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鬼節不同於西方國家的萬聖節,不是那種身著奇裝怪服扮鬼的狂歡,也不是不給糖吃就搗亂的怪誕。中國的鬼節是為人所熟知,但又富有神秘感的中元節。
中元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又稱盂蘭盆節,是每年的陰曆七月十五這一天。這一天傳說中是陰間的佳節,所以有陽間過元霄節陰間過鬼節的傳說,也就有了鬼節的稱呼。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道教的說法。道教有「三元說」,「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來。佛教則稱七月半為「盂蘭盆節」。在統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節開始興盛,逐漸將「中元」固定為節名,節期設在七月十五日,並相沿迄今。
中元節的影響範圍不僅僅在中國。中元節已經成為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傳統文化節日。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元節時期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也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因此在過中元節時,也會有很多傳統習俗。
中元普渡
不少人會在中元節的時候,以酒肉、糖餅、水果等祭品舉辦祭祀活動,以慰在人世間遊玩的眾家鬼魂,並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順利。較為隆重者,甚至請來僧、道誦經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會在這段時間,請出地藏菩薩、目連尊者等佛像放置高臺、或請藝師扮演驅魔大神鍾馗(有的是請藝師操控鍾馗之傀儡),以消弭亡魂的戾氣。
河燈度孤
中元節放河燈,據說是從上元節(元宵節)的張燈習俗演變而來。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民間認為,上元是人節,中元是鬼節,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所以上元張燈在陸地,中元就是在水裡了。如今的放河燈,已經成為歡樂的活動項目了。
祭祖
民間相信,祖先會在中元節時返回家中探望子孫,所以需要祭祖。這種祭祖行為是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的傳統倫理的一種體現,是一種感德祖先文化傳統。時逢小秋的農作物收穫,也正好把豐收的喜悅與祖先分享,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十五傍晚時分舉行。祭祖時,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請出來,恭恭敬敬地放到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晨、午、昏,供三次茶飯。
燒紙
中元節日中,民間俗信行為中,最為突出的是燒紙。據傳說,陽間的紙就是陰間的錢,人們燒紙就是給亡故的先輩親人送錢。通常上墳燒紙時要留下幾張,到十字路口焚燒,目的是給無家可歸的野鬼一些施捨,它們就不會再去搶劫送給其祖先的錢了。
2020年9月2日,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是緬懷逝者、表達思念之情的日子。我們應該安全、文明、和諧、有序、環保的進行中元節祭祀活動。
一、文明節儉,摒棄陋習。告別祭祀陋習,大力提倡和採用體現時代特點的鮮花祭祀、植樹祭祀、網絡祭祀等新禮儀緬懷逝者。
二、慎終追遠,美德傳家。領會節日文化的核心要義,對在世老人盡孝心,多關愛,使他們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對逝者以節儉方式寄託哀思。
三、安全祭祀,遠離災患。安全無小事,生命重如山。不在路邊、河邊、廣場、小區、樹林、草坪及殯儀機構內等公共場所焚燒冥幣、香蠟及設置祭祀用品,保證祭祀活動安全、順暢、有序進行。
用現代社會的合理方式來過一個不一樣的鬼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