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朋友】點擊標題下方↑的藍色字關注我們。
【老朋友】點擊右上角,轉發或分享本頁內容。
---
圖:馬嘎爾尼使團:漂洋過海的《茉莉花》
圖:歐洲畫師筆下的清乾隆年間生活場景(畫師:W.Alexander,1804)
「我從未見過有人能像那個中國人那樣唱歌,歌聲充滿了感情而直白。他在一種類似吉他的樂器伴奏下,唱了這首讚美茉莉花的歌曲。」
18世紀末期,一位初至中國的英國年輕人,在他隨身攜帶的記事本上記錄下他初聽到中國民歌《茉莉花》時的激動心情。
圖:約翰.巴羅畫像(圖片來源:倫敦國家人物肖像美術館,畫師:John Jackson)
這位英國人名叫約翰·巴羅(John Barrow)。1792年,英國國王喬治三世派遣自己的表兄馬嘎爾尼勳爵(George Macartney)率使團以賀乾隆80大壽為名出使中國。約翰·巴羅是使團的財務總管,後來擔任了馬嘎爾尼的私人秘書。
圖:歐洲畫師筆下的馬嘎爾尼使團訪華(圖片來源:倫敦國家人像美術館,畫師:James Gillray)
馬嘎爾尼使團訪華是歐洲第一次向中國派遣正式的外交使節,雖然由於中英雙方世界觀不同,未能達成外交上的共識,卻無意中促成了《茉莉花》與歐洲的一段奇緣。馬嘎爾尼使團在華逗留期間,對北京、天津、東南沿海區域做了大量的調查,甚至包括我國的民歌種類。在採風過程中,約翰·巴羅和使團的一位德籍翻譯惠特納(J. C. Huttner)都深深喜歡上了中國民歌《茉莉花》,並把它帶回了歐洲。
就史料記載來看,最初將《茉莉花》引入歐洲音樂界的,應該是惠特納。但是惠特納在正式推出《茉莉花》之前,按照當時西方的音樂規則,為它配上了歐洲風格的引子、尾聲和伴奏,這樣一來,誠如約翰·巴羅所言,就「再也不是中國樸素旋律的音樂標本了」。
圖:清乾隆年間來華的外國貿易船(畫師:W.Alexander,1804)
和惠特納不同,約翰·巴羅對於原汁原味的中國文化更感興趣。在回憶這段中國之行的專著《中國旅行記》中,他詳細地記載了乾隆年間中國的民情風俗、婦女家庭、宗教信仰、繪畫建築、語言文學、天文曆法、農村面貌等方面,簡直可以稱得上當時最全面的一本「中國百科全書」。對於《茉莉花》和其他九首中國民歌,他致力於還以它們不加修飾的本來面目。約翰·巴羅在《中國旅行記》中用五線譜形式記下《茉莉花》的曲調,還配以英文歌詞翻譯,他甚至試圖用羅馬拼音原汁原味地記錄下《茉莉花》的廣東發音中文歌詞:「好一朵鮮花,有朝一日落在我家,我便戴,不出門,對著鮮花樂。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開賽不過它。我便待採一朵戴,但又恐看花人罵。」
圖:約翰·巴羅在《中國旅行記》中對清乾隆年間《茉莉花》採用五線譜方式記譜,並記錄下羅馬拼音歌詞, 還進行了英語翻譯
約翰·巴羅收錄在《中國旅行記》中的清乾隆年間中國民歌曲譜
據我國音樂理論家錢仁康先生考證,《茉莉花》是「流傳到海外的第一首中國民歌」。在這一點上,約翰·巴羅功不可沒。正是他在歐洲音樂史上最早對《茉莉花》採用五線譜記譜並翻譯了英語歌詞,才使得乾隆年間《茉莉花》的完整曲調得以保存下來,並在短短三四年間,廣泛在歐洲各國流傳,甚至有了英、法、荷、德等不同文字的版本。在19世紀德國、英國、丹麥、美國等西方音樂家所編著的音樂史著作和音樂曲譜中,巴羅記錄下的《茉莉花》均被作為東方音樂的典型加以介紹。
普契尼:綻放在歐洲歌劇舞臺的《茉莉花》
