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有聽過很多人抱怨生活和工作,同時,又不得不苟延殘喘的活著,氣息奄奄的工作。
一個曾經的校友是個美術老師,他告訴我老師不賺錢,他想換工作,可他不知道自己除了教別人畫畫還能幹什麼。
還有一個做工程的朋友對我說,天天出差,兒子都快不認識自己了。想換工作,又不敢換。首先,這份工作收入還不錯,家裡沒多大經濟負擔,其次,自己大學學的就是工程管理,出學校後也沒接觸過其他專業,除了幹這個,也不會別的。
大部分人似乎都不太喜歡自己的工作,都是為了生存,所以在妥協。心裡不爽,行為又不敢,整天活得憋屈。
稻盛和夫曾說:「理解工作的意義,全身心投入工作,你就能擁有幸福的人生。」他認為要愚蠢地、認真地、專業地、誠實地投身於自己的工作,長此以往,人就能很自然地抑制自身的欲望。熱衷於工作,還能鎮住憤怒之心,也無暇發牢騷,日復一日的工作,還能一點點提升自己的人格。工作雖然辛苦,卻能帶來喜悅感和自豪感,讓人明白生活的意義。
其實,工作和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工作上不如意,生活上好不到哪裡。所以我們懂得工作和生活的關係後,要真正去理解人工作的意義是什麼。
我們說過人是需要被欣賞的。一個人被欣賞取決於他自身的價值,而一個人的價值來源於工作,所以,人是離不開工作的,離開就廢了。
我們可以像稻盛和夫一樣,把工作培養成愛好,這樣,才會全心全意去完成,當工作帶來成就感的時候,我們是快樂的,因為有價值。
如果心態不對,換多少份工作都一樣。所以認清工作的實質是前提,且非常之重要。
在認清工作的實質後,我們要認清的還有自己。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人,可悲的不是別人不懂你,而是你自己不懂自己。
每個人都有長處,也都有缺點。認清自己的優勢和短板,選擇自己擅長的相關工作,這樣才會遊刃有餘。很多人之所以會覺得自己啥也不會,是因為還沒找到那個自己擅長的領域,也是沒有認清自己。
天上我材必有用,每個人存在即是有價值的,千萬不要否定自己。
那如果我們認清了工作的本質,也認清了自己,還有最後一道坎,勇敢的踏出第一步,你會發現,並沒有自己想像中的難。
我一般把工作分為四個階段:
1、行外
對於一個行外人,第一反應是「我不會」。這很正常,因為人在面對自己不熟悉的領域,都會恐懼。曾經我覺得計算機特別難,因為我不會,直到有一次我在朋友的指導下修好了電腦。
2、入門
當從行外變成入門的時候,也就是踏出第一步的時候,你會覺得沒想像中那麼難,你之前覺得自己啥也不會,那只是你覺得,因為你都沒有嘗試。永遠不要害怕試錯,不然你將無法開始。
3、進階
在一行裡時間稍久,你學習到的知識,接觸的技術等就不再停留在表層,會更廣、更深,然後,會開始覺得三百六十行,行行不容易。這時候其實是工作的瓶頸,如果這個時候氣餒了,你會給自己找N多個工作不適合自己的理由,然後再換工作,周而復始,惡性循環。
這是我們一開始說的要正確認知工作。不然總換工作是徒勞的。那如果你堅持下來了,就到了我們最後一個階段。
4、資深
當到了資深階段,你就會覺得沒什麼難的,因為自己已經玩轉了。雖然說隔行如隔山,但行業是相通的,這裡的相通是指理念。
希望你以後想換工作的時候,走得瀟灑一點,至少說的是「我覺得可以試試」,而不是「除了這個,我啥也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