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自述:我之所以把它稱為小說,是因為不知道還能叫它什麼

2020-12-23 澎湃新聞

毛姆自述:我之所以把它稱為小說,是因為不知道還能叫它什麼

2020-05-28 21: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英]毛姆 著,李海燕 譯
現代出版社

我寫這篇小說時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顧慮。我之所以把它稱為小說,是因為我不知道還能叫它什麼。我小說裡面的故事不多。我曾想把結局寫得完美一些。關於結局,其實我可以按照慣例,或者用慣用的死亡收場,就像舞臺上的一場大戲,大幕一拉,一了百了,所有人都放下了;或者用婚娶結束,其間兩個人往往會經歷很多的坎坷曲折,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還有後代的延續,更是皆大歡喜。這兩種結局都是好的,靈魂、肉體、功德,都圓滿了,很多人都願意接受。只有那些老於世故的讀者會不屑一顧,甚至認為欠妥當,那畢竟是少數人。這篇小說集錄的是我對一個人的回憶。我們的關係很不一般,可以說非常密切,卻很少見面,這似乎有些矛盾,但的確如此。我對他的生活,那些不曾共處的時間段裡,他都經歷些什麼,於我而言是一片空白。其實我完全可以用虛構把那些空白填補上,從而使我的故事更趨向完善。虛構是一個作家最擅長的事了,可是,我就是不想那樣做,只想真實地把他寫出來。

多年前我寫過一部小說名為《月亮與六便士》。用法國的著名畫家保羅·高更作為主人公,對於保羅·高更,與我這部小說裡面的主人公一樣,有很多我不知的空白之處,於是我根據掌握的少量資料,杜撰了那裡面的故事。虛構保羅·高更的時候,我感到順其自然,毫無顧慮,而對這本書裡的他,我卻沒有一丁點想虛構他的想法。然而我說明一點,這裡的名字都不是真實的,原因是書中一些人物尚活在世間,這樣做只是為了避免一些尷尬。為了使他們更好地隱於其間不被認出來,我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我寫的這位是一個非常普通的人,既不是社會名流,也不是英雄,沒有任何名氣。但是他異常堅強而溫和的性格及選擇的生活方式,會對你產生經久不衰的影響,我絕不是誇大其詞。在他的生命結束以後,你甚至會把他當作當代的非凡人物去崇拜。也許到那時候,我究竟寫的是誰,也就一目了然了。

我不敢保證我的書能達到所謂的完美,或者說對那個時代曾經發生過的沒有絲毫的偏差,但我會盡最大的所能,還原故事的真面目。我這個人優點不多,但記憶力還是相當不錯的,跟我有關的談話,我都能記得很清楚。儘管書中一些描述採用了我自己的方式,但我保證,不會偏離對話者的原話意思。為了讓書中的故事情節更加生動、逼真,更加顯現出藝術效果,我採用的是自希羅多德(約公元前484—約公元前425,古希臘歷史學家,被譽為「歷史之父」。所著《希臘波斯戰爭史》為西方第一部歷史著作)那個年代歷史學家們所採用的方法,增添了一些談話讓書中的人物去說。這些談話我沒有聽到,或者也不可能聽到,但是一定是符合當時的故事情形的。我之所以這樣做,只是跟那些歷史學家一樣,為了讓情節更加生動而逼真。假如只是把原話加以轉述,那藝術效果肯定會很差。我這樣做,完全是為了可愛的讀者們的閱讀愉快。如果有聰明的讀者發現了這個問題,請不要大驚小怪,繼續就好了。

