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行星圍繞太陽的運動是慣性 不需要萬有引力

2021-01-12 中國新聞網

  在人類兩項劃時代的科學理論中,都有它的身影。人們稱它為萬有引力,牛頓認為它幾乎無處不在,愛因斯坦卻認為它並不存在。那麼——

  蘋果因為引力落地? 這會不會是錯覺

時空彎曲與光線的引力偏折。(圖片來源:科技日報)

  本報記者 徐 玢

  從牛頓時代開始,引力便出現在科學研究的各種場合。而最近,它幫助人類「看」到了銀河系外的行星。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的天文學家近日發表論文稱,他們利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錢德拉X射線衛星的數據以及微引力透鏡效應,在一個距離我們38億光年的星系中找到了一批行星,這是人類第一次發現銀河系外行星。

  引力不是物質之間剪不斷的相互吸引嗎?它為何能幫助科學家「看見」行星?它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讓蘋果落地,也讓行星繞轉太陽

  提起引力,人們總會想起蘋果落地的故事。故事說的是坐在蘋果樹下的牛頓正為行星運動問題苦思冥想時,一個蘋果落在他面前,使他頓悟到使蘋果落到地面的重力,正是使月球圍繞地球運行的力;地球不僅吸引著蘋果,也吸引著地球表面上的一切物體,包括遙遠的星星。

  如今,這個故事的真實性頗受爭議,而且已經無從考證。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引力的提出過程,並不是靈感式的頓悟那樣簡單。

  早在十七世紀初,克卜勒根據前人第谷·布拉赫的觀測數據,總結出太陽系行星運行規律,並提出行星運動三大定律。這三大定律分別涉及太陽系行星的軌道形狀、運行速度以及運行周期,對行星運動的軌道規律進行了說明。

  克卜勒的行星運動三定律真正使太陽成為太陽系行星軌道的中心,也讓科學家開始思考,為什麼行星會圍繞著太陽運動?是什麼支配著它們的運動?

  牛頓從十七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思考這一問題。他從克卜勒第三定律推算出,行星保持圍繞太陽運動所需要的力與它們到太陽距離的平方成正比。這便是萬有引力的雛形。

  但系統地提出萬有引力,要等到1687年。在這20年間,牛頓對行星橢圓軌道以及與距離平方成反比的力之間的相互關係進行了深入研究,並對引力的普遍性進行了思考。

  1687年,《自然哲學的科學原理》出版。在這一科學巨著中,牛頓提出了三大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他認為,兩個物體之間存在相互的吸引力,這就是萬有引力。這個力的大小與兩個物體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與物體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從萬有引力定律,可以推導出克卜勒三定律。這說明行星正是在星體之間的萬有引力支配下運動。

  萬有引力的提出,揭開了日月星辰運行的內在奧秘。它成為人類理解和認識世界的重要基石。牛頓本人用萬有引力定律對潮汐、行星歲差等現象進行了解釋,牛頓的好友哈雷利用它預言了哈雷彗星的回歸周期,法國天文學家勒維耶則由萬有引力推算出了海王星的存在。對航空航天事業發揮重要作用的第一、第二、第三宇宙速度的推算,也都有著萬有引力定律的身影。

  值得一提的是,在牛頓的萬有引力公式中,有一個萬有引力常數G。直到萬有引力問世一百多年後,它才由英國科學家卡文迪許用一個設計精妙的扭秤測出,使萬有引力定律更趨完善。

用微引力透鏡尋找行星示意圖。(圖片來源:科技日報)

  本質上不存在,只是時空的錯覺

  雖然一度被認為是極其精確、完美的理論,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也有它的局限。比如,它無法解釋引力的本質是什麼。還有一些自然現象,牛頓的萬有引力也無法解釋。

  天文觀測早已發現,水星軌道的近日點以十分緩慢的速度圍繞太陽發生位移,這被稱為水星近日點進動。根據萬有引力定律可以計算出這種進動的速度,然而它與實際觀測得到的精確數值之間存在差異,每一百年的差異值為43角秒。為了彌補這一差異,科學家做了各種嘗試,比如假定水星附近還有一顆會影響其軌道的「火神星」,或者對引力的平方反比關係進行修正,又或者採納電磁理論來進行解釋。這些嘗試無一得到證實,直到愛因斯坦出現。

