打泉水,他想,自己入住後也要天天來,沒事兒的時候,還可以爬爬山。
許康辦理房產過戶手續那幾天,鶴崗下了一場雪,他站在自己的屋子裡望著雪景出神,「感覺倍兒爽 」。他扔掉了多數舊家具,只留下一個柜子、一張床,自己先湊合住下。那幾天,睡在自己家裡,他別提有多踏實了,「這房子真沒白買」。
他還碰到光著膀子的鄰居前來問寒問暖,覺得「真算有個家了」——這個地方,不怎麼浮躁,也能過得安逸。
看到房產證上自己的名字,許康就覺得高興。「家在哪裡?其實就在心裡,這下可有了歸屬。」
有網民向他請教經驗,許康留下聯繫方式,乾脆把前來問詢的幾波人拉了個群,他在這個快要滿員的群裡說:「人生不如意,就來鶴崗買套房,只要帶上錢、戶口本和身份證,別猶豫。」
買房前,他一份工作頂多幹3個月到半年,但凡手裡有些閒錢,就辭職出門旅行。他習慣了一兩個月時間都在路上,最長的一次跑了快半年。但這次為了買房,他哪兒也沒旅行,老老實實攢了半年錢,還背著一萬多元的網貸。
交完全款,許康身上只剩幾千元了。裝修只能以後再說了。他琢磨著,再到鶴崗時,自己買油漆刷牆,回拉薩後要把裝修的錢攢出來。
在拉薩,他新找的一份工作在火鍋店,月薪5000元,包食宿,他決心好好幹。物理上的家有了,「心理上的家還在遠方」。工作閒暇,他喜歡打開搜索框,看看鶴崗那套房子邊上的廣場夏天的模樣,把圖片存在手機相冊裡。他在心裡倒數去鶴崗的時間。他反覆拿出房本,捧在手上端量。
他還沒熱乎多久,新冠肺炎疫情就來了。火鍋店的生意淡了下去,最開始一天只有幾桌客人,西藏出現第一例輸入性病例後,他所在的餐飲店被通知禁止營業。對他來說,停工就意味著失去收入。
許康的宿舍沒有廚具,煮不了便宜的掛麵,他出門買了一大包方便麵,想「先把命吊著」。同事留下了一袋青稞面,沒有酥油、犛牛肉,他直接用開水泡著吃。「有什麼吃什麼」的那段日子裡,他瘦了10多斤。
微信群裡的招工啟事,也提高了門檻。他記得原來招人的消息每天都有,可現在幾天才來一條消息,兩人一起投變成十幾人一起搶,「只能看報名順序一個個排隊」。幾次報名,許康都沒能入選。
他的積蓄逐漸消耗掉了。他的一張銀行卡顯示,花掉83元多囤了一些食物後,餘額僅有0.59元。他想回鶴崗「窩」著,可沒有路費,只能在微信上一遍遍看群友發來鶴崗的街景圖。
一連憋在宿舍好些天,許康多數時候躺在床上發呆,也經常失眠。他每天都在堅持,希望挺到疫情結束。
但是,還沒等到復工,幾番猶豫後,背著債務的他就決定賣掉房子,「先解決現在的困難」。他把剛入手幾個月的房子掛出來,也有人陸續打電話詢問,「價格能不能低點」「有沒有房本」,最後的說法都是等疫情結束再看。
今年2月底,一個了解他經歷的人出手買了這套房子。他的預期售價是3萬元,後來變成「2.5萬元一定能賣掉」,最終成交價是2.2萬元。「虧不虧都無所謂了,有人幫我就挺好。」他說。還沒見面過戶,他已把房本寄給了新買家。
這套房子,他只住過幾天。他本以為,「有個房有了安穩後,走到哪就再也不慌了,一切都會慢慢變好的」。
賣房的事,許康沒在他建的那個鶴崗買房群裡提過。8個月過去,這個群也慢慢平靜下來,沒什麼水花了。
直到現在,他還記得去鶴崗買房時的心情。那時候,他在凌晨3點多鐘上了火車,準備睡一覺,等著抵達鶴崗,「美滋滋的」。
【新聞背景】據鶴崗市政府網站介紹,鶴崗的城鎮化率相當高。鶴崗位於黑龍江省東北部,北隔黑龍江與俄羅斯相望,常住人口99.5萬,其中市區人口60.5萬,城鎮化率81.5%。鶴崗是一座緣煤而興的資源型城市,自1917年第一個煤礦開工,至今已有近百年的開採歷史。
城市收縮!鶴崗買房人:準備賣掉3萬一套的房子
2020年1月15日,曾在去年11月以3萬元在鶴崗買下一套47平方米房屋的許康告訴時代周報記者,他正在盤算著把鶴崗的房子賣掉。「希望賣的價格是3萬元,實在難賣的話,2.5萬元也可以。」許康在他組建的鶴崗買房交流群裡說。
「我是湖北人,從小在武漢長大。現在基本上是『流浪』、旅行一段時間,再工作一段時間。全國各個地方都去。」許康表示,「武漢的房價太高了,買不起。鶴崗的房子算是我的一個『心理安慰劑』,彌補了我多年沒房子的一個缺口。現在我已經買到了這個房子,獲得了心理安慰。下一步的打算是把這個房子賣掉,買一個裝修好一點的,一個真正的『自己的房子』。而這個房子或許並不在鶴崗。」
許康並不是個例。1月15日,一位居住在遼寧省大連市的王先生也在百姓網鶴崗站掛出了自己不久前在鶴崗買下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