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安國】安國歷史上的科學技術(三)

2021-02-25 方志安國

  科普宣傳

  清末民初,在縣城、伍仁橋、石佛、西伯章、大五女設立宣講所,縣設宣講員2~3人,巡迴向農民宣講科學種田常識,旨在改良傳統耕作制度,推廣作物新品種。因未能深入發動群眾,收效甚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各種類型的科普宣傳活動迅速增多。20世紀50年代初,配合生產運動的科學種田宣傳,以改革傳統耕作制度、改良作物品種、使用農藥和化肥常識為主要內容。配合愛國衛生運動常識宣傳,以改進環境衛生、把好病從口入關為主要內容。宣傳形式有高房廣播、壁報、幻燈、圖片展覽等。1958年,由安國縣科學技術普及協會(簡稱科協),組織發展科學普及事業。該協會聘請79名科普宣傳積極分子為科學普及宣傳員。農業科普宣傳以貫徹「八字憲法」(土、肥、水、種、密、保、管、工)為主要內容,工業科普宣傳以貫徹操作規程、改革傳統工藝和革新產品為主要內容。「文化大革命」初期,科普活動中止。

  1982 年,再次組建縣科協,同時利用有線廣播、宣傳車、放映科教電影和幻燈、電視科普講座等形式廣泛開展科普宣傳。1984年,縣科協將3月定為科普宣傳月。屆期,組織農、林、牧等13個部門聯合進行科普宣傳活動。農學會組織宣講小分隊,深入20個鄉鎮巡迴宣講,傳授栽培新技術和植保常識。畜牧學會開展科學養殖宣傳活動,編印貂、兔、羊和蜂養殖科普資料多種,並廣泛開展技術諮詢,促進了傳統養殖方式的改變。1986 年後,科學普及宣傳活動注意從娃娃抓起,縣科協聯合縣青少年輔導員協會,在青少年中開辦生物工程、電子計算機、天文和地質等領域的知識講座,組織各種類型的科技知識競賽,激發了青少年學科學、用科學的濃厚興趣。

  至1990年,縣科協及各部門組織廣播宣傳500餘次;影視宣傳770場次,其中結合時令、氣候、災情舉辦上百場電視講座;組織現場觀摩示範130餘次。同時,縣科委、科協組織編印《科技日報》《安國科技》《科技資料》等期刊、專刊,編印種植、林果和畜牧等技術小叢書6種,無償發給各鄉、村,辦起科技圖書室13個,各種科技藏書200餘種,4000 餘冊。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