  1905年,愛因斯坦以光速不變原理為基礎,完成了狹義相對論的創建,預言物體在高速運動情況下,會出現牛頓經典物理學中沒有的相對論效應。10年後,劃時代的廣義相對論問世,目標直指引力的來源和本質。

  與牛頓的理論不同,在廣義相對論中,時間和空間不再是相對獨立的存在。考量物體運動的場景,不再是三維空間,而是時間與空間相互聯繫的四維空間——時空。物體的運動反過來又會對時空發生影響。

  這兩種空間很不同。牛頓的三維空間是歐幾裡得平直空間,牛頓經典物理學的所有理論都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愛因斯坦的四維時空則可能不是平直的——它可能是以球面為代表的正曲率空間,也可能是以馬鞍面為代表的負曲率空間,只有在曲率為零時它簡化為平直空間。而時空的曲率,由其中的物質決定。

  愛因斯坦寫下的廣義相對論場方程正說明了這種關係:物質的能量、動量會使時空彎曲。而其運動方程則說明了在這樣的時空中物質的運動規律。

  在彎曲時空中,很多規則都發生了變化。比如,兩點之間最短的線不再是直線,而是一條叫做測地線的曲線。對此,最直觀的例子是,從北京飛往美國洛杉磯距離最短的航線,並非向東直接穿過太平洋,而是先向東北方向飛行然後向東南方向折回進入美國大陸的一條曲線。其中的原因在於,飛機是沿著三維球面飛行,兩地之間的最短線路是通過兩地和地心做出的一段大圓弧,曲折的航線是它在二維地圖上的投影。

  彎曲時空中的物質運動也與我們的直觀認識不同。從愛因斯坦的運動方程,可以求解出不受外力的自由質點在彎曲空間的軌跡,它是四維時空中的一條螺旋狀曲線。如果把它投影到三維空間中,恰好是行星在太陽引力作用下的橢圓軌道。也就是說,行星圍繞太陽的運動,不過是它在四維時空中的慣性運動,根本不需要什麼萬有引力。

  愛因斯坦創建廣義相對論的動因之一,是引力無法納入狹義相對論的理論框架。而在他的新理論中,引力的歸宿居然是不存在!

  人們常用床單來類比這種情況。如果不考慮物質對時空的影響,那麼我們的時空就如同一張繃平的床單。在床單的中央放置一個鉛球,床單會凹陷下去,就好像廣義相對論中由於物質而彎曲的時空。如果把一個小球放在凹陷的床單上,它會向鉛球的方向滾過去,似乎受到鉛球的吸引力。而實際上,小球的運動只是由於空間的幾何效應。牛頓認為幾乎無處不在的引力,本質上是不存在的。

  構建最精密望遠鏡,尋找遙遠行星

  有了廣義相對論,水星近日點進動問題迎刃而解。愛因斯坦計算出的水星近日點進動速度與觀測完美吻合。在發表廣義相對論時,愛因斯坦還預言,由於時空彎曲,從太陽表面飛出的光子會發生頻率紅移,遙遠恆星的光在通過太陽附近時會發生偏折。這些預言被之後的觀測逐一證實,印證著廣義相對論在描述世界方面的精確性。尤其是光線的引力偏折。雖然牛頓引力理論也能計算出光線的偏折角度,但和水星近日點進動問題一樣,計算結果偏差太大。

  引力透鏡效應正是光線引力偏折的表現。星系等大質量天體(透鏡天體)會使它附近的時空彎曲,當後方背景天體的光線從這彎曲的時空通過時,光線便會發生偏折,就好像光線通過透鏡時那樣。根據背景天體、透鏡天體、觀測者三者的不同位置關係,最終會在觀測者眼中形成多個像或者環狀像。1987年,美國天文學家傑奎琳·休伊特第一次觀測到了引力透鏡形成的環狀像——愛因斯坦環。如今,人類已經看到很多類似的引力透鏡圖像。