我在開篇就說過,對於這本書我有疑慮,另一個原因就是,這本書裡所涉及的人物多數是美國人。一個人對外國人的了解,總是有局限性的,單憑一些表象,或者道聽途說,那並不算真正的了解。除非你生活在他們中間,或者變成他們中間的一分子,你才能充分地了解他們,理解他們。他們不僅僅是自身,還有他們的出生地,他們蹣跚學步的城市、學知識的學校、喜歡的體育運動、信仰,他們成長中所經歷的一切,這些恐怕只有親身經歷過,或者變成他們才可以。之所以你無法了解外國人,只能靠觀察,要想在紙張上把他們描述得惟妙惟肖,能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實屬不容易,就連觀察家亨利·詹姆斯,在英國居住了四十年,以他的聰明與細心,完全可以創作出一個百分百的英國人,但答案是否定的。我在幾個短篇小說裡,曾經寫過英國人以外的外國人,我不是膽大妄為,我是覺得短篇小說的人物描繪完全可以粗線條,你可以給讀者提示更多的空間,讓他們自己去填寫其中的細節。要是有人讓我把這部書的人物也像保羅·高更那樣,當作英國人來寫,我明確地答覆你,不可以。因為如果那樣,他們就不是原來的他們了。我不能假裝說他們是真正的美國人,猶如美國人看自己一樣;他們只是英國人眼裡的美國人。我沒有試圖去複製他們語言的特性。很多英國作家就曾因為模仿、複製,而造成脫離實質的混亂。恐怕只有美國作家能夠複製英國人的英語。俚語可以說是個陷阱。亨利·詹姆斯的英國小說中,常常使用俚語,卻怎麼也達不到英國人的水平,因此自始至終也沒能達到他所尋求的口語化效果,反而讓英國讀者頗為失望。

