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合璧,英法兼容:毛姆小說創作中的文化融合視角

2020-12-23 文化的理想國

威廉·薩默賽特·毛姆(1874-1965),英國著名小說家,一生創作頗豐,包括至少四部長篇小說,三十多部戲劇,一百多篇短篇小說,以及多篇遊記,隨筆,散文,回憶錄等,被公認為「二十世紀用英語寫作的最為流行的作家之一」。

但毛姆和同時代作家不同之處在於他極具有異國情調,他的很多作品都取材於他旅行時的所見所聞。毛姆在《十部小說及其作者)中寫道:「一個作家寫出什麼樣的書來,取決於他是什麼樣的人,因此有理由去了解他個人歷史中的有關事跡。」,因此,我們從毛姆的英法文化養成和東方見聞兩方面來分析探討毛姆小說創作中東西文化視角的形成原因。

英法生活經歷與文化積澱

1874年1月25日毛姆誕生在巴黎的英國使館內,父親是律師,母親是家世顯赫的貴族後代。毛姆的母親是個很善於交際的女子,經常在家裡舉辦小型沙龍活動,那種自由,恬淡,自然的生活環境給他的童年留下了美好深刻印象。他一生頭十個年頭都是和母親在法國生活,他十二歲以前,法語一度比英語說得好。

不過好景不長,母親在他八歲時死於肺癆病,這對毛姆來講是個沉重打擊。「八歲喪母使毛姆的一生憂傷不已。如果說有些人的一生中有『原罪』,毛姆的一生是有原傷的,他承認,他的這一心靈創傷永遠沒有癒合。」

毛姆對母親的感情很深,還沒來得及享受母愛就早早失掉母親,母親的去世一直是毛姆心底無法癒合的傷痛,以後多年的早晨每次醒來總以為又回到母親身旁。所以法國存有母親生前的影子,毛姆對法國生活和文化的深情部分源於對母親的追憶,在法國的那段時同是他一生最快樂的時光。

接著在母親去世的第二年,父親也因胃癌與世長辭。當時年僅十歲的他在1884年遠渡重洋跨越英吉利海峽來到了叔父家,與叔嬸一起開始了新的生活。

毛姆在他出生到十歲那年,一直都在法國生活,接受法國文化,毛姆推崇法國文學,與文學的初次接觸就是閱讀法國古典文學作家拉封丹的寓言,後來他又大量閱讀了福樓拜和莫泊桑的作品,並且一直是巴爾扎克的忠實力挺者,從毛姆作品中很容易找到巴爾扎克的影子,《刀鋒》中曾幾次運用巴爾扎克把石子投入河水中的比喻,對於巴爾扎克作品中的人物,也了如指掌。

但是,成年之後在英國的生活又使他對英國的文化耳濡目染,必須要「人鄉隨俗」,英國的紳士文化準則,道德禮儀之規又時刻提醒著毛姆的言行符合上流社會的習俗。

所以毛姆兼具英國和法國兩種血統兩種文化,這兩種文化傳統對他的影響互相交織。錯綜匯合。正如毛姆在他的隨筆中寫道;「沒想到我在法國出生。給我灌輸了兩種生活方式,兩種自由和兩種觀點,使得我總是不能用我的這—個或那一個民族的本能和偏見來完全表現—個自我。英法的生長經歷。生活背景和深層次的文化積澱使我們看到了兩個不同的毛姆。

東方異域的吸引與思想取經

毛姆很喜歡旅行,他數次去西班牙及義大利遊歷,還前往美國,歐洲,北非等數十年之久,他的足跡遍布南太平洋,中國,日本,印度及東南亞等地,但是訪遍千山萬水,他最喜歡東方,在他的住宅客廳裡還擺放著中國的觀世音菩薩,特別是他將東方風物,東方文化,故事傳說都寫進他的小說中。

毛姆與中國結緣是在1920年,在停留的四個月中訪遍了中國有名的內陸名川古蹟。此行後他寫下了戲劇《蘇伊士之東》,散文集《在中國的畫屏上》和以香港為描寫背景的長篇小說《彩色的面紗》。

