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現在插播一條廣告......
這句話在收音機裡聽到不奇怪,綜藝節目中來一句也習以為常,但是聽歌時,當耳機還在播放歲月靜好的卡農,鋼琴聲裡突然飄出一句「我是渣渣輝,是兄弟就來砍我」呢?
近日多位網友都反映了他們類似的遭遇——在 QQ 音樂聽歌時,15 秒的語音廣告猝不及防插入,就像一陣颶風侵襲了腦袋,就像貞子從耳機裡爬了出來,突如其來的驚悚中,塵世的歡樂驟然離去。
網友表示,這些廣告有時候是在切換歌曲時,有時候是在一首歌播到一半時,廣告內容關於音樂推薦還有 618 購物節。
而且,不僅普通用戶無法關閉或跳過,開通了 VIP 曲庫的也不能倖免於此,只有「豪華綠鑽」會員沒有遭到這種「突襲」。
隨後,此事熱議度日益高漲,網友的憤慨聲沸沸揚揚,更多說法開始甚囂塵上。QQ 音樂昨天回應,稱有網友在「惡意散播謠言」:
這只是為一些歌手的新歌宣發,在非綠鑽會員用戶中進行的個性化語音推介的小批量測試:根據用戶的聽歌習慣,用戶常聽的歌手發布新歌后,用戶聽歌時,在兩首歌曲播放之間,可能收到一次該用戶常聽的歌手親自錄製的新歌語音推介。
之後,QQ 音樂插播廣告的情況似乎沒再出現。
但是,這並不是結束,事情才剛剛開始。
歌裡插廣告,QQ 音樂不是第一個
QQ 音樂是國內第一個歌裡插廣告的,但它們卻不是「吃螃蟹的人」。
全球第一流媒體音樂服務平臺 Spotify,早就在免費用戶聽歌時對他們投放廣告。
Spotify 的規則是,一小時內每 15 分鐘放一次廣告,一次不超過 10 秒鐘,如果選擇觀看 30 秒左右的影片廣告,就可以 30 分鐘無幹擾聽歌。
但 Spotify 讓用戶平靜接受的點就在於,廣告規則明確清晰,而且在曲庫所有歌都任聽和大量免費服務中,用戶很清楚其中有得有失。
值得一提的是,QQ 音樂所屬公司騰訊音樂,和 Spotify 存在交叉持股,互相是對方的第三大股東。
所以,QQ 音樂或許就是想嘗試 Spotify 這個商業模式,在市場的湖面率先投石,看看會蕩起什麼波瀾。
畢竟 Spotify 這種模式已經被證明,能夠有效提升用戶付費率,且已經是國外成熟的音樂變現模式之一。
圖片來自:Paul Thurrott
據 Spotify 公布的 2020 年一季度業績顯示,Spotify 一季度收入 18.48 億歐元,其中會員訂閱收入 17 億歐元,佔比約 92%。可以看出,會員訂閱收入已經是 Spotify 營收的重心力量。
但 QQ 音樂完全不同,騰訊音樂娛樂集團 2020 年一季度業績顯示,該公司一季度總營收 63.1 億元,在線音樂訂閱收入為 12.1 億元,佔比只有 19%,大部分收入來源是社交娛樂業務,包括了酷狗直播、全民 K 歌等等,一個直播用戶可能比 10 個音樂會員創造的收益還要多。
因此,QQ 音樂想要提高付費用戶量和廣告收入也就不足為奇了。
3Q17-3Q19 年騰訊音樂在線音樂服務拆分,圖片來自:鋒科技
畢竟騰訊音樂目前在線付費用戶達到 4270 萬,但付費滲透率僅為 6.5%,而 Spotify 付費用戶滲透率已經達到約 45%。
加入語音廣告,必定能讓想避開廣告的用戶付費,實現 QQ 音樂會員量的增長,以及增加廣告收入佔比,同時也為股東創造利潤,通過購買投資等方式,讓 QQ 音樂根基的內容能有足夠資金越做越強。
在音樂內容上,騰訊其實已經擁有著絕大部分頭部音樂的獨家版權,因此也可以獲得其他音樂平臺的版權分銷費用。
但儘管如此,騰訊音樂也曾表示,訂閱收費的增長比不過騰訊在版權內容上的投入。
而且隨著 QQ 音樂目前在國內已經一家獨大,佔據著 78% 的市場份額,擁有 7 億多活躍用戶,這也有利於國內在線音樂流媒體平臺走出大門,接軌國際。
只是當 QQ 音樂變著花樣讓人付費,加上被軟廣圍攻的界面、泛娛樂化的形式、被忽視的音樂社區......這些讓用戶體驗不好的做法累積到一定程度,「聽歌插廣告」這事就只是潰堤之門了。
付費聽歌沒錯,就怕花了錢還聽不好
所以到頭來,QQ 音樂的這一做法引起爭議的核心,還是在於嚴重破壞了用戶體驗。
首先,聽歌時突然插廣告,本身就很容易給人帶來「撕裂」的感受。
圖片來自:Unsplash
聽覺比視覺更敏感,大腦也對聲音信號處理更快,所以人們聽歌時一般是專注而集中的,當異常的聲音無防備侵入,自然就會被驚嚇到,就像起床伸向窗外感受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時,被包租婆淋了一盆洗腳水。
如若 QQ 音樂即收取了付費音樂的會員費,還要賺一波廣告錢,難免被噴吃相難看,而且聽廣告這件事還分 VIP 會員和綠鑽會員的話,更讓人想直接甩三個黑人問號。
要是今天為除廣告開綠鑽,明天又為什麼權益開個彩虹鑽,這個無底洞一打開,誰知道哪天要聽完一首歌,是不是還得開宇宙隕石會員?