本文選自《刀鋒》第一章第一節

精裝典藏,饋贈佳品。新銳設計師精心設計打造,內含精美書籤。

關鍵詞 >> 毛姆,月亮與六便士,刀鋒,美國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毛姆《信》:原型人物沒有受到懲罰,毛姆在小說裡讓她付出了代價
    收進《木麻黃樹》裡的短篇小說,每一篇都是英國作家毛姆最優秀的短篇作品。《信》,可能比其他篇目更出名,因為它被改編成了戲劇和電影。 1940年版的電影片名為《香箋淚》,由貝蒂·戴維斯扮演女主角萊斯莉。這部電影的導演是威廉·惠勒,他的作品中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羅馬假日》了。
  • 毛姆有錢又風流的作家,靠小說狂賺10個億,活得肆意又瀟灑
    然而,毛姆絕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作家中的佼佼者。如果不計算電影收入,著名作家J.K.羅琳,現在被稱為「哈利波特之母」,可能不是毛姆的對手。我們都知道才華橫溢的年輕女子張愛玲,最受歡迎的外國作家是毛姆。他們都是一樣的舌頭。
  • 毛姆:極端個人主義很少,但卻很是珍貴,從他的童年就可以看出
    說到毛姆,可能大家都是因為接觸他的《月亮與六便士》才了解到的。當然這本書之所以會被稱之為經典作品,其實是因為他有很特殊的一個觀點,而這個觀點,就是非常極端的個人英雄主義。比如《白鹿原》、《豐乳肥臀》等等,讀過書之後才可以感受到,它們都是依靠生活的本身來進行小說的創作,裡面的時代背景與現狀可以更好地讓閱讀它的人找到共鳴,所以毛姆也沒有跳出這個圈子,敘述生活,就是小說的一部分。
  • 毛姆:看透了人世,他是一個對女人失望透頂的有錢男人
    結果毛姆的母親在他10歲的時候因為體虛,難產而亡。沒多久,父親也去世了,毛姆是在叔叔家長大的,叔叔不喜歡孩子,對他並沒有什麼優待。可以說毛姆從小就沒有見過正常的婚姻關係。34歲這年,毛姆靠著劇本爆紅,他用賺來的錢買了豪宅,擠入了倫敦的上流社會。
  • 毛姆靠寫作狂賺十幾億:我的吸金能力,全是來源於我對肉體的痴迷
    蘇·瓊斯是一位開放的女性,在毛姆的《尋歡作樂》人物中就有她的縮影,毛姆在書中這樣形容到:「她聽起來像一個不守婦道的女人,其實不是。她身上不帶一絲邪惡……她天性如此。」後來毛姆遇到了一位製藥大亨的女兒,西裡爾。這段婚姻裡沒有愛情,只有逼迫、不斷的爭吵。
  • 《月亮與六便士》:我是毛姆,但毛姆不是我,在月亮與便士間抉擇
    但也正是因為毛姆在寫作手法上堅持正統的現實主義,即使遭遇過諸多評論家的非議,但他的諸多作品也如同現實畫家高更那樣,他在文學領域取得的成績令人側目,至今一百多年過去,他的小說依然風靡全球。而這本書中,作者把生活裡的感悟,完美地融入了小說之中,它既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現實主義小說,又是一本寓意深刻的小說。
  • 毛姆:每天工作3小時,狂賺10幾億,感情生活比小說精彩100倍
    人們對作家毛姆有很多讚譽:「天才小說家」、「全世界最會講故事的人」、「全世界最有錢的作家」。是不是最有錢的作家,我不知道,但他確實靠寫作賺取近10幾億的家產。在他91歲逝世時,除了擁有上億的金錢,還有多棟別墅,大量價值連城的名家藝術品,其中不乏畢卡索、塞尚等名人的名作。
  • 它以全部生命理解我,它是「我的朋友阿波羅」
    ,領養了阿波羅,因為誰都不想要它。大丹犬,是中古時代貴族喜好馴養的大型獵犬,因為體型高大威猛,也被稱為「犬中的太陽神阿波羅」(Apollo Of Dogs)就是這樣一本小說,獲得了2018年的美國國家圖書獎,作為普通讀者,我感到有些驚訝。是的,這本書無意間涉及很多時下的熱點問題,關於性別、種族和文化衝突等等。
  • 因為一個「腐」字誤會它30年,有人叫它豆皮腐皮,你那喊它啥名?
    腐竹是什麼?於桂林人來說,這是老一輩人傳承下來的一種豆製品,至今全國人的餐桌上基本都能找到它,許多幹腐竹就來自於桂林。不過,於北方來的一位女遊客來說,如果不是來這看到,她說還從來不知道在冀東吃了30年的豆皮,桂林人是這樣做的,不過人家不叫豆皮而是叫腐竹。冀東一帶農村人家也喜歡吃豆皮,這是早年生活困難時期作為如雞蛋一樣的營養品送給生病老人和做月子女人吃的。
  • 《毛姆三部曲》|以毛姆的親生經歷為藍圖的三部小說巔峰作!
    然而伊莉莎白知道自己再也得不到拉裡,但她也不想被這樣的人撿了便宜,於是虛心假意的邀約索菲來家裡做客,趁機準備酒水來勾引,她明白索菲根本抵擋不住酒的香氣,也根本壓制不住自己的本性。果然,索菲沒有抵抗住精心設計的陷阱,又再次被推進男人堆裡,而伊莉莎白也裝作不知情的樣子來掩飾。