在他看來,中國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國度,陌生而又富有吸引力。他的這次旅行「沿著水路從沿海深入到西南內地,他對中國鄉村的景致有種發自內心的喜愛。那些美妙的山川景色就像山水畫一樣讓他激動。正如他所寫的那樣,「山坡和谷地,樹林和河流,都有著一種仙境般的神奇」。

毛姆特別偏愛中國的古典文化,讚賞中國古典文化中的平和自然,人與自然合一的精神。在他心中,中國的形象始終是古典的,是慢慢消失在夜色中的東方神秘。他來到中國時,正趕上五四運動後不久,毛姆眼裡的這次中國「文化浩劫」。既是對中國傳統文明的喜好,也是對西方文明的疑惑與懷疑。毛姆欣賞中國的文化,對中國的古韻一直抱有理想崇拜的色彩,因此他在中國遊歷期間還畢恭畢敬地拜訪了中國的舊派人物辜鴻銘,毛姆洗耳恭聽辜鴻銘針對西方文化的抨擊言論並一字不漏地記錄下來,敬仰頻頻。

除了文化上的吸引,毛姆還接受了中國的道家思想,他的這種演化吸收的莊子「無為」思想潛移默化的影響到毛姆。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中刻畫了一位跨越任何道德和責任的藝術家斯特裡克蘭德,斯特裡克蘭德拋棄了家庭和體面的社會工作全心去巴黎實現他的藝術之夢,儘管受到世俗社會的強烈鄙視。但最終卻創作了不朽的傑作。

毛姆對莊子的思想很熟悉,甚至能熟練地運用《莊子》中的典故。在描寫到中國的苦力車夫時引用《莊子·齊物論>的一段話來表達他對底層的同情和憐憫:「終身役役而不見其功,荼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這大概是毛姆對莊子思想的深刻體悟。

毛姆的作品大都思考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出路在哪裡。他小說中的人物往往都是在西方心靈受挫後,開始迷惘,然後踏上東方之旅,去尋找可以讓人安心的寄託。毛姆以西方人的眼睛觀察著不同於西方的異域地區,東方的見聞擴大了毛姆的視野,也打開了他思考人生意義的大門。

因此,毛姆轉向了東方,研究中國的宗教,他曾一度在理智上和感情上接受佛教的靈魂轉世說,靈魂轉世說恰好能幫助毛姆思考困擾他已久的關於「惡」的存在問題,毛姆畢生苦讀玄學,在他的哲學思想裡,一直將善理解為至高無上的品德,儘管這些東方宗教最終都沒能使毛姆個人完全信服,但毛姆從中吸取了有利營養成分。最終糅合成自己獨有的富含中西合璧觀念的自由觀和哲學觀。

文化的理想國,讓每一個詩意的靈魂,都有棲身之地。感謝您的關注!