回到事件本身,其實讓用戶花錢聽歌無可厚非,語音廣告也是平臺盈利的一種方式。
QQ 音樂這一行為,是正常的戰略思維,在法律層面上來說也無可辯駁。
因為當我們使用 QQ 音樂時,就已經同意了它們的協議。其中第七款裡寫明:
您同意騰訊公司可以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自行或由第三方廣告商向您發送廣告、推廣或宣傳信息(包括商業與非商業信息),其方式和範圍可不經向您特別通知而變更。
語音廣告這一做法,除了關乎 QQ 音樂本身的盈利和發展,本質上也是要持續拉開免費與付費用戶的體驗,從而加速國內音樂的付費進程。
圖片來自:Unsplash
畢竟中國音樂付費觀念仍需普及,在中國這個盜版率 90% 的音樂市場,免費聽歌這麼多年,突然聽歌要錢,確實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來讓人接受。
持續免費的內容,無論對音樂人還是平臺來說,都不公平。第一個打破局面的人,總要承受最多的爭議。
只是,把握好度很重要。
在會員權益上的失控,騰訊視頻早就已經有過前例。
《慶餘年》熱播時,他們讓會員突然淪為「平民」,因為會員之上再花 30 元,就能超前點播比別人多看六集,更早抵達大結局。
圖片來自:《慶餘年》
超前點播特權引來翻天覆地的罵聲,「滾」字鋪滿了各大留言評論區。劇迷們也充滿了加錢被「割韭菜」的既視感,人們開始再度感受被平臺利益支配和裹挾的恐懼。
讓人忿忿不平的點,簡單來說就是,你要賺錢我認同,但你別玩弄我感情。
現在國內其他音樂平臺的會員廣告,還算是在能被接受的範圍內,網易雲 15 元/月的黑膠 VIP 能夠免開機界面、推廣位和歌單中的廣告;酷我的會員可以直接清除廣告推送;蝦米的超級 VIP 會員沒提到免廣告,因為界面本身就沒什麼廣告。
網易雲黑膠 VIP 免廣告界面
廣告被吐槽最多的依然是視頻平臺,開完會員後開頭 90 秒廣告沒了,結果還有 15 秒會員專屬廣告,影視劇中間還要插入各種演員表演的出戲廣告......
關於「買會員去廣告」,全球第一的媒體巨頭 Netflix 就做得順風順水,它們的盈利模式很簡單,靠付費會員,無廣告收入,對於用戶,直接爽快地來一個「高入會費」(約每月 82 元),用戶就不會在看視頻時還要看廣告了。
圖片來自:Vulture
不過國內外環境和平臺發展軌跡都很有很大不同,很難同日而語。
要讓 QQ 音樂開會員的同時還毫無廣告,恐怕是很難實現了。
但在這個苗頭燃起來後,要實現的將是,如何聽取用戶的聲音,提升用戶對平臺的忠誠度;如何在優質內容的吸引基礎上,不只想著消費用戶和榨乾用戶價值;如何在收入和用戶體驗之間,找到一個合理的平衡點。
畢竟最終用戶花得最多的,總是最值得花的錢。
要持續走下去,「音樂平臺付費」這條路還很長。