  • 毛姆《面紗》:不管哪一種背叛,都不值得你義無反顧
    很多人知道毛姆,是因為他的代表作《月亮和六便士》,然而我喜歡毛姆,是因為他的《面紗》。我以為,女孩最應該閱讀的書就是《面紗》,尤其是她們想要步入愛情的時候。據說,毛姆《面紗》這個名字是來自雪萊的十四行詩「不要掀開那被活著的人稱為生活的神秘面紗」。這讓我忍不住好奇,掀開面紗,我們會看到什麼?凱蒂因為長得漂亮,從小深得寵愛,母親對她百般嬌寵不過是期望她能釣個金龜婿。
  • 毛姆《刀鋒》:他創作生涯晚期最重要的作品
    毛姆從來都不是個聖人,相反,他「世事洞明」「人情練達」,他喜歡世俗的成功,他享受名利給他帶來的便利,他的小說和戲劇作品寫的大都是凡俗之人的凡俗人生;他對人性有透徹的認識,因此對人性的弱點也有無限的同情,也正因此,他被人認為「憤世嫉俗」,他被人稱為犬儒主義者。
  • 它被稱為「名聲最大,罵聲最多」的網絡小說,作者卻一舉封神!
    有這樣一部小說,也許你沒看過,但是你絕對聽過,因為它被稱為「名聲最大,罵聲最多」的網絡小說,但它的作者卻以此封神,賺的是盆滿缽滿!它就是《誅仙》!說它名聲大,那麼大到什麼程度呢?大概就是被大家熟知和喜愛的辰東或者唐家三少其中的一個的全部作品加起來的知名度都不夠吧!
  • 中西合璧,英法兼容:毛姆小說創作中的文化融合視角
    毛姆在《十部小說及其作者)中寫道:「一個作家寫出什麼樣的書來,取決於他是什麼樣的人,因此有理由去了解他個人歷史中的有關事跡。」,因此,我們從毛姆的英法文化養成和東方見聞兩方面來分析探討毛姆小說創作中東西文化視角的形成原因。
  • 世界著名作家毛姆:如果不是謊言的吸引力,我怎麼會成為名家
    引言知道嗎?英國著名作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出道前精心創作的作品無人問津,他多麼想火一把,可總是火不起來。在窮途末路時,他卻忽然腦洞大開,成功用謊言忽悠了人們,使他的作品贏得了大眾的瘋狂追捧。謊言的吸引力,1897年,毛姆棄醫從文,潛心學習文學創作。同年就發表了第一部長篇小說《蘭貝斯的麗莎》,出版後幾乎無人問津,而後又陸續創作了幾部小說,也很少有人關注。貧窮和飢餓;失落和悽清反而激發了他不向命運低頭的激情。
  • 毛姆隨筆集《書與你》:一份短小精悍的書單
    由毛姆當年應《星期六晚郵報》之約所寫的讀書隨筆集結而成,旨在為當時的讀者提供閱讀建議。毛姆以小說家的特殊才能為他筆下的那些大作家們描繪了簡約而生動的肖像,並鼓勵讀者為樂趣而讀。全書篇幅雖不長,但充滿,值得反覆閱讀。
  • 毛姆靠寫作狂賺十幾億,找了個小20 歲相好,離婚時被前妻訛千萬
    大家喜歡毛姆,是因為他親切,讓我們感覺「這個人跟我們是一夥兒的」。毛姆是一代人的精神導師,在他自己和他的作品中為無數其他人指明了道路。謊言的吸引力毛姆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蘭貝斯的麗莎》發表,然而並沒有很大的反響。
  • 毛姆《人性的枷鎖》:普通人被錘後,才知「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好
    英國作家毛姆,最為人們熟知的作品是《月亮與六便士》,它更適合給天才看,浪漫如飛蛾撲火,淋漓盡致得展現了生命的意義;而我更喜歡《人性的枷鎖》,真實如人間煉獄,是我們普通人的寫照:一邊苟且於眼前的柴米油鹽,一邊對著詩和遠方大流口水。
  • 百年孤獨出版50年|它不是一本小說,它是魔術
    在這樣一個電影能夠提供無窮幻術的年代,一本小說或許註定只能夠在越來越珍稀的文學愛好者內心掀起高潮。但《百年孤獨》不同。或許因為它不是一本小說,它是魔術。在這樣一個電影能夠提供無窮幻術、通過電視機就能觀看戰爭實況的年代,一本小說或許註定只能夠在(和無邊無際的電視觀眾比起來)極小一群的知識分子和越來越珍稀的文學愛好者內心掀起高潮。但《百年孤獨》不同。或許因為它不是一本小說,它是魔術。
  • 毛姆早年作品100磅稿費都沒人要出版,改名後卻成為經典暢銷書
    《人性的枷鎖》脫胎於毛姆早年寫下的一部叫做《史蒂芬·凱利的藝術人生》的小說。當時毛姆還很年輕,剛出版了長篇處女作《蘭貝斯的莉莎》,因而躊躇滿志,將書稿費定為100英鎊。可是編輯卻不願意出版這本書,之後又找了幾家出版社,稿子幾經修改,報酬也不斷調整,最終也沒能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