相關焦點

  • 毛姆《刀鋒》:他創作生涯晚期最重要的作品
    為了讓他能有個安靜的環境生活和寫作,道布爾迪提議在南卡羅來納自家地產的附近為他建一幢平房,費用從他將來的版稅中扣除;毛姆欣然同意,戰爭剩餘的時間裡,他基本上就定居在這裡。毛姆在二戰期間最大的創作成就即長篇小說《刀鋒》,這也是他創作生涯晚期最重要的作品,已經年近七十高齡的老作家創作力之旺盛真是令人感佩不已。
  • 文學中最迷人的就是作家的個性——走近恣意人生的毛姆
    他做過司機、助產士、演員甚至間諜,他週遊世界,捕捉各種異域風情,他將自己完全沉浸在犬馬聲色的世界中,如同一粒生命力旺盛的種子,在生活的土壤中肆意汲取著創作的養分。毛姆筆下那霓虹閃耀的世界對讀者來說有著致命的誘惑力,他的小說永遠不需要正襟危坐的研讀,沒有那些晦澀艱深的字句,但卻能夠引著你在閒暇的旅程和百無聊賴的午後,放任思想地肆意穿梭。
  • 《亨利詹姆斯小說系列》、《毛姆短篇小說全集》新書發布,上海海事...
    今年的上海書展上,上海海事大學吳建國教授主持翻譯的《亨利詹姆斯小說系列》和上海海事大學博士生導師薄振傑教授主持翻譯的《毛姆短篇小說全集》正式發布,與廣大書友和文學愛好者見面。「在這兩個文學研究和文學翻譯項目中,我們積極組織上海海事大學外國語學院的相關青年教師和研究生參與其中。」
  • 毛姆《信》:原型人物沒有受到懲罰,毛姆在小說裡讓她付出了代價
    收進《木麻黃樹》裡的短篇小說,每一篇都是英國作家毛姆最優秀的短篇作品。《信》,可能比其他篇目更出名,因為它被改編成了戲劇和電影。 1940年版的電影片名為《香箋淚》,由貝蒂·戴維斯扮演女主角萊斯莉。這部電影的導演是威廉·惠勒,他的作品中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羅馬假日》了。
  • 毛姆:每天工作3小時,狂賺10幾億,感情生活比小說精彩100倍
    毛姆一生筆耕不輟,是個勤奮、高產的作家,一共創作了20多部長篇小說,100多篇短篇小說,30多部戲劇。你一定以為如此高產的作家,必定是個每天起早貪黑寫作的書呆子。事實上,毛姆每天只寫作3小時,除此之外,旅行、繪畫、運動、戀愛,樣樣精通。
  • 《月亮與六便士》:我是毛姆,但毛姆不是我,在月亮與便士間抉擇
    文丨大腳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小說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在1919年創作的長篇小說,這部小說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為創作原型,描述了一個平凡的倫敦證券經紀人查爾斯·斯特裡克蘭,為了追尋精神世界的安寧
  • 世界著名作家毛姆:如果不是謊言的吸引力,我怎麼會成為名家
    謊言的吸引力,1897年,毛姆棄醫從文,潛心學習文學創作。同年就發表了第一部長篇小說《蘭貝斯的麗莎》,出版後幾乎無人問津,而後又陸續創作了幾部小說,也很少有人關注。貧窮和飢餓;失落和悽清反而激發了他不向命運低頭的激情。
  • 毛姆:極端個人主義很少,但卻很是珍貴,從他的童年就可以看出
    比如《白鹿原》、《豐乳肥臀》等等,讀過書之後才可以感受到,它們都是依靠生活的本身來進行小說的創作,裡面的時代背景與現狀可以更好地讓閱讀它的人找到共鳴,所以毛姆也沒有跳出這個圈子,敘述生活,就是小說的一部分。
  • 毛姆《刀鋒》:女性縱情與理性的鬥爭,是來自真實人生的欲望泛濫
    在我的眼中《刀鋒》這本小說具備了所有小說的要素:道德、涵養、理想、人生、情慾,而最令人驚喜的是他在人生意義上的宏觀哲理,並且符合廣泛的人性,是讓男人女人都感興趣的主題,但卻絲毫不顯得低俗、乏味。悲慘卻又令人羨慕的一生毛姆出生於1874年的巴黎,當時他的父親是一名律師,在英國的駐法使館供職,然而在毛姆10歲的時候,父母就接連生病去世,這對一個10歲的孩子而言就如同世界末日,隨後毛姆只能被送回英國由伯父撫養。
  • 毛姆有錢又風流的作家,靠小說狂賺10個億,活得肆意又瀟灑
    然而,毛姆絕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作家中的佼佼者。如果不計算電影收入,著名作家J.K.羅琳,現在被稱為「哈利波特之母」,可能不是毛姆的對手。我們都知道才華橫溢的年輕女子張愛玲,最受歡迎的外國作家是毛姆。他們都是一樣的舌頭。
  • 毛姆自述:我之所以把它稱為小說,是因為不知道還能叫它什麼