  引力透鏡對光線偏折的角度,取決於透鏡天體的質量。如果透鏡天體的質量不夠大,比如只是一顆恆星,情況會怎樣?這便是能幫助天文學家找到行星的微引力透鏡效應。

  計算顯示,恆星質量的透鏡天體產生的愛因斯坦環非常小,即使最先進的望遠鏡也無法分辨它。人們看到的,不過是因為微引力透鏡效應變得更亮一點的背景天體。而且微引力透鏡形成的像不過存在最多幾年時間,相比引力透鏡像動輒上百萬年的存在時間,可謂轉瞬即逝。

  雖然觀測困難,天文學家卻發現微引力透鏡在尋找地外行星方面可以大顯身手。當恆星質量級天體從背景天體前通過時,微引力透鏡會讓背景天體在短暫的時間內看起來更亮,反映在光度變化曲線上是一個凸起的波峰。但如果觀測到的光度變化曲線上出現不止一個波峰,那麼說明恆星的附近還有其他小質量天體,比如行星。利用這種特徵,可以判斷地外行星的存在,分析它的質量以及與恆星距離等參數,即使望遠鏡中從沒出現過這顆行星。

  如果把微引力透鏡比作一臺望遠鏡,它的優勢非常明顯,比如讓人們得以探索更遙遠的行星世界。2003年,兩個研究小組第一次用這種辦法找到了地外行星,距離地球16000光年。在最新的發現中,天文學家創新性地使用了微引力透鏡方法,把人類尋找行星的範圍,延展到銀河系外。

  簡單說來,在最新研究中,天文學家綜合利用了引力透鏡與微引力透鏡效應來尋找行星——星系的引力透鏡效應使後方背景天體形成了多個虛像,星系中的恆星和行星產生的微引力透鏡效應,使這些虛像的光度和譜線頻率發生著變化。觀測和模擬結果顯示,在距離地球38億光年的RX J1131-1231星系中央,棲息著一群行星,質量介於月球和木星質量之間。用微引力透鏡造成的這臺「望遠鏡」,精度超過地球上以及天空中精度最高的觀測儀器,讓人類首次在其他星系找到行星存在的證據。