馬嘎爾尼使團無心插柳,將《茉莉花》的種子撒到了歐洲的大地上。百年的時間如煙雲般散去,《茉莉花》卻沒有因為昔日日不落帝國的衰亡而隨風飄逝,反而在歐洲經歷了一個由民間小 調轉換為高雅藝術的歷史軌跡,最終在歐洲的歌劇舞臺上綻放開來。
在約翰.巴羅的《中國旅行記》出版120年後,義大利歌劇作曲家普契尼(Puccini Giacomao)的最後一部作品《圖蘭朵》,在米蘭的斯卡拉劇院舉行了首演,獲得巨大成功。
這部充滿東方情調的作品中,最引人入勝的莫過於普契尼在歌劇音樂中對於中國民歌《茉莉花》 的運用。一次,普契尼在他義大利駐中國使館的朋友法西尼家裡,偶然聽到了音樂盒中播放的《茉莉花》旋律,他立刻敏銳意識到這首中國曲子的意義。於是,經過精心設計,他把巴羅記錄下的《茉莉花》 的曲調和《圖蘭朵》結合到 了一起。
明清原版《茉莉花》:反腐倡廉的人文意義
原來,誕生於六百年前明清時代的《茉莉花》曲調,經過中國民間藝人幾百年來的口心相傳,直到18世紀英國馬嘎爾尼使團訪華,才得以用五線譜的形式保存下來。從歷史傳承上來說,當年英國合唱團演唱的「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才是真正原汁原味的中國民歌,同幾百年前我們祖先聽到的一模一樣。泡一杯清茶,閉目靜聽《茉莉花》優美的曲調,你也許能感受到與我們先人心靈的交流,感受到我們祖先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一個故事又讓我們體會到《茉莉花》曲調更深一層的蘊意⋯⋯
圖:約翰·巴羅收錄在《中國旅行記》中的清乾隆年間樂器
在歷代帝王中,明太祖朱元璋是對貪汙腐敗最深惡痛絕的一個。為懲治官員腐敗,他不惜使用嚴刑峻法整頓吏治。一日,明朝的重臣常遇春、徐達和沐英聚會。在聚會中,他們想想現在戰戰兢兢的朝堂生活,不禁感慨萬分,便用花鼓戲的調子即興唱起了歌謠。這歌謠中的歌詞便是徐達根據他們聚會的花園裡的三種花現場編寫的:
「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草也香不過它,奴有心採一朵戴,又怕來年不發芽; 好一朵金銀花,好一朵金銀花,金銀花開好比鉤兒芽,奴有心採一朵戴,看花的人兒要將奴罵;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開碗呀碗口大,奴有心採一朵戴,又怕刺兒把手扎。」
歌詞中所提到的3種花分別代表了名、利、權。茉莉諧音「沒利」,意思是說要看輕名;金銀花指金銀財寶,但在開花時花上卻帶著一個鉤兒,如果你要取金銀財寶就要付出代價;而玫瑰象徵富貴,我「有心來採」,但卻怕 「刺兒把手扎」。這首歌很得朱元璋的歡心,也受到同樣痛恨貪官汙吏的老百姓的擁護,於是就在大明帝國廣泛傳唱開來。
六百多年過去了,反腐倡廉依然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古往今來,直到目前世界上也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杜絕腐敗現象。
就這個意義來說,今天的官員幹部,確實應該多聽聽傳統的《茉莉花》,讓廉政文化入耳、入腦、入心、生根、開花。
學習+認證+旅遊=相約端午!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查看國家奧爾夫音樂訓練指導師崗位能力培訓暨山西省第六屆(第二期)奧爾夫音樂教育師資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