    [英]毛姆 著,李海燕 譯現代出版社我寫這篇小說時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顧慮。我之所以把它稱為小說,是因為我不知道還能叫它什麼。我小說裡面的故事不多。我曾想把結局寫得完美一些。多年前我寫過一部小說名為《月亮與六便士》。用法國的著名畫家保羅·高更作為主人公,對於保羅·高更,與我這部小說裡面的主人公一樣,有很多我不知的空白之處,於是我根據掌握的少量資料,杜撰了那裡面的故事。虛構保羅·高更的時候,我感到順其自然,毫無顧慮,而對這本書裡的他,我卻沒有一丁點想虛構他的想法。
  • 【論壇】「2016中法漫畫論壇」在吉林動畫學院開幕 行業大咖齊聚共享漫畫盛宴
    與會領導本次2016中法漫畫論壇又名「2016圖像小說節」,是「2016中法文化之春」系列活動中的子活動。「2016中法文化之春」是中國與法國之間舉辦的一項經常性的文化交流活動,於2006年由法國駐中國大使館和北京法國文化中心共同推出,至今已主辦了11屆。
  • 神話小說中的佛教異同,看婆羅門文化的「文化輸出」
    在佛教與婆羅門文化進入中原以後,藉助佛教經典的形式,在中原傳播開來,並在文學創作上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因此在中原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依託於佛教的婆羅門文化是如何影響到古代的文學創作。因此大家可以看到在早期的婆羅門文化中,並沒有太過於複雜的思想,多是對自然的敬畏以及對神明的解讀,對於思想上的控制也還沒有達到頂峰。直到公元前十世紀,在雅利安人再次擴張,這一次擴張加速了雅利安人與土著居民的融合。
  • 【「七五」普法亮點】文化融合齊發力 法德載福惠民生
    【「七五」普法亮點】文化融合齊發力 法德載福惠民生 2020-07-14 18: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圓明新園":在文化中品味歷史
    不僅如此,圓明新園內的《皇家祭禮大典》《圓明曲藝秀》《戲遊百姓街》、《歡樂夜廟會》等,新長春園的《迎賓行樂》《觀泉選秀》《戲殿觀戲》等多個傳統文化節目再現當年場景,讓人「一朝步入園中,仿佛夢回大清」。
  • 第一人稱小說創作利弊
    當然,你可以忽略寫作的壓力,但讀者也可以忽略你的創作。在第一人稱作品中,作者通常會投入很多情感,但將太多個人情感帶入作品中不一定是一件好事。當你完成寫作,你將發現這一點。我知道的老作者,只要是第一人稱的,就問他們:你是否仍以第一人稱寫作?幾乎所有答案都是一個詞:不!
  • 毛姆靠寫作狂賺十幾億:我的吸金能力,全是來源於我對肉體的痴迷
    毛姆一位近現代作家,可能很多人沒聽過他的名字,但是他的《月亮與六便士》估計很多語錄我們都見過。毛姆的天才之處在於,他會用旁觀者的角度,去觀察和評價小說中的人物,而那些評價,都非常一針見血。毛姆是20世紀最著名的英國作家之一,在他長達幾十年的創作生涯中,他的作品幾乎涉及了所有的文學領域。
  • 毛姆到80歲,情人無數,妻離子散,財產被人覬覦,只能對簿公堂
    縱觀整個外國文學史,毛姆是我最喜歡的作家,沒有之一。如果是對外國文學史熟悉一點的朋友,大多都應該知道,這些作家們,大多數風流,感情故事一大堆,卻在小說裡展露出自己的理想。一心想要揚名立萬的他,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創作力井噴式的爆發。他可以在八個月內寫完一本遊記、四個短篇小說和一部長篇小說。但他並沒有因為寫作而揚名立萬,出版的第一本小說只賺了20英鎊,都不夠一頓飯錢啊!最終使他名利雙收的也不是小說,而是戲劇。
  • 《毛姆三部曲》|以毛姆的親生經歷為藍圖的三部小說巔峰作!
    以上是毛姆小說《刀鋒》的情節,毛姆的筆下總是能把人物刻畫的入木三分,在閱讀的過程中總是能對「人性」有更加清晰的了解,當然也包括生命的意義。《刀鋒》這部小說虛造了一個與社會規則相違背的主人公拉裡,他想逃脫生活的束縛,不想工作、不想結婚,只想在有生之年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並在這個過程中探尋生命的意義。
  • 潤物無聲 | 新舊共存,中西合璧,Old is New!
    新舊共存,中西合璧續寫歷史,復興文化續寫生活,再現繁榮潤物無聲,Old is New/ 主辦單位 /泉州市古城辦 | 泉州文旅集團/ 承辦單位 /泉州古城發展有限公司 | 泉州環灣文化體育有限公司當閩南老物件遇上現代文創元素,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與碰撞,構造出多元文化的藝術空間,於時光中感受內斂與奔放的碰撞和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