相關焦點

  • 行星圍繞太陽運動的力從哪裡來的?
    圖:太陽系在牛頓時代,牛頓創立了萬有引力定律。萬有引力定律很好的解釋了天體間的運動規律。但面臨了一個問題,這些天體是如何運動起來的?結果他發現,無論如何,這個宇宙都不可能是靜止的,要麼收縮、要麼膨脹。苦惱的愛因斯坦為了讓他的計算達到「靜態宇宙」的結果,在他的公式裡加入了一個「宇宙常數」。後來他承認這是他「一生犯的最大的錯誤」。
  • 運動的絕對性和運動軌跡的相對性
    物質的動態性包含物質運動和變化的兩個方面,物質運動表現為物質在時空坐標的變化,比如:以太陽為參考系,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以地軸為參考物,地球圍繞地軸自轉,以銀河系中心的黑洞為參考點,地球圍繞銀心黑洞自轉。物體運動的動力來源於外力的作用和內在的慣性,外力和慣性符合哲學動因論的「等效原理」。
  • 經典力學:克卜勒運動定律及萬有引力定律
    1.克卜勒第一定律所有的行星繞太陽運動的軌道都是橢圓,太陽處在所有橢圓的一個焦點上。行星軌道的偏心率都比較小,例如地球軌道的偏心率只有0.0167,很接近圓。2.克卜勒第二定律對任意一個行星來說,它與太陽的連線在相等的時間內掃過相等的面積(近日點速率最大,遠日點速率最小)。3.克卜勒第三定律
  • 地球圍繞著太陽轉,那麼太陽繞著什麼轉?真實情況是這樣的!
    地球圍繞著太陽轉,那麼太陽繞著什麼轉?太陽系內八大行星都繞太陽公轉,這是不爭的事實。那麼太陽繞著什麼轉?每個人都知道每個天體都有質量,有質量它就會有一定的引力。一些非常大的天體會吸引一些小天體圍繞它旋轉。而宇宙被分成不同的層次,從銀河繫到太陽系,我們都知道太陽系中的恆星是太陽,它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天體。太陽的質量佔太陽系的99.86%。因此,太陽系中的其他行星圍繞太陽旋轉。因為太陽的質量足夠大,引力也是太陽系中最強的。太陽系中的八顆行星質量不同,所以離太陽的距離不一樣,圍繞太陽的軌道也不一樣。
  • 萬有引力定律和牛頓運動定律能解釋星球是如何保持平衡的嗎?
    難道萬有引力定律對宇宙中的恆星不起作用嗎?古希臘大思想家亞里斯多德的觀察更加仔細,他發現地球在月亮上的影子總是圓的,總結這些觀察亞里斯多德得出結論「地球是圓的」,這個結論很正確,他還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靜止不動,月亮,行星,太陽以及其他宇宙中所有的星球都圍繞著地球轉動,它們的轉動軌道是標準的圓周型。
  • 復旦通識·學人疫思|吳國盛:從蘋果神話到萬有引力
    1609年,德國天文學家克卜勒發現,行星繞太陽的運動根本不是圓周運動,而是橢圓運動,太陽處於橢圓的一個焦點之上。這樣,歷經了兩千多年的行星天球體系就徹底瓦解了(克卜勒還保留了恆星天球)。哥白尼日心天文學直接導致了兩個問題:第一個,既然沒有天球,行星為什麼還繞太陽轉動呢?第二個,地球成為行星之後,天地之別還存在嗎?
  • 新知丨既平常又神秘的萬有引力(續)
    這時,有人猜想在天王星之外,可能還有一顆行星,由於這顆行星的存在,引起了這個誤差。1845年,英國的約翰•柯西•亞當斯和法國的勒維耶這兩位青年天文學家,根據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推算出了這顆新行星的軌道。1846年,柏林天文臺的約翰·格弗裡恩·伽勒,在預期的位置上發現了它,它就是太陽系的第8顆行星——海王星。這一發現再一次證明了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的正確性。
  • 牛頓為什麼會研究力和運動?萬有引力定律、牛頓定律是這樣產生的
    如果是這樣,月球的運動肯定受到重力的影響,或許它因此有可能保持在它的軌道上。」正如牛頓所猜想得,也如胡克、惠更斯、哈雷、雷恩和其他人所猜想到的那樣,即如果克卜勒第三定律(行星運轉的時間的平方與它們和太陽之間的距離的立方成正比)是正確得,那麼,地球和太陽系的其他行星與太陽之間的吸引力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 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證明
