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破局增長,智勝未來」2020數字中歐創新學習雲論壇在線上啟動,陳少晦教授作為第一位分享嘉賓,聚焦本次論壇主題,重點從相關調研報告中對中基層管理者通用勝任力模型做了相關分享。
陳少晦教授是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管理實踐教授和中歐衛生健康產業研究中心核心教授。她曾任教於中國金融學院,並在證券業內公司任職高級管理人員。2005年至今陳博士一直在中歐從事案例開發和教學研究工作,目前她擔任中歐總經理課程的聯席課程主任。她為數家公司和機構提供人力資源管理諮詢服務並擔任領導力教練和公司獨立董事。
陳少晦教授擁有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管理學博士學位和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她的研究成果和文章見諸於《國際人力資源管理期刊》、《亞太管理期刊》、《僱傭關係》等國際學術期刊。
她是國內管理雜誌如《21世紀商業評論》的撰稿人,曾任《工程招標投標管理》副主編並是投資和管理類教科書部分章節的編輯和作者。研究領域主要有管理與僱傭關係、組織行為學、領導力和人力資源管理等幾大方向。
近年來尤其是疫情之後,經濟增長放緩、市場充滿未知的變數。在充滿易變性(volatility)、不確定性(uncertainty)、複雜性(complexity)以及模糊性(ambiguity)的時代,中基層管理者的職責和作用成為各大企業競相「思考」的對象,部分企業以「腰部團隊瘦身」的方式來優化組織結構,部分企業從扁平化組織管理向層級制推進。不同的管理策略背後還是需要回歸到企業基層、中層、高層管理者本身,面對數不清的「黑天鵝」,中基層管理者應當如何提高個人核心競爭力,同企業在複雜市場上尋找機遇「破局增長、智勝未來」?不僅是企業需要思考的問題,更是處在這個時代中每一位中基層管理者需要主動探尋的答案。
陳少晦教授表示,個人核心競爭力離不開「中基層管理者通用勝任力模型」中三角色的九大維度。第一個角色是自我驅動者,涉及成長發展和品德素養兩個維度。第二個角色是高效執行者,涉及客戶導向、創新變革、計劃管控、戰略執行等四個維度;第三個角色是團隊領導者,涉及激勵引領、溝通反饋、團隊協作等三個維度。
在陳少晦教授發布的《中歐中基層管理者勝任力調查白皮書2019》中顯示,品德素養、客戶導向始終佔據優勢,成長發展成為更多人關注的要點。這也正應驗了不管哪個時代,「出將」「入相」都取決於自己的人生價值和定位,關鍵是做選擇。任何因信念和核心價值觀的激勵而選擇的挑戰都是值得的,無論最終的結果是成功還是失敗。這種信念可以是自我和個人需求,也可以是為公司、國家鞠躬盡瘁。核心競爭力與當下的環境和組織要求以及個人人生意義的選擇,以及個人願不願意超出常態的努力是高度相關的。
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指引著個人行為的實踐,比重不同,努力的方向也不同。從農耕時代到工業時代再到現在智能時代,無論定位了怎樣的人生價值,對核心能力的要求也相應不同。人們的行為都圍繞著這三點在行動,但對核心能力的要求卻不盡相同。在工業時代,思考的可能是在能做好某一個技能的工作之上個人是否有能力發揮團隊的力量,帶領團隊共同把事做好。在智能時代更多是思考上有沒有戰略性、高度上有沒有顧及全局,是否能夠兼容並蓄,擁有前瞻性,考慮是否能夠選擇對的事。
從各行業測評報告中顯示不同行業、不同類別、不同規模的企業對中基層管理者的勝任力各有千秋。從行業表現來看,房地產、建築、教育、培訓、諮詢、通訊、電子、IT勝任力顯著提升;從企業性質可觀察到外資、民營優於混合所有制、合資;從企業規模來看,5001--10000名員工的企業成為勝任力表現的「分水嶺」。
總體而言,中層管理者勝任力得分比基層管理者低,創新變革、激勵引領成為差距最大的兩項維度,計劃管控、品德素養成為差距最小的兩項維度。
陳少晦教授分析,不同企業基於發展戰略、管理模式、資源能力、生命周期等各個方面的差異,對中基層管理人員的期待值和能力要求也各不相同。針對於企業特徵的差異性,企業需要進一步展開調查研究,找準自身定位,對照同行同類企業的表現,錨定重點、彌補差距,找到提升中基層管理者勝任力的有效途徑「打造堅實的中流砥柱幾個要點:擁有戰略高度的勝任力框架及評估機制、構建基於勝任力人才培養體系、善用敏捷人才發展工具、持續評估人力資本的容量和質量。」 陳少晦教授總結道。
對於中基層管理者而言,不斷修煉內功,居安思危,努力將專業技能提升於平均線之上,面對外部不確定性環境願意付出加倍的「腦力」「心力」「體力」來直面挑戰。培養戰略性思維,數位化心智,擁有強勁的內在驅動力,才能在VUCA時代擁抱變化,破局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