    1609年至1619年間,約翰內斯·克卜勒利用第谷·布拉赫收集的數據推斷出了決定行星圍繞太陽運動的定律:每一顆行星都圍繞著太陽的一個焦點在橢圓軌道上運行。行星在它的軌道上運行,從太陽到行星的一條線將在相同的時間內掃過相同的區域(面積相同)。
  • 銀核引力那麼大,為什麼八大行星卻繞著太陽轉?
    我們都知道,月球繞著地球轉,地球繞著太陽轉,而太陽在銀河系中同千千萬萬的恆星繞著銀核轉。而這一切的原因,都來源於——萬有引力——或者說時空彎曲。那麼你可能就要問了,銀核的引力那麼大,連太陽都繞著它走,那為什麼八大行星不繞著銀核轉呢?太陽系的行星為什麼不繞著銀核轉,這個問題其實可以進一步等價為——月亮為什麼不繞著太陽轉?
  • 為什麼太陽系的8大行星都在圍繞太陽很有規律地運行?
    如今太陽系的8大行星都在圍繞太陽很有規律地運行,然而如果我們知道太陽系形成至今發生過的一些事的話,或許能讓我們從中悟出做人的道理。經過大浪淘沙般的不斷淘汰,最終太陽系只剩下了8顆行星,它們都有近乎圓形的運行軌道,其本身又具有相對較大的質量,並且清除了自己所在軌道空間的其他小天體,當然也不排除它們和其他較大的天體撞擊過,但是這8顆行星所經歷的一切,都使得它們的軌道非常的圓潤
  • 藏文科普|萬有引力的「力」不是真正的力?
    撰文 / 徐海 楚婉苓 楊敏 公明提起萬有引力,人們總會想起牛頓和蘋果樹的故事。萬有引力全稱萬有引力定律,為物體間相互作用的一條定律,它的提出是人類科學史上一個很大的進步,它既解釋了之前無法解釋的很多物理現象,又打開了很多未知領域的大門。雖然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很好地解釋了地面上物體所受的重力、海洋的潮汐和行星與天體的運動,把天上的運動和地上的運動統一了起來,但讓牛頓感到遺憾的是,他一直沒能解釋清楚兩個有質量的物體之間為什麼會產生引力。
  • 萬有引力七大題型之克卜勒定律型
    當在萬有引力題中遇到周期T時,儘量用克卜勒第三定律,這樣做答案來得快些1,(2016·全國卷Ⅲ)關於行星運動的規律,下列說法符合史實的是(  )A.克卜勒在牛頓定律的基礎上,導出了行星運動的規律B.克卜勒在天文觀測數據的基礎上,總結出了行星運動的規律
  • 月亮圍著地球轉,地球圍著太陽轉,太陽和更大的天體結構怎麼轉?
    有人問:月亮圍著地球轉,地球圍著太陽轉,太陽又是圍著誰轉?其實從月亮到地球再到太陽,它們並不是圍繞著某個天體在轉,而是圍繞著共同的質量中心旋轉,知道了這一點,就知道更大天體結構旋轉的秘密了。所有的天體都是在萬有引力作用下運動。
  • 宇宙引力是怎麼回事,行星個頭比恆星大300倍,還得繞恆星旋轉
    然而在宇宙無數個星系中,似乎所有的恆星都要比它的行星要大。事實真的是如此嗎?這又是為什麼呢?首先我們先說一個結論,就是行星一定是圍繞的恆星旋轉的。其實通過我們中學所學習的知識,就能夠解決這個問題了。就拿太陽系中的地球和太陽為例子好了。牛頓經典力學告訴我們,兩個物體之間最終的受力分析一定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
  • 以萬有引力定律而聞名的英國物理學家:艾薩克·牛頓
    根據這個普遍的神話,牛頓正坐在蘋果樹下的時候,一個水果掉下來打在他的頭上,激勵他突然想出了萬有引力的理論。雖然沒有證據表明蘋果真的擊中了牛頓的頭部,但他的確看到了一個蘋果從樹上掉下來,這讓他想知道為什麼蘋果是直接從樹上掉下來,而不是從一個角度掉下來。因此,他開始探索運動和引力的理論。
  • 為什麼行星的自轉方向不一樣?
    現在我們都應該了解我們的太陽系的基礎知識,除了沿著軌道繞太陽公轉,還有八顆行星圍繞一個軸以特定角度自轉。但你知道嗎,在太陽系中,有一些偏遠的行星,他們與包括地球在內的大多數其他行星的旋轉方向是不同的。哪些行星以不同的方向旋轉?
  • 物理看世界之萬有引力的猜想
    太陽系萬有引力適用於一切物體,包括人本身,我們在地球上所受的重力應該就是萬有引力的產物。太陽都能吸引地球等眾多行星圍繞它圓周運動,為什麼不會把人和地球上各種物質吸引上去?地球中心密度一定巨大,導致吸引力巨大,這也是太陽的地球之間的引力遠遠大於太陽和人之間的引力,而且太陽和人之間的引力遠遠小於地球和人之間的引力。如果地球密度是一樣的話,地表的物體一定會飛向太陽。這也是打通地心失敗的原因,越深密度越大,以至於現在科技很難打穿。夜晚我們的朝向轉向地球與太陽的另一側,而白天我們在它們之間,所以晚上我們的體重是它倆引力的和,白天是它